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2年丹江口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7-19 21:19   责任编辑:www

2021年11月4日在丹江口市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理市长  武小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容易的五年。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十堰市委市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团结一心、艰苦奋战,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防汛抗洪等大战大考中取得重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迈出新步伐,成功揽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国字号”荣誉。

    这五年,我们致力生态优先,绿色底蕴更加厚实。严格执行“三线一单”①生态空间管控制度,持续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库区拆围和禁捕退捕工作圆满完成。官山河、浪河等5条主要入库支流治理成效明显。全市9个省级以上考核断面和2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丹江口库区水质始终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以上标准,累计向北方调水431亿立方米。PM10和PM2.5年均浓度逐年降低,空气优良天数比例逐年增加。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7%。“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②全面完成,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14个、生态村71个。生态环境考核连续8年获全省优胜,连续10年获十堰第一。先后荣获中国美丽山水城市、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称号,入选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这五年,我们致力创新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预计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比重由2016年的13.4:42.7:43.9调整为12:37:51。工业经济不断提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1家,预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增加值87.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35家,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8%。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累计实现产值1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成功打造六里坪工业园百亿园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百亿产业、农产品加工百亿县市。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0亿元,年均增长10%。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0.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亿元,年均增长5.7%。全市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90亿元、257亿元。进出口备案企业达到80家,进出口总额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100万美元。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实施重点项目344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3亿元,新引进项目116个。累计争取中央、省预算内项目186个,到位资金14亿元。实施移民后扶项目921个,到位资金11.4亿元,全面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国家终验。争取对口协作帮扶资金1.65亿元,实施项目26个。连续七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入选湖北省21个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市)。

    这五年,我们致力民生改善,群众福祉更加殷实。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统筹整合资金67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实施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建房13107户,56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9.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十堰各县(市、区)中率先摘帽。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4年荣获全省好(A)类等次,市委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累计用于民生支出20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1.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340元和14640元,比2016年分别增加9621元、5273元。城镇新增就业2847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847人,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3973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改建公办幼儿园36所、中小学4所、乡村少年宫7所、镇级幼儿托管中心31个。全国首个中科院科普博览科学教育示范区、首家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落户我市。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大班额”问题有效解决。中高考综合评价连续五年位居十堰各县(市、区)前列。市第一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新大楼建成投用。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67个。建设保障性住房3097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1298户、46万平方米。完成危房改造近5000户。全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城乡电网供电可靠性显著提升。圆满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450元、180元提高到560元、380元,累计发放低保金3.4亿元。医疗救助困难群众15.8万人次、1.1亿元,临时救助2.5万人次、2340万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从每月1825元提高到2208元,累计发放高龄津贴3921万元。完成汉江集团等国企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移交。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每人每月7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每人每月100元。累计发放退役军人各类优抚优待资金1亿元,连续八届荣膺“湖北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实施重点交通项目33个,建设一级公路7条、二级公路12条、跨汉江大桥3座、库区港口3个、市政道路11条。汉十高铁全线通车,十淅高速路基年内可基本贯通。新改建农村公路1156公里,所有乡镇实现二级路贯通,所有行政村实现通客车、村组通硬化路。整治背街小巷9条,改造老旧小区63个,新建游园广场12个。建成规范化水厂17座,整治河道6条、43公里,加固水库38座。铺设城区雨污分流管道53公里。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14座,新配建污水管网90公里,出水水质提升至一级A以上。

    这五年,我们致力社会和谐,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系统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六里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新增减税降费18.5亿元、出口退税1亿元。企业开办实现“二半零”③目标,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7万余户。社会诚信体系逐步完善,累计发布诚信红榜企业1297家、黑榜企业80家。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强化,“双报到、双报告”协同机制初步建立。建成省级优秀农村社区5个。镇村勘界工作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有序推进。粮食、食品药品等领域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五年来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市民服务热线共受理咨询建议投诉1.1万余件,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8000余个。重点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积案有效化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八类暴力犯罪发案率大幅下降。“全民反诈”局面基本形成。禁毒工作获全省先进。荣获“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这五年,我们致力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显著加强。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各领域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初见成效。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29件、政协委员提案564件。聚焦政府部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作风问题,举办《百姓问事》全媒体问政节目89期,曝光突出问题75个。政府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逐年压减,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逐步提高。

