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1年荆门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7-06 22:15   责任编辑:www

——2021年1月19日在荆门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荆门市人民政府市长 孙 兵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发展回顾

  2020年,是荆门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不容易的一年。面对世纪疫情、罕见汛情、严峻外部环境的多重冲击,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有力带领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力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攻抗疫之坚、克重振之难,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中交出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答卷。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一季度下滑40.8%逐季好转,全年恢复到2019年的95%。固定资产投资连续6个月当月实现正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8个月当月实现正增长。全年粮食总产286.8万吨,同比增加0.34万吨。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和“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总要求,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有力有序有效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一个月左右时间遏制住了新冠病毒扩散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时间实现确诊、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零增长,用三个月左右时间取得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全市新冠肺炎治愈率高于全省0.77个百分点,病亡率低于全省0.33个百分点,目前已连续10个多月零疫情。在这次抗疫斗争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人民、情牵群众的真挚情怀!永远不会忘记省委省政府科学统筹、果断决策的使命担当!永远不会忘记兄弟省区市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同袍情义!永远不会忘记英雄的荆门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这必将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健康扶贫补充医疗基金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贫困家庭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实现全覆盖,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全面完成,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全部解决。进一步夯实增收底盘,全力推进消费扶贫,特色产业带贫率达97.7%,务工就业75763人,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农村贫困劳动力11654人,实现应就业尽就业。存量4693名贫困人口减贫任务如期完成,全市21995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决战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

  ——坚决打好疫后经济发展战。坚持双线作战,及时按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启键”“快进键”。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强化“健康码”推广使用,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精准输送,运送返岗员工11.8万人。1800多名机关干部积极开展“进解促”活动,包联“四上”企业2797家。出台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30条、优化营商环境38条等政策措施,争取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资金54.3亿元,地方政府债券70.5亿元,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71.6亿元,落实疫情政策及兑现惠企资金272亿元,全市市场主体达到254568户,同比增长6.7%,其中企业类市场主体49961户,同比增长11.3%。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企业金融方舱、网上就业局、“标准地”出让等改革创新,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我市被评为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突出市,企业开办“营商路路通”改革在全省推广,入选国家信用示范候选城市。抢抓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机遇,制定90项重点工作清单,谋划重大项目5660个;加快实施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水利补短板工程建设全省综合考评第一。荆荆、襄荆高铁开工建设,沿江高铁武荆宜段已开工动员。出台《关于大抓实抓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新引进长城汽车等亿元以上项目501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8个、上市公司10家。推进八大重点农业产业振兴和“一圈三带”建设,“荆品名门”荣获2020全国区域公用品牌创新传播奖。出台促进消费回补十条措施,免费发放“荆门消费券”1088.4万元。发展“电商+直播”等新业态,积极开展线上直播带货,京山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中天街改造入选第一批省级步行街试点,48个重点文旅项目加快建设,我市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钟祥、京山跻身2020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行列。疫后重振的宝贵成绩,充分展现了荆门人民在磨难中拼搏、从困境中奋起的坚韧和执着!

  ——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系统推进污染防治,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337个重点城市中排名靠前,PM10、PM2.5分别下降24%、19.6%,优良天数294天,优良率80.3%;水环境质量稳步好转,优良水体比例提高到88.9%,竹皮河消除劣五类水质,天门河、长湖水质提升至三类,漳河水质稳定保持一类;完成“胡双磷”地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圆满收官。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荆门正向我们走来!

  ——坚决打好基本民生保卫战。出台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1+7”、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1+5”文件,谋划补短板项目83个,总投资50.5亿元。在全省率先出台做实城乡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办法,80%的医保业务可在前台办理。出台促进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16条及稳岗援企措施,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8万人。为6.5万名救助对象发放救助资金4.5亿元。中心城区新增学位1.55万个,改建乡村寄宿制学校36所。“三防警务”工作经验被中央政法委推介,群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度不断上升。历经三年艰苦努力,我市荣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全省开创“首创首成”先河,这是300万荆门人民的共同荣耀!

