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05 19:55   责任编辑:www
——2021年2月2日在莒南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莒南县人民政府县长 侯占夫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期间工作回顾
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县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排除万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坚持生命至上,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有力有效开展抗疫斗争。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严格联防联控、集中救治,迅速建成县医院左山院区,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对所有隔离病人实行“一人一车”转送,6例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实现了确诊病例“零死亡”、医护工作者“零感染”。刘贤宝、王鹏程、刘玉荣、厉静4名医护人员承压逆行,圆满完成援鄂任务。毫不放松抓好常态防控。坚持做到“四个精准”,扎实开展“应检尽检”工作,对入境人员、进口冷链食品全部实行闭环管理,排查管控境外来人467人,累计开展11轮核酸检测,共检测人员30余万人次、冷链食品、环境标本7.2万份,“人物同防”阻断输入传播。全力提升应急能力水平。启用县医共体疫情防控暨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强化机动力量建设,组建流调、采样、检测、消杀等专业队伍784支;建立县级物资储备库,各类物资储备满足30天以上满负荷运行需求;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5处,日检测能力达到9200份。
一年来,我们积极应对挑战,经济发展逆势上扬。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6.6亿元,增长3.1%;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8亿元,增长10.8%,增幅全市第一。工业经济稳步回升。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助力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全县26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50.3亿元、增长6.1%,工业增加值增长2.9%。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91家,其中过100亿元1家、过30亿元6家、过10亿元11家。新增“小升规”企业71家、“四个一百”示范企业13家。鑫海新型材料、金胜粮油纳入省“十强”产业领军企业,碧海机械、华纶新材料入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三方化工入围省“瞪羚企业”名单。开放经济持续增长。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与临沂海关合作成立全省首家县级海关工作站,关地合作新模式获全省推广。全县具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275家,实现进出口总额110.2亿元,增长57%。积极吸引外资,实际到位外资1.2亿美元,增长275%。服务业加速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成功举办网络桃花节、茶溪川沂蒙绿茶节等节会活动,接待游客406.3万人次、收入34.5亿元,运达进出口、阳明工艺品分别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山东省重点文化企业”,金胜花生文化产业园荣获“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称号。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新增社会融资96亿元,存贷款余额达到565亿元、366亿元,分别增长15.6%、24%。立足国内市场大循环,促进商贸消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亿元,促消费典型做法再次被省商务厅发文全省推广。
一年来,我们坚持项目为王,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开展“重点项目集中攻坚行动”,争取首批政府专项债项目7个,总投资38.9亿元;42个县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75.3亿元,2个省重大项目、6个省优选项目、10个市重大项目分别完成投资62.4亿元、104.3亿元、11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精品钢基地推进有力。成立精品钢基地清障工作指挥部,划片突击、集中攻坚,完成1.1万亩清障任务。临沂钢投高端不锈钢项目一期建成投产,成为全省钢铁产能整合后首个建成投产的钢铁项目;山钢永锋优特钢项目被评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现场交流会“十大好项目”第一名,千亿级精钢集群蓄势崛起。“双招双引”攻坚突破。强化产业链招商,签约项目31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14个,到位市外资金170亿元。强化人才支撑,建立花生产业人才共建联盟,新建省级以上人才平台4家,引进高精尖人才30名、外国高端人才5名,培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5名。创新能力节节攀升。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全市第一,20项科技成果获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金胜粮油获“中国十佳粮油创新(智慧型)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新增省级科研平台3个,完成合作项目40项。强化品牌建设,新增省级高端品牌培育企业3家,获“山东知名品牌”5个。
一年来,我们聚焦现代农业,乡村振兴扎实有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实施乡村振兴“三步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提升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3.4万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08家,全市第一;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2500余家、600余家。新认证绿色食品5个,“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76个,“莒南花生”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名单,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3家企业入选全国花生油加工企业10强,成功创建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省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和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国首个蚕茧生丝质量监测试点工作站在莒南挂牌成立,连续14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大店镇获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涝坡镇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个、市级美丽片区1处,完成369个自然村污水治理任务,建成美丽庭院示范户1.6万户。完成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任务,改扩建农村公路823.7公里。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5条,实行2元票价,在全市率先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加快实施通户道路硬化工程,硬化道路961万平方米,实现90%以上的行政村户户通道路硬化全覆盖。新改造农村清洁供暖8190户,覆盖率达到50.6%。新建农村公厕244座,实现300户以上自然村全覆盖。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成效。实施党支部建设规范提升行动,创建“红旗支部”25个,“五星级”基层党组织309个。深入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新发展合作社322家,入社人数2.7万余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验被央视《新闻联播》宣传报道。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实现机构、队伍、活动行政村全覆盖,县级以上文明村覆盖率达到90%,被推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试点县”。
