(安徽省)2022年利辛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7-02 20:28   责任编辑:www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利辛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具挑战的五年,是利辛发展积蓄势能、砥砺奋进的关键五年。全县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县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各项部署,“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开局良好,开创了利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最鼓舞人心的是,在苦干实干中跑出了“利辛速度”。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016年末的1.67倍,年均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16年末的1.54倍,年均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16年末的1.8倍,年均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9%,其中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4%;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县域经济呈现总量壮大、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先后获得“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荣获“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全县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更强、底气更足、干劲更大!

  ——最提振士气的是,在聚焦聚力中彰显了“利辛优势”。我们始终突出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厚植新优势、激发新动能,产业质效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末的21:30:49优化为14.9:31.4:53.7。高新技术企业达45家,较2016年末增加39家;入库建筑业企业达43家,较2016年末增加30家。经开区入驻企业由198家增至360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1家。轻纺服饰、食品加工、能源与新型建材、机械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四大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稳定在70%以上。利辛高铁站、亳州港利辛港区、利辛火车站、西潘楼货运场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即将实现全县人民期盼多年的“高铁梦”“快速出行梦”,进一步提振了全县人民的精气神,为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注入了一往无前的强大力量!

  ——最值得点赞的是,在大战大考中凝聚了“利辛力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声令下,全县上下闻令而动、听令而行,用脚步丈量大地、把心血洒入泥土,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先后投入资金53.39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611个,累计实现90个贫困村出列,88855户、217206名贫困人口脱贫,连续5年获得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较好”以上等次,2019年4月29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功摘掉戴了近30年的贫困县帽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不到1个月时间控制住疫情蔓延,是全市第二个被列入低风险地区的县,取得了41天病例清零的优异成绩,常态化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特别是,为构筑全民免疫屏障,全县广大群众积极配合、自觉参与,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坚守一线,广大党员干部不畏艰险、不辞辛苦,汇聚成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展示了利辛干部群众的扎实作风和责任担当。在战贫困、治污染、防风险、抗疫情“四场硬仗”中,虽然没有战火硝烟、枪林弹雨,却同样气壮山河、感天动地,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个人都了不起!

  过去的五年,是利辛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能办成的大事,在利辛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年来,我们聚焦产业稳增长,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突破。工业经济提质扩量。获批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级绿色工厂各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8家,开展“企业登云”认定32家,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评定企业22家。获批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智能工厂3家、数字化车间5家。轻纺服饰产业集群被评为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20余项,创建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累计申请专利4999项,授权1604件。现代农业提速增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86.09万亩,新增耕地9380亩。粮食单产、总产均居全省前列,产量稳定在24亿斤以上,实现“十八连丰”。扎实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粮食储备管理全面加强。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示范镇村创建,莲藕龙虾共作、肉牛和山羊养殖、皖鸽良种选育、食用菌种植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1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83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3家,“三品一标”有效认证产品161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获批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城北镇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0年度产业强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优化“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为6594户监测对象制定帮扶措施49895条,新识别监测对象63户208人。商贸旅游提档升级。商贸、物流、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培育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52家、进出口实绩企业48家、货运物流企业219家,较2016年末分别增加23家、12家、69家。万峯汇、皖新文化广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大型专业市场建成投用,消费商圈更加完善。新建、改建加油站点93个,新建、改造城区农贸市场5个、乡镇商贸中心37家、商品配送中心5家、便利店368家;建设到村物流站点279个,行政村快递服务通达率达80%;培育电商示范镇7个、电商示范村20个,电商经营主体突破700家,实现电商交易额30亿元,是2016年末的2.5倍。创建3A级旅游景区4个、四星级农家乐4家、三星级农家乐4家、优秀旅游乡镇3个、特色旅游名村1个、省级旅游示范村10个,累计接待游客1129.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1.2亿元,获评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安徽旅游品牌“十大新兴旅游县域”。