  各位代表,2020年,我市先后遭遇8轮强降雨,长湖超历史最高水位。我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严防死守,10多万干部群众奋战在抗洪一线,紧急转移安置10125人,补种农作物10.9万亩,一批水毁设施迅速修复,一批重大水利工程迅速实施,一批因灾受损和倒塌房屋迅速修缮重建,打赢了防汛救灾突击战。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过去的一年,困难比预想的多,压力比预期的大,成绩比预料的好。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没有完成年初预定的目标任务,但相对于疫情造成的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回稳向好,疫后重振步伐持续加快,大部分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取得了现实条件下能够达到的较好结果。

  各位代表,2016年至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五年。这五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风险挑战明显上升,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考察长江等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稳促调惠防保”工作,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了荆门发展的辉煌篇章!

——这五年,我们致力稳增长、固底盘,干成了一批稳预期保发展的大事。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4倍、1.7倍、1.37倍、1.37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594个,比“十二五”时期增加1346个,荣获全省投资突出贡献奖。汉西水系连通工程完工通水,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实现一期截流,沙洋港成为汉江最大港口。我市连年被评为省科技创新先进市、省级金融信用市;钟祥、京山、东宝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沙洋县域经济发展逐年进位;荆门高新区跃居国家级高新区第58位,四年上升42位;漳河新区获批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屈家岭成功创建中国农业公园、国家现代农业庄园。“三农”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居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居全省第二。

  ——这五年,我们致力调结构、转方式,推进了一批事关产业转型升级的要事。引进玲珑轮胎、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建成全省最大的汽车轮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生产基地。荆门航空产业园被列为省军民融合示范基地,鲲龙AG600在漳河机场完成水上首飞,“荆门造”泊鹭海王飞机、晨龙天使飞机下线销售,首个国家级轻型运动飞机研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16家通航企业落户,漳河机场成为全国37个应急救援航空场站(基地)之一。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沙洋新材料,京山智能制造,钟祥循环磷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东宝电子信息、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循环化工、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新能源动力电池九大产业入选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通用航空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被纳入省十大重点培育产业。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入选国家第三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8家。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327.35亿元,年均增长11.6%。我市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荣获质量魅力城市称号。京山市、钟祥市客店镇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荆门高新区·掇刀区获评全省唯一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圣境山国家航空飞行营地建成获批。连续举办三届爱飞客飞行大会,成功承办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首届湖北油菜花节、首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等精品节会,“中国农谷·长寿荆门”旅游形象深入人心。

  ——这五年,我们致力提品质、增能级,办成了一批提升城市形象的喜事。突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完成城建项目投资715亿元,龙泉中学南校、荆门剧院投入使用,象山景区、极客公园、植物园、花博园等公园景区建成开园,象山大道、白云大道、金龙泉大道等主干道和城市出入口、火车站站前广场完成综合改造,漳河大道、深圳大道和城区三环线建成通车,汽车客运南站、北站建成运营。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5.7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8%。数字化城管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荆钟、荆京、荆沙示范带建设加快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4.2%提高到61%;我市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城市双修”试点城市,成功举办中国新型城市论坛荆门峰会;京山成功撤县设市。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6661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458公里。

  ——这五年,我们致力严防治、重保护,实施了一批擦亮生态底色的实事。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大保护,94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44家、兼并重组项目23个,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37.5%。全市煤矿全部关停。河湖长制工作连续三年考评位居全省前三。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5个、整治村455个,农村无害化户厕覆盖率达到93%,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乡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钟祥、京山荣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称号。大力推进低碳循环发展,我市获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全省首批绿色发展示范市。钟祥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宜居乡村建设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京山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称号。