一年来,我们提升城市能级,美丽家园更加宜居。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圆满完成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任务,试点经验被省住建厅发文全省推广。完善“三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完成18个老旧小区整治改造任务、棚户区改造1024套。县医院北城新院区、体育场提升改造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县医院北城新院区医康楼投入使用,全民健身中心和田径场主体工程完工。投资6亿元打造城区样板路2条,提升改造城区道路21条。完善城市供水设施,建成供水工程41处,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6%。基础设施更加完备。G518绕城段、岚罗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完成59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新建改建污水管网3.1公里。完成龙王河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龙王河水质明显改善。实施东西热网划转技改、老旧小区热网改造工程,新增集中供暖面积50万平方米,新建燃气管道20公里。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与浪潮集团合作打造智慧城市运维中心、城市管理指挥大厅,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城市发展,被列为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公益性物业服务企业对137家“三无”小区全面接管,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严格拆违控违,累计治理违法建设22.6万平方米。开展市容秩序专项整治,清理店外经营3820余处,完成人行道铺装1.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68万平方米。
一年来,我们坚守工作底线,发展环境持续稳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87,改善率为16.6%,全市第一;优良天数267天,同比增加39天。实施鸡龙河流域综合治理、洙溪河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河流断面及水源地水质均值达标。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完成2100亩存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6处生态修复任务通过验收;完成各类造林1.5万亩,新建绿色通道75公里。安全生产切实抓牢。开展4轮集中攻坚执法行动,检查企业1900家次,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实现了安全生产“零发生、双下降”。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成功抵御“8·14”洪涝灾害,启动Ш级救灾应急响应,紧急转移、避险转移群众1.4万人,未发生垮坝溃堤、无人因汛伤亡。金融风险防范有力。开展涉非涉稳风险专项排查,持续推进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整治,加强不良贷款处置,核销处置不良贷款6亿元,不良率较年初下降1.5个百分点。社会治理平安有序。扎实推进平安莒南建设,破获刑事案件857起,查处治安案件1360起。实施村级协理员“1+3”改革,构建了“一张网、三大员”工作格局,打通了乡呼县应、网格事项处置统一渠道。创新集约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只访一次”长效机制,全县发生四级访起数、人数同比下降18.8%、43.8%,化解信访积案335件,化解率98.2%。
一年来,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和谐社会加快构建。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县民生支出43.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9.2%。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坚决落实稳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减免企业社保缴费1.9亿元,发放各类稳岗补贴995万元,新增城镇就业77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6%,创建省级“创业型乡镇”2个、“四型就业社区”5个。扎实推进企业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新增扩面征缴1万人,发放各类社保待遇17.8亿元。全面提高医保待遇水平,累计报销8.7亿元,报销比例提高8.8个百分点。落实兜底保障政策,累计发放低保金、临时救助资金等费用1.3亿元。开展新型农村幸福院建设试点,打造“幸福院+周转房”集中居住养老模式。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等关键指标,统筹整合各类政策资源,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综合绩效评价全省第一,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顺利通过省实地评估验收,“23445”产业扶贫机制被国务院扶贫办推广,彩票公益金项目全国第一。在全市率先完成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任务,自来水普及率100%。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56人以上大班额全面化解,新规划建设中小学项目13处、幼儿园项目22处,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2%,幼儿园公办率达到61.8%。提升医疗卫生保障水平,镇街卫生院、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32%。完成人口普查现场登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繁荣发展文化事业,6件作品荣获“泰山文艺奖”“沂蒙文艺奖”,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实现镇街全覆盖;县融媒体中心代表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亮相”央视《新闻联播》。建立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县复审。