  五年来,我们聚焦协调抓建管,城乡面貌发生全方位变化。城乡布局更加科学。启动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县域空间规划、集镇建成区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等120余项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6个成片开发方案完成编制报批工作,城区面积拓展至3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7.46%。城乡功能更加完善。新建、改建长春东路、子胥大道等城市道路66条(段)、80公里,治理城区水系17.3公里。建成市民健身广场、港口公园等公园游园12个,新建绿道20公里。大力实施学校、医院、市场、住宅小区等项目建设,完成棚户区改造11828套(户)、老旧小区改造17个,建设5G基站448座。改造农村危桥269座,建设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654公里、乡村道路2325.4公里,实现建制村公交全覆盖,马胡桥、S338等交通工程竣工通行,亳州港利辛港区一期工程、邵渡口大桥等重点交通工程加快推进,成功创建全省第一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城乡管理更加精细。纵深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城区污水管网检测修复工程,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皖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式运营,25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运行。建设省级美丽中心村104个、农村巷道226.3公里,实施无害化改厕83521户。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向乡镇延伸工作稳步推进。获评全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城北镇刘染村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

  五年来,我们聚焦绿色优环境,生态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生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为抓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3个乡镇环保工作站挂牌运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全面推行,新设专项监督长381名,实现环保监管触角向基层末端延伸。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落实“五控”措施,精准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PM2.5均值逐年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持续上升。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长制”,开展河湖“清四乱”整治、“幸福河湖”创建,茨淮新河示范河湖、西淝河幸福河湖建设通过省级验收,整治规范入河排污口78个,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5.1%和99.76%。农村到户污水处理“户小三格→污水管网→大三格→湿地塘”模式得到省生态环境厅认可。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完成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大力开展生态保护,推深做实“林长制、田长制”工作,完成植树造林9.8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7个、森林村庄41个、森林长廊示范段150.2公里。西淝河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验收,阚泽省级湿地公园试点获批。

  五年来,我们聚焦开放促改革,内生动力得到持续性增强。重点改革持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圆满完成,机构编制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启动八大领域改革,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等8个国家级改革试点持续深化。动态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及时梳理公共服务清单、政府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321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通过“联合体·组合投资·优先股”模式新增扶优扶强村68个,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末的1.66万元增至54.79万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标扩面,行政许可类事项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1/3以上,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一日办结,全程网办事项比例达99.9%。深入落实纾困惠企政策,累计减免税费16.37亿元,“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推进有力,“免申即享”“拿地即开工”等措施直达市场主体,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有效投资持续扩大。累计引进项目566个,总投资742亿元;实施省重点项目327个、市重点项目711个,总投资1005.1亿元。按照“标准地”出让工业用地14宗547.6亩。板集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运营,引江济淮等一批重点工程目加快推进。板集煤矿实现联合试运转,板集电厂二期项目获得核准,全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项目获批省级绿色发展示范点。

  五年来,我们聚焦民生办实事,社会事业实现整体性提升。民生保障坚定有力。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财政民生工程累计支出达178亿元。城镇新增就业5.6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5%、95%。教育事业长足进步。新建学校29所,新增学位9.3万个,普惠性幼儿园占比8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65万余人次。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健康利辛成效明显。成立两大医疗健康集团,实现紧密型医共体全覆盖。新建、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5家,新建和修缮村卫生室84所,为195所村卫生室配备中医诊疗设备,实现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全覆盖。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县中医院通过三级中医院设置许可,县二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建成使用。建立多层次新冠肺炎应急防护网络,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7家,日检测能力达10万人次。积极探索“医护养康”新模式,建成运营融养老、护理、医疗、康复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卫生院分院20家。获评首批安徽省健康脱贫工程示范县,成功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应急广播系统、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发射塔投入运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8%以上,60余件文艺作品在国展获奖或入展。社会治理深入推进。认真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推深做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14”方案体系,“难安置”专项治理扎实推进,“难办证”实现“四个清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深入开展“1+2+22”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荣获全省先进集体称号。扎实推进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三长”履职能力逐步提升。创建全国示范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34个,全省新一轮双拥模范县顺利通过考评验收,连续三年获评全省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一类县。落实“三到位一处理”要求,开展信访“四下基层”“四最”试点和信访事项“大起底、大化解、大督办”专项行动,两次获评全省信访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实施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成立全省首家金融纠纷多元调解委员会。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恶犯罪团伙26个,连续六届获评“全省平安县”称号。