  ——这五年,我们致力抓改革、育动能,解决了一批激发市场活力的难事。累计实施改革项目635个,“按户连片耕种”改革经验两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入选“第三届中国地方改革创新成果”,财政综合管理改革荣获国务院表彰。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承接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取消下放事项212项,完成国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推行“互联网+监管”,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落实事中事后监管制度27项。在全省率先建成政务服务“全市一网”系统,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在全省率先建成首家企业金融信用信息平台。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营运,荆门海关开关,荆门国际内陆港加快建设,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67.0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75亿美元。

  ——这五年,我们致力兜底线、促和谐,办结了一批增进民生福祉的好事。全市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8%,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办结,全面小康指数居全国地级市第78位。全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4.5万人,跻身全省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城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试点城市行列。全国长护保险、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0%、98.8%;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补助逐年提高;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市、县两级公立医院改革考评全省第一。我市获评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市、中小学研学实践营地,成功兴办荆门职业学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构建,城乡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文化小康建设顺利达标。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九久入户”工程经验在全国推广,沙洋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全市侦办黑社会性质组织案12件,恶势力犯罪集团案17件,破获刑事案件1172起,扫黑除恶工作群众满意度全省靠前;连年命案必破,刑事案件发案数年均下降13.8%。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转职能、优服务,大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修订完善荆门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常务会议议事和决策规则,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党政机关法律顾问覆盖率100%。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93件、政协委员提案1765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三公”经费支出逐年下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审计监督,深化政务公开,查处了一批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成立市依法治市委员会,完成“七五普法”任务,地方立法工作扎实开展。成功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城市,国防动员、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后备力量建设、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住房公积金、机关事务、新闻出版、保密、地方志、档案、统计、科普、气象、移民、防震减灾、对口援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进步。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顾这五年,最大的感受是:荆门变大了、变美了,变得更加强壮了!最大的感慨是: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举旗定向,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驻荆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荆门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五年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做好政府工作,无论形势怎么变化、困难怎么叠加、考验怎么严峻,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必须坚守生态底线,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必须保持勤勉务实、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成绩令人鼓舞,发展任重道远。我们清醒认识到,政府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新兴产业势强力弱,龙头企业、优质项目仍显不足,县域经济、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仍是短板弱项;生态文明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速,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任务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应急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公共卫生体系存在明显短板;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少数干部腐败问题仍然存在,隐形变异“四风”问题还时有出现,部分干部专业化水平不高,强担当抓落实能力不足。做好新时代政府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十四五”时期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待。

  二、“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和推进“十四五”发展,必须清醒认识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荆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动顺应全市人民的期待和要求,科学应对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市委《关于制定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经本次大会批准后,市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

  “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实施“一区二点三元四化五个荆门”发展计划,打造湖北中部中心城市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和促进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重要支点,实现市级领跑、县域突破、乡村振兴,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创新荆门、富强荆门、美丽荆门、法治荆门、幸福荆门,谱写新时代荆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坚持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以及高质量发展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领先全省同类城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实现零的突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全省前列。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国农谷”建设形成品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创建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创新驱动实现新突破。创新主体培育、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平台打造等取得重大突破,双创生态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需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功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完善,持续深化常态化多样化政银保企合作,直接融资规模明显扩大,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市场综合监管与服务改进,建成全省一流营商环境。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等战略,积极推动开放平台和通道建设,加强通关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巩固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一带两屏四网六廊”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上走在前列,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中心城区辐射力、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县市城区和小城镇功能配套更加完善,城市经济、县域经济、块状经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荆门在“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中的地位提升。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统筹推进,市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防洪排涝升级、生态环境治理、智慧化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市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建成全省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样板。

  ——市域治理彰显新优势。政治生态显著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依法行政、依法执法水平不断提高,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服务力、执行力、公信力和效率明显提升。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市域治理各项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是:到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实力更强,跻身全省市州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经济总量再上新的大台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走在全省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县域经济加速发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更活,建成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湖北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内陆开放新高地。治理效能更优,基本建成法治荆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明程度更高,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荆门,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城乡环境更美,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荆门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群众生活更好,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大进步。

