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2年宜城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7-19 21:12   责任编辑:www

  2021年11月7日在市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理市长  肖 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6年换届以来政府工作回顾

  2016年换届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工作部署,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风险挑战,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开创了发展的新局面。

  五年来,全市经济体量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304.9亿元向400亿元大关挺进,年均增长5.4%,连续八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

  五年来,全市发展质量推向新高度。清华同方、华润集团、海螺集团、回天集团、三峡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宜城。高新技术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企业由2016年的17家增至88家。三次产业之比优化至2020年的17.8:42.9:39.3。

  五年来,全市城乡面貌发生大改观。浩吉铁路、枣潜高速、雅口航运枢纽、襄阳(小河)新港、汉江二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城市更新行动持续发力,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城市、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等荣誉称号。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五年来,全市改革创新催生新动能。先后承担12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先行先试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荣获首届湖北改革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获农业农村部推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新增市场主体44046户、“四上企业”169家,六次入榜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五年来,全市社会民生得到大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2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9544户2859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连续三年获评全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好”县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及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汉江水质保持Ⅱ类,蛮河水质提至Ⅲ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大幅提升。重大风险防化有力。连续七年获评全省金融信用县市和保险业先进县市。疫情防控工作获中央指导组肯定,党政领导班子专项考核获襄阳市优秀等次。社会治理卓有成效。连续两年获评全省扫黑除恶先进单位。成为国家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获评全国县域社会治理百强县市。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多,面临的压力比预想的大,但取得的成效比预期的好。

  一年来,我们坚持抓调度、稳增长,经济恢复稳中向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400亿元,可比增长12%以上;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将超额完成年初既定目标。1-9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12亿元,增长54.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2.3亿元,增长26.8%;外贸出口2.5亿美元,增长15.2%;实际利用外资7782万美元,增长35.3%;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4211元、11843元,同比增长16%以上。

  一年来,我们坚持抓实体、强动能,工业发展后劲增强。项目引进再添新军。新引进工业项目70个,签约投资335.9亿元。开建项目87个,竣工投产28个。工业运行稳中提质。预计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4家,总量达179家;规上工业总产值550亿元,增长15%。嘉施利化肥上榜全省制造业百强,葛洲坝水泥、东方化工、海螺新材、共同药业、银轮机械、大山合、天舒纺织等7家企业跻身襄阳纳税百强。创新驱动成果显著。完成技改投资47.2亿元,增幅居襄阳之首;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5家,初审通过24家。天舒纺织、回天新材获评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鑫统领、山特莱等4家企业获评省科技“小巨人”企业。新增绿鑫科技、东方化工2家襄阳市重点实验室。楚大鸭业入选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1)示范基地。阿泰克、共同药业入选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开发区扩区调区成功获批,重资产招商二期厂房主体封顶,襄阳(宜城)精细化工产业园被认定为全省合规化工园区,铺设“一企一管”25公里,完成大雁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雷雁大道、凌波西路、金东路、治学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力推行“四办”(2)改革,可网办率达100%,“一窗通办”事项达1010项,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与“襄十随神”27个县(市、区)“跨域通办”。56个事项实现容缺办理、告知承诺制审批。基层政务服务场所改造全覆盖。推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创新成立企业一站式服务中心。做优“金融超市”,推出130多个金融产品,为165家企业授信14.52亿元。政务服务环境评价位居襄阳前列。

  一年来,我们坚持补短板、锻长板,乡村振兴成效明显。坚持打牢农业基础。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0万亩,粮食总产13亿斤,增产2140万斤。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增。推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获评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和统防统治百强县。持续开展汉江禁渔退捕,落实延长退捕渔民过渡期政策,发放补贴175万元。布设禁渔禁采“鹰眼”13个,落实护渔护砂员37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启建现代农业综合体,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成立林果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新增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获评全省优秀等次。升级改造农村公路200公里、危桥27座。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完成投资30%。全市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87%。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3)要求,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资助贫困学生7131人次、509万元;贫困人口医保参保资助率达100%,住院、门诊慢病政策内综合报销比例分别达93.8%、86.6%。持续推进消费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1910万元。

