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年阳江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7-05 20:51   责任编辑:www

——2021年2月2日在阳江市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阳江市市长温湛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2020年,是极不平凡、非同寻常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赋予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总定位总目标,为阳江迎难而上、加快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遵循指引和最强大的动力鞭策。全市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战略定位,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有力应对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凝心聚力夺取疫情防控重大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迅速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14例确诊病例、2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3名无症状感染者全部治愈出院,实现“无死亡病例、无院感事件、无扩散病例”目标,各县(市、区)自2020年3月以来均保持低风险状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108名优秀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广州等地开展防疫工作,为全国全省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阳江贡献。

  (二)精准施策力促经济发展逆势上扬。出台落实“1+N”纾困惠企政策措施,全力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新增减税降费超18亿元,投向实体经济贷款增长15.4%,在全省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100%复工复产。自我加压扩大投资规模,举办多场招商推介大会和项目签约、动工、竣工活动,推动全市经济逆势恢复、逐季向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4%,居全省第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连续8个季度居全省第1位;进出口总额191.7亿元、创历史新高,增长26.3%、创近10年新高,其中进口、出口分别增长41.7%、21.8%,三项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比全省高5.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

  (三)坚定不移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合金材料产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宏旺冷轧二期、强力新材料一期等5个项目投产,联昌精加工等项目加快推进,甬金冷轧二期等项目动工建设,全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加快建设,金风科技整机、龙马铸造项目和国内唯一的国家级风电装备质检中心建成,中车电机等11个项目加快推进,“一港四中心”全生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整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提速,累计投资267亿元、并网52.8万千瓦,均占全省的60%以上,其中全国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中广核南鹏岛40万千瓦项目全容量并网,全国总装机规模最大的近海深水区项目—华电青洲50万千瓦项目动工建设。“中国刀剪之都”影响力巩固提升,张小泉阳江刀剪智能制造中心建成,金辉刀剪成功收购“王麻子”商标,国内三大著名品牌齐聚阳江。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壮大,卡夫亨氏、景田纯净水等13个项目投产,广味源等11个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300亿元的大食品产业园项目落户,在建调味品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量将超过37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

  (四)持续用力推动交通建设取得突破。完成交通投资超11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海陵岛大桥、中阳高速阳春段、沈海高速开阳段改扩建工程等5个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高速路网密度居粤西首位。广湛高铁阳江段全线动工。粤西联结大湾区首条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航线开通。阳江港开发建设全面铺开,阳江港大桥正式动工,#J1-#J6等6个泊位基本建成,#13、#14等13个泊位和10万吨级进港航道改造工程加快建设,港口年吞吐量超3300万吨。

  (五)多措并举促进改革创新活力迸发。深化简政放权,完成118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分类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1138项政务服务实现“指尖通办”,数字化就业供需平台在全国政务服务第三方评估中荣获“模式革新金雷奖”。培育创新动能,高功率激光应用实验室投入使用,两大省实验室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桩筒复合导管架海上风电基础设计研究”等13个科技项目获省立项。阳江“智库+”众创空间成为我市首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阳西、阳春产业转移工业园纳入省级高新区考察名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6家。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44万户,增长30.2%。

  (六)群策群力保障社会民生更加殷实。在疫情冲击下加大保障力度,民生支出近190亿元,增长3.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职业技能培训3.4万人次。发放7次临时价格补贴超7200万元,惠及群众68.7万人次。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建成,全球首家五金刀剪学院和海上风电学院挂牌成立,全国首个中国范式酒店管理学院—白天鹅酒店管理学院落户。高水平医院建设开局良好,柔性引进钟南山、林延龄等著名院士专家共建市呼吸中心、市心血管中心,市人民医院获评“中国胸痛中心”和“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成为全省首批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协同医院。文体事业亮点纷呈,首届文化艺术博览会等活动成功举办,“七馆合一”项目动工建设,“南海I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市博物馆分别被核定为国家一级和三级博物馆,帆船帆板队获全国赛事金牌14枚。质量强市战略深入实施,阳江核电3、4号机组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十八子集团荣获省政府质量奖。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富民兴村产业做大做强,粮食生产面积、总产量实现“双增”。打好打赢扫黑除恶收官决胜之战,社会治安持续好转,法治阳江、平安阳江建设迈上新台阶。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在全省率先出台村民小组建设管理办法。退役军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五连冠。