    与此同时,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史志、邮政通信、慈善、保密、审计、气象、社科、供销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科协、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各位代表,2021年,我们砥砺奋进,苦干实干,有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1.7%,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0%。一年来,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保安全稳定。联防联控织密织牢疫情防控“四张网”④,落实常态化精准防控措施,新冠疫苗应接尽接,累计接种60万剂次,疫情防控成果有效巩固。科学应对丹江口水库历史最高水位运行、较大出库流量及全域多轮大范围强降雨考验,精准调度、严防死守,严格落实防汛抢险应急预案,提前转移群众避险3000余人,成功处置重大险情39起,实现了“不溃一堤、不垮一坝、不亡一人”的目标。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行动和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整改各类隐患4718条(处)。领导干部下访阅信包案化解重复信访问题108件,市级领导包案化解信访积案106件,未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案事件,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是抓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南水北调博物馆、丹江外滩、基金小镇等一批重大项目。东风公司产业协作项目正式启动。“武当云谷”大数据产业园、格林豪泰游客接待中心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国瑞智能装备、碳化硅扩能、丹传公司商用车铝合金传动轴轻量化等110个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农夫山泉14万吨饮料技改、先发汽车、亚丹纺织等77个项目建成投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开园迎宾,大岳武当城、南岩片区提档升级工程加快推进。武当山客运换乘中心和福银高速武当山互通改建工程建成投用。驿云·元和美宿一期等一批高端精品民宿建成营业。

    三是推改革开放。推进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公司”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绩效薪酬制,增强发展活力。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丹江国投集团成功组建并实现市场化运作。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到位,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与河南淅川县、“襄十随神”城市群各县(市、区)成功签订“跨省跨域通办”协议,累计办理事项1130件次。

    四是塑营商环境。深入开展“庸懒散慢搪浮”专项整治,查处相关问题30起,问责53人,干部服务质效明显提升。“清减降”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依申请和公共服务事项减少30.5%,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减少至68项,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全年预计减税降费7.5亿元,奖励发展实体经济突出贡献企业113家、资金609万元,市场主体获得感明显增强。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机制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五是促民生改善。红旗、大坝、思源教育集团组建完成,汉江师范学院丹江口校区恢复办学。紧密型医共体运行顺畅,上下相互转诊4.4万人次。医保DIP支付⑤改革稳步推进,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结算业务正式开通。姚沟路、太和大道生态示范路改造加快推进。市文体中心、殡仪服务中心基本建成。

    各位代表,五年发展,成之惟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十堰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力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克难攻坚、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老领导、老同志,向驻丹企业、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和推动丹江口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不够、步伐相对较慢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工业主导产业带动力弱、产业链水平不高。二是文旅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三是城市功能缺位、管理水平不高、就业吸附能力较弱,城镇化水平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四是污染防治还存在薄弱环节,污水直排问题未彻底解决,垃圾处理能力较差,空气质量不够稳定。五是营商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根据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十堰市委和市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新时代推动丹江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以绿水青山为基底,以现代产业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共建共享为目的,汇聚三江、依江布局、拥江发展,构建“一核、一圈、两带”⑥区域发展格局,聚力推进绿色崛起,奋力实现“经济倍增、进入百强”,加快建设“‘两山’示范市、魅力新水都”。

    今后五年主要奋斗目标是:大力实施拥江发展战略,力争三年跻身“中部百强”、五年跻身“全国百强”。到2026年,力争实现“两个倍增、四个提升”。“两个倍增”: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至现在的3倍,达到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至现在的3倍,达到30亿元。“四个提升”:即经济质量大幅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五年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亿元,全市“四上企业”总数达到760家以上,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65家以上,市场主体总量突破6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8:44:48;城市品质大幅提升,魅力水都特色彰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率达到68%以上;民生指数大幅提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更加幸福;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67.4%,水质达标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98%,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90%,PM10和PM2.5年均浓度分别降至每立方米57微克、35微克,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