  一年来,我们坚持优空间、提功能,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修订完善全市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生态红线120万亩。对外交通进一步完善。S272改建、G346汉江二桥及接线等工程有序推进,雅口航运枢纽完成投资95%,S438刘猴至荆门段及S250改扩建基本完成。襄阳港小河港区综合码头正式开通。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完成城区22条道路综合改造、25个老旧小区改造、南洲生活垃圾填埋场改造及老浆沟黑臭水体治理,建成城区5个主题停车场。“四馆两中心”(4)、龙头、周岗公租房及窑湾、七里二期、和平二期还建房等工程有序推进。城市日供水能力从5万吨提至10万吨。城市管理进一步精细。常态化开展市容秩序综合整治,城区环卫机扫率达100%。施划机动车泊位2000余个、非机动车停车标识416个。全面禁止城区活禽交易及宰杀。实现国有土地违建“零增长”。

  一年来,我们坚持严整治、强保护,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强污染综合治理,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0%。整治涉VOCs排放和工业炉窑企业43家,取缔“散乱污”企业及加工点70个。空气优良率达89.6%。持续推进河湖长制。汉江流域重点水域盗采砂石现象全面杜绝。整治农村小微水体4833个。大力践行绿色发展。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完成90%。新增造林2.18万亩,修复露天矿山5处、面积331亩,精准灭荒工作获省表彰,板桥店成为“省级生态乡镇”,小河山河、流水杨林等7村获评“省级生态村”,流水余棚、黄湾、黄冲等3村获评“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

  一年来,我们坚持强投入、惠民生,群众获得感稳步增强。民生领域财政支出45.79亿元,占总财力的71.84%,同比增长1.82%。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就业、再就业1.3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76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6%、99%;退休人员待遇较大幅度提高;改制企业职工医保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困难群体救助实现全覆盖。教育振兴步伐不断加快。深化“市管校聘”改革,新招聘教师134人,跨区域交流104人,评选楚都名师、名校长45名。整治校外培训机构137家。实施校园校舍项目13个,购置教学设备1832套。宋玉小学正式投入使用。中高考成绩稳居襄阳各县(市、区)前列。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新建市疾控中心综合业务楼、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及感染性疾病大楼,改造完成10所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引进卫生专业人才94名,创建省级重点专科5个。县域内就诊率达91.63%。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编纂宜城《小村故事》,建成2个省级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园)获评全省“十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宜城兰花筒《瓜乡趣事》、襄阳花鼓戏《门当户对》参演湖北省第四届艺术节,宜城冠名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功举办长山自行车邀请赛、友好城市成人交谊舞联谊赛等赛事,宜城健儿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斩获一银一铜的好成绩。

  一年来,我们坚持防风险、守底线,社会治理稳中向优。基层治理持续深化。进一步明晰街道职能职责,配备社区工作者325名。新改扩建37个党群服务中心、14个“红色驿站”及“说事室”,架起党群沟通“连心桥”。建立“法院+工会”对接机制,调解劳动争议案件152起,为职工(农民工)挽损1000多万元。钉钉“百姓通”平台连“万家”,数字乡村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新乡贤理事会实现镇村全覆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力度加大。完成两轮自查自纠,处理案件线索162人(件),办结涉法涉诉信访件90件,法外无特权的正义得到进一步捍卫和彰显。坚持司法为民,办理法律援助457件、行政复议18件;人民调解4460件,调成率达98.6%。安全生产领域整治全面起底。深刻汲取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教训,全方位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改、大起底行动,排查隐患11182个,整改销号10265个,销号率达91.8%。金融风险防化有力。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7654万元,化解村级债务5938万元。扫黑除恶纵深推进。查处案件1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5人。侦破刑事案件477起,连续9年命案全破。重拳打击电信诈骗,全方位开展宣传,15万人安装反诈APP,抓获涉诈嫌疑人122人,挽损1000余万元。完善信息化防控体系,建成高清视频探头1702处,重点部位覆盖率达80%以上。

