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年潮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7-05 20:37   责任编辑:www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2月2日在潮州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潮州市市长  何晓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三五”时期的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发展目标和“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发展定位,全面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5+2”工作安排,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

  过去五年,经济总量完成历史性跨越。一是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经济总量跃上千亿元台阶,202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9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9.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6亿元、税费收入144.8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26.8%、12%、0.6%和25.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9.7:47.3:43。二是发展动能稳步增强。“五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发布国内唯一一个日用陶瓷价格成本指数,通过“中国瓷都”“中国婚纱礼服名城”复评,获评全省唯一一个“中国食品名城”。四大发展平台有效构筑,获评广东沿海经济带建设先锋。新加坡丰益国际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一园六区”引进项目470个,计划投资额近900亿元,华瀛LNG等多个百亿级项目落地建设。三是生活水平稳步改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万元,年均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4.9亿元,年均增长5%。银行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较2015年分别增长50.7%和48.9%。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预计年均增长4.6%。

  过去五年,产业质效得到系统性提升。一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增市场主体10.8万户,年均增长16.4%。完成“个转企”3497家,年均增长5.2%,规上工业企业增至92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增至344家,境内外上市公司9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及展示企业29家,认定“四梁八柱”民营企业231家次。三环集团入选民营企业500强和省高企百强榜。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分别完成812亿元和220亿元,智能化设备应用超1万台(套)。二是创新动能加速集聚。韩江实验室揭牌成立,建设步伐居粤东西北前列,率先承担省级重点项目研发计划。现有省级以上创新研发机构90家。2020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粤东西北各市第4位。连续三年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高新技术企业达129家,较“十二五”增加92家。新增博士、博士后研究平台28个,较“十二五”增长2倍以上。104家企业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众创空间5家。三是质量建设成效明显。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餐具炊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开通运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修订84项。“广东老字号”企业数量居全省第2位。四是现代农业发展迅猛。饶平县获评全国首批、全省唯一一个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潮安区成为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凤凰古茶树茶园成为全省唯一一个“中国最美茶园”。建设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7家,农业品牌稳定在100个以上。五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创建,获评“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最喜爱国内游目的地”,潮安区被授予“中国十佳特色文化旅游名区”,“十三五”旅游人数8957万人、旅游收入1321亿元,较“十二五”分别增长182%和172%。文化产业增加值87.8亿元,占GDP比重达8.1%。

  过去五年,城乡建设加快协调性推进。交通、水利、环保等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59亿元,较“十二五”增长12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5.4亿元,年均增长5.8%。一是城乡规划全面铺开。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编制全域规划,完成《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5年)》编制。成功申报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完成征地2.5万亩,供应建设用地3.5万亩,较“十二五”增长49%。二是交通扩网全面提速。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87亿元。潮惠、潮漳、大潮、潮汕环线等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实现“翻两番”。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及厦深联络线、梅汕客专相继通车,厦深铁路饶平站实现始发运营,铁路通车里程增长45.7%。绿榕西路、外环西路、北站二路以及如意大桥、潮州大桥等路桥项目完工通车,公路通车里程达5431公里,较“十二五”增长7.6%。三是基础建设全面加力。潮州港亚太通用码头一期工程、潮州港扩建货运码头工程竣工并投入运营,潮州港公用航道一期工程投入使用。“燃气一张网”运营管道近288公里,中心城区和潮安城区实现“成网供气”。电网建设完成投资55亿元。水利投资超60亿元,三江水系连通、引韩济饶等重大工程进展顺利。四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有效实施,完成3个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实现集中供水全覆盖,完成农村老旧危房改造等重点任务。建设改造“四好农村路”1320公里、公路安防工程1389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4600多公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0万亩,垦造水田9756亩,垦造进度居全省第6位。

  过去五年,三大攻坚战取得全局性胜利。一是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投入扶贫资金15.7亿元,45个贫困村和183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出列。贫困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以上,较2016年增长5倍;有劳动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49元,较2016年增长235%。二是污染防治攻坚有力有效。全面落实中央、省环保督察整改,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历年最好水平。韩江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在全省率先完成主要河流水质自动监测体系建设、万里碧道试点建设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全覆盖。三是重大风险防范卓有成效。顺利完成全国唯一以地级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组建农商行的改革试点任务,获国家、省领导高度肯定。稳妥处置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成功推动亚太集团债务重整。全面完成142家国有“僵尸企业”出清任务。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基本完成市场退出,辖内没有发生重大非法集资案件。