完成这些目标任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谱写荆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根本保证。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荆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使协调成为内生特点,使绿色成为普遍形态,使开放成为必由之路,使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扩大更高水平开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强化促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改革开放举措,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安全、市级和县域、城市和农村,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稳定相统一。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起步之年,是建党10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进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粮食总产稳定在57亿斤以上;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预期目标是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各地各部门要坚定高于、优于、好于预期目标的信念,跳起来摘桃子,拼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巩固拓展决定性成果,着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始终把“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修伞补强”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确保防控不松懈、疫情不反弹、发展不停步。

  夯实防控基础。围绕疾控体系强职能、公共卫生体系补“网底”,扎实推进“1+7”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加快推进传染病医院、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领域项目建设。做好物资设备储备,建立市县两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的小环境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抓实防控措施。加强日常监测预警,完善多点触发预警网络,优化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常态化运行,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坚持“人物地”同防,抓实抓细境外及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荆人员数据信息闭环、全流程管理工作闭环。加大对冷链食品等重点品种,生产加工、储存、销售、餐饮等重点场所和从业人员的监测,对从重点地区流入我市的货物及进口高风险非冷链载物集装箱货物,进行预防性消毒和核酸检测,严防由物及人传播。落实国家政策,开展全民新冠疫苗免费接种。

  压实防控责任。坚持把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同考核,压紧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应急响应、闭环管理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疫情防控问责机制,用精准问责倒逼履职尽责。

  各位代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全球肆虐,我们要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做好“强链、延链、补链、建链”等文章,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形成“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产业生态,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5%。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实省级荆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实施重点科技创新项目10个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80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5亿元。探索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全力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减负清障。强化人才引领,加快推进科创社区建设,打造“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50个、科技创新人才100名,让优秀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出彩。

  做强先进制造业。坚持优化存量,推动“千企千亿”技改、“互联网+”制造,完成技改投资320亿元,垂直整合磷化、农产品加工、建材企业20家。坚持拓展增量,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坚持激活变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5G工业应用场景建设,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30个以上,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1家、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8家。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新增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以上。

  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大力引进培育大型物流企业、网络货运平台,完善县域冷链物流和配送投递设施,加快荆门国际内陆港公铁物流中心、申通快递、顺丰重货快递分拨中心、牧原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推进多式联运和航空物流业发展。建立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机制,引进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企业上市挂牌、利用债券市场融资。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大明承天府、荆楚印象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加快建设省航空运动管理中心基地、圣境山滑翔基地、京山国际网球赛事中心等重点项目,积极培育爱飞客、云创智谷、厚东文创等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差异化推进全域旅游,打造文化旅游、生态康养、运动休闲三大精品旅游线路。筹办好中国通航适航审定发展(荆门)论坛。大力推广使用荆门文旅卡,继续开展旅游消费季活动,精心筹办湖北省第三届(荆门)园林博览会,举办2021年湖北油菜花节、钟祥华中地区汽车沙滩越野赛等活动。

加快特色园区建设。统筹园区发展资源,科学确定园区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全面推行区域性统一评价。严把安全、环保、用地、用能等标准关,推进“标准地”出让,加大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处置力度,加快“腾笼换鸟”。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推动“飞地”经济发展。突出“一园一主业”,促进园区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省级产业示范基地。

  (三)积蓄发展内生动力,着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加强需求侧管理,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强力推进招大引强。落实《大抓实抓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和无缝衔接机制。深化产业链招商,推进招商选资,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建立“1+3+5+N”招商机制,推行以商招商、存量招商、金融招商、平台招商、飞地招商和楚商回归等模式,办好第二届荆门楚商大会等一批招商活动,引进一批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新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个。