一年来,我们全面从严治政,自身建设取得实效。法治政府全面加强。积极推进法治莒南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常态化邀请政府法律顾问参与重大事项讨论,开展“领导干部学法清单”试点,创新领导干部任前考法制度,推行领导干部法治讲堂,成功创建省级行政复议“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试点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建议案131件、政协提案113件,办结率和满意率100%。认真做好政务公开,累计公开信息2.4万条。改革事项全面深化。梳理确定重点改革任务97项,国家部委正式发文认可4项,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5项,省直部门发文推广制度创新成果7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12项。成功争创全国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省级公共机构节能标准化专项试点通过验收,典型经验被认定为全流程节能体系全省推广;创新“土地股份合作+供销全程托管”新模式,“一托三+N”农业社会化惠农服务模式被全国总社评选为“金扁担改革贡献奖”;在全省率先推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标准地”入市制度,创新金融服务提质增效赋能乡村振兴典型经验被全省推广。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探索“告知承诺制”试点,推出229个一件事“一链办理”主题服务,“一业一证”改革实现试点行业全覆盖。实行“拿地即开工”模式,建立“多图联审”工作机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精简材料30%、减少环节40%、压缩时限50%。深入开展帮办代办服务,高标准建设村(社区)便民服务站266个。实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县级6405条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省“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廉政建设全面推进。坚定不移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开展机关干部纪律作风集中整治月活动,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53起。瞄准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扶贫资金等关键环节,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162起,处理221人。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打伞破网”,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12起20人。一年来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史志、档案、对台、气象、外事、侨务、红十字会、防震减灾和对口支援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2020年工作取得的成效,保证了“十三五”期末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回顾五年的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我们切实谋全局抓大事,强统筹促协调,开创了莒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4%,2020年较2010年增长118.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305元、15277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143.5%、129.2%,顺利实现“双翻番”目标;人均GDP从2015年的24494元增长到2020年的31140元,增长27.1%;“十三五”时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3.3%、1.5%、6.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以上,粮食年产量稳定在9亿斤以上。
——动能转换提档加速。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17.74:48.12:34.14调整为2020年的16.93:43.34:39.73。工业经济发展质效提升,精品钢基地初具规模,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传统产业加快转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8%。完成519个工业技改项目,整体制造水平达到“工业3.0”,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提高至38%。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及各类研发中心14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6家。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以推进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产业支撑力和城镇承载力,全县户籍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4%、43%,城区面积达到24.5平方公里、较“十二五”末增加2.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0.6万人、较“十二五”末净增1.8万人。乡村振兴步伐坚实有力,危房改造、清洁取暖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等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县级道路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村村通硬化率、村庄等级公路通达率均达到100%。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五路通港”格局初步形成,莒南人民“高铁梦”变为现实。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开发区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实现莒南临港一体发展;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新组建运营财金、土发、城投、城开、交运、水务六大集团。创新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全域土地整治,发展活力动力加速释放。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转化,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业务,缓解担保难、融资难问题。加快推进标准化改革,1个国家级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4个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全部通过验收。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是全国首个被认定的花生基地,实现莒南花生“买全球、卖全球”。“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进出口292亿元,年均增长11.2%。
——三大攻坚成效显著。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累计落实扶贫资金5.44亿元,157个贫困村摘帽、3.3万人减贫,省定标准以下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推行,“四减四增”工作扎实推进,全县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分别较2015年下降35.7%、34.9%、53.1%、42%,优良天数增加56天,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取得预期性成果,累计化解不良贷款24亿元。完成各项重大安保任务,累计化解信访积案1017件,刑事案件立案较“十二五”末下降35.5%。连续5年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零发生。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以民生共享为抓手,民生支出累计177亿元,年均占一般公共财政支出比达到89%以上。五年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122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全面清零,城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探索实施“1+N”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养老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稳中有升。扎实推进殡葬改革,公益性公墓建设走在全市前列。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双拥工作成效显著。民生实事工程均圆满完成,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普遍提高。