  过去五年,发展环境实现整体性优化。一是市容环境不断改善。“六个十”工程完成市政道路改造提升53公里,建成绿道44公里,新增一批公园、停车场和公厕,获评“全国厕所革命优秀城市”。“六乱”整治成效明显,清理河岸1.3万公里。完成“三旧”改造4807亩、棚改743户。整治“两违”7794亩,拆违288万平方米。完成人行天桥建设4座,打通东山路一横等“断头路”。二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在全省率先启动“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行政审批提速92%。实行权责清单动态管理,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99.98%实现“最多跑一次”。“数字政府”建设成效突出,“云-网-数”发展基座有效夯实,成为全省首个建成政务云平台节点的非试点市。省“中小融”平台潮州分站建成投用,贷款发放企业数居全省第5位。三是平安环境不断提升。扫黑除恶深入开展,打掉涉黑组织6个、恶势力犯罪集团31个。实现命案连续五年全破,成为全省刑事治安警情最少地市。饶平县成功摘除3顶“涉黑恶帽子”及“涉毒重点地区帽子”。在全省率先实现镇村两级微型消防站全覆盖,连续17年未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七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基本建成。凤新基层治理模式获评全国十个社会治理最佳案例之一。

过去五年,社会事业获得显著性进步。一是民生福祉加快增进。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民生类科目支出687.8亿元,年均增长9.2%。医疗保险参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特困标准逐年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下。二是公共服务持续提升。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市绵德小学等13所公办学校建成投用,完成学前教育“5080”任务。市中心医院晋级三甲医院,市中医医院颐养院区等7个医院项目建成投用,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任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100%。三是文化事业全面进步。“创文”工作深入开展,市图书馆、市档案馆和市美术馆建成投用,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新增市级非遗项目71项,潮州菜烹饪技艺、潮州珠绣入选国家非遗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增至17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师分别增至30名和132名。“文化走亲”获评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十大创新案例之一。与此同时,信访、人事、审计、侨务、统计、贸促、物价、粮食、打私、打假、海防、人防、气象、防震、地方志、民族宗教、退役军人事务、民兵预备役、老龄、红十字、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在推动经济社会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们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如期完成市县机构改革任务,镇街体制、投融资机制、综合行政执法机制等一批重点改革稳步推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政务公开、审计监督、网络问政等工作有效落实。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7件、政协提案466件。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潮州改革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5+2”工作安排,大力推进“六大工程”建设,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加快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实现转正,分别增长1.3%和1.3%。

  一是总书记亲临潮州视察,全面开启发展新篇章。10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潮州视察,高度肯定潮州“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前景可观”,对潮州寄予殷殷嘱托和深情厚望,要求我们“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引领效应、高光效应、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为潮州加快高质量发展明确了航标导向、根本遵循,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是严防严控新冠疫情,有效应对发展新挑战。实施“五个防止”“巩固、恢复、完善、深化”等防控策略,成功实现疫情“零死亡”、本地“零感染”、医院“零院感”、接转“零传染”、关联“零病例”等“五个零”目标。15名援鄂英雄逆行出征,为湖北保卫战贡献潮州力量。省委李希书记高度评价潮州“守住了‘东大门’,为全省作出了贡献”。

  三是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大力夯实发展新基础。制订实施“复工复产25条”等“1+N”扶企纾困政策,统筹安排稳就业、稳外贸等扶持资金近5亿元,落实减税降费14.9亿元。稳定粮食生产,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谋划实施总投资超1267亿元的173个“六大工程”项目,省、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碧桂园智能卫浴产业园一期项目建成投产、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年处理能力600万吨的华瀛LNG接收站项目开工建设。创新实施“大招商”机制,招商推介大会成功签约总投资620亿元的96个项目,平安、保利、万科、中建四局、华发、华侨城、太平洋建设等知名企业进驻潮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组建注资20亿元的文旅投和注资100亿元的城建投两大平台。