  五年来,我们聚焦作风提效能,自身建设得到系统性加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讲重作”“讲严立”“三个以案”等专题警示教育,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锤炼了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及社会各界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471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7%以上。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落实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七五”普法工作全面完成,行政权力规范运行,行政决策更加科学。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加强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全面落实“基层减负”各项措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文件会议进一步精简、“三公”经费持续下降,机关效能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国防动员、后备力量、退役军人、人民防空、消防救援、双拥和武装工作扎实开展。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工会、共青团、红十字、慈善、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进步,外事、侨务、供销、统计、对台、气象、地震、档案、公积金管理和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迈上新台阶。

  即将过去的2021年,我们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亿元,较上年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亿元,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亿元,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1%;进出口总额4600万美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32亿元、贷款余额429亿元,分别增长13.9%、22.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65元,增长8.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5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86元,分别增长8.5%和9%。较好完成了县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本届政府工作圆满收官。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春风化雨、春华秋实,奠定了转型升级、加速振兴的坚实基础,开启了奋力赶超、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这是多年发展积累的释放,也是多年心血汗水的结晶。五年的奋斗历程,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办好利辛的事情:必须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原则。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决策部署在利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只有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谋发展、精准发力补短板,才能增强自信、凝聚力量、跨越赶超,“现代化美好利辛”蓝图愿景才能变为生动现实。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力量源泉。只有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任何时候都坚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推动利辛各项事业繁荣进步。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核心动力。只有在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方面下功夫、求突破,破除制约发展的藩篱桎梏,才能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必须始终把真抓实干作为重要基因。只有时刻保持“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敢于担责担险、勇于攻坚克难,一往无前不懈怠,一着不让抓落实,才能持续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各位代表,五年披荆斩棘,五年成就辉煌。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是县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力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戮力同心、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团体,向驻利部队、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利辛发展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稳不忘忧,好中知难。纵观五年发展,在前进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体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较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乡村振兴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城乡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民生保障、社会治理领域还有短板弱项,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政府系统少数部门和个别干部担当精神、争先意识不强,个别领域不正之风时有发生,根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需加力,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举措,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县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县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发展机遇看,利辛正处于重大战略的交汇叠加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四化同步”、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一系列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历史机遇、优惠政策前所未有,催生了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利于我们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拓展更大空间,赢得更好发展。从发展阶段看,利辛正处于争先进位的历史关键期。当前区域竞争日益加剧,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我县面临着加快发展与提升质量的双重挑战、促进增长与维护安全的双重压力、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双重任务,必须保持定力、乘势而上,强化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从发展态势看,利辛正处于加快发展的红利释放期。城市能级逐步提升,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交通区位、自然资源、人口红利、生态环境等优势加快释放,特别是全县上下历经脱贫攻坚、抗疫防疫的洗礼锤炼,干事创业的热情越发高涨,团结奋进的力量更加集聚。只要我们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张蓝图绘到底,定能开创现代化美好利辛建设新辉煌!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统筹推进“四化同步”为路径,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承接转移集聚区、乡村振兴样板区、绿色循环先行区、和谐善治示范区,奋力建设“中原纺织城”“绿色能源县”,全面开启现代化美好利辛建设新征程。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2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4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26.5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9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立足当下登高望远,远谋近施开创未来,着力打造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强劲增长极。具体来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坚持产业升级,加快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利辛。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争创省级创新型县。聚力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实施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培育壮大轻纺服饰、能源与新型建材、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四大优势产业,将轻纺服饰、能源与新型建材打造为“百亿”产业。深化经开区改革创新,抓好“标准地”改革和“亩均效益”评价,推进低效闲置用地再开发。聚力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培育壮大蔬菜、畜禽、优质粮食等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发展优质生猪养殖,实施黄牛产业振兴计划,推进产业化肉羊养殖双百万工程,建成长三角地区优质“菜园子”,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设施蔬菜种植基地,推动利辛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激发消费市场潜力和居民消费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商贸基地。