  积极拓展投资空间。加大项目拉练和业绩考核力度,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其中,新开工400个、新竣工350个。加快玲珑轮胎、亿纬动力扩能、雄韬锂电池、海太欧林智能家居、润都制药等项目建设,确保长城汽车整车制造、汉瑞药业、弘毅SMT贴片生产等项目建成投产,确保工业投资占比达到50%以上。扎实推进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加快推动“城市大脑”、5G基础设施、新能源充电桩、荆荆高铁、襄荆高铁、武荆宜高铁、武天宜高速、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荆门技师学院整体搬迁、园博园、凤袁路片区棚户区改造、革集河流域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

  全面促进消费升级。推动消费市场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新增限上商贸企业50家。支持莫愁村、老莱子等特色街区发展,推进中天街等步行街改造升级。加强城乡商贸服务体系和专业市场建设,抓好惠民农贸超市建设,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发展网络消费平台,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积极拓展新兴消费领域,扩大文化旅游、休闲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托育等服务消费,推进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新热点。大力优化消费环境,健全商品追溯制度,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创建“放心消费”城市。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提升“三农”竞争力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努力走出一条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之路。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扶贫政策总体稳定,分类调整优化。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对象监测,强化兜底保障,坚决防止返贫和新增致贫。把产业扶贫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力度,加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实现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注重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产业、组织和人才等方面无缝对接。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基础强农工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新建高标准农田27万亩,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抓好新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治理耕地抛荒,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80万亩以上,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施绿色强农工程,重点打造15条左右循环农业产业链,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7%、87%。实施产业强农工程,深入推进“农业八大产业”行动计划,加快“一圈三带”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综合体,积极培育“农业+”多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把农业附加值更多留在荆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国宝桥米、民峰油脂、神地科贸等企业向“高、精、尖”方向纵深发展。开展现代种业提升行动,强化荆门黑羽绿壳蛋鸡、东宝黑头羊、京山龟鳖等优势种业资源开发利用。实施品牌强农工程,大力推广“荆品名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新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1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实施科技强农工程,建设市级智慧农业云平台和农业大数据中心。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和差异化协调布局,推动市县产业、项目、基础设施有机对接。支持钟祥重点发展精细磷化工、装备制造、长寿食品等产业,争创全国百强县市;京山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打造智能制造新城、中国网球之乡;沙洋重点发展新材料、绿色食品、临港装备等产业,打造“两江明珠·魅力水城”;东宝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绿色家居和装配式建筑等产业,打造湖北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高新区·掇刀区重点发展循环化工、汽车等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产业,建设华中锂电之都和原料药生产基地;漳河新区重点发展通用航空、现代服务业、现代都市农业等产业,打造通用航空新城;屈家岭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应用转化和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农耕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打造“中国农谷”核心区。

  创新“三农”发展体制机制。探索第二轮土地延包实施办法,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抓好沙洋国家级、钟祥省级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大村级债务清理化解力度。推进农村联合社建设,支持沙洋抓好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信贷损失补偿机制和农业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统筹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

  (五)加快智慧精致城市建设,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统筹,构建中心城区带动、县域多极支撑、乡镇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

  扎实推进美丽城市建设。高质量完成高铁荆门西站及片区开发规划,启动高铁站基础设施建设,把高铁新城建设与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实施白云大道文化宫至虎牙关铁路桥段、月亮湖北路等道路改造,完成白庙路、航空路、杨冲路东段、兴化四路等道路建设,加快荆山大道中段、汇智大道等道路建设。抓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竹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大城市“疤痕”清理整治和排水防涝治理力度,改造老旧小区179个。积极开展5G商用推广,加快实现中心城区5G网络全覆盖;实施智慧政务、智慧交通工程,统一规划、建设和运维智慧城市大脑;推进市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建成运行智慧城管中心。狠抓公路扬尘治理和车辆治抛工作,持续打造干净城市。深入实施城管条例,严格规范城管执法行为。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支持钟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支持京山、沙洋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扎实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全面实施“擦亮小城镇”三年行动,加快补齐城镇建设短板,建设一批配套完善、整洁有序、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示范美丽城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市民化。坚持以“五美”为目标,因地制宜、因镇施策,重点支持建设10个左右工业强镇、商贸重镇。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推动“三废”综合利用、“三水”同治、“三园”同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农村无害化户厕实现全覆盖,新增6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40个整治村。新建大型沼气工程3万立方米,沼肥综合利用达30万亩次。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深入推进农村公路管养机制改革,全域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推行“路长制”,支持钟祥开展全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基层延伸,加快城乡公交、供气、水电一体化,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深化殡葬体制改革,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20个。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大力培育新时代农村新风尚,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六)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守护绿水青山