  四是全面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编制《潮州市“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实施《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海阳县儒学宫、双忠庙、真武宫、黄尚书府等“百家修百厝”项目完工,太平桥和非遗展示项目对外开放,潮州古城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被推荐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区域,我市被评为全国“文旅融合特色创新示范市”,湘桥区获评“第二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五是拓展城市空间框架,科学谋划发展新格局。围绕“一江两城一海湾”发展格局,编制实施《潮州市韩江新城产业与分区规划》,实施总投资572.5亿元的“一桥八路”“一医院两广场五学校”等城市建设项目,韩江潮州段成功创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示范河湖,韩江广场加快建设,万达世界潮人文化旅游项目顺利开工,潮州东大道、中山大道、金山大桥湿地公园等项目建成投用,大潮高速、潮汕环线高速建成通车,一江两岸、韩江新城、潮州海湾等开发建设步伐全面加快。

  各位代表,“十三五”期间特别是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以及驻潮部队、武警官兵、驻潮部省属单位和社会各界鼎力相助的结果,更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辛勤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不仅在应对挑战中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果,也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工作全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市人民。三是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四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上级重大战略部署和潮州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谋划,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外贸进出口面临较大压力,国际疫情蔓延、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将深刻影响经济发展基本盘。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体量较小、层次较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支柱动能,土地、环境、能源等要素制约日益强化,转变发展模式迫在眉睫。三是城乡建设水平不高,运营管理理念亟待更新,规划、建设、管理衔接不畅,局部呈现失衡、无序发展状态;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民生短板问题突出。四是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技、金融、管理等领域人才储备不足,一些领导干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低。五是营商环境亟待优化,审批环节多、耗时长,企业办事难、项目落地难、外来资本进入难等问题突出。六是政府职能转变仍需深化,行政服务效能有待提升,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干事创业精气神有待进一步激发。对此,我们一定采取强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我市发展攻坚期、改革深化期、美好生活提升关键期。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正在深刻重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成为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我们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新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和新矛盾新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奋力开创新时代潮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综合考虑我市发展趋势和各种因素,预期发展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

  “十四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发展目标和“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发展定位,深入实施市委“1+5+2”工作部署,扎实做好“特精融”三篇文章,加快构建“一江两城一海湾”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具有潮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突出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突出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发展能级。走好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依托韩江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全力实施一批前沿领域、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以观念创新营造创新环境,汇聚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发展创新产业,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总部经济、都市农业等新业态新经济新动能。

  突出文化振兴,着力打造文化强市。以增强文化自信为引领,以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支脉为己任,以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方向,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潮州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全面深化文商旅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文旅产业、工艺美术产业,使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突出城乡融合,加快平衡协调发展。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服务配套、环境美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加快城乡一体化,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强做大一批专业镇,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突出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加快打造千亿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突出绿色崛起,推动生态绿色发展。把生态优先作为长远之计,以保护好韩江流域生态环境、抓好枫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让韩江秀水长清为重点,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引导形成低能耗、无污染、可持续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依托北部生态屏障发展绿色经济,争取纳入省对北部生态发展区特殊机制适用范围,着力建设粤东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突出内外联动,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双区”和汕潮揭都市圈建设,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好“潮商”“潮侨”两张牌,汇聚起新时代潮州高质量发展磅礴力量。强化主城区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加强主城区与潮州海湾、重点城镇和产业园区的经济联系,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突出海湾先行,实现“小湾对大湾”。着眼于沿海经济带建设前景,突出潮州海湾在未来五年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陆海统筹、港产城融合、发展保护并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湾区要素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优先布局工业、交通、旅游、环保、海洋等重大项目,打造千亿级临海产业集群。

  突出特色发展,做好“特精融”文章。发挥产业、资源、人文等方面的禀赋优势和特色优势,坚持以特做强、以精做优、以融做大,将精细文化、精品意识注入到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系统提升产业品质、城市品质和生活品质,着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

  突出普惠共享,全面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强化就业保障,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教育、医疗等事业现代化水平,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2021年主要工作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开局之年。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遭受严重冲击。随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战略部署,以及省委“1+1+9”工作部署、“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等重大发展方略的红利效应和机遇效应不断释放,市委“1+5+2”工作部署、“一江两城一海湾”发展格局的引领效应、支撑效应不断增强。我们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的殷殷嘱托,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起而行之、感恩奋进,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奋力开启“十四五”发展新篇章。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全会和李希书记调研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十四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的决策部署要求,围绕“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发展目标和“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发展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抓住“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市委“1+5+2”工作部署,加快构建“一江两城一海湾”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做好新一年的工作,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深刻依据和目标要求,敢于打破传统发展模式,以新兴动能加速新兴发展。客观把握传统特色产业的优势和短板,坚决破除以土地为基础、以资源为依托的“老牛拉车”发展模式,积极拥抱新一轮信息革命、科技革命,全面强化互联网、大数据等的渗透、融合、带动和引领作用,以前沿技术和现代手段赋能产业体系,积极布局数字产业、高新产业等新兴经济,助力经济发展实现质的跃升。