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刻体会到:推动莒南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面引领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动理念变革,加快推进思维创新,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在办实事上精准发力,在解难题上持续用力,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担当作为。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以改革发展的成果说话,凭干事创业的实绩交卷。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强化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干出亮点,以系统思维构建发展安全大格局。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得益于县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县人民的倾力奉献。特别是,在抗击疫情这场大战大考中,108万莒南儿女顾全大局、砥砺前行,彰显了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展现出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昂扬斗志,构筑起守护生命、关爱健康的铜墙铁壁!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为莒南发展付出辛勤劳动、做出突出贡献的全县人民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高质量发展压力较大。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创新实力不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部分工业企业利润下滑,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二是农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存在差距。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尚未建立,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花生、茶叶等产业品牌影响力不强,综合竞争力偏弱。三是城市品质层次不高。老城区开发任务较重,新城区综合配套不足,城区多处断头路亟需打通,部分道路年久失修、交通拥堵。四是民生保障仍有短板。综合财力不足,民生欠账较多,基础设施短板突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还有差距。五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能耗、土地、排放等要素制约凸显,煤炭消费压减和能耗“双控”仍需持续发力。六是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政府工作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还存在服务不优、效能不高的问题,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采取科学务实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主要目标和2021年工作安排
根据中共莒南县委《关于制定莒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本着“细化量化具体化”的原则,我们编制了《莒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现提请大会一并审议。这里,重点就五个问题作一说明。
1.关于主要目标定位。二O三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强县(区)远景目标,在全市区域发展中率先实现现代化,争做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成功迈入全国百强县(区)。重点在创业创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乡一体、改革开放、民生保障、文化繁荣、社会治理等八个方面争做排头兵。“十四五”期间,在“宜居、宜业、宜游”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宜居,重点建设临沂东部生态新城、现代化钢铁新城、新时代文明新城“三个新城”;宜业,重点建设精品钢基地、“长三角”农产品供应基地、临港物流基地“三个基地”;宜游,重点建设红色文化旅游区、生态康养旅游区、乡村田园旅游区“三个旅游区”。力争到“十四五”末,工业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双翻番”,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8%、6%和8%左右,综合实力进入全市第一方阵。
2.关于坚持创业创新。按照“打造全市创新高地”的目标定位,重点实施“主体培育、人才引育、机制创新”三项工程,实现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培育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中的骨干企业,聚集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一批国家级、省级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全国花生精深加工产品出口基地、全国花生产业高新技术和龙头企业集聚区、省级花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示范样板区。力争到“十四五”末,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5%,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0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6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
3.关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按照“横向抓布局、纵向强产业”的思路,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主线,坚持集群化、园区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推动存量变革、增量崛起,加快培植壮大冶金钢铁、绿色食品两大支柱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文旅康养、现代物流四大重点优势产业,着力构建“2+4”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东钢铁、西生态、南商贸、北文旅、中新兴”的重点产业布局。力争到“十四五”末,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达到70%以上,培育千亿级支柱产业1个、过300亿产业1个、过百亿产业2个,打造临沂工业经济发展新高地。
4.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立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功能优化配置,坚持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原则,优化产业和城乡布局,构建“一心辐射、两区带动、三点集聚、全域协同”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向西,推动企业“退城入园”,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融入临沂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规划建设。向东,完善产业配套,深化区域协同发展,融入港口经济区建设。向南,加快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建成临沂东部物流中心。向北,实施城区道路北延工程,启动高铁小镇建设,拓展活力新城发展空间。力争到“十四五”末,城区建成区面积突破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
