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2年辛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7-04 20:07   责任编辑:www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辛集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1年,极其重要、极不平凡、极为难忘。举国上下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启步于党百年华诞的十届市政府,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不负人民重托,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开创了全面建设现代化高品质中等城市新局面。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战胜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实现重大突破,被评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市、全国数字治理百佳市、省级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省级森林城市,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6.6亿元,同比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8.8亿元,同比增长5.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5%;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较好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齐心协力抗疫情,打赢疫情防控遭遇战。面对不期而遇的疫情,我们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王东峰书记、王正谱省长亲自指挥、亲自调度,为我们在危急时刻战胜困难提供了根本保证,辛集人民对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正确指挥感恩感激。我们第一时间重建总指挥部和各专项组,全天24小时高效运转。果断实施最严格的封控措施,108个村、127个社区、24万余人封闭管理、足不出户、服务上门。开展8轮全员核酸检测,当天采样、当天出结果。人员转运规模空前,连夜集结697辆负压救护车,迅速启动78个市内外隔离点,安全转运5311名隔离人员。重点区域消毒消杀全覆盖,物资保供有力有序,“八支队伍”和7套信息化系统健全完善。14天新增确诊病例“清零”,21天恢复生产生活秩序。24天建成吉祥方舱集中隔离点,设置房间769个。积极推进疫苗接种,落细落实“十个常态化”30项防控措施。因时因势复工复产复市,出台惠企纾困“二十条措施”,重拾城乡“烟火气”。战胜疫情、浴火重生的辛集更加坚强自信!

  回望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斗争,兄弟市县雪中送炭、医务人员逆行出征、党员干部顽强坚守、志愿者辛苦付出、全市人民守望相助。一个个艰苦鏖战的不眠夜,一辆辆闪耀夜空的救护车,一幕幕感动人心的鱼水情,成为全市人民永志不忘的共同记忆。在此,我代表辛集市人民政府,向为抗击疫情作出无私奉献、辛勤努力和突出贡献的所有工作者和同志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二)突出重点带全局,“三区建设”实现争先进位。聚焦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市建设,马兰乡村振兴研究院正式成立,特色种业创新工程成效显著,节水小麦育、繁、推一体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新品种“马兰一号”平均亩产811公斤,实现全省小麦亩产历史性突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评为优秀等级第2名。聚焦建设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推进经济开发区扩区提能,省批复面积达到1540公顷,实施总投资139亿元的43个项目,在全省开发区考核中取得A类第4名佳绩,被评为全省能级提升示范经济开发区、全省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阿尔格生命科技公司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环保优质农业投入品生产试点、国惠环保科技公司被确定为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骨干企业;高新区被认定为省级化工集中区,对重大项目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聚焦建设国家综合保税区,完成投资1.7亿元的智慧冷链物流项目;辛集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通过海关总署验收,成为全省内陆地区唯一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保税物流中心全年进出口额达到2.36亿美元;成功签约北京二商,着力打造“辐射华北、覆盖京津冀”的现代化冷链产品交易集散中心与高端冷链物流产业基地。

