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7-05 20:55   责任编辑:www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2月4日在佛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佛山市市长 朱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2020年主要工作

  “十三五”时期是佛山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8107.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816.47亿元,年均增长6.1%,佛山成为全国第17个、全省第3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城市。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1.5:56.4:42.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95万亿元增加到2.33万亿元,增加值从4364.33亿元增加到4924.88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585.63亿元增加到3289.09亿元,进出口总额从4087.2亿元增加到5060.3亿元,内外需对经济的拉动平稳有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557.55亿元增加到753.29亿元,年均增长6.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85万元增加到5.62万元,年均增长7.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市五区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前50强。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推进,财政科技投入从30亿元增加到102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高。规划建设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调整优化佛山高新区“一区五园”管理体制,加快构建一环创新圈“1+5+N”创新平台体系[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717家增加到57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从14%提高到56%,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施“人才新政23条”,引进省、市科技创新团队194个,实现引进全职院士“零的突破”,人才资源总量从132万人增加到170万人。建成全省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发布全国地级市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6倍。获批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35.6%提高到50.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62%。“2+2+4”产业集群[2]建设成效突出,装备制造、泛家居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五年累计引进投资超亿元产业项目1698个,签约投资总额超1.3万亿元,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一汽-大众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引导6208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机器人超1.65万台,工业技改投资规模连续7年保持全省第一。深入推进品质革命,企业标准“领跑者”数量居全国第一,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61%、82%,新增上市企业22家,上市企业市值排名全国城市第七。广东金融高新区扩容提质,千灯湖创投小镇加快建设。服务业发展有新突破,旅游业总收入、接待游客量分别是“十二五”的1.6倍、1.3倍,获批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珠洽会、氢能产业大会、中国安全产业大会等重大展会永久落户,广东工业设计城聚集设计师超8300人。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合作共建省农业科技示范市,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7家、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96个。

  ——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克难,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深入推进,获批国家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94%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审批时间平均压减95%,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全省领先。获批全国“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改革试点,“24小时智慧便民商事登记模式”“证照联办”“一照通”改革亮点纷呈,企业开办全流程用时全省最快。在全国首创“人工智能+双随机”监管模式,市场监管精准度大幅提高。市场主体从48.3万户增加到94万户,“四上”企业[3]从9717家增加到1.54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5787家增加到7727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从11家增加到26家,8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90%以上国有资本向关系国计民生的优势企业集中,国企资产总额增长2.6倍。要素市场化改革蹄疾步稳,中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三块地”改革试点[4]、全国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成效突出。完成地方机构改革,“强市、活区、实镇”改革成效明显。基层改革勇闯新路,禅城区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高位起步,顺德区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经验获国家和省通报表扬,高明区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初步构建,三水区建设广东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

  ——“双区”建设有力推进,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与广州共建大湾区广佛极点,规划建设“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5],广佛地铁全线开通,海华大桥通车,两市开启全域同城化新篇章。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深圳科技园佛山科创园等平台落户,“深圳创新+佛山产业”合作发展日趋紧密。构建“香港+佛山”“澳门+佛山”合作机制,建立佛港澳青年三大交流合作基地,开通直达香港高铁,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纳入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务实推进泛珠区域合作,携手共建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际利用外资52.83亿美元,中方对外直接投资64.7亿美元、比“十二五”增长43%。发起成立中德工业城市联盟,参与城市达47个。新增国际友好城市4对,荣获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