  一年来,我们坚持转作风、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党性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增强,11项事关全局的实事得到有效落实。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6件、政协委员提案61件,办复率、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强化重点风险领域监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实现全覆盖,涉及干部信访举报案件同比下降32.2%,“清廉宜城”建设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一年来,人民武装、军人事务、民族宗教、编制档案、共青团、妇联、供销、邮政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做出了新贡献。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得之点滴亦艰辛。一年来,我们反电诈、抗疫情、战洪水、抓安全、保稳定,一仗接着一仗打,一关接着一关闯,以坚如磐石的政治担当、百折不挠的发展韧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成功应对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在抗疫方面,针对多点多轮散发的德尔塔变异毒株输入性风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的谆谆告诫,按照“快、严、准、实、统”要求,坚持“人物地”同防,核酸检测12万人次,设立两道防线,加强重点环节防控,确保了“零输入”“零疫情”。打好防疫“补丁”,截至10月底,全市完成第一剂次接种328621人,全程免疫接种进度达97.89%。在抗洪方面,面对“8.12”特大暴雨袭击,我们紧急启动防汛Ⅰ级响应,全力抗洪救援,快速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1105人,应急抢通水毁道路22.6公里,最短时间恢复供水、供电,募集善款760万元全面赈灾,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面对汉江持续超设防、超警戒秋汛考验,我们连续作战,做到“洪水不退,我们不退”,确保了安全度汛万无一失,我市抗洪救灾工作得到上级肯定、群众点赞。

  各位代表!每一份收获、每一份成绩都凝聚着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努力的汗水,饱含着艰辛的付出!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为宜城发展建设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主要是:“四上企业”体量不大,产业转型步伐不快;城乡发展不够均衡;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尚有差距;社会治理还有薄弱环节;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干部能力素质有待提升,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警醒、高度重视,采取有效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和2022年工作安排

  未来五年,是宜城发展提质、蝶变跃升的五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牢基础、奋力挺进的五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建设“一城四区”(5),推动县域经济从“百强储备”进入“百强冲刺”序列,创建“千亿级、五十强、幸福城”,加快建设美丽宜城,率先实现绿色崛起,打造汉江生态城和湖北“两翼驱动”的重要链接,成为襄阳“五城共建”(6)的重要支撑极。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内经济运行也面临疫情散发、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挑战。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生产要素的争夺进一步加剧,给我市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带来空前压力。但我们也要看到发展的机遇所在,特别是国家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以及我省深化扩权赋能强县改革,都将极大增强县域发展的活力。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开创宜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2年是全面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年。做好新一年工作,意义非凡,使命光荣。

  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完成上级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明年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立足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试验区,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一批企业创建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强化创新要素聚集,建设智慧工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启建文化创意园,争创“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大力推进智能技改工程,实施技改项目40个以上,新增产能40亿元以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人才300人,培养技能型人才3500人以上。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积极对接省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7),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0家以上。支持国投公司改革,加快市场化转型。落实扩权赋能强县改革举措,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2.坚持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狠抓产业链招商。围绕省、襄阳市重点产业链,完善产业链地图,招龙头招配套,实现产业链近地配套率20%以上。压实招商责任,突出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依托本土领军企业招引上下游企业组团落户宜城,确保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引进上市公司5家以上,签约投资不少于40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不少于100亿元。突出招商质效,严格项目协议管理,依法清理“两停”企业,防止工业资产闲置和优惠政策“跑路”。狠抓项目落地。加强重点项目调度,加快推进宜城电厂、中车捷运汉江装备基地、共同药业甾体激素等项目建设,促成宝乾新能源、3万吨冷链物流等项目竣工投产,确保全年新开工项目65个、竣工项目40个以上。狠抓项目服务。建立健全“四个一”(8)工作机制,深化“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倾力为企排忧解难。制定一揽子支持产业发展政策,力争全年新进规企业15家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20亿元。