5.关于推动乡村振兴。依托特色产业、区位、交通、物流等优势,找准切入点,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放大“中国好粮油”品牌优势,推动农产品瞄向“长三角”,实行标准化种养、加工、检测、运输,构建花生、茶叶等优势产业集群,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充分发挥莒南丰厚的红色资源、自然资源、绿色资源和文化资源,谋划布局一批吃、住、行、游、购、娱等重大节点工程,打造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后花园”。抓住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有利时机,开展对接长三角中心城市“莒南周”系列活动,打造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大后方”。力争到“十四五”末,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农副产品销售额、接待游客量年均分别增长12.5%和11.6%,打造一条花生标准化产业带,形成全国高端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
五年看头年,开局最关键。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聚焦“八个排头兵”和“宜居、宜业、宜游”目标任务,突出抓好“八个坚定不移”,加快建设新时代幸福美好新莒南,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动能转换,建设产业发展新高地
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
力促工业提质增效。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围绕“2+4”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高端高质高新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左右。全力以赴打造精品钢基地,加快推进山钢永锋、钢投优特钢、亿晨年产50万吨镍铬合金和鑫海年产380万吨高端不锈钢一期项目,力争年内建成投产,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千亿级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产业集群初见雏形。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以金胜、玉皇、兴泉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品牌高端化、产品生态化。积极培育现代装备制造产业,扶持永安特种装备、玫德智能制造等企业做强,开工建设北汽锐铃新能源商用车总部基地项目,打造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加快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推进总投资2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支持百特新材料与国内龙头企业合作,打造高端新材料加工园区。
力促文旅商贸融合。加快建设红色文化旅游区,推进省政府旧址、毛泽东三个批示、渊子崖遗址等红色资源串联成线,优化115师进山东红色旅游线路,推动省政府旧址创建国家5A级景区。启动生态康养旅游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医养健康城,加快推进禅意古镇、通用机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动天马岛景区提升改造。依托茶溪川田园综合体等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实现乡村旅游与美丽宜居乡村、农文体康养等多产业深度融合,全方位、深层次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后花园”。扎实推进临港物流基地建设,抢抓临沂中心城区物流产业外迁转移机遇,围绕钢铁、农副产品加工等大宗商品跨区域集散,依托如通铁路物流、众创电商产业示范园、茶溪川仓储物流电商园等重点项目,全力打造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现代化物流中心。
力促项目落地见效。加快推进专项债券项目,用好资本金政策,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力争申报省市重点推进类项目13个,总投资240亿元。实施县级重大项目50个,总投资667亿元,力争完成年度投资200亿元。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植计划,力争新增小升规企业2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省级“瞪羚”企业1家,形成龙头企业拉动、骨干企业支撑、成长型企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力促园区优化升级。紧扣功能定位,结合产业基础,加快“退城入园”步伐,实现高端园区和特色园区同步发展。全力推进中日韩产业园、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特钢深加工产业园建设,打造高端要素集聚、高端产业领域技术领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加快精品钢基地配套服务区建设,打造服务优质、配套完善、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钢铁新城。按照“特色园区+优质项目”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磨料磨具、石雕石刻、草柳编等传统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集约度、集群化。
二、聚焦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新好例
整合优势资源,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主动对接长三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做实“三步走”战略。实行对接长三角清单制度,围绕打造长三角农产品供应基地,重点推介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71家、国家级品牌9个、省级品牌9个、农产品注册商标253个。大力发展生态游、乡村游、文化游,构建智慧旅游体系,力争年内接待长三角地区游客50万人次。建立涉农产业动态信息管理项目库,积极承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花生产业与科技创新大会,完善长三角地区重点招引项目专班推进机制,加快推进冷链物流项目,促进三产融合项目落地莒南。
做优现代农业。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乡土产业名品村三级联创,加快培育花生、茶叶、草莓、蔬菜等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争创国家级花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行种养加生产标准体系,新提升打造基地园区3万亩。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推行“田长制”,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粮食面积确保110万亩以上,年收获蔬菜面积达到16万亩,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新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示范社20家、家庭农场6家,争创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莒南花生”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工程,放大花生、茶叶产业品牌优势,新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2个、“三品一标”3个。