  (三)调优结构转动能,创新驱动发展势头强劲。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19个,总投资395.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高科技项目52个,项目质量、科技含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设立规模10亿元的科技产业发展基金母基金。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19家、695家,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家、“专精特新”示范企业5家。26个技改项目列入省千项技改。荣获省企业技术创新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奖数量、等次均创历史新高。申科电子首获省政府质量奖、省工业企业质量标杆称号,双吉化工被评为河北省企业标准领跑者,通涛管业挂牌上市,金士顿轴承成功入围国家第二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企业。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科技创新A类市,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中位列市县区第3名。服务业持续壮大,万达广场项目成功签约。发放326万元“政府消费券”,拉动消费金额3159万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培育省级电商示范企业3家。成功举办中国(辛集)制革创新大会、中国(辛集)国际皮毛时装博览会(BEIJING FUR)等重量级活动,无铬鞣团体标准全球首发,辛集皮革城入选“中国商品市场综合百强”,我市被评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四)建管同步提品位,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阶段成果。教育路辛中桥正式通车,11条新改建城市道路全面完成,黄石高速辛集东互通工程开工建设,通用机场列入省布局规划,中等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拉开。澳森全民健身中心、赵望云艺术馆建设扎实推进,新城市地标含苞待放。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8个老旧小区和895套棚户区改造,启动5个城中村改造和“新康家园”保障房项目,完成15个小区市政老旧管网改造,新建公共供水管网15.5公里,实施清洁能源供暖替代700万平方米。新建停车场28个、新增停车位4000多个,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智慧城管实现24小时全方位动态监控。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2%,绿化覆盖率达到4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3平方米。雄安新区辛集林、辛集展园惊艳亮相,辛集展园荣获雄安郊野公园最佳城市展园特等奖,辛集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五)乡村振兴上台阶,农业农村工作扎实推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6841亩,粮食播种面积140万亩,产量超13亿斤。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建设1500亩智能水肥一体化精品示范基地。着力打造优质节水小麦、特色梨、优质生猪、优质蛋鸡等4个特色产业集群,“宝蓄黑猪”高端猪肉品牌畅销市场,辛集黄冠梨年电商销售额突破亿元。新认定市级及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2家、示范家庭农场30家,省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示范组织5个,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59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96元,同比增长18.86%。美丽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投资2.76亿元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项目,铺设管道28.5万米。改造农村厕所1.5万座。新改建乡村公路17条40公里,149条89公里田间道路建设加速推进。旧城镇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和睦井乡小士庄村被评为省美丽休闲乡村、省绿色生态乡村样板村,南智邱镇大车城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六)生态治理不懈怠,蓝天碧水净土更加巩固。全面施行管煤、治企、控车、抑尘、禁烧等管控措施,开展15次“洗城行动”,对691家涉气企业拟定差异化管控方案,推动525家企业安装分表计电设备1734台。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年均综合指数4.69,同比下降19.41%,改善率在全省“11+2”城市排名第2位;PM2.5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3.21%,改善率排名第3位;空气优良天数259天,同比增加35天,增加天数排名第3位。严格落实河长制,大力实施水处理中心升级改造、雨污分流等重点工程,完成4个“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关停1981眼机井。石津总干渠南张村断面、邵村排干渠大李桥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市区集中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Ⅲ类。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对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等重点区域进行土壤执法检测,检测结果100%达标。

  (七)深化改革强服务,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15个部门、318项事项入驻政务服务大厅,政府投资类、社会投资核准类和备案类工程全流程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39个、33个、31个工作日以内。市一体化平台与省“百事通”系统完成对接,38个审批办理套餐顺利上线。344个村、24个社区实现综合服务站全覆盖,乡镇、村级可办政务事项达到204项。12345热线归并整合、一号对外,有效诉求办结率达到99.8%。“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持续拓展,135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全流程网办事项达到728项。110项便民应用上线“冀时办”APP。“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市场主体达到5.7万户,万人拥有市场主体904户。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由全国294名提升至第80名。

  (八)惠民利民办实事,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民生支出达到45.8亿元,占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1.1%。20项省民生工程、12件市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年度任务。城镇新增就业5080人。市人事考试中心被评为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7%、95.6%。全面落实省内无异地就医政策,4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门诊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新城镇沈家庄村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总投资11亿元的三级医院项目开工建设,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率达到90%以上。开展大型群众体育赛事和活动64项(次),新建体育场地设施125处。5所幼儿园建设顺利实施,13所中小学改扩建全面完成,小学、初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经费分别位居全省“11+3”第1、2位。课后服务覆盖全市191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惠及5.9万名学生。市三中被评为省级示范性高中。团市委被评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大力实施电网补强工程,完成基建投资3198万元。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加快“应急管理一张图”建设。深入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全面开展“燕赵—砺剑铸盾2021”专项行动,业务考评成绩位居全省同档第一。172个小区完成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八类严重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38.3%,治安案件发案同比下降15.4%,为近年来最好成绩,群众满意度评价位列全省同档第一。马庄乡荣获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辛集镇妇联荣获全国妇联系统先进集体,天宫营乡被命名为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国家、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3个。我市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过去一年,我们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坚决捍卫“两个确立”,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纠正“四风”和作风纪律专项整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146件人大代表建议、206件政协提案全部办复,法治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国防动员、民族宗教、新闻广电、邮政通信、外事侨务、人民防空、消防救援、气象地震、支油援疆、公积金、工会、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回望过去一年,面对开启新征程的艰巨任务,面对疫情冲击的严峻挑战,我们无惧风雨、主动作为,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个人都经历考验,每一分收获都浸透着心血和汗水。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生动实践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参与辛集建设发展的广大劳动者,向所有关心支持辛集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够高,新旧动能转换还不够快,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凸显;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高新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支撑力度还不够大,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城市集聚力、辐射带动力有待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不够均衡,乡村振兴任重道远;现代化治理能力还不够强,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营商环境距离市场主体期望仍有差距。我们一定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大决心和力度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我市全面建设现代化高品质中等城市的关键之年,做好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当前,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为我们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重大机遇;全省“三件大事”纵深推进,为我们带来了强大发展势能。身处历史性窗口期、战略性机遇期,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凝心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大力实施“1253工程”:聚焦全面建设现代化高品质中等城市这一目标;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两手齐抓”;突出抓好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综合保税区“三区建设”,推动经济发展高品质;突出抓好老城改造、新区建设、乡村振兴“三点发力”,推动城乡统筹高品质;突出抓好大气、水、土壤治理“三管齐下”,推动生态环境高品质;突出抓好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反腐倡廉“三条底线”,推动社会治理高品质;突出抓好兜住民生底线、提高生活品质、倡导文明新风“三项重点”,推动民生保障高品质。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省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和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绿色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当前和长远,有效扩大投资、扩大消费、扩大就业,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实施“1253工程”,持续保障改善民生,优化营商环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建设现代化高品质中等城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PM2.5平均浓度、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达到省控指标。这些目标的设定,综合考虑内外环境和我市支撑条件,衔接“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体现了稳中求进要求,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省委决策部署和市委具体要求落地落实。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辛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定政策、作决策、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好民生实事,促进社会公平,推动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第一要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主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省“三件大事”,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持续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建设创新高地,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构筑新时代辛集发展战略优势。