  3.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出台激励政策,大力培育“四上”企业,力争新增规上服务业、限上商贸企业30家以上。完善城区新建小区商服配套,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1家园林式高档酒店。发展农村快递物流,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力争全年电商交易额突破25亿元。支持中泰德盛、飘扬食品、楚大鸭业等企业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4.坚持优化营商环境。迁址行政服务大厅,优化线下政务服务,让窗口服务“只说YES不说NO”。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打破部门数据壁垒,推进“一网通办”改革,优化办事流程。实施告知承诺管理和在线并联办理。坚决兑现减税降费及各项优惠政策,以政府的诚信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实施经济开发区扩权赋能改革,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实行“一区多园”管理,明确园区职责和地域边界,赋予与园区相匹配的用人权、干事权、财权和话语权。推动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园区和省级高新区,完善园区道路及绿化工程,解决宜远路经济开发区段路灯、公交站台等问题。推进精细化工产业园争创省级特色化工园区,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加大鲤鱼湖周边未开发土地收储力度,腾出产业发展空间。扩大区域性统一评价范围,推行“拿地即开工”“先建后验”模式,提升投资便利度。

  (二)立足打造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示范区,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1.实施协同发展行动。对接襄阳“五城共建”战略,优化城乡发展布局和功能分区,科学有序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新建S217东津新区至宜城段,改建S272枣阳宋集至宜城流水公路,建成G346汉江二桥及接线工程并通车,畅通河东人流通道。启动G207西移工程,加快二广高速宜城北互通至界碑头段改扩建,改造宜岛公路28公里,完善河西物流通道。推动襄荆高铁宜城段建设,规划高铁小镇及配套设施。推进雅口航运枢纽疏港公路改建、雅口库区及碾盘山水毁淹没复建工程。加快疏港铁路和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建设,开通小河港至阳逻港货运班轮。主动对接襄阳自贸区,推进优惠政策向宜城延伸,争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2.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新建北环二路、鲤鱼湖新区道路配套项目,改造老城区步行街,加快楚风路口等节点游园建设,提升振兴大道、滨江大道等7条道路绿化,规整城区强弱电“蜘蛛网”,打造精致城市。改造升级城市排涝系统,完成龙头闸、野鸡城闸排涝泵站及配套工程建设,启动鲤鱼湖新区雨污分流建设,打造韧性城市(9)。用好用足棚改政策资金,完成七里岗五组征迁收尾工作,新实施棚改600户,新建还建房448套,建成交付2438套,切实提升保障性住房供给能力。滚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新完成25个以上。充实土地储备中心职能,调整完善征迁工作机制,提升城市经营能力。深挖楚文化资源,推动历史文化可视化,让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

  3.实施管理提升行动。加快数字城市转型步伐,推进“一网统管”改革,建设城区智慧停车系统,新建2个智能停车场,推进重点部位交通信号灯智能化改造,新建5G站点295个,推进市大数据中心、应急管理中心和人防指挥中心建设,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餐厨垃圾、大件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新建大型垃圾中转站。深入开展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加强“三车”治理,加大公园、游园等公共场所管护力度,营造舒心有序的市容环境。加速化解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严格楼盘预售监管,实行“房证同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探索实施“双网格”管理(10)。强化建筑工程环境治理,提高文明施工管理水平。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4.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规划引领,完善镇村规划,凸显地域特色。开展“擦亮小城镇”建设行动。大力整治镇容镇貌,美化亮化沿街立面,清理乱搭乱建;加强镇区环境卫生管理和农村垃圾治理,打造“清洁家园”。完善乡镇便民服务大厅功能,推动公共服务向镇村延伸。深化厕所革命,推动乡镇污水处理厂市场化运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完善农村路网,升级改造农村公路150公里、危桥20座,争创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三)立足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宜城样板,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围绕高质量抓生产。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市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新建高标准农田7.58万亩。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8.2万亩。启动近江区域农田改造工程。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提高农产品供给质效。加强校地企三方合作,推广良种良法和标准化种养,提升农业竞争力。启动汉江沿岸水系改造规划,实施鄂北水资源配置长山灌区改造工程,除险水库22座,推进莺河下段及长寿河治理。依托移民后扶、小农水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农田灌溉和防洪减灾水平。加快市镇两级冷链物流仓储建设,完善农村电商网点,让宜城农产品产得优、卖得好。