——做好新一年的工作,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敢于打破旧有思维框框,以全新理念开创全新局面。针对体量小、底子薄、资源缺等突出问题和关键制约,统筹运用好行政与市场两种手段,全面强化经营的理念、创新经营的模式,科学推进国资国企、投融资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城建投、文旅投等平台支撑作用,以市场化方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力促建设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和财政收入多维化。

  ——做好新一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正确认识和精准落实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敢于打破地理空间局限,以战略眼光把准战略机遇。深刻把握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城市群发展战略布局,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欧投资协定签署等重大利好,围绕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等重大战略机遇,聚焦大湾区特别是广深港等一线城市链接形成的珠江东岸世界级城市群、重要发展轴,跳出“省尾国角”的狭隘思维,全方位做好对接融入文章,在参与“双区”建设中抢抓战略性机遇、实现突破性发展。

  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进出口总额增长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左右,新增就业人数1.2万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6万吨。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实施产业大升级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从讲政治高度认识并做好经济工作,围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打造“五大产业集群”为引领,抓紧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全面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发展。

  坚持以集群化为导向,做强做优特色产业。编制陶瓷、食品等产业发展白皮书,以及健康智能卫浴产业等发展规划,制订实施20家传统产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聚力打造千亿陶瓷产业集群,加快创建国家级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区,启动凤泉湖高新区陶瓷及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全链条引进一批产业上下游项目,统筹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实施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推动2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个转企”500家、“小升规”80家,推进企业“上市”和“四梁八柱”企业认定,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小而美”细分领域“成长之星”,打造一批“独角兽”型“单打冠军”。谋划实施2万亩“工改工”“工业地产”项目,引导中小微企业园区化、规模化发展。

  坚持以高新化为导向,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对标省培育发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依托碧桂园智能卫浴、益海嘉里粮油加工基地、华瀛LNG等重大项目,以及三环、凯普等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程,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定位、高标准推进闽粤经济合作区等“4+7”平台园区建设,打造千亿级临海产业集群和高新产业集聚区。成立产业基金和引导基金,以“孵化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引进一批潜力型初创期企业。完善“大招商”机制,力促一批央企、世界500强企业、大型民企进驻落户。规划建设总部经济基地,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以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项目为带动,规划建设潮安应急产业园,发展应急食品、应急装备等上下游产业,打造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的应急物资保供基地。

  坚持以数字化为导向,科学布局数字产业。将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基础支撑,制订数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培育“数字+产业”新业态,发展线上教育、线上医疗服务等数字经济,培育线上经济龙头企业。加快布局以5G、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G基站1000座以上。推进“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等计划,实施170个智能化应用项目,全面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培育省级5G+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强数字经济应用示范场景建设。打造农业生产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和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加快“经济智脑”建设,构建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分析应用等平台,依托企业画像等数字手段,打造集经济运行监测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坚持以多元化为导向,全力做活第三产业。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打造财富中心、古城区商圈、老字号文化精品街、美食城等高品质消费集聚区,将牌坊街打造成为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挖掘新能源汽车、餐饮、家电等消费潜力,突出抓好淘宝天猫商家运营中心等建设,与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合作举办各类促销活动,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推进文化金融街建设,争创省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规范发展融资担保、股权融资、要素交易等新业态。抓好菜鸟智能工业园区、海润跨境电商基地、潮州产业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构建港口、高铁、高速公路等多式联运现代商贸物流体系。

  坚持以绿色化为导向,加快提升农业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打造千亿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扶持果、药、竹、柑、茶、鱼、狮头鹅等特色农业,高水平打造“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建一批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龙头企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国家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农业产业物流园区,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农村仓储冷链物流体系。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系列培育工程,推进“绿潮方舟”等现代农业项目,提升农业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集约化水平。创建潮州单丛茶优势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设立潮州单丛茶产业研究院,以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防伪“四统一”打造“潮州单丛”标准化体系。