  始终坚持把握系统观念。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市场和政府、发展和安全,努力实现发展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和安全相统一。

  始终坚持提升治理效能。认真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体系,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科学理政,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以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三、2022年重点工作

  今年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按照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做好八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高质量谱写项目带动战略新篇章,推动内需潜力充分释放。坚持“项目为王”,集中力量抓招商上项目,千方百计促投资扩消费,不断增强发展韧性和长期动能。

  全力以赴谋项目。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64个,总投资449.7亿元。紧盯开工率、投资完成率、资金到位率,严格落实月汇总、季考核、年终综合考评,开展集中开工和观摩拉练活动,确保完成投资186亿元以上。强化要素保障,全面优化土地供给,着力破解环保能耗瓶颈制约,积极拓展融资渠道。落实项目包联帮扶机制,实行清单化、全过程管理,全力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

  只争朝夕抓招商。聚焦招大商、招优商、招好商,分解落实招商任务,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着力引进产业升级和战略引领项目。突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借力廊洽会、数博会、时装周、皮博会等招商平台,广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企招商、园区招商、商会招商。依托市科技产业发展基金,发挥基金招商、资本招商功能,全力承接中金公司推介项目,吸引更多企业到辛集投资兴业。

  多措并举促消费。繁荣城市业态,加快万达广场、国际皮革城新商圈建设,优化传统商圈品质。推动商业综合体、步行街、商业街提档升级,着力培育美食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休闲经济。完善城市商业设施网络,品牌连锁便利店达到29家以上。支持传统商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加强电商人才培训,打造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力促网络销售额实现更大突破。

  (二)高质量谱写新旧动能转换新篇章,推动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产业基础提升和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做强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不断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大做强生态皮革服装传统产业,向时尚化、个性化、生态化、品质化、国际化转型,加快建设“国际皮都”,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钢铁、化工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智能、新型显示材料、生物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经济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冀中南先进制造业高地。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坚持绿色化、数字化、高端化,围绕主导产业升级,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行“机器换人”、智能制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技改提速提质工程,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新一轮技改,争列省“千项技改”“百项示范”项目。坚持“头部企业”带动,实施上市“蝶变计划”,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0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

  强化标准质量引领。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加快提升产业能级。开展2022年度市政府质量奖评价工作,争创省政府质量奖。实施品牌培育提升行动,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百年老店”。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建设省级标准化示范点,主导或参与制订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3项以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支持企业参评省专利奖,以高质量保护激励高质量创造。

  (三)高质量谱写建设科技强市新篇章,推动创新发展势能全面迸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整合科技资源,推动产业技术向中高端跃升,为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核心动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提升全省科技创新A类水平,年内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壮大企业科技创新矩阵。加大创新平台培育力度,培育省级研发平台7家以上。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健全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吸引入孵团队20家。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用好院士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机构等平台,组织优势企业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开发一批“杀手锏”技术,形成“科研—开发—产业”创新链。办好科技成果直通车、服装设计大赛、工业设计沙龙等活动,以技术改造、工业设计为传统产业赋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到4亿元。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院士团队,支持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到辛集创新创业,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和新兴产业工程师。大力培育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工匠型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让辛集成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鼓励在外人士返乡创业,汇聚形成“凤还巢”的强大力量。