  ——三大攻坚战取得扎实成效,全面小康成色更足。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五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6.75亿元,完成东西部扶贫协作凉山州以及省内对口帮扶湛江、云浮任务,积极做好援藏援疆工作,加强与双鸭山对口合作,帮助27个贫困县2697个贫困村的106.7万贫困人口实现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完成高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特别帮扶计划。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新(改)建接通污水管网3000公里,13个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IV类以上,8条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黑臭。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25%,优良天数比例从84.8%提高到9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浓度均下降24%以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能力提高2.2倍。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新增造林4714公顷、绿化11.3万亩、公园绿地864公顷、碧道130公里,顺德区、高明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云勇林场获批国家森林公园,10个镇获评省级森林小镇。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政府隐性债务压减87.2%,政府债务率为安全的绿色等级。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率从2.56%下降到0.74%。完成466家国有“僵尸企业”出清任务。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成为全国首批住房租赁试点、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和全省首批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探索试点。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形态品质明显提升。完成城市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投入3554亿元完成968个项目建设任务。实施中心城区形态提升专项行动,建成人民公园等21个项目。实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完成“三旧”改造项目超过5万亩,整理村级工业园土地15.1万亩,“村改”新建在建厂房超过2500万平方米。创建省级特色小镇21个,居全省首位,陶谷小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建设典型经验案例。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开展“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和60个市级示范村建设,活化升级古村落50个,全市所有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农村集体资产总额、集体经济总收入分别增长35.6%、37.1%。南庄镇、紫南村、仙涌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佛山新机场选址稳步推进。完成“一环”高速化改造,打通“断头路”122条,新(改)建城市道路351公里。佛肇城际轨道、佛山西站开通运营,全国首条商业运营氢能源有轨电车上线,地铁2号线一期、3号线、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等工程加快建设。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51%。创建成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公交车实现100%新能源化。新增光纤用户175万户,电网配电容量增长43.8%。新增地下综合管廊56公里,海绵城市达标面积82平方公里。新(改)建公厕2928座。获评全国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不断增进。财政民生支出累计3055.4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4%。省、市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28%、93.5%、83.1%。养老床位增长44.1%,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解决5.83万个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完成学前教育“5080”计划[6],新(改、扩)建幼儿园163所,新增学位6.3万个。新(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76所,新增学位18.9万个。合作共建3所省属高校佛山校区和3所部属高校佛山研究生院,完成佛科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第一轮创建工作。获评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连续四次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实现省级卫生镇全覆盖。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82岁。医疗卫生机构增加55%,其中三级医院从13家增加到22家。在全省率先同步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成为医联体[7]建设、DRG付费[8]改革国家试点城市。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际体育文化演艺中心、市文化馆、佛山大剧院建成使用,南方影视中心加快建设,成功举办金鸡百花电影节、篮球世界杯、定向世界杯等重大文体活动。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平台802家,10个村(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加强新市民服务,新增户籍人口84.8万人,75万随迁子女就近就地接受义务教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刑事案件发案数累计下降46.7%,社会治安稳定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伤亡人员数量累计下降44.3%、46.1%。小作坊集中加工管理、放心肉菜体系“五联创”[9]、阳光餐饮等食品安全监管举措全国领先。粮食安全责任省考核连续四年获优秀等次。

  五年来,我们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76件、政协提案1610件,办复率100%。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法规草案8件,新制定政府规章11件,修订、废止政府规章7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在全省率先建成重大行政决策“7+1+1”管理模式[10]。推进政务公开常态化,连续10年获全国地级市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第1名。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市级“三公”经费预算逐年下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驰而不息正风肃纪,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第三方机构评估得分从83.81分提高到90.12分。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积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集中精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在大战大考中经受住严峻考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与全国、全省基本同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1%,全力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是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全力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第一时间落实省一级响应要求,全市公务人员提前返岗,近6万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支援,团结带动全市人民共同构筑起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迅速有效控制疫情,用三个多月时间实现本地确诊病例清零,创下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战绩。因时因势科学调整防控策略,成功打赢春节后返程高峰、复工复产复学等关键战役,推动防控工作向常态化转变。组织企业复产扩产转产防疫物资,累计向国家和省交付防疫物资超过1500万件,派出的援鄂医疗队人数规模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有力支持全国全省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之下,涌现出一批抗疫先进典型,其中1人1集体获抗疫国家级表彰、36名个人13个集体获省表彰,佛山人民以硬核的担当和作为,生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

  二是千方百计稳企业保就业,推动全年经济实现正增长。积极应对疫情及外部环境变化对经济运行的严重冲击,及时出台“支持企业共渡难关十条”“复工复产十条”以及“六保”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分批分级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在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加速恢复、稳步向好。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挂点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深入开展“暖春行动”,安排3000多名联络员挂点联系2万多家企业,帮助企业解决供应链循环受阻、生产经营成本过高、用工短缺等问题。坚决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超过238亿元,各类政策性金融工具帮助市场主体获得贷款超过550亿元。加大援企稳岗力度,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150.4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8亿元。开展技能提升培训39.1万人次,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大赛。城镇新增就业8.6万人,本市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7%。