  ——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建设格局新的共进利辛。坚定不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力争主城区面积拓展到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立体化布局实施补短板工程,统筹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推进高铁片区、滨河新区、城南新区等片区建设,加快建成50万人口规模中等城市。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争创安全发展示范县。加快建设城区快速通道等一批主干道路,升级改造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积极推进“县县通一级公路、乡镇通二级公路”,进一步完善内联外通的交通骨架网络。继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50个。全面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工程,积极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消防、智慧停车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坚持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环境优的美丽利辛。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加快打造绿色循环先行区,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地率分别达20%和37%。深化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继续落实“五控”措施,不断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推进幸福河湖示范创建,健全城乡入河排污口、黑臭水体治理、河流断面水质监测长效机制。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成能耗“双控”任务。实施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落实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和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坚持互利共赢,加快建设活力足的开放利辛。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平台的思维成事,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拓展对外开放的领域、空间和层次。深化与沪苏浙园区对接合作,实现经开区入驻企业500家以上,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推进财政税收、公共资源交易、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健全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防范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强化“双招双引”,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推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完善外贸企业孵化培育机制。开展招才引智,健全“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工作机制。实施数字赋能升级工程,统筹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推进数字场景应用。

  ——坚持共同富裕,加快建设百姓富的幸福利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民生工程,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和具体举措,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确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完善社会制度保障体系,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实施“喝上引调水”工程,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落实“双减”政策,加快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大力实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三年提升、两年巩固”行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基本建成覆盖城乡、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坚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三、2022年重点工作

  2022年,是新一届人民政府的施政第一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明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碳排放、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工业强县、产业承接,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力实施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精准激发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

  培育产业集群。全力壮大轻纺服饰、能源与新型建材、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四大优势产业,构建“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生态圈。围绕打造“中原纺织城”,推动轻纺服饰产业品牌化,做精产品、提高档次、延伸链条,着力建设现代新型轻纺服饰产业集群和产品研发基地,纺织服装丝网产业总产值达70亿元。推动煤电循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推进煤电副产品综合利用,着力建设区域性能源供应基地和绿色新型建材基地。推动食品加工集群化,落实省“158”行动计划,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鼓励本土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开展品牌合作,着力打造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引进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以上。推动机械装备制造智能化,加快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向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领域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开展“个转企、小升规”专项行动,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国内细分市场领域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和“行业小巨人”。新建科技创新平台2家,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20件;新进规上工业企业2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家,技改投资增长1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以上;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安徽工业精品3个。

  提升承载能力。创新经开区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完善园区供电、供水、供热、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水平。经开区新开工、新投产工业项目分别不少于30个、25个,启动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双创园,建成科创园,新增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接“五个区块链接”,深化与沪苏浙城市间结对帮扶,采取“园中园”、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模式,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深化“标准地”改革和“亩均效益”评价,推进低效闲置用地再开发,所有新出让工业用地按“标准地”出让。推进“一区多园”协同联动发展,启动板集煤电产业园、阚疃港区二期、西潘楼货运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城北、孙集、王人、永兴、张村、程家集等乡镇特色创业园区,支持其他有条件的乡镇做大做强镇域工业经济,努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专业镇。

  强化要素保障。抓好资金保障,探索与行业龙头企业、知名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综合运用产业基金、供应链金融等手段,实现“资本+产业”的同频共振。鼓励县内银行增设网点,推动更多发展要素直达市场主体,新增金融网点2家以上,中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占比50%以上。抓好用地保障,加强土地资源清理整合,推动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报批土地4000亩以上,征收土地2600亩以上。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5000亩、新增耕地1000亩左右。坚持从存量挖空间、向规划要空间,开展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盘活闲置和低效用地不少于400亩。抓好用工保障,坚持外引内招、定向培养并举,提高人才政策吸引力,大力引进高技能实用人才,切实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结构性问题,力争新招工8000人以上。

  (二)突出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化“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大力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设高质高效小麦单品种万亩示范片、百亩高产示范方各23个,发展优质专用小麦117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26亿斤以上。开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行动,聚焦畜禽、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20个,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各1个,发展蔬菜25万亩、中药材10.5万亩、设施农业12万亩、食用菌500亩。坚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机作业托管服务面积分别达96%、95%以上。抓好防汛抗旱提升三年行动治理,实施产业配套设施水利提升工程,完成北凤沟和北乌江治理项目,大中型水闸、三级以上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全部达标。