  (四)高质量谱写品质城市建设新篇章,推动功能定位提质升级。围绕建设京津冀城市群特色功能节点城市,全面优化空间格局,拓展城市功能,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做好城市规划,释放城市潜力。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乡镇、村庄规划,即时启动中心城区、5个镇驻地和8个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高站位擘画城市蓝图,研究对接雄郑高速、石衡高速建设,谋划实施澳森大街西延、古城大街东延、朝阳路北延等项目,以交通干线拉开城市格局;推动实施澳森全民健身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四馆一中心”、通用机场等项目建设,以重大工程提升城市能级。

  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更新。着力畅通“大动脉”,投资5亿元实施妍园路南延、澳森大街西段、盛园路新建、兴业街西段等主干道路建设,黄石高速辛集东互通工程建成通车。坚持疏通“毛细血管”,投资3661万元对市区道路进行改造提升。投资1.35亿元,实施25个老旧小区改造、6条街路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和3个绿化项目。加快投资4.5亿元的“新康家园”保障房一期建设。投资4600万元,购置纯电动公交车100辆,创建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城市。

  精细城市管理,彰显城市魅力。坚持里子面子、软件硬件同步齐抓,提升城市标准化管理水平,常态化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化数字化城管信息采集系统平台应用,探索城市综合信息数字化、多元化管理。提升改造17座老旧公厕,新增道路环卫面积22.6万平方米,新设20个垃圾分类集中投递亭。全面运行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餐厨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项目。持续开展交通秩序整治专项行动,让道路更安全、更畅通。

  (五)高质量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增强脱贫稳定性。加大人文关怀、技能帮扶和就业扶贫力度,助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加强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做强做优产业扶贫项目,提高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全力保障粮食安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投资3300万元,改造高标准农田2.6万亩。投资2200万元,实施节水小麦种业提升工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总产稳定在13亿斤以上。

  做强做优现代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推进生猪、蛋鸡等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农产品追溯及网格化监管示范市项目,建设5个网格化监管示范乡镇。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扩大“辛集黄冠梨”“宝蓄黑猪”“马兰”系列节水小麦等品牌效应。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创建21个省级美丽乡村,让美丽乡村连线成片。投资5100万元新改建农村公路30公里,投资6600万元修建田间道路120公里。改造农村厕所1.7万座,实现20个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长效机制。加快110千伏天宫营输变电工程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股份经济合作社试点建设,确保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95%以上。推进网络设施、大数据平台、智慧应用、农村电商等工作,积极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

  (六)高质量谱写绿色低碳发展新篇章,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穿“新鞋”、走“绿道”,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守好蓝天碧水净土。坚持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减污降碳协同推进、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实施“冬奥保障、臭氧治理、重污染天气应对、扬尘防治、移动源管控”五大攻坚,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二氧化碳强度年度降低率完成省定目标。常态化落实“河长制”,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快投资1.1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建设,谋划建设生态湿地项目,确保南张村、大李桥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和Ⅳ类标准。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加大土壤污染重点企业监管,完成历史遗留污泥暂存场整治项目。

  筑牢生态环境屏障。以更高标准打造绿色空间,巩固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开展国土空间绿化。以更大力度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大灌渠恢复和排渠治理力度,关停自备井1096眼,压减地下水超采量1477万立方米。以更大决心强化执法监管,加强监测信息共享和执法联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用铁腕执法还水于河、还绿于田。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科学制订“1+N”实施方案。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积极推广能效标识产品、低碳认证产品,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让低碳生活成为风尚。

  (七)高质量谱写深化改革开放新篇章,推动构建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市场化改革,实行高水平开放,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统筹提升市乡村三级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提升土地托管服务水平,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力争年交易额突破1.8亿元。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发挥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主战场、主引擎作用,实施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设投资2.59亿元的辛鹿孵化基地,让入孵企业“拎包入住”。依托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总投资1.6亿元的冻品分割库,启动运营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国际冻品进口业务达到5亿元以上。谋划创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打造立足河北、辐射京津、覆盖华北的国际冻品集散中心。支持外贸企业参展进博会、广交会等重点展会平台,力争进出口增长10%以上。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围绕“一门、一网、一次”目标,推进审批提速提效,让企业办事更方便、项目落地更顺畅。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让企业家在辛集放心投资、安心创业。

  (八)高质量谱写民生保障改善新篇章,推动社会事业迈出坚实步伐。多解民之所忧、多行民之所盼,让经济总量、财税增量更多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生活质量。