  2020年,是充满挑战、值得铭记的一年。我们披荆斩棘、砥砺前行,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奋力把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难”变成“两全”,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回顾五年的历程,我们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把握大势,抢抓机遇,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这五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7%,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主导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合金材料产业形成从冶炼到压延、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格局,加速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阳江成为华南地区重要基础原材料生产基地;风电产业短短几年时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全国产业链最完整、配套最齐全、规模最大的风电产业集群之一;食品加工产业新增“中国调味品之都”“中国香谷”等国字号品牌,阳西园区获评全国调味品十大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基地加快打造,电力能源规划总装机容量居全国前列,阳江核电站全面建成投产。旅游业蓬勃发展,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增长66.8%,海陵试验区、阳西县入选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10.3%、12.7%,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11%、5.4%。

这五年,改革开放迈向深入。我市在《中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报告(2019)》中评分位列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区第一,营商环境在《2020年中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排粤东西北地区首位、全国第66位。“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开办企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半天办结,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四级四同”、整体办理时限压缩率超过70%。主动融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积极参与北部湾城市群建设。顺利完成第一、第二轮珠海对口帮扶任务,落实资金27.3亿元,园区建设、脱贫攻坚等领域帮扶成效显著。

  这五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阳江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推进顺利。国家级孵化器和省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是粤东西北地区省实验室最多的地市之一。阳江市中乌巴顿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建成,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建成各类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9个。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05家,增长453%。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加快创建,成立全国首家五金刀剪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1.98万件、1.47万件,增长176%、165%,总量和增速均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这五年,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扎实推进创文、创森,城乡生活环境更加美丽宜居,荣获中国“幸福宜居之城”称号。滨海新区城南片区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3.4平方公里。城市配套加快完善,新建和改扩建市政道路83条,新建漠阳湖公园等6个大型公园,五级城乡公园体系逐步成型,城镇建成小区和20户以上自然村均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建成5G基站1800多座。选定白玉兰和凤凰花为市树、市花。新增造林面积53.87万亩。交通建设投资超400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4倍。江湛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阳江不通“高铁”的历史。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目标,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农业特色专业村79个,建成“四好农村路”2784公里,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5万户,全部行政村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阳东区瓦北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阳西县鸡乸㙟村获评《乡村振兴大擂台》全省十强村,江城区那蓬村获评“广东文化旅游名村”。

  这五年,全面小康底色更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7.5万名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88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所有行政村年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42个、管网467.8公里,市区5大片区截污工程基本完工、13条黑臭水体整治“初见成效”,固废危废监管处理取得扎实成效,环境空气质量居全省第5位。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农合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生产安全和消防安全事故总量、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建成华南地区首个消防水域模拟训练基地,11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扎实推进。信访维稳形势逐年好转。

  这五年,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启动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每年坚持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提高到75.8%。城镇新增就业17.64万人,在全省率先建立失能特困人员治疗与护理机制,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新建和改扩建学校251所,新增学位6.3万个,成为省教育强市、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市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建成使用,新建和改扩建县级公立医院4家、镇(中心)卫生院19家、村卫生站441家,新增省级重点(特色)专科8个,阳西医共体建设模式被评为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案例,疫苗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四级全覆盖,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落户,31个足球场地、25个社区体育公园建成使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三农普”“四经普”顺利完成,“七人普”有序推进。海防工作不断加强。民族宗教、外事、对台、侨务、审计、人防、地震、粮食、供销、档案、地方志、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我们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打造法治、廉洁、创新和服务型政府,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60件、政协提案993件。首部政府规章《阳江市“南海I号”古沉船及遗址保护规定》制定发布,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4部地方性法规(草案),其中《阳江市漠阳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阳江市公园绿地管理条例》公布施行。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贯彻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四级全覆盖。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发展。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全市改革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奋斗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中央和省驻阳江单位、驻阳江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关心、支持阳江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向多年帮扶阳江发展的珠海市及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投资增长后劲不足,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仍需提升,新兴产业有待加快培育,园区、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短板;高层次人才缺乏,创新能力水平还有待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需加快推进,一些干部解决问题、狠抓落实能力有待提升,“四风”问题和违纪违法案件仍有发生。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要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推动阳江高质量发展。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部署,根据《中共阳江市委关于制定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总定位总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加快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全面对接融入“双区”建设,建设具有阳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在“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中展现阳江新担当新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创新驱动形成新动能,现代产业竞争力实现新提升,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幸福阳江建设取得新成效,绿色生态得到新改善,现代化治理能力取得新进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达到新水平。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的大台阶,建成具有阳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实现上述目标,要做到五个更加注重。