  三是多措并举扩投资促消费稳出口,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成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指挥部,伊之密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平谦国际现代智造产业基地、腾龙湾区数据中心、恒洁卫浴总部、市二医院新院区等483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投产,省、市重点项目投资超额完成全年目标。获得省下达各类债券资金252亿元,重点投向“两新一重”建设[11],拉动54个项目总投资2671.7亿元。获批全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新建5G基站7541座、充电桩1076个、加氢站11座,投产、扩建及增容变电站14座。地铁第二期建设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速。出台促消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汽车下乡、家电惠民,在全国首创购车补助秒报秒批秒付服务。在全省率先开展市域范围促消费主题月活动,发放4亿元消费券,拉动消费超过20亿元。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进出口508亿元,增长5.4倍,居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前列,助力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4.8%。

  四是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研究编制重点产业图谱,找准相关行业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卡脖子”短板,集中资源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引进佛山病原微生物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佛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平台。季华实验室一期投入使用,集聚科研人员近1000人。仙湖实验室启动基建工作,首批开放基金项目顺利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落户。牵头联合周边城市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群,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高分通过验收。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93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达803家。深入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新引进徐工建机广东基地、海天高端智能装备生态产业科技园、百度云计算(顺德)中心、三技精密智能装备产业园、润泽(佛山)国际数据港、日丰管道智能机械设备及新型管道制造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53个,签约投资总额1237亿元。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33个,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达173家。

五是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优化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持续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形态提升,岭南天地、千灯湖、渔人码头、美的鹭湖、三江汇流等一批网红打卡点热度持续升温,焕发城市时尚魅力。启动东平河水轴线建设,部署推进10大滨水节点92个项目,三龙湾游船开通运营。全面打响村级工业园改造攻坚战,完成土地整理10.4万亩,为年度计划的161%。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铺开,124个老旧小区开工,涉及改造面积610.7万平方米、改造户数5.12万户。打造城市中央会客厅夜间经济环境,实施高速公路亮化工程,入选全国夜间经济城市20强。大力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完成36个河心岛生态修复,全面启动万亩千亩公园规划建设。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三,广佛跨界河流水质为“十三五”以来最优。桑园围成为全省首个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水利工程。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获评新一线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城市等荣誉。

  六是坚决兜牢民生底线,疫情之下民生保障力度不减。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切实压减政府一般性支出,将有限的财力优先用于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建立困难群众一人一档、专人联系、定期探访制度,及时将因疫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和个人纳入临时救助范围。落实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惠及群众46.6万人次。推进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疫苗监管和接种管理,市妇女儿童医院全面启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强化粮食能源保障,“米袋子”“菜篮子”供应充足,煤电油气实现安全稳定供应。

  各位代表!回顾“十三五”,奋斗难以忘怀,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佛山工作,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早谋快动,主动作为,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到实处细处、各个方面;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制造业立市、兴市、强市不动摇,加快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必须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充分激发全市上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共同破解发展难题的强大合力;必须把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协调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群众最关心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我们深刻认识到,佛山发展取得的成绩,归根结底靠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靠的是总书记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靠的是总书记山高水长的关心厚爱,这是我们最大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根本所在。

  五年来,特别是过去一年,既惊心动魄又波澜壮阔,既艰巨卓绝又成绩卓然。好局面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凝聚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向中央、省驻佛山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应急救援队伍,向关心支持佛山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困难。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动能成长不够快,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全市统筹发展能力有待提升,资源碎片化、力量分散化、平台低端化等问题仍然突出,一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亟待破冰攻坚。城市形态功能品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仍面临较大压力,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层社会治理能力需持续增强。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不够,行政效能、政务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将直面问题,迎难而上,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纵观国内外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佛山站在经济总量过万亿后的发展新起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具有利条件。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不断提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能力,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佛山在新发展阶段不断取得新成绩。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部署,根据《中共佛山市委关于制定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是: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具体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经济发展更加高质量,创新驱动核心地位更加巩固,改革开放成果更加丰硕,大湾区极点功能更加彰显,社会文明素养更加进步,城乡生态环境更加美丽,民生保障更加有效,社会治理效能更加显著。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制造业发展达到世界制造强国水平;形成区域开放合作和对外开放新格局,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城产文”深度融合,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基本建成法治佛山,平安佛山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成为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样本;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化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坚守实体经济、制造业不动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落实“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战略,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争当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佛山更大贡献。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切实肩负起重大历史使命,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要让制造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有力支撑。坚定不移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市,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优势,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紧紧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更多依靠国内市场,更好联通国际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佛山贡献。