  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接续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启动“百村千塘”示范整治行动、“清洁村庄、文明家园”攻坚行动,建成王市镇王营村、永兴镇谭铺村等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10个,完成农村改厕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8%以上,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60%。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电路气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继续抓好农村巷道建设,动态清零农村危房。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开工建设新张集地表水厂。强化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坚决遏制违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支持能人下乡、人才兴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00人。拓展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和文明镇村、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坚持“四个不摘”,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不低于上一年度。调整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常态化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重点监测收入支出情况、“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状况,统筹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定期核查,动态清零。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万亩。加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力度,新建、改建为农服务中心2家,新增家庭农场4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实施“三变”改革的村达到93%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分别达到35%、25%和12%。

  (三)突出项目攻坚、投资拉动,坚定不移推进“双招双引”。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环境为本”,继续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不断增添新动力、培育新动能。

  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坚持顶格推进,领导干部要成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行家里手,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项目工作上。加强驻点招商,选优配强产业促进组、驻外招商组、招商顾问等专业力量,实行“揭榜挂帅”。加强产业链招商,瞄准产业链头部企业、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开展精准招商、敲门招商。深入对接中央、省属企业,与皖能集团、海螺集团、中煤新集、中咨公司等开展全方位合作,着力招引一批核心配套项目、延链补链项目。强化以商招商,深入开展“利辛老乡、请您回家”活动,积极开展招商推介会、展会等活动,掀起回乡创业热潮。强化资本招商,探索与行业龙头企业、知名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定期开展已签约项目“回头看”,持续跟进项目投资转化。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0个以上,其中5亿元以上的5个以上、10亿元以上的2个以上。引进亿元以上省外资金项目45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85亿元以上。

  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深化“四督四保”、领导包保、“双调度”等项目工作机制,推行“容缺受理+承诺”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常态化开展“招商项目落地和项目建设进度集中攻坚”行动,继续实施新开工项目“季度滚动计划”、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积极推进规划、立项、设计、招标、投资、施工“六分开”,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新开工列入省、市考核的重点项目204个,完成投资187.5亿元。开工建设板集电厂二期等63个重大投资项目,加快推进传旗重科等141个在建项目,皖能生物质电厂等57个重点项目投产运营。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吃干榨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各类政策,聚焦“两新一重”、节能减排、先进制造业、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领域谋划项目,深化完善在库项目,递补扩充新增项目,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全年谋划储备重点项目320个,总投资800亿元以上。

  打好营商环境攻坚战。牢固树立“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为自己人办事就是办自己的事”理念,推行顶格服务企业机制,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依法依规、穷尽办法、竭尽所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对企业做到“好时不扰、难时出手”。持续抓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大“皖事通”APP推广使用和“跨省通办”工作力度,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打造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直通车。加强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建设,坚决向破坏营商环境行为亮剑。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实施“文州英才”“淝畔乡才”计划,用好人才新政和招才引智奖励办法,完善人才“育、引、用、评”工作链条,充分发挥职教园区优势,引进急需紧缺及高层次人才600人。新增私营企业5000家、个体工商户10000户。

  (四)突出业态培育、畅通循环,坚定不移推进三产繁荣发展。大力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着力释放多层次消费潜力。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推动各类专业市场、城市综合体、农贸市场提高运营水平、提升商业业态,加快万达广场、万峯汇二期等商业综合体和特色休闲街建设,建成城区农贸市场3个、乡镇商贸中心2家。激励支持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30家、进出口实绩企业7家。推广“电商+”模式,支持轻纺、农产品等电商企业发展,完善村级电商网点综合服务配套功能,实现电子商务上线交易额达32亿元以上。新建、改建村级新型基层供销社5家,新建、改造农村综合服务社10家。完善商贸、电商、快递、冷链等物流体系,加快交通物流园、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电商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皖北区域性物流基地。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机制,扩大实体经济信贷投放,拓展“4321”新型政银担、“税融通”等业务,加大对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新增信贷投放70亿元以上,直接融资15亿元。发挥转贷资金作用,全年周转不少于16次。加大金融服务“三农”力度,完善涉农贴息贷款政策,“劝耕贷”“两权”抵押贷款达3亿元以上。加强上市后备资源培育,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0家。推动城投集团对接资本市场,发行债券不少于10亿元。加大非法集资和非法互联网金融整治力度,压降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规模,消除金融风险隐患。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围绕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快西淝河游览观光带、西淝河休闲旅游度假区、茨淮光谷旅游度假区“一带两区”建设,提升印象江南、阳光四季花海、治未病养心园、西淝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品质,努力将利辛打造为皖北著名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依托西淝河、茨淮新河等生态资源,持续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培育“旅游+”等多元化新兴业态。打造精品旅游路线、研学游路线各1条,新增A级旅游景区1个、三星级以上农家乐1家,旅游总收入、接待旅游人数分别增长15.2%、14.6%以上。