  (一)更加注重产业跨越发展。抢抓“双区”建设机遇,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具有阳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做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加快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合金材料全产业链集群、走在世界前列的全生态链风电产业集群、全球领先的大食品产业集群、多能齐发的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刀剪之都、全面振兴发展的纺织服装产业,将紧固件、激光智造、数控机床等产业培育成新的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大数据、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取得突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贸等服务业,着力打造世界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中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二)更加注重扩大有效投资。以总投资超8000亿元的259个重点项目为抓手,力争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三五”翻一番多,投资对经济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在交通、园区、市政、民生等领域实施一批引领性支撑性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力争到2025年,综合交通发展水平排在粤东西北前列,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城市功能配套更加完善。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力争每年引进3个百亿级项目,厚积阳江发展动能。

  (三)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推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级经开区零的突破,两大省实验室升级为国家实验室或国家实验室网络分中心,创新平台载体更加完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实现翻一番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60%,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引进培育一流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承接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一批重大课题研究取得关键进展,有力解决合金材料、风电等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问题,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更接地气、更具实效。

  (四)更加注重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对标对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标准,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各项评价指标排在全省前列。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构建上下联通、部门协同、平台融合、服务高效的市县镇村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打造成为审批效率高、投资环境优、市场活力强、办事成本低、企业群众获得感佳的一流营商环境新高地。

  (五)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城乡居民实现更充分就业,社会保险实现全覆盖,基本民生保障更到位。优质学位供给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建成,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水平医院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力争5年见到显著成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阳江、法治阳江。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既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我们必须保持定力,担当作为,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以优异成绩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综合各方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及相关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年度目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扩大项目投资

  强力推进重点项目。以最强举措、最大力度全面超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0亿元的年度目标任务,力争形成更多实物投资,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增强后劲。充分发挥项目支撑作用,安排重点项目155个、年度投资515亿元,确保年度投资165.4亿元的34个项目建成投产、年度投资281.2亿元的62个项目加快建设、年度投资68.4亿元的59个项目动工建设。

  强力推进交通项目。加快年度投资130亿元的52个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力争国道G234线双捷桥至海陵大堤段、省道S540线雅韶至白沙段扩建工程等26个项目建成,阳春至信宜(粤桂界)高速公路阳春段等16个项目动工,广湛高铁阳江段、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阳江段、国道G325线江城坪郊至轮水段改建工程等10个项目加快建设。推进阳江机场、海陵岛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全面加快阳江港建设,着力打造综合性亿吨大港,建成#13、#14等泊位,动工建设#15、#F1、#F2等泊位,完成阳江港10万吨级进港航道改造工程。

  强力推进“两新一重”项目。补齐能源、环保、水利等领域基础设施短板,加快LNG调峰储气库、粤西天然气主干管网“县县通”工程等能源项目建设;力促广东领尊废矿物油处理项目在3月建成,抓好3个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推进漠阳江出海口、中下游综合治理工程等水利项目,建设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阳江段。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新建5G基站1500个,实现市区及县城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