  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抓细抓实“十个常态化”30项措施,持续抓好“三个关口前移”,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坚持人物同防,严格落实全过程闭环管理,坚决阻断疫情输入扩散渠道。严控聚集性活动,健全多点触发哨点监测预警机制,加强风险人员排查。始终保持指挥机制激活状态,强化“八支队伍”和7套信息化系统建设,持续推进疫苗接种,坚决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实施好省20项民生工程。同时,谋划提出了15项市级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待提交大会审议票决后,逐项制订实施方案,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47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4500人。多措并举增加育幼服务供给。加快建设投资2.5亿元的养老服务中心(父母乐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社保扩面提质,健全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

  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城区学位扩容,大力推进学府街小学、妍园路学校、育英学校、文昌路小学等4所学校建设,积极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改扩建市第二中学、市艺术职业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课后服务,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积极建设文化体育强市,组织“七进”演出,发挥气膜滑冰馆功能,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办好冰雪赛事活动。全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提升健康辛集水平。加大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力度,减轻群众负担2000万元以上。努力完成三级医院主体建设,加强与京津冀三甲医院联系合作,让百姓享受家门口的优质医疗资源。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突出抓好“两打两防”行动,强化“智慧安防小区”应用成效,建立104家微型消防站,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辛集。扎实推进“八五”普法,建设高水平法治辛集。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与“辛集舰”深入开展“爱我家乡爱我舰”城舰共建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密切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新闻广电、外事侨务、人民防空、气象地震、支油援疆、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

  各位代表!人民政府为人民。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主动担当作为,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设人民更加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把讲政治作为第一遵循。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行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确保辛集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朝着更高目标迈进。把强素质作为第一要求。不断强化学习意识、改革理念和担当精神,加快理论更新,强化实践锻炼。始终把提高谋划发展、破解难题的本领摆在突出位置,培养全面、系统、深入研究问题的思维,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创新突破和增进人民福祉上谋新招、亮实招、出硬招。把抓落实作为第一任务。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事不避难、知责担当的工作作风,切实破除求稳心态、路径依赖和部门藩篱。持续提升政府效能,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落实,坚决避免“有想法没办法、有上文没下文”,坚决杜绝“讲得到做不到、说得好干不好”。把重法治作为第一准则。深入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强化政府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普法护法力度,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执法队伍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能力,让人民群众在执法行为和执法决定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把守廉洁作为第一底线。深入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防严惩各类腐败行为,维护政府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树牢过“紧日子”思想,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将有限财力用在推动发展和改善民生上。

  各位代表!事在人为,路在脚下,梦在前方。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只争朝夕、笃定前行,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现代化高品质中等城市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八支队伍”:指核酸检测、核酸采样、流行病学调查、隔离观察、消毒消杀、社区(农村)防控、健康教育、医疗救治队伍。

  2.“7套信息化系统”:指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定点隔离、医疗救治、风险排查、疫苗接种、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

  3.“十个常态化”:健康防护、测温验码、外来人员排查、发热人员筛查、重点人群检测、监测预警、精准处置、消毒消杀、环境整治、防控准备常态化。

  4.“二十条措施”:我市出台的《关于加快各行业复工复产复市二十条措施》。

  5.“专精特新”企业:满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要求的企业。

  6.“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量1000吨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7.省内无异地就医政策: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保基金起付标准、支付比例、最高支付限额及其他政策规定等,执行参保地待遇。

  8.证照分离:指领取工商部门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需要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到相关审批部门办理许可手续。

  9.“双拥”:地方拥军优属,军队拥政爱民。

  10.“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11.“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12.“三件大事”: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

  13.“四馆一中心”:图书馆、群艺馆、城市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

  14.“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15.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16.“1+N”实施方案:“1”即《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N”即《辛集市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和7个分领域分行业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20个碳达峰碳中和保障方案。

  17.告知承诺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向行政机关申请办理行政事项时,行政机关以书面形式将证明义务、证明内容以及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一次性告知申请人,申请人书面承诺已经符合告知的相关要求并愿意承担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行政机关不再索要有关证明并依据书面承诺办理相关行政事项的工作机制。

  18.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为企业群众提供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的服务。

  19.“四方责任”:全面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疫情防控责任,建立全社会共同防控体系。

  20.“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

  21.“八五”普法: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

  22.“双减”: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23.“七进”演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站、进军营。

  24.“两打两防”:严打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团伙犯罪,严打电信网络诈骗等多发侵财犯罪,严防重大社会治安风险,严防重大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