做靓人居环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厕所1037座、农村公共厕所127座,新打造省级美丽乡村4个、市级示范片区1个、市级示范村9个。启动鸡龙河全流域整治提升工程,开展全域美丽乡村提升行动。探索农村污水处理新模式,完成50%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快农村畜禽养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做强农村基础。突出特色建设小城镇,优化规划布局,把镇街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聚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沭河雨洪水资源调配工程,实施精品钢基地供水工程,完成刘山、峰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10座小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探索农机合作社联社运作方式,提升农业机械生产综合水平。深入开展村党组织书记选配改革,扎实做好软弱涣散村集中整顿,实现五星级党组织超过35%。持续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力争达到自然村党组织总量的40%。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创建市级乡村治理示范镇3个、示范村10个。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监管,建立可持续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三、聚焦能级提升,展现城市建设新形象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抢抓“撤县设区”重大机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临沂东部生态新城和新时代文明新城。
建设品质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城市片区规划,按照公益性用地占比40%以上的要求,有序推进老城区、禅意古镇、大曲流河等城市片区开发,加快颐高数字经济产业园、万达广场2处商业综合体以及大数据信息产业园、智慧城市管理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公益项目建设,完善城市配套,打造更多的城市亮点和建筑精品。改善居住环境,完成温泉社区、新庄子社区、后李家白龙等6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实施管网提升工程,对城区178个小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铺设污水管网223.2公里,提高城市排污防涝能力。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完成天桥路跨铁立交桥改造,改造老旧小区25个35.3万平方米,新增集中供暖面积25万平方米。
完善基础设施。启动中心城区“四环”外扩,规划实施S225莒阿路改线工程,构建莒南“新北环”“新东环”;开工建设G518临沂至临港段快速干线公路,打造临沂-莒南快速通道,构建莒南“新南环”;启动G233克黄线改建工程,构建莒南“新西环”,全面融入临沂主城区。实施城区道路畅通工程,新建北七路、北一路等6条道路,建成温泉路、人民路等3条道路,畅通城市局部“微循环”。加快“3060”路网构建,实施高铁连接线北延工程、良沂路等县乡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实现城镇无缝衔接、快速通达。加快电网跨越升级,新建10千伏配电线路14条70.84公里,对45个行政村实施电网升级改造,构建全民覆盖、城乡一体的电力服务体系。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新区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提高出水标准和中水回用率。
提升治理能力。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创建省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为契机,规划建设“1+5+N”智慧莒南体系,全力打造智慧城市建设“莒南亮点”。建好数字化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网络化、可视化、智慧化。推动城市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让城市管理工作向建制镇和大型社区延伸。严格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创新党建引领红色物业治理模式,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四、聚焦改革创新,激发对外开放新活力
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培育创新创造主体,聚力推动改革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实施“主体培育”工程,开启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行动,推进100家以上工业企业装备升级改造,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实施“智汇莒南”工程,深入推进产业人才共建联盟建设,建立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政策体系,突出高端人才引育,强化人才载体建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力促产才融合发展。实施“平台建设”工程,全面打造科技创新孵化载体,新认定市级以上创新平台8家,推动金胜粮油争创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企业创新创业协同行动,探索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6家。大力建设临沂市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华云信创工业云数据中心,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化钢铁新城。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一业一证”、一件事“一链办理”、一窗受理等服务试点改革,村级便民服务站全部达到“六有一能”标准,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为常态。推行“不见面开标”,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一张蓝图”审到底。加快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建设,推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标准地”入市经验,支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争取省级全域土地整治试点。开展“农村耕地股份制合作经营”改革试点,加快农民组织化与服务规模化进程。深化亩产效益评价结果运用,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和项目集聚。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聚焦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布局,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实施精准招商、集群招商、产业链招商,有序承接长三角中心区域不锈钢加工、装备制造、轻工食品等产业省际转移,积极承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落地,力争到位市外资金170亿元。着力打造中日韩经贸产业合作区,与日韩企业实现贸易互补、产业链深度融合。创新外贸模式,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争创国家和省级出口名牌。发展外向型经济,优化出口结构,力争实现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全面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广“无接触”商业模式,扩大农村电商服务站点覆盖面,提升改造县域三级电商公共服务网络体系,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渠道。积极对接中国(临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动跨境新零售创新发展,加快培育一批跨境电商示范企业。
五、聚焦民生改善,增进人民群众新福祉
坚持民生为本、群众优先,着力办好惠民利民实事,在莒南发展速度中彰显“莒南温度”。