——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在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优化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促进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加速集聚融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模式。

  ——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强化改革系统集成,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施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携手广州强化大湾区极点作用,形成特色鲜明的枢纽型经济,为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要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空间重构和形象重塑。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提升城市形态功能品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破旧低效村级工业园退出历史舞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佛山,走出一条制造业城市生态文明创新发展之路。打造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持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发展新局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佛山、法治佛山。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坚决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切实保障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把佛山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全市各级政府要不断深化对新发展阶段的认识,持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要求,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额与上年持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稳中提质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安排省、市重点项目投资1100亿元,加快布局一批强基础增功能补短板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以项目大建设掀起投资建设热潮。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加快建设充电桩、加氢站、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新建5G基站5100个,推进110千伏碧江输变电工程等重点电网工程建设,加大公共卫生、生态环保、应急储备、民生保障等领域补短板力度。抓好徐工建机广东基地、海天高端智能装备生态产业科技园、一汽解放南方新能源汽车基地、青山控股华南总部、邦普高镍正极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增资扩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工业投资平稳增长。建立“市级统筹、区为主体、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开展市领导“赴百家企业上门招商”专项行动,力争引进超10亿元或1亿美元的重大产业项目60个,签约投资总额超1000亿元。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储备和建设保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支持。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振民间投资信心,吸引带动社会投资,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推动消费扩容提质。提升传统消费,支持汽车市场消费升级,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优化升级专业市场,鼓励发展“首发经济”、体验经济、时尚经济等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优化服务消费供给,培育壮大文化、旅游、美食、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产业。积极开展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申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度假区和民宿品牌化精品化发展,力争3A以上旅游景区达35家。推进粤菜师傅“1+5”系列工程[12],打造8个以上美食集聚区,推动美食产业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繁荣夜间经济,建设提升8个夜间经济集聚区和80处示范点,点亮城市“夜明珠”。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传统商贸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加强对外开放合作。积极申报建设广东自贸区联动发展区、佛山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提升中德工业服务区,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优化贸易多元化市场布局,推动外贸竞争由价格为主向质量、技术、品牌为核心的综合转型。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利用“粤贸全球”广东线上展览平台等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持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创新进口贸易方式,支持企业设立进口集散、展销中心,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高品质消费品等进口规模。

  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标准引领、品牌带动”战略,开展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建设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打造中国制造品质标杆。大力推行“佛山标准”,建立“优品无忧”保障机制,促进佛山制造“优标优质优价”。引导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推进企业标准“领跑者”和“对标达标”专项提升,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13]。推动制造业拓展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提高终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二)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全面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14],探索建立重点产业“链长制”,加快实施“四个一”[15]培育方案,巩固提升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安全应急与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2+2+4”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支持“链主型”企业开展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有序带动企业梯次成长。加快培育一批制造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和产业集群竞争力。加强产业用地保障,制定实施村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动态储备集中连片产业用地1万亩以上,加快打造一批千亩万亩现代化主题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特色化、协同化发展。

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加快广东福能大数据产业园、腾龙湾区数据中心、腾讯工业互联网粤港澳大湾区基地、润泽(佛山)国际数据港等项目建设,培育和集聚一批数字化龙头企业、示范企业,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丰富5G技术工业应用场景,推动更多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力争成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实施新一轮工业技术改造行动,引导企业开展数字化流程再造,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努力建设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产融结合城市。做优做大做强广东工业设计城等平台,支持重点工业企业牵头组建工业设计研发基地,全面提升企业设计创新能力。发挥潭洲国际会展中心等平台作用,继续办好珠洽会、中国安全产业大会、氢能产业大会及陶瓷、家电、家具等产地展,着力打造全国工业会展第一品牌。加快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动佛山国际陆港项目落地。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引进高端人才、核心技术和关键项目,引领一环创新圈跨越发展。持续优化佛山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全国首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打造“一区五园”六大核心产业地标[16]。实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建设佛山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大力推动季华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筹建创新药转化医学平台和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重大技术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落户。持续实施大院大所合作行动计划和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加快建设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广东(佛山)研究院、清华大学佛山先进制造研究院、华南高等研究院(佛山)等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有力技术支持。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氢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智能家电、数控装备等优势传统产业领域,建立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完善“企业发展出题+产业需求牵引+多方联合答题”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机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规模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力争年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6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占比63%以上,标杆高新技术企业达150家。支持企业申报建设研发机构,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企业孵化体系。