  二、实施科技大创新行动,走好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自主创新中开拓自力更生之路。

  构建高水平创新体系。推动凤泉湖高新区、潮安经济开发区分别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完善提升韩江实验室,引导骨干企业申报创建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新增设立11个博士工作站,加快中潮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三环集团组建省先进陶瓷材料创新中心,建设中科分子生物现代中药先进制造及应用产业基地。组建科技服务平台联盟,推动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同行业资源开放共享。

  实施高水平科研攻关。集中力量推动陶瓷、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运用省“大专项+任务清单”资金,创新实施“大项目+后补助”奖补机制,推进3个重点领域科技专项,抓好高性能陶瓷粉体材料、封装陶瓷劈刀等研发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坚决打好“卡脖子”技术攻坚战。

培育高水平高新企业。深入实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动态更新的高新企业培育库,培育新增高企36家。探索建立高企分层管理机制,引进一批高科技企业,梯度推动高企壮大发展。优化科技专项申报、科技信贷、扶持补助等服务,引导高端要素资源向科技型企业集聚。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

  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制订完善人才储备管理办法、引进海内外优秀研究生等政策,完善实施“陶瓷产业人才振兴计划”,推进“百名博士进企业”“科技特派员”等工程,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度重视金融、管理、投资、信息技术等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强与大湾区行业领军企业的对接合作,开展人才交流和外派学习活动,着力打造高精尖人才梯队。

  三、实施改革大深化行动,形成全面开放合作新格局

  围绕构建更加包容、更具活力的发展环境,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和开放合作,多措并举破除瓶颈制约、集聚发展动能。

  推进战略合作,在对接融入“双区”建设中拓展新发展空间。把握“湾+带”联动机遇,推进“小湾对大湾”,加强与广深港等湾区城市的对接,深化与中山市对口帮扶合作,主动承接湾区资源溢出和产业转移,重点围绕科技研发、生物医药、商贸物流、文旅、金融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力促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流动。突出抓好高速铁路、沿海公路、港口码头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强化与全省“12312”交通体系的“硬联通”。深化汕潮揭都市圈协同发展,加快城际高速、轨道交通等建设,打造汕潮揭半小时通勤圈,努力为沿海经济带东翼共同发展、整体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推进关键改革,大力激发新发展活力。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依托文旅投和城建投平台,推进国有资产盘活优化,打造千亿级投资建设运营平台。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合理利用“授权-建设-运营”(ABO)、“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工具,以市场化、证券化探索构建城市经营发展新模式,为财政开源、国企改革、金融发展破题开局。实施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促进计划,争取发行全国首支陶瓷产业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抓好上市公司、非法集资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推进全面开放,积极参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学习借鉴经济特区和自贸试验区先进经验,大力推进“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落实企业在互认国优惠政策,多措并举开拓东盟、非洲、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支持陶瓷、婚纱晚礼服、食品3个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产业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入驻“外贸供应链网络服务平台”,申报设立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电商产业园、会展中心,推动潮货“出口+内销”两条腿走路。实施外贸中小微企业“小巨人”培育计划,打造更多潮货品牌。做好“侨”的文章,借助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等平台,以及侨商潮团机构的纽带作用,深入实施“乡贤回归”“侨亲寻根”工程,把侨的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实施文化大繁荣行动,全力打造文化新高地

  系统推进潮州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发展、共促进,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展示窗口。

  做好传承发展文章,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潮州文化研究智库”,组建“高校潮州文化研究联盟”,建设文化基因库、素材库、体验馆,编纂出版《潮州文化丛书》。推进“潮文化发祥地”“潮州人精神特质”等关键性命题的考据和宣传,打造坚定文化自信的“潮州范例”。筹办“潮州文化旅游节”“潮州文化论坛”等活动,拍摄潮州工艺美术、潮州美食等宣传片,构建潮州文化品牌体系。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修缮提升涵碧楼、茂芝会议纪念馆、左联潮州英杰故居等红色文物点,打造潮州红色革命文化名片。实施工艺美术“八个一”工程,设立潮州工艺美术基金,筹办嘉德国际潮州工艺美术拍卖专场,出版《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引导非遗技艺和工艺美术走“产品+精品”路线,打造“潮州心意”文创品牌。筹建潮州工艺美术展览馆,规划建设古城区“大师坊”,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大师工作室和文创商店集聚发展,打造古城区非遗展示“大客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做好保育活化文章,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4条”,以打造“古”的典雅、彰显“古”的美丽为目标导向,深入实施“百家修百厝”工程,探索文保单位与第三方合作经营模式,分批次修复139处登记文物点,突出抓好李厝祠、铁巷陈宅等20处文保单位修缮保护。实施镇海楼、廖厝祠等文化地标工程,规划建设“旧府衙-百花台历史文化街区”,重现“潮州府治”历史风貌。以潮派风格和“绣花”功夫营造南门义兴甲巷、太平路、旧西门街等“沉浸式”文化保护利用街区。实施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公园、龙湖古寨综合保护利用等项目,将潮州古城打造为人人向往的“古建筑博物馆”。