  践行“两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强污染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继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聚焦细颗粒物(PM2.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臭氧(O3)协同治理,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推动空气质量稳步提升。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着力改善竹皮河、天门河、浰河、西荆河等重点流域水质,加强漳河、汉江等优良水体保护。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严格农用地安全利用和建设用地风险防控。

  推进生态修复。实施长江经济带荆门林业生态保护修复、荆门市“三区两线”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加快恢复中心城区周边、“胡双磷”地区等地生态系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推进河湖湿地保护、水系连通等工程,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支持沙洋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支持钟祥、京山创建湖北森林城市。加强漳河、汉江、荆山、大洪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落实“长江十年禁捕”国策,加快修复汉江、长湖等重点水域水生态。支持钟祥南湖清淤省级试点,逐步开展全域湖泊清淤。

  加快绿色转型。持续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结构调整,加强“三磷”综合整治,完成沿江化工、危化企业关改搬转年度任务。推广水电、风能、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快碳市场建设,推进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机关建设。推广运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促进不合规车辆和老旧船舶更新淘汰。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分类处置,规范运营静脉产业园,实现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强化国土空间管控,编制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七)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纵深推进改革创新,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充分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打造“大开荆门”的最优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广应用政务服务“五个一”模式,做到线上线下综合窗口“一窗收件、分类流转、集中出证”,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深入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和系统重构,提升企业投资便利度。坚决落实减税降费、降本减负、金融支持、权益保障政策,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用工难等实际问题。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建立政商直通车平台,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坚决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支持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合作与竞争,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领域。积极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完善“大开荆门”的开放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扩大新一轮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各类外贸服务平台作用,推动中国(湖北)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成果在荆门落地。推进荆门保税物流中心(B型)高效运营,带动产业链关联项目落户,打造外贸产业集聚区。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支持荆门宏图等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新增出口实绩企业20家以上,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5%以上。加快347国道东宝段、240国道京山段、城区三环线平交道口改造,完成207国道改建、荆门北收费站改造,恢复开通武荆高速荆门南收费站;积极推动汉江航运发展,支持汉江集装箱运输发展壮大;开通荆门至武汉滠口站货运班列。

  优化“大开荆门”的体制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做强做优国有资本。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全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积极稳妥化解存量债务,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支持钟祥开展专利质押融资全国试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完成事业单位改革。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健全促进充分就业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持续推进社保共享计划,加强社保基金风险防控,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全面做实城乡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稳步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大租赁住房土地供应,加强保障住房建设,完成3个棚户区442套改造任务,分配公租房400套以上。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和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机制,加强社会保险、救助和慈善统筹,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移交和省级、市级示范幼儿园创建。落实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四个统一”要求,严控起始年级大班额,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整顿,大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稳步扩大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覆盖范围。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内涵发展,稳步推进新高考改革。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专业性、实用性技能人才。支持荆楚理工学院发展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推进建设湖北通航职业技术学院、荆门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加快湖北信息工程学校新校区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制度改革。