  (二)做强主导产业

  着力打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壮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推动开宝精加工二期在3月、联昌精加工在6月、甬金冷轧二期在12月投产,力促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引进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以及新型合金材料等企业,谋划建设不锈钢物流交易集散基地,力争总产值今年突破1000亿元。打造世界级风电全产业链集群,力促海上风电350万千瓦项目全容量并网、650万千瓦项目全部开工,新增1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纳入有关规划。推动中车电机和禾望变流器在3月、东方电气电机在4月建成,东方电缆等项目加快建设。统筹用好首期海上风电发展基金,加快“一港四中心”建设。

培育提升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紧固件、激光智造、数控机床等产业。打造高品质紧固件产业基地,建成30家紧固件企业。规划建设阳江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园,加快推进德尔激光等8个项目。做大数控机床产业,力促华顺电机等8个项目建成,道生数控等10个项目动工。提升发展五金刀剪产业,推动张小泉智造配套(首期)项目在一季度动工。集聚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力促御膳厨在6月、巨树腐乳在8月建成,大食品产业园在6月动工。振兴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加快万洋众创城时尚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国家新能源基地,推动LNG热电联产项目在年内动工,谋划推进阳江核电7、8号机组、阳西火电7、8号机组和氢能项目。

  加快园区提质增效。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启动实施园区产值三年倍增计划,推动阳江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他园区实现产值大幅提升。年内扩园2.6万亩,清理盘活存量土地3000亩,重点推进阳江高新区C区开发建设。加快年度投资21亿元的51个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成12.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推动省级产业园区全部实现“七通一平”。完善园区污水处理、物流配送和购物餐饮、公共交通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全面增强园区承载力。做好园区管委会承接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确保“放得下、接得好”,实现“办事不出园”。

  高位推进招商引资。聚焦合金材料、风电等产业发展方向和空白领域,推进全产业链招商,进一步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围绕做大做强激光智造、数控机床、紧固件、纺织服装等产业,瞄准深圳、广州、佛山等大湾区城市,加强与商会、协会对接,引进一批关联度大、发展效益好的项目。完善招商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招商思维和招商形式,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不断提升招商能力和成效。全年新签约项目132个以上、总投资620亿元以上,其中超10亿元项目12个以上、超100亿元项目3个。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力争阳江高新区晋级国家高新区。推进两大省实验室建设,加快高端合金材料中试线等20多项课题研究,年内申报6个省级科研项目,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谋划打造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形成多层次、网络化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更好满足传统产业集群、中小微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服务的共性需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在孵企业30家,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5%。

  (三)深化开放合作

  对接融入“双区”建设。以“阳江所能”满足“双区所需”,以“阳江优势”承接“双区溢出”,加快提升阳江发展能级。利用阳江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着力打造电力能源、基础原材料、优质生活用品等六大重要基地。推动大湾区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转移落户阳江,打造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地、产业集群配套基地。

  不断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与北部湾城市群、海南自贸港交流合作,争取赣深高铁、深珠城际轨道延伸至阳江,谋划推动深中通道、深珠通道与阳江的有效连接,努力建设大湾区西进门户和北部湾城市群面向大湾区的桥头堡。积极推进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融合发展,不断拓展与珠海、中山、江门等城市的合作。强化与湛江、茂名沟通对接,在区域交通、滨海旅游和农业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建。推进新一轮珠海阳江对口帮扶合作,围绕园区、城市、改革、民生等领域谋划建设一批工程项目。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深入参与“粤贸全球”计划,加强与RCEP成员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培育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落实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办好刀博会,积极参加东盟博览会、广交会等境内外重点展会,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市场。

  千方百计促进消费。挖掘内需增长潜力,加快发展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家政等服务业,举办20场特色促消费活动。促进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推广无接触交易服务,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抓好五金刀剪、水海产品等出口产品转内销,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扩大汽车消费,推进家电以旧换新,形成消费新增长点。

  (四)提升城市品质

  高标准规划城市空间。抓好《阳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及相关专项规划编制。重点推进空铁新城片区开发建设,促进江城区和阳东区融合发展,不断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推进以阳春市区、阳西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均衡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副中心。