    今后五年主要任务是:

  (一)坚持生态立市。以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打造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一要保证生态环保投入。打好南水北调、移民及对口协作牌,努力争取更多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项目支持,争取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市财政每年整合各级各类生态环保资金4亿元以上,用于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切实加大环保投入,实现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探索市场化途径,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二要增强生态环保力量。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实环委会各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加强生态环保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发挥民间组织、志愿者和新闻媒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公众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三要牢树生态环保理念。大力培育和挖掘生态文化,积极弘扬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倡导适度简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招商中注意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坚决不引进高能耗、高排放、技术含量低的项目,提高引进项目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培育壮大有机特色农业、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水产品加工、生态林业、节能环保等产业,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坚持工业兴市。工业兴则经济兴,必须始终坚持大抓工业不动摇,让工业扛大旗、挑大梁、唱主角,打赢工业振兴攻坚硬仗,夯实经济倍增的根基。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科学高质量编制完善产业园区规划,重点推进丁营浪河工业园、水都工业园、石鼓工业园、东环工业园、金家湾化工园区、白果树沟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构建差异化发展、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建设8万亩工业园区、500亩创新创业平台,每年吸引500人以上入园创新创业。深化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做强工业集聚发展平台,增强园区招商、管理、造血能力,加快创建省级示范高新区和绿色智慧园区。

    壮大产业集群规模。重点打造6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以上,工业税收收入达到16亿元以上。一是做强水资源利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中国好水”优势,扩大水资源加工业规模,以农夫山泉、易丹泉为龙头,重点引进泰国红牛、百威啤酒、北冰洋汽水等知名企业,形成“源头活水—纯净水—功能饮料—食品加工”一体化水资源加工产业链,到2026年形成产值150亿元的产业集群。二是做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甾体激素类中间体及原料药、药物制剂、高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中药饮片生产,打造全国最大的甾体激素中间体生产基地,到2026年形成150亿元产值规模。三是建设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建成“武当云谷”大数据产业园、丹江口“数字经济湾”等项目,到2026年形成产值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四是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丹江铝业下游产品开发、铜基新材料、锆刚玉、碳化硅等产业,重点支持正威智能制造产业园、高端陶瓷产业园、铝制品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围绕储能电池等系列产品,发展石墨烯、储能电池及正极材料产业,打造中部地区知名的新材料生产基地,建设“储能之都”,到2026年形成产值500亿元的产业集群。五是壮大汽车产业集群。围绕东风公司在丹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协作,重点支持丹传、丹瑞、湖北一专等技改扩能项目实施,建设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专用车共享产业园,到2026年形成500亿元产值规模。六是大力发展新业态经济。通过引入基金—盘活资本—培育产业—激活园区的方式,打造湖北西部重要的投资洼地,到2026年建成年税收5亿元的基金小镇。

    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大力弘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加大对重大工业项目的协调服务力度,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及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奖励政策,优先保障重点工业项目用地需求,加大闲置用地清理力度,提升工业用地保障能力。加强人才培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大力引进企业亟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帮助企业广泛发布招聘信息,积极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加强生产要素运行调度,加大企业水电气和原材料保供力度。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加大科研和技改投入。完善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扩大融资担保规模。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制造业功能,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通过订单质押、动产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缓解企业融资难。加快构建高效便捷的财、税、银联动服务机制,把我市打造成为要素集聚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