  优化提升创新生态系统。财政科技投入保持100亿元以上,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探索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继续办好发明展览会,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努力提高科技创新产出率和转化率。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制定实施高端人才及团队引进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优粤佛山卡”服务,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创业、有发展。

  (四)大力推进“双区”建设,积极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区域合作发展新优势

  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创新全域同城合作体制机制,共同推动“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广佛荟等一批地标性项目。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确保番海大桥、广佛肇高速全线建成通车,加快广佛环城际、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等项目建设,力争广佛新干线高快速路复合通道、广佛同心桥等项目开工。强化科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发展,共建先进装备制造等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协同发展格局。深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污染防治等领域合作,共建共享广佛优质生活圈。

  深化深佛协作发展。主动承接深圳优势产业和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加快推进深圳科技园佛山科创园、顺深产业城等项目建设,推动“深圳科创+佛山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谋划组建两市合作产业投资基金,推动佛山实体经济与深圳金融资源对接。积极对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推动佛山至中山高速等项目规划建设,加快形成深佛“1小时经济圈”。

  加强与港澳深层次合作。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完善“香港+佛山”“澳门+佛山”合作机制,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深化与港澳经贸合作,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等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跨境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谋划申请中医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佛科院建设粤港澳智能微纳光电技术联合实验室。高标准建设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大湾区影视产业合作试验区、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等重大合作平台,促进港澳优势资源在佛山扎根发展。

  多维拓展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珠三角核心区建设,加快完善衔接跨珠江口通道的高快速路网,加强与珠江两岸城市产业协同,携手共建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主动与沿海经济带城市合作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北部生态发展区城市推进西江、北江流域上下游联动共治、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广湛高铁、珠肇高铁以及佛山西站枢纽新城建设,携手共建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增强佛山承东启西的枢纽功能。

  (五)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再造,分类编制实施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做到审批事项能简则简、能免则免。深化“一照通”改革,优化“企业开办一件事”工作流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优化提升“人工智能+双随机”监管模式,建立“双随机”抽查结果部门间共享和互认互用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继续推进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加大“区域评估”“标准地”推进力度,全面落实产业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不动产抵押登记1小时内办结。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建成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为民服务中心,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跨层联办”、90%“一网通办”、60%“异地可办”、30%“掌上即办”。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改革,探索用地指标分配与批而未供及闲置土地处置考核相挂钩,推动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探索开展农村集体承包地整村流转、打包流转试点,支持鼓励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珠三角城市群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畅通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加快培育发展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争取广东省数据交易中心落户,探索建设综合类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打造珠江西岸创投中心和融资租赁区域中心。

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进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创新完善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申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加快实施“三个一批”[17]企业培育行动,扎实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企业群。完善和落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持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健全各级领导挂点联系服务企业制度,依托“扶持通”平台,推动政府补助资金直达企业和个人,实现惠企利民政策服务“精准送”“马上办”。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分类分层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启动市属企业专业化整合。

  (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

  优化提升城市形态品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成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快构建“1+1+7”组团式、多中心、网络化城镇空间布局[18]。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形态提升,优化升级佛山新城、季华路、千灯湖等城市节点环境。加快东平河水轴线建设,确保10大滨水节点全面动工,活力新港等7个节点取得阶段性效果。坚持连片化集聚化开展“三旧”改造,加快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108个项目建设,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推动旧城换新颜。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探索特色小镇开发、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统筹布局一批高品质市政设施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城市生命线、应急救援和物资储备等系统,增强城市发展韧性。扎实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改造。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功能。