  2.围绕高标准抓产业。全面实施农业十大重点产业链(11)壮大工程,聚焦粮食、畜禽、蔬菜等优势产业,落实链长制,补链强链延链,努力打造1-2个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特色产业。强化龙头带动,培育、招引农业龙头企业5家以上,规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个以上。建设刘猴果蔬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依托“中国有机谷”品牌,扩大宜城米、流水西瓜、孔湾大白菜等品牌影响力,新认证“二品一标”(12)3个、全国驰名商标1个。成立农业投资公司。加强金融支农力度,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3.围绕高成效抓改革。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宅基地管理数据库,完善宅基地审批和农民建房监管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深化股份合作制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带富能力。优化市镇两级财政体制。理顺乡镇农经站管理机制,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和村级债务化解。深化供销合作社“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完善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四)立足打造襄阳汉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支撑区,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开展建筑工地、道路扬尘、货车农用车、餐饮油烟等专项治理行动,改善大气质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强化重点河段精细化管理,确保汉江、蛮河水质稳定达标,考核断面和监测点位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坚决消除水库劣V类水质。巩固城乡黑臭水体治理成效,逐步推进黑臭水体整治范围全覆盖。加强危废治理,提高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深化司法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2.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用途管制。抓好汉江十年禁渔工作,完成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加强汉江岸线综合整治,推动蛮河干流防洪治理二期项目建设。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推进砂石集并中心实质运营。聘请第三方“环保管家”,建立环保监管平台,帮助企业精准治污。加强重点企业监管,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推进园区“一企一管”全覆盖、全接入,规范完善园区污水处理厂运行机制。积极回应群众环保诉求,化解一批环保信访案件。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3.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严格把好“两高”项目准入关,建设绿色化工产业园区。挖掘新能源潜力,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开展存量建设用地消化处置三年攻坚行动,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和矿山生态修复,完成植树230万株,造林1.5万亩,修复露天矿山25处、400亩。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落实林长制,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争创“无废城市”(13)。

  (五)立足建设平安健康美丽幸福新宜城,坚定不移改善和发展民生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推进“五大信息平台、三大基地”(14)建设,确保新增就业7000人以上。深化社保制度改革,抓好“省集中系统”上线工作。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力度。健全退役军人、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市救助管理站。落实好“三孩”政策及配套措施。完善康养服务体系,新建市养老服务中心。迁建市殡仪馆,新建一批农村公墓,推进农村殡葬改革。

  2.加快教育振兴步伐。持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15),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让学生更好回归校园。坚持“市管校聘”改革,确保年度教师交流比例10%以上。扎实推进“平台招生”,确保适龄儿童就近免试入学,进一步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推进市一中创建省级示范学校,提升市二中、三中办学质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启动雷河中学转迁,新建官庄中学、朱市一中、腊树小学、窑湾小学综合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加强卫健体系建设。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疫情防控常态化运行管理机制,全面提升疫情处置和医疗保障能力。完成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主体工程,加快市妇幼保健院发热门诊、市疾控中心综合业务楼及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支持三家市直医疗机构对接省医学院校,建立医教协同、医教融合工作机制,实现提等升级。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实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一村一个大学生村医”计划,促进郑集、小河中心卫生院建成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畅通双向转诊通道,提高就医便捷度。扎实推进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16),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

  4.繁荣文化旅游事业。办好“宜城大虾美食文化旅游节”和“中国·宜城自行车赛”两大品牌赛事活动。加快“四馆两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镇级健身示范工程全覆盖。科学挖掘楚皇城遗址、郭家岗遗址,加大马良墓等墓葬保护力度。拓宽农旅产业链条,完善红色文旅、乡村民宿、餐饮、公交等配套设施,打造1-2条精品旅游路线。实施张自忠殉国处纪念园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推进创建4A级景区。