  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推动西部沿海高速阳江南联络线在三季度动工,打造由西部沿海高速及南联络线、沈海高速、肇阳高速组成的市区高速外环。建成振兴路、金城路等城市道路,加快中洲大道北段、阳东迎宾大道建设,升级改造城南大道(雅白线)快速干道,构建由振兴路、中洲大道、城南大道及阳东迎宾大道等组成的市区快速内环。打造市区到阳江北站快速连接通道,重点推动漠江西路工程和西平路快速化改造项目年内动工。加快建设共青湖公园、三江岛滨江公园等6个综合主题公园,更好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生活需要。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新建新江东、三江岛等5个垃圾中转站。开展老旧小区摸底调查,推进3个老旧小区改造。

  高要求加强城市管理。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深化城市综合管理考核,加快“数字城管”建设,下放城市管理职能,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停车位,着力解决城市拥堵、乱停乱放等问题。深入实施垃圾分类,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示范片区建设。对市区环卫作业等实行市场化服务外包,加强农贸市场及周边管理,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专项整治,不断优化城市卫生环境。

  (五)打造营商高地

  深入推进“放管服”。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压减市级权责清单事项30%以上,下放更多县级政务服务事项至镇、村,推动群众办事不出镇、不出村;将第一批834项行政执法事项调整由镇街实施,解决执法“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力争政府和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55个和40个工作日以内。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加强政务服务“一窗通办”专窗建设,推动银行网点全部上线政务服务事项。推行“零跑动、零排队、不见面、全自动”政务服务模式,落地实施不少于200个全城通办事项、100件“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和30个“秒批”事项。

  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开展“数字政府”省市一体化建设试点,探索“省市一体、五级联动、上下协同”新模式。推进政务数据共享,6月底前完成全市公共数据普查工作,逐步解决“数据孤岛”等问题。加强“粤系列”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提升“智慧政务”建设水平。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实现可网办率、全流程网办率、可即办事项即办率、一次办率四个100%。应用电子签章、电子证照等技术,加快实现“线下”手续转“线上”办理。

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对标省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制定我市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县(市、区)营商环境试评价工作。认真落实纾困惠企政策,开展“百项疏堵行动”和企业集中服务月活动,着力破解企业发展堵点难点。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平安银行阳江分行开业,用好市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推动涉农和普惠小微贷分别增长10%和20%以上。大力建设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强化中国阳江(五金刀剪)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加强价格、质量等领域监管执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六)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接续抓好脱贫村发展。完善挂点扶贫、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机制,落实新一轮对口帮扶和“万企帮万村”行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加快农业提质发展。发展富民兴村产业,争创1个国家级、2个省级、8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44个村发展特色产业。加大南药、水果、水产品等地方特色种业保护和推广力度,精心打造程村蚝、春砂仁、马水桔等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培育5个“粤字号”农业品牌。加快建设山外东海域、青洲岛风电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抓好阳江闸坡世界级渔港和东平—对岸、闸坡—沙扒两个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4家省级、1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支持阳西县推进国家数字乡村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抓好“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工程,稳定和恢复生猪生产,抓好丢荒田复耕工作,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建设,支持88个脱贫村、4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所在村庄以及其他有条件的村庄率先建成美丽宜居村、创建特色精品村。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推进全部行政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和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强闸坡镇、沙扒镇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漠阳特色的乡村风貌样本。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度,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深入开展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七)优化生态环境

  切实加强污染防控。巩固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成效,让阳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开展“渣土扬尘污染整治巩固提升年”行动,加强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管控,建设阳江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力争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以上,PM2.5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对标“长制久清”,持续推进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加强工业废水处理,确保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100%。强化固废危废管理,严厉打击危废非法倾倒行为,实施重点地块治理与修复工程。

  提升生态治理效能。围绕“森林阳江”建设,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建设高质量水源林2.5万亩,加快金鸡岭森林文化体验园等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争取年内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动阳春市、阳西县创建国家森林县城。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快碧道规划建设,年内建成50公里。强化海岸线生态修复和重点海湾整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扎实推进节能降耗。落实国家碳达峰部署要求,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发展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新能源汽车,引导公众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八)持续改善民生