   (三)坚持农业稳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到2026年,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126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05亿元。一是优化农业布局。种植业方面,以柑桔、茶叶、雪茄烟为重点,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柑桔以凉水河、石鼓、习家店、龙山、均县、三官殿、牛河等环库镇办为主,面积稳定在30万亩;茶叶以土关垭、浪河、牛河、大沟为主,面积稳定在6万亩;雪茄烟以习家店、均县、蒿坪为主,面积稳定在1万亩;蔬菜以六里坪、三官殿等地为主,面积稳定在1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3万亩以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养殖业方面,以习家店、蒿坪、石鼓、均县、浪河、官山等地为主,大力推广水产养殖新模式、新技术,鼓励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渔业,新建高密度流水养鱼设施渔业2000亩,开发精养渔池3000亩,扶持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5家;以习家店、蒿坪、六里坪、浪河等地为主,打造肉牛生态养殖示范区、果园生态养鸡示范区,年饲养生猪40万头、肉牛8万头、羊6万只、家禽3300万羽。二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扶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每年注册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家以上,创建十堰市级以上示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家以上。深入实施“三乡”工程⑦,支持和调动各方面力量投身乡村发展。三是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五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10亿元以上,用于支持“三农”发展。将“两山转化银行”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制定实施库区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市、镇、村三级资源整合运营平台,实现市场化、专业化、实体化运营。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新建高标准农田8万亩。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山地轨道运输。完善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快农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四)坚持旅游活市。坚持全域旅游、全域景观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到2026年,力争游客接待量达到27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15亿元以上。一是统筹旅游空间布局。加强旅游规划统筹协调,将旅游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等相关规划中。重点打造环武当山生态康养圈;依托丹江口水库和“三线”建设遗址,打造红色教育旅游区;打造环古均州城遗址沧浪文化园;打造一批环江北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旅游文化氛围,吸引八方游客来丹。二是丰富旅游业态。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夜游经济、冬游经济、研学教育经济、休闲康养经济。创新开发“丹江口印象”“翘楚丹江口”系列文创产品,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让“头回客”变“回头客”。推动商贸业与旅游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加快游客接待中心、星级酒店、精品民宿、特色街区、商业综合体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升住宿餐饮业服务质量。三是推进各类旅游项目。加快推进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区创建5A级景区。建成南水北调博物馆、观光高塔、丹江外滩、江底观光隧道、军工红色记忆等一批旅游景点。招商引资建设旅游观光云巴,开通旅游公交,畅通干线公路与主要景区景点连接。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五)坚持交通强市。计划投资400亿元以上,实施交通九大工程⑧,全面建成东西贯通、南北直达、连接周边、内部畅通、无缝对接、“铁水公空”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新体系。一是道路交通方面。畅通对外出入道路,完成十淅高速、丹老一级路、丹谷一级路、十武一级路、316国道丹江口段建设,推动建设江北一级路并连接郧阳区汉江新城,启动福银高速改扩建项目并争取出口靠近城区;改善市内交通循环,建设六均一级路、官盐公路、习大路。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每年新修、改造和提档升级县乡道、通村公路200公里以上,大力支持桔园、茶园、蔬菜基地等产业道路建设,3A级以上景区实现二级路联通。建成一级公路128公里、二级公路450公里。建设水都二桥,完成丹江大道、人民路、沙陀营路、大坝二路、沿江大道、徐家沟路、环城南路等市政道路提档升级改造,打通友谊路连接沿江大道。实施12个镇22条集镇道路建设和改造。二是水上交通方面。实施丹江口库区绿色航运示范区航道整治、库区应急搜救中心、库区综合货运码头等工程,推进龙山宝塔、均州、龙口等旅游码头建设,增开沧浪文化旅游圈旅游航线。完成库区船舶“油改电”工作。三是空中交通方面。建设通用航空机场和库区飞行营地。四是运输服务方面。建设交通综合物流园、乡镇综合物流服务站,推进全域公交化改造,实现城乡客货运输一体化。推进凉习路姚湾服务区、盐房路盐池河服务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运输服务和经营管理水平。