  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创建国家5A级景区。健全完善古城旅游管理机构,引进华侨城、万科、世纪唐人等知名企业,科学布局古城旅游、生活、商业、休闲体系,打造古城观光游、民俗风情游、市井生活游等“小而深”历史文化游径。丰富完善“食住行游娱购”链条,谋划建设婚纱摄影基地、“网红打卡圣地”,凸显古城“慢”“静”“闹”等烟火气和人情味,加快万达世界潮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研究滨江长廊公路下沉地下、打造古城墙至江边休闲公园的可行性。规划建设高星级酒店、精品酒店和特色民宿,以评星定级、连片打造等方式构建“主题式”“体验型”精品民宿产品体系。实施“一部手机游潮州”项目,推进“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打造“2+4+8”快速集散体系。

  做好美食文化文章,争创世界美食之都。强化“潮州菜是最好的中华料理”品牌建设,深入推进“潮州菜师傅”工程,组织“30道潮州旅游名菜”“寻找美食小视频”等评选活动,打造一批标杆型、特色化“潮州旅游宴”美食品牌示范点。推出“潮州菜之乡”美食节,辟建美食一条街、夜市美食区、美食文化展示中心,为游客提供更加精致的美食体验。积极申报“世界美食之都”,推动潮州菜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五、实施城乡大建设行动,打造中小城市“美”的典范

  围绕“一江两城一海湾”发展格局,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努力打造特色化精品城市。

  高标准推进城市规划。科学规划一江两岸、韩江新城、潮州海湾等片区,加强中心城区和古城区单元控规调整、风貌管控和动态维护。推动潮州新区特色化发展,实施《韩江新城产业与分区规划》《韩江新城提速发展行动方案》,以韩江和北溪作为城市建设发展轴线,按照“系统谋划、连片开发、综合运营”的思路,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合理布局道路交通、教育医疗、公园绿地、商贸市场等基础配套,系统提升城市功能品位。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推动建设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

高品质推进基础建设。实施年度计划投资225亿元的188个重点项目,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强化发展支撑。实施城市更新计划,加强新城、旧城、高新区等功能组团的设施配套衔接,抓好北溪、澄饶联围综合整治工程,推进重点片区“路水电气网”等配套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熟地”支撑。加快“燃气一张网”建设,完成76个住宅小区天然气置换。实施县城品质提升工程,分步推进33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总投资13.6亿元的54个水利工程,强化水安全保障。实施省道S231韩江大桥至外环南路改建工程等新城主干道项目,推进外环大桥、护堤公路、意东三路等国省道项目,加快环城东路等重要道路改造,打通如意路西延长线等一批断头路,推进市城区巷道改造提升全覆盖,规划建设城区连接高速公路出入口、高铁站以及县区的快速通道。加快潮汕站南站房改扩建、甬莞高速潮州东联络线等项目,推进汕漳高铁、疏港铁路、梅潮高速等项目,建设华瀛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码头,打造“江海陆空,互联互通”综合立体交通网。

  高水平推进城市管理。学习借鉴北上广深等先进城市的管理模式,深化与平安、华为、腾讯等的战略合作,加快“i潮州”等“智慧大脑”建设,构建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医疗、智慧警务等六大板块,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聚焦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建设交通大数据平台,实行古城区预约通行、特定区域限外通行等措施,统筹推进集散接驳体系、公共交通体系、执法监管体系、交通标识体系建设。完善智能有偿停车体系,推动城区道路停车系统全覆盖。大力推进“创文”“创卫”工作,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实行“数字化+网格化”管理,打造市、区、街道“三级”城管体系。开展背街小巷等监管盲区专项整治,推进主要道路、重点区域沿街建筑外立面提升,打造具有“潮味”“潮韵”的城市风貌。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深入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建立组团式、造血式、共赢式帮扶新机制,以“三精四化”推进乡村“五个振兴”。组建“潮农投”平台,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投资融资、建设管理、经营发展新路子。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三资”清理整治,推进意溪等5个镇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推进“两田”建设、拆旧复垦等重点工程,大力开展查荒灭荒,完成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2万亩以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培育农村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推动农民现代化转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开展具有潮州特色的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抓好“四好农村路”“四小园”建设,补齐道路、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冷链物流等基础短板。打造乡村特色旅游线路,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