推进健康荆门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着力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督等制度,深入推进2个“国家级”、3个“省级”试点单位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看病的满意度。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坚持预防为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做好常见慢性病、多发病的防治。夯实村卫生室网底,落实乡村一体化管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强化妇幼保健服务,保障母婴安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筑牢廉洁行医防线。加强“全面两孩”配套服务,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建成一批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市博物馆新馆、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打造一批戏曲、音乐、美术、诗歌、短视频精品力作。举办第21届“社区文化节”、第13届“农家乐杯”文艺比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800场以上。完成郭店楚简数字化工程。加快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新建一批乡镇(街道)运动健身中心、村(中心村)文体广场。举办沙洋国际半程马拉松、中国(京山)绿林网球·英雄会等精品赛事,办好市第八届运动会和第十一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制度,健全完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机制,推进落实“一居(村)一警(辅警)”,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快信访法治化改革,坚持把非诉讼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市县乡村四级社会矛盾多元化化解中心作用,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发挥积分制管理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完善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充分调动基层治保组织和群防群治力量,保持扫黑除恶高压态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荆门。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形成人民战争的高压态势。切实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加强安全隐患防范,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推进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实施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强化“两客一危”车辆源头治理,实现道路交通“一无两降”。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保证“舌尖上的安全”。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国防教育、双拥共建、人民防空工作,强化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支持驻荆部队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做好对口援建工作。加强档案、保密、史志、气象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社科联、科协、侨联、工商联、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强化依法统计,提升统计治理效能。

  民生无小事,政府工作的每一件实事里都有民生之重。从今年开始,《政府工作报告》不再单列十件实事,我们把要办的民生实事,分列到政府各部门工作中,强化常态化办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办理力度,切实把实事办得更好、更实,让人民群众更满意!

  四、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政府职能,担起政府职责,着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实现全市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坚持忠诚施政。毫不动摇地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毫不动摇地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从中汲取伟大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毫不动摇地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及市委工作安排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以更高水平的政府治理,推动更高质量的区域发展,实现更高标准的人民满意。

  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实现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健全行政决策实施效果评估制度,落实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切实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加强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态文明等重要领域立法,以良法善治保障高质量发展。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最大限度减少执法司法活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让执法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深化政务公开,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始终把行政权力置于各方面的有效监督之下。

  坚持务实善政。大力开展学习型政府建设,全面提高全市政府系统干部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大力发扬“争抢转”精神,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甘当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以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荆门的“发展指数”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树立“过紧日子”“过苦日子”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财政支出,资金向全市重点领域倾斜,确保社保、医保、教育、扶贫等民生支出只增不减;确保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增强城市发展后劲的支出只增不减;确保应急物资储备等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支出只增不减。

  坚持从严治政。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严格遵守党规党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锲而不舍纠治“四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健全“微权力”规范化运行机制,建立基层“五小”运行监督体系,坚决遏制“小微腐败”。切实加强资产资源、工程招标、政府采购等关键领域监督管理。教育引导政府系统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廉洁自律,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搞特殊、耍特权。强化督查问责,严厉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撑腰,让奋斗者吃香,使懈怠者遇冷。

  各位代表,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新的一年,任务艰巨而繁重,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团结拼搏,善作善成,奋力开创荆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名词解释

  “进解促”活动:“进企业、解困难、促发展”活动。

  “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等这四类规模以上企业。

  “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201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用三年时间推进“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

“一圈三带”:中心城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圈和荆钟、荆京、荆沙三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1+7”文件:《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加荆门市委市政府《关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

  “三保”支出: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支出。

  “大通关”建设: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工程的简称。即进出境的货物在通关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对单证流、货物流和信息流进行整合,使之合理、规范、畅通,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为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

  “一带两屏四网六廊”:“一带”,即汉江生态保护带;“两屏”,即荆山水源涵养生态屏障、大洪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屏障;“四网”,即漳河水网、长湖水网、温峡水网、杨竹流域水网;“六廊”,即竹皮河—汉江生态廊道、漳河水库—总干渠—黄荡湖—汉江生态廊道、漳河水库—长湖—两江运河—汉江生态廊道、温峡水库—镜月湖—柴湖镇东侧水系—汉江生态廊道、石门水库—长滩河—永隆河—运粮河生态廊道、G347国道(原S311省道)生态廊道。