  (五)突出城市更新、产城融合,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整治与创建齐抓、功能与生态相融,统筹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系统打造充满活力的魅力利辛。

  坚持规划“一张图”。编制实施《利辛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空间发展格局,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有效衔接。完成城北镇、西潘楼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其余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快高铁片区规划编制,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坚持建管“一张网”。按照“一体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的思路,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实施水系贯通工程,启动截阳沟-驻马沟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区生态水网一期工程,完成揽翠河治理主体工程建设。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成使用锦绣公园,启动淝河南路游园建设,新增城区绿化16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城区绿化5万平方米;新建、续建住宅小区35个,开工棚改房4600套,改造文苑新村等老旧小区17个,收储商住用地2500亩。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应急指挥、社会治理、便民服务系统功能。做好城市生命线工程前期风险评估,推进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继续抓好城区停车场建设,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00个以上。围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目标,加强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开展交通秩序、环境保洁、道路绿化、公园广场管护及城区电动三轮车、四轮车等专项整治行动,让交通更畅、街面更净、市容更靓。积极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合理安排土地出让,保持供给平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健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四位一体”工作协调机制,着力提升物业服务水平。

  坚持交通“一盘棋”。组织交通会战,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消除断头路,推动形成城市主干道、绕城快速通道、高速公路“组团快联”的路网格局。打通对外通道,加快推进淮宿阜高铁、利辛港区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利辛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完成利辛火车站客运站改造、G329、S250等交通项目建设。完善城乡路网,新建政通路等道路9条,升级改造人民南路、锦绣路,邵渡口大桥通车运行,启动实施马店大桥、王市大桥建设。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优化城乡公交客运路线,改造提升农村公路98.48公里、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28.25公里。

  (六)突出绿色低碳、和谐共生,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保护。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更严举措“治污”。认真做好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及市、县检查发现问题整改,持续开展“大起底、回头看”行动,确保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见底清零不反弹。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扬尘污染、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专项治理行动,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狠抓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空气质量优良率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落实水生态补偿机制,深化入河排污口、黑臭水体和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强化陆域水域污染协同治理,突出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管理,实施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西淝河、茨淮新河水质保持在Ш类以上。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和治理修复,加强白色污染、新污染物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常态化推行化肥农药施用量负增长行动,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4%、96.5%以上。

  以更高标准“增绿”。统筹推进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充分发挥乡镇生态环境环保工作站监管作用,增强基层环保监管处置能力。深入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完成植树造林3000亩、森林质量提升2.3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8个,森林覆盖率达到18%以上。深化河湖“清四乱”专项治理行动,加强西淝河、茨淮新河清水廊道保护,增加生态水、改善水生态,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加大湿地公园、饮用水源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规划编制和建设保护工作。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处理、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依法依规、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以更大力度“降碳”。制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严格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围绕打造“绿色能源县”,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新业态,支持引导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节能化改造,加快形成以宝业装配式建筑为龙头的绿色建筑产业集群,以板集煤电产业园为引领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开工建设皖能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建筑垃圾等循环再利用项目,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持续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动实现“全民减碳”。