  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形成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抓好国内外涉疫中高风险地区人员等重点人群管控,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物流和农贸市场等重点领域常态化监测。完善农村基层防控机制,全面加强农村疫情防控。做好集中隔离场所安全管理和院感防控各项工作,增强发热门诊、药店“哨点”监测敏感性。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构筑疫情防控坚固防线。

  稳定和扩大就业。落实“3.0版促进就业9条”,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全面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培训4万人次以上。加大线上线下招聘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与招聘岗位精准对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落实扶持补贴,激励农民就业创业。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落实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社会救助、特困人员供养等标准,推进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大力发展老龄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各类养老机构,加强失能孤寡老人供养照料。保障各类群众住房需求,新建公租房988套。

  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提高优质教育供给水平,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5所、幼儿园16所,新增中小学学位3030个、学前教育学位4800个,推动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年内招生。深入实施“强师工程”,力争建成4个教师发展中心。支持市人民医院全力打造高水平医院。建成市中医院二期工程,有序推进省级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新院等项目建设,做好市疾控中心卫生检验大楼及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前期工作。大力创建9个省级重点(特色)专科,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广“互联网+”医疗服务,推动医疗便民惠民取得实效。

  打造海丝文化名城。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海陵试验区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升级改造海陵岛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阳东珍珠湾、阳西沙扒湾等景区,推进悦榕庄、万豪等高端酒店建设,打造世界级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快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创意旅游区规划建设,不断丰富“南海I号”等海丝文化遗产内涵。谋划市体育运动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民文化艺术中心、“七馆合一”等重大文化项目。办好南海(阳江)开渔节、风筝文化节、海陵岛马拉松赛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传承和弘扬漆艺、风筝、诗词、楹联等地方特色文化,擦亮阳江“文化之乡”品牌。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大力建设平安阳江,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抓好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和应急避护场所及设施建设,动工建设4个消防站。完善信访制度,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推进“智慧海防”建设。夯实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基层基础,构建军地共建、军民融合和双拥共建的新格局。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进入新时代,实现新作为,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政治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必须加强法治建设。着力打造法治政府,推动权力、责任、负面“三个清单”制度覆盖政府职能全过程。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推进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实现市、县(市、区)、镇(街道)三级行政执法主体全面应用“两平台”。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通过行政复议倒逼依法行政。全面加强政务主动公开,提高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必须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肃查处以权谋私、失职渎职案件和腐败问题,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锲而不舍纠治“四风”。坚持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必须加强能力建设。深入学习践行“七种能力”,练就过硬本领,更好肩负新发展阶段的职责使命。扎实开展“深调研”,推动出台的各项举措更符合客观规律、工作需要以及群众利益。充分调动激发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使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各位代表!立足新起点,展望新征程,我们深感使命重大,责任在肩。“十四五”时期发展蓝图已经绘就,2021年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加快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为推动我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

  名词解释和说明

  1.“双区”“双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州市、深圳市。

  2.省委“1+1+9”工作部署:第一个“1”是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第二个“1”是指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9”是指:一是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二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三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四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五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六是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七是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八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九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东法治广东。

  3.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六稳”“六保”: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5.一核一带一区: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

  6.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

  7.“1+N”纾困惠企政策:“1”是指《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实施意见的通知》,“N”是指《阳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关于应对疫情支持工业企业稳生产促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等系列纾困惠企政策措施。

  8.“3.0版促进就业9条”:第三次修订完善的《广东省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

  9.“四级四同”:政务服务事项名称、编码、依据、类型在国家、省、市、县“四级四同”。

  10.“三农普”“四经普”“七人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11.七通一平:道路通、给水通、排水通、电力通、网络通、燃气通、公共交通通和场地平整。

  12.四好农村路: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13.“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14.双百工程: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

  15.七馆合一:市档案馆与党史馆、方志馆、名人馆、博物馆、规划馆及工人文化宫。

  16.七种能力: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