  疫情防控“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修伞补强”:“晴天带伞”是指树牢常态化精准防控意识;“撑伞避雨”是指以严防输入为重点严防反弹;“打伞干活”是指一旦出现疫情,做到局部闭环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修伞补强”是指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揭榜挂帅”机制:把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榜公布,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

  “千企千亿”技改:全市技改企业和项目累计达到千家企业千亿投资以上。

  “标准地”出让:即将拟出让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标准、产业导向和投入产出标准、污染排放标准等控制指标及违约责任予以明确,让建设用地带着指标出让。

  “1+3+5+N”招商机制:一个重点区域、联系3个以上行业协会、紧盯5个以上行业龙头企业、跟踪N个重点项目,开展精准招商。

  飞地招商: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的工业园区,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招商模式。

  独角兽企业:投资行业尤其是风险投资业的术语,一般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

  瞪羚企业: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一般涵盖新兴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含大数据、物联网与云计算、高端软件、互联网)、生物健康、人工智能、金融科技、节能环保、消费升级等领域。

  隐形冠军企业:指那些不为公众所熟知,却在某个细分行业或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拥有核心竞争力和明确战略,其产品、服务难以被超越和模仿的中小型企业。

  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省委、省政府提出,2020—2022年,聚焦公共卫生体系、交通、水利、能源、新型基础设施、冷链物流和应急储备设施、城市、产业园区提升、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等十大领域,实施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推动湖北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

  “城市大脑”:城市建设伴随着21世纪互联网架构的类脑化过程,逐步形成自己中枢神经(云计算)城市感觉神经(物联网)城市运动神经(工业4.0,工业互联网)城市神经末梢发育(边缘计算)城市智慧的产生与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城市神经纤维(5G、光纤、卫星等通讯技术),在上述城市类脑神经的支撑下,形成城市建设的两大核心:第一是城市神经元网络(城市大社交网络)实现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第二是城市大脑的云反射弧,实现城市服务的快速智能反应。

  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擦亮小城镇”三年行动:2020—2022年,我省以推进小城镇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从规划设计、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风貌、产业发展、治理水平等七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小城镇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让小城镇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乡村振兴的龙头,力争通过三年努力,让全市小城镇普遍达到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形成一批配套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美丽城镇,全市小城镇服务和带动乡村振兴的能力显著增强。

  农村“三废”综合利用、“三水”同治、“三园”同建:农村废水、垃圾、秸秆“三废”综合利用,厕所粪污、洗涤污水、厨房污水“三水”同治,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三园”同建。

  农村“五美”: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

  “四好农村路”:把农村公路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

  碳达峰、碳中和:我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三磷”:磷矿、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库。

  “三区两线”: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县级以上城市规划区等重要居民集中区周边;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线,海岸线直观可视范围。

  政务服务“五个一”: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站集约、一云支撑、一事联办。

  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在社保以外的养老保险。比如一些商业性的养老保险。

“房住不炒”: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三留守”人员:即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四个统一”:制订城乡统一的学校建设标准、落实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标准、实现城乡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完善城乡统一的学校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等举措,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县管校聘”: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特别是统一定期强制流动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

  “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机制:“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是指当街道或社区遇到急难问题,需要上级职能部门支持配合时,街道发出通知,上级部门就应前来报到,共同解决问题;“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是指当社区遇到急难问题,需要党员干部群众支持配合时,社区发出通知,社区所在地党员就应前来报到,帮助解决问题。

  “两客一危”车辆:从事旅游的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

  道路交通“一无两降”:无重特大事故发生,事故总量和较大事故数量均大幅下降。

  数字政府:指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撑下,政府机构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事务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国家行政管理形式。

  基层“五小”:是指基层“小资金”“小项目”“小采购”“小补助”“小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