  全面掀起交通大建设。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争2号线一期、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年内全线试运行,南海新交通首通段年内建成运营,3号线首通段2022年试运行,2号线二期、4号线一期、11号线年内开工。加快推进“一环”西拓、季华路西延线、塘西大道三期及其南延线等在建项目建设,综合治理交通拥堵,提升全市交通路网快速通达水平。全力推进佛山新机场建设前期工作,争取2022年全面动工。优化西江黄金水道港口码头布局,强化江海、水陆联运功能,积极融入大湾区港口群。深化公交市级统筹一体化改革,加强公交专用道和公交站场建设,完善慢行交通系统,规范共享出行发展。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出台数字佛山建设总体规划,高水平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快构建覆盖全域的“城市大脑”。深化数字技术在城市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交通、民生事业等领域应用,加快建设“佛山通”城市服务APP平台。打破公共数据壁垒、数据孤岛,推动政府数据安全有序开放共享。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加大城市管理黑点难点清除力度,强化沿街景观整治,打好违法建设治理攻坚仗。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守耕地红线,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抓紧抓实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省农业科技示范市建设,加强主要粮食作物和重要农产品育种攻关,推广农业生态健康种养模式,加快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完善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房管控和农村风貌提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及60个市级示范村建设,启动第六批30个古村落活化升级,连线连片全域建设岭南特色精美乡村。落实“四个不摘”[19]要求,接续推进省内对口帮扶,继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工作,接续实施高明革命老区、三水南山侨区特别帮扶计划,共同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即时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抓好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进以挥发性有机物为重点的工业源治理升级,深化机动车等移动污染源智能管控,完成省下达的空气质量指标。坚持“流域治理+一河一策”相结合,确保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巩固提升广佛跨界河流治理成效,加快消除劣V类水体和农村黑臭水体。推进排水设施“三个一体化”管理[20],提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建设优质饮用水工程。加强土壤、地下水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积极创建“无废城市”。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工作。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加快建设生态景观廊道、城市滨水核心带等重点项目。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高标准打造16个万亩公园和18个千亩公园,新建碧道220公里,开展河心岛生态修复两年延伸计划,推进金沙岛、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建设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高标准规划建设云勇国家森林公园和佛山植物园。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体系。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探索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力争实现碳排放提前达峰,以碳达峰、碳中和牵引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推动绿色生产,强化节能减排和环保准入,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清洁化改造。培育壮大环保节能产业,推广应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应用天然气、氢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创建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推进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新建绿色建筑10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23%以上。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所有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24年全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八)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落实“促进就业九条”,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确保就业形势稳定。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促进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落实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扩大低保救助覆盖面,建设“两站五点”[21]平台运作体系。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市颐养院、市新社会福利院建设。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健全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机制,提高双拥共建、移交安置、优抚优待水平。加快完善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扩大住房困难家庭保障覆盖面,积极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支持推动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增加租赁住房供应,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动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促进新市民融入佛山。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扩容提质,落实小区配建教育设施建设并移交举办公办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支持各区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深化高中分类创建和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消除普通高中学校大班额。推进佛科院第二轮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强特色”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香港理工大学(佛山),加快建设广州美术学院佛山校区。推动顺职院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支持佛职院高质量特色化发展。深入实施强师工程和“十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2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工资待遇。

推进健康佛山建设。加快市疾控中心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推进市四医院建设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确保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市医疗废物处置项目建成运行,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深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落实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加快市二医院新院区、市中医院扩改建等项目建设。推进DRG付费改革国家试点,深化药品和医用耗材供应链改革,开展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养结合能力试点。完善药品(疫苗)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华南区域中医诊疗中心(骨伤)建设,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设中医药强市。确保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考核取得优秀成绩。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深入实施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擦亮“世界功夫之城”“粤菜粤厨名城”“博物馆之城”等品牌。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完善市级“六馆三院”、区级“五馆一院”、镇(街道)“四馆一院”设施配套[23],加快佛山文化中心“两馆一厅”[24]、佛山粤剧院等项目建设,市博物馆新馆年底建成开放。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工程,推进“云上”文化工程建设。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开展系列主题展览、主题艺术演出等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设社区体育公园等公共设施,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加强社会治理和平安佛山建设。扎实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培育发展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强化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优化社会治理方式,深化“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持续提高社会治理协同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社会矛盾问题专项治理,切实把安全隐患预防在前、化解在前、处置在前。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突出违法犯罪和新型网络犯罪。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创新信访工作。构建高水平全覆盖劳资纠纷调解体制机制,确保欠薪案件在今年春节前动态清零。推进智慧安全佛山建设,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争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实施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力量建设,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经济风险预警防控能力建设,开展非法集资源头治理和全链条治理,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深化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全面实行食品销售风险分级,加强“阳光餐饮”平台推广应用,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及综合整治。做好地方粮食储备工作,保障全市粮食安全。