  (七)突出职能转变、要素集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停步,努力在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强力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放管服”改革迭代升级、“一网一门一次”延伸扩面。推广沪苏浙地区经验做法,精准承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联动区首批赋权事项,推深做实“一照通用”“免申即享”“拿地即开工”、告知承诺制等改革,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提升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质效, 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一次办成”,线下90%事项“最多跑一次”。加快数字利辛建设,完善政府数据资源库和共享目录,打破“信息壁垒”,破除“信息孤岛”,实现政府类数据汇集率100%、社会类数据汇集率60%、5G网络覆盖率达60%以上。

  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财政领域改革,全面实施财政零基预算改革,推进重点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严格专项资金设立程序。认真化解政府隐性债务,着力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推进智慧税务建设,建立涉税数据资源共享平台。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持续开展“三清三集中”专项行动,做大做强做优城投集团、开源水务等县属国有企业。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组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执法队伍,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县乡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西潘楼镇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城关镇行政区划调整。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巩固提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成果;持续抓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坚决打击欺诈骗保行为。深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维护司法公平正义。统筹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形成权责明确、主体多元、保障有力的长效管护机制。

  (八)突出普惠均等、共建共享,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决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

  推动民生保障普惠化。投入48亿元,实施好33项民生工程。坚持就业优先,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开展创业培训550人次、技能培训8700人次,新增城镇就业7750人,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1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落实长三角医保“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门诊、住院医药费用即时结报、医保系统互联互通。开展全民参保巩固提升行动,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低保救助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等社会福利和慈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落实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提质创优、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改善等项目建设,新建、改建城区幼儿园、小学、初中5所,改善和提升农村薄弱学校40所,知行学校、逸夫小学东校区等4所学校投入使用;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机电科技学校新校区建成使用。抓好“健康利辛”建设,加快推进县疾控中心、县第三人民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阚疃、永兴、西潘楼、纪王场4家乡镇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投入使用,重点建设王人、张村、胡集3家卫生院作为县域医疗卫生副中心。完善三孩生育配套支持措施,创建托育服务示范机构2家。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推进疫苗接种。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增社会化养老床位150张,完成农村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00户。严格落实殡葬改革工作考核办法,持续开展违建墓地整治行动,加快推进县级公益性墓地建设。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免费开放“三馆一站”,完成“送戏进万村”346场、农村电影放映4152场。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利辛体育中心投入使用。全面繁荣广播电视、档案、老年等社会事业,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14”方案体系,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粮食安全等领域风险。加强平安利辛建设,深化视频数据平台应用,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持续深化“邻长制”改革,实施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打造“网络+网格”基层社会治理升级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警民联调”机制,继续推行开门接访、带案下访、重点约访和包案回访制度,加强综治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扎实推进“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提升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加快构建“一镇一委一站”基层火灾防控体系,建设乡镇消防工作站8个。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积极争创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力抓好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民族宗教、全民科学素质、外事、侨务、对台、气象、地震、公积金管理和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残联、科协、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各位代表!民心所望,执政所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更加振奋精神、昂扬斗志,始终坚持“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加快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人民信赖和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旗帜鲜明讲政治,打造忠诚政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扎实抓好各类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不折不扣推动上级决策部署和县委工作要求落地落细,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依法行政守规矩,打造法治政府。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推动发展。坚持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接受社会舆论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落实合法性审核和备案审查机制,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让行政权力在法治轨道上公开透明运行。

  勤勉务实勇担当,打造实干政府。按照“好、快、高”的要求,坚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始终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改革攻坚能力,对标学习沪苏浙,以开放创新改革的作风推动工作,做到该办的事坚决办、能办的事马上办、难办的事想法办。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做到目光所至看到问题、耳听范围想到问题、所思所想直面问题、所作所为解决问题。提高应急处突能力,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提高抓落实能力,贯彻《政府督查工作条例》,以任务化、台账式管理推进重大工程、重点工作,持续提升管理的精度、推进的速度、落实的力度。

  清正清廉作表率,打造廉洁政府。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深化金融、国企、粮食购销等领域反腐败工作。强化过“紧日子”思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提高财政预算精准性,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降低行政成本、提升行政效率。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统计监督作用,持续深化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和工程建设等领域突出问题治理。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扎实开展“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继续推进基层减负,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激情满怀;踏上新的赶考路,我们信心满满。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坚定不移的初心、坚如磐石的决心、坚持不懈的恒心,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利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