  5.增强社会治理实效。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赋予乡镇行政执法权。推进“三方联动、多元共治”常态化制度化,深化党员“双报到”,推进“红色物业”“红色驿站”全覆盖,逐步消除“三无小区”和管理盲区。加快推进基层“多网合一”,打通数字平台与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平台链接,深入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新建危化品消防救援站、应急物资储备库和仓储物流园,加快化工园区消防栓及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整治农村平交路口交通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升水旱灾害、消防安全、交通事故、地质灾害等防范处置能力,创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市。全面抓好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化存量、控增量、提质量。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强化“反电诈”宣传,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防化金融风险,提高抵押资产处置水平,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坚持刚性预算,严控政府举债规模,坚决控增量,稳步化存量。

  各位代表!千斤重担众人挑,打铁还需自身硬。2022年,我们将创新行政方式,提高政府效能,强化责任担当,推动政府工作不断创新出彩,切实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是锻造忠诚型政府。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襄阳市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凡事从政治上去考量,坚持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赓续初心勇担当、接续奋斗再出发。

  二是锻造法治型政府。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加大“八五”普法力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配合,推动全面依法治市工作取得新成效。完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和程序,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依法及时公开各类政务信息,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重大事项及时向人大报告,与政协沟通。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是锻造担当型政府。坚持“新官理旧账”,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求真务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断增强谋划推动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发扬“三牛”精神,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说了的事都要算,定了的事马上办,干就干到最好。坚持事不过夜、案无积卷,用政府工作人员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是锻造清廉型政府。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决不能“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深入推进清廉宜城建设,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关键处,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人民群众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实干书写精彩答卷,奋斗开创幸福未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实现“千亿级、五十强、幸福城”、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而不懈奋斗!

  附件1:

  2022年度重点民生项目清单

  1.建成G346汉江二桥及接线工程并通车。

  2.改造宜岛公路28公里,升级改造农村公路150公里。

  3.改造老城区步行街及25个老旧小区。

  4.改造升级城市排涝系统,完成龙头闸、野鸡城闸排涝泵站及配套工程建设。

  5.建成交付还建房2438套。

  6.加速化解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实行“房证同步”。

  7.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8.建设市救助管理站。新建市养老服务中心。迁建市殡仪馆,新建一批农村公墓。

  9.启动雷河中学转迁,新建官庄中学、朱市一中、腊树小学、窑湾小学综合楼。

  10.完成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主体工程,加快市妇幼保健院发热门诊、市疾控中心综合业务楼及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附件2:

  名 词 解 释

  (1)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十四五”期间,湖北省着力计划突破50项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示范500项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广50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50个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发展壮大5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四办: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

  (3)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4)四馆两中心: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工人文化宫、健身中心、妇女儿童文化中心。

  (5)一城四区:中共宜城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把宜城建设成为省级创新城、产业转型升级交替发展的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示范区、全省乡村振兴的引领区、襄阳汉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支撑区。

  (6)五城共建:中共襄阳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把襄阳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7)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湖北省科技厅为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开展的品牌活动,重点围绕科技企业、科技成果、科技人才量身定制“纾困融资”金融产品,开展“精准滴灌”。

  (8)四个一:一名领导包保、一个专班跟进、一套政策扶持、一名项目秘书服务。

  (9)韧性城市: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

  (10)“双网格”管理:从基层社会治理角度,完善鄢城、龙头的社区治理网格,把社区网格建成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完整单元;从城市建设管理角度,合理划分保留区、征迁区和新建区,建立城市更新网格,按照“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思路,逐区改造,连片提升,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11)农业十大重点产业链:粮食、油料、蔬菜、食用菌、西瓜、种业、林果、生猪、淡水产品、家禽及蛋制品等产业链。

  (12)二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13)无废城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14)五大信息平台、三大基地:本地劳动力资源、外出劳动力就业状况、本地企业用工需求、外省劳务协作单位用工、本地共享用工等信息平台;建好一所高级技工学校,建设一批产学研基地,建好人力资源产业园。

  (15)“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16)“323”攻坚行动: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降低人群发病率、致死率和疾病负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