  六、实施环境大优化行动,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发展环境

  主动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以“背水一战”的决心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强化政策保障,系统整合惠企扶企政策,制订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完善提升“1+N”政策体系,提高政策的普惠性、可及性、实效性。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土地储备供给机制,巩固提升省“中小融”平台潮州分站建设成效,建立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和重点人才引培机制,切实破解企业用地、用工、融资等难点问题。强化服务保障,落实市县领导挂钩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建立企业“快进快出”机制。完善行政审批通办清单、权责清单、即办清单,推行“住所自主申报承诺制”。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网上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招投标制度机制,推动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广应用“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建设“i潮州”城市服务平台,提升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能力,以“四免”服务提升“二减一即”水平,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强化信用保障,健全完善“信用潮州”平台,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实施智慧监管、信用监管,推动管理模式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打造涉税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紧盯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关键开展法治督察,探索推进营商环境立法,不断强化法治保障。

  打造绿水青山生态环境。建立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体系。落实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强化韩江流域综合治理,突出抓好枫江深坑断面和内洋南总干渠焦山桥断面稳定达标攻坚,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突出抓好污水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全面破除污水管网堵点漏点,提升纳污入管和污水处理能力。构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协同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巩固提升全国示范河湖创建成效,高质量建设江河安澜、秀水长清的万里碧道。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探索应用“互联网+”“无人船”等监管模式,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能力水平。

  打造平安和谐社会环境。统筹发展和安全,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强化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落实落细“五个抓”工作措施,以点带面推进古城、城中村消防安全整治,深入实施汛期城乡电力设施、“三线”缠绕和成品油市场等专项治理,以“五落实”强化安全生产闭环管理。加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快检覆盖面,食品抽检保持在每千人5批次。推动湘桥区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深化平安潮州建设,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严打严防黄赌毒、涉枪涉爆、电信诈骗、涉税、暴恐等违法犯罪;加快雪亮工程建设和前端智能感知设备布设,全面构建数字化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强建筑领域欠薪源头治理,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实施民生大改善行动,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大财政民生投入力度,千方百计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面兜牢基本民生。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重点工程,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帮扶,落实失业人员兜底保障。健全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和补贴水平。加强对残疾人、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全力拓展普惠民生。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潮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等总投资50.5亿元的18个学校项目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布局、学段布局、校际布局均衡发展。持续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巩固提升“5080”学前教育攻坚工程。实施健康潮州行动,优化重大疾病防控策略措施,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抓好高水平医院建设,推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总投资33亿元的14个医院项目。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三馆一站”提档升级,加快社区体育公园、运动场等建设,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圈”“健身圈”“休闲圈”,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水平。

  办实办好民生实事。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原则,完善“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落实提升民生发展水平三年行动计划。办实办好省、市民生实事,大力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免费实施出生缺陷筛查,落实低保特困人员享受免费电政策,加强困难群众生活保障,适度扩大临时救助范围,全面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

  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双拥和退役军人保障,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进一步做好信访、民族宗教、侨务、广播电视、人防、海防、气象、统计、物价、粮食、地方志、妇女儿童、红十字等工作。

  八、实施党建大引领行动,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推动政务提速提效提质。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扎实推进民主法治。推进法治潮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入实施“八五”普法,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提升行政决策法治化水平。

  健全落实推进机制。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通过“清单式”管理、“销号式”落实,领导挂钩、包干落实、专班推进等模式,定责定量定时推进各项工作。创新督查工作机制,采取实地督查、暗访督查、联合督查、“点穴”式督查等方式,力促各项工作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见效。强化跟踪问效,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问题。

  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之以恒纠治“四风”问题,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确保财政支出应压尽压、应保尽保。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履职,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奋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