  各位代表!为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市政府广泛征集遴选了13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形成书面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票选确定10件民生实事项目。我们将认真抓好落实,确保民生实事圆满完成。

  各位代表!要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我们要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聚集性反弹,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履行职责全过程。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加强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重要领域政府立法,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全市各级政府要继续带头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坚决取消不必要的项目支出。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让履职者尽责,更好地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重托。

  各位代表!新征程催人奋进,新作为有赖实干。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注释:

  [1]“1+5+N”创新平台体系:“1”是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5”是佛山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广东金融高新区、南三产业合作区、青年湖电子信息产业园、空港经济区,“N”是“一环创新圈”周边具有创新潜力的多个创新节点。

  [2]“2+2+4”产业集群:第一个“2”是指装备制造、泛家居两个超万亿元产业集群,第二个“2”是指汽车及新能源、军民融合及电子信息两个超5000亿元产业集群,“4”是指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新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四个超3000亿元产业集群。

  [3]“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等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

  [4]“三块地”改革: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

  [5]“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1”是“广州南站—三龙湾—荔湾海龙”片区作为广佛融合先导区,“4”是“南沙—顺德”“荔湾—南海”“白云—南海”“花都—三水”四个片区。

  [6]学前教育“5080”计划: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以上。

  [7]医联体:即区域医疗联合体。为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将同一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起来,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

  [8]DRG付费:按照临床治疗相近、医疗资源消耗相近的原则对住院病例进行分组,医保基金按照同病组同费用原则,向医院支付医疗费用的付费方式。

  [9]放心肉菜体系“五联创”:在肉菜销售环节涉及的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社区直营店、配送单位五类业态中创建放心消费肉菜单位。

  [10]重大行政决策“7+1+1”模式:“7”是指出台《佛山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佛山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实施细则》《佛山市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办法(试行)》等7个文件。两个“1”分别指建立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库和重大行政决策信息互动平台。

  [11]“两新一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12]粤菜师傅“1+5”系列工程:围绕建设世界知名“粤菜粤厨名城”这一目标,全面实施“厨出佛山”粤菜师傅培育工程、“寻味佛山”粤菜美食体验工程、“佛味鲜生”优质粤菜食材建设工程、“佛味秀世界”粤菜粤厨走出去工程、“佛游味劲”文旅餐饮融合发展工程5大重点工程。

  [13]“同线同标同质”:支持出口企业在同一生产线按相同标准、相同质量要求生产既能出口又可内销的产品,实现内外销转型。

  [14]“六大工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核工程”“立柱工程”“强链工程”“优化布局工程”“品质工程”“培土工程”。

  [15]“四个一”培育方案:一链一中心、一链一图、一链一制、一链一策。

  [16]六大核心产业地标:佛山创新灯塔社区、聚锦科创园、南海高端产业加速器、顺德机器人谷、鑫创AI国际科创智谷、佛山高新区三水现代产业园。

  [17]“三个一批”:着力巩固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发展提升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地位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打造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未来型企业。

  [18]“1+1+7”组团式、多中心、网络化城镇空间布局:两个“1”分别指佛山主城区(中心城区)和佛山副中心(大良-容桂-伦教),“7”包括外围七个城市组团(高明组团、三水组团、西樵组团、南三组团、九江-龙江组团、空港组团、丹灶-白坭组团)。

  [19]“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20]排水设施“三个一体化”管理:排水设施建管一体化、厂网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三个一体化”管理模式。

  [21]“两站五点”:“两站”是佛山市救助管理站、佛山市南海区救助站,“五点”是五区民政部门作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咨询点。

  [22]“十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到2020年,全市新增10名国家级基础教育杰出人才、100名省级基础教育领军人才、1000名市区两级“三名”人才(其中,市级300名),培养10000名校级以上骨干人才。

  [23]市级“六馆三院”、区级“五馆一院”、镇(街道)“四馆一院”:市级“六馆三院”是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体育馆、大剧院、粤剧院、影剧院。区级“五馆一院”是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展示馆、纪念馆)、体育馆、影剧院。镇(街道)“四馆一院”是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展示馆、纪念馆)、体育馆、影剧院。

  [24]“两馆一厅”:美术馆、展览馆、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