加快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实施“教育强县”战略,整合全县职业教育资源,规划建设临沂滨海职业学院,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中小学改扩建项目10个、幼儿园3个,稳步增加学位供给。全力推进县级“三个一”工程,完成县体育场提升改造工程,启用全民健身中心,构建县、镇、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健身圈。扎实推进“健康莒南”工程,加快建设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等重点项目,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首诊率达到65%,县域就诊率达到95%。扎实推进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推动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同质化,争创新一轮“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6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22万人、4.54万人、6.44万人。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建立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550元提高到580元。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有力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建立完善基层“医保服务站”工作机制,打造基层工作站点52个。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开展70周岁以上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改善养老服务质量。深化公益性公墓改革,巩固公墓使用率。加强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依托镇街综合服务中心和城乡社区服务站,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着力构建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体组织、以综治中心(社区服务站)为工作平台、社区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区网格化智慧治理,畅通事项上报渠道,努力实现“多网融合、一网通办”。建立健全“警种联动、警保联控、警民联防”合成化巡防联控机制,充分发动群防群治力量,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深入推进“只访一次”制度建设,创新信访维稳调节机制,最大限度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全力打造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
六、聚焦风险防范,筑牢安全发展新底板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升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抓实疫情防控。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各项措施,坚持人物同查、同检、同防,对境外来人、冷链食品等实施全链条封闭管理。强化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管控,落实最严院感防控措施,消除院内感染风险。有序推进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确保应接尽接。弘扬抗疫精神,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抓好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年攻坚行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集中行动,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监管联合执法检查,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坚决杜绝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严把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服务质量安全关,确保通过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复审。
抓细生态环保。推行工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全面降低细颗粒物浓度,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深度治理黑臭水体,持续改善河湖面貌。抓好固废、危废污染治理,积极开展土壤污染调查评估与治理工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起点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高水平推进生态修复,力争实现市县级林长造林绿化1733亩,新增生态廊道2.8公里,绿化街道11公里。
抓稳金融运行。拓宽融资渠道,推动普惠型小微企业融资,推进重点优质企业上市挂牌。持续开展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压降行动,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推动县农商行转型发展,退出潜在风险机构名单。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扎实做好企业流动性风险防范处置工作,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
三、关于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我们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着力打造法治政府、为民政府、务实政府、清廉政府,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是严格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树牢依法行政理念,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工作,推动党员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主动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以监督保公正、立公信、树形象。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深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二是牢记宗旨意识,打造为民政府。始终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总标尺,全心全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切实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完善“12345”热线、县长信箱办理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健全行政复议便民、审理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优化工作作风,打造务实政府。大力倡导“马上就办、办实办好”的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狠抓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要求,严厉整治“四风”,厉行勤俭节约,带头过“紧日子”。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容错与纠错同步,探索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坚持廉洁从政,打造清廉政府。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牢牢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强化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坚持不懈涵养风清气正、崇廉尚实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踏上新征程,奋斗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莒南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奋勇争先、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建设新时代幸福美好新莒南,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