   (六)坚持民生安市。大力实施幸福民生提升工程,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打造新时代美好生活向往地。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做好壮大扶贫产业、稳岗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扶贫项目资产监管等重点工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二是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做好重点群体就业保障,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到2026年,新增就业1.9万人以上。三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内涵发展高中教育、协同发展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特殊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实施学前教育新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能力提升计划,提高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办学水平。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推动校园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设,全面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成市一中迁建,积极推进均州书院等民办高中建设。促进市域内职业院校产学研融合,培养大批本土创新、创业、实用型人才。加强校地合作,服务汉江师范学院丹江口校区和十堰市科技学校健康发展。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加快实施“健康丹江口”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完善医防协同、平战结合机制。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积极推进省内顶尖三甲医院托管市级公立医院,让市民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特色化发展。深化基层医疗机构薪酬制度和编制管理改革,有效解决乡镇卫生院生存发展和村医培养接续问题。五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和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群众健身公共设施。到2026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1平方米以上。六是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大医保基金征缴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过度用药、欺诈骗保等违规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每个镇(办、处、区)建设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建设市龙凤山公墓,实现乡镇农村公益性公墓全覆盖。七是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实施“数字化城管工程”,推动实现城管执法信息、要件、事件处理等全过程数字化。做精做细城市管理,规范建设专业市场,大力推进划行归市。实施“城市美容工程”,绿化游园步道,美化市容市貌,亮化街区夜景,净化城区环境,推进主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全覆盖。实施“城市提质工程”,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推进右岸新城区开发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优化功能布局。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城市拓展工程”,到2026年末,力争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5万人。八是构建协同共治、共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持续强化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促进慈善和志愿服务事业规范、健康发展。九是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及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夯实安全监管基层基础,全力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提高各领域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十是健全社会治安防控和矛盾纠纷调处体系,整合优化政务服务热线平台,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依法依规及时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三、2022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2年是推动实施拥江发展战略的起航之年,我们要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毅决绝,向百强县市目标阔步前行。

    2022年政府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11%;能源和环境等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壮大工业底盘,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全力以赴抓招引、壮筋骨、强调度、优环境,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提升产业招商质效。力争全年新招引项目100个、新投产项目40个、完成工业投资50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以上。一是坚持大员招商。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四大家”领导领衔招商,充分发挥北京、武汉两个招商引资前线指挥部作用,实行最严格的招商引资考核制度、最优的招商引资政策,营造最具吸引力的招商引资环境。二是坚持招大引强。立足长远,高起点招商,紧盯水资源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技术等产业集群,加快引进正威铜基材料等关键项目,争取泰国红牛、百威啤酒等企业在丹投资建厂。三是坚持产业链招商。运用招商地图按图索骥精准招商。利用丹铝、碳化硅、共同生物等企业招引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链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上下联动、协同配合,上下游企业利益融合、集聚发展。探索实施“零地招商”⑨策略,盘活利用汉江集团、总后厂等闲置资源资产,不断扩大招商成果。

    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支持汉江集团在丹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加快推进农夫山泉、丹江口源头酒、武当素酒、易丹泉等项目扩能提效。重点推进湖北一专、优软油气悬架、碳化硅及下游产品等项目建设。服务支持丹瑞科技、东发曲轴等“独门巧”企业上市。支持中汉动力、北晨陶瓷等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共同生物募投、华海共同药业、丹澳药业等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武当云谷”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建设,引进一批数字企业入园。加快推进丹江口基金港金融投资平台建设。发展壮大“总部经济”。鼓励、引导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改投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0个以上,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7家以上。

    建设专业干部队伍。聚焦当前我市干部队伍存在的抓工业运行、抓服务企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学习借鉴国内工业经济发展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视野的能才干将,打造一批懂工业、懂技术、懂市场、爱企业、会管理的工业经济干部队伍,成立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专班,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切实提升服务工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牢固树立“企业无小事”理念,精准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为企业家“宽心”“松绑”。深化政银企合作机制,加快培育壮大金融市场主体,优化信贷结构,扩大投放总量,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信贷支持力度,力争本级贷款余额增加额达到22亿元。大力推进担保体系建设,增强担保实力,力争担保额度提高10%以上。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打造有协作、敢担当、有胆识、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把市场能办好的还给市场、社会能做好的交给社会,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引导企业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使其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尽显身手。

   (二)推动提档升级,释放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活力。

    立足优势资源,大力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商贸物流、批零住餐等经济业态“多点开花”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全域旅游。一是招徕旅游人员。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力度,提高我市旅游品牌知名度,重点加强对南水北调受水沿线城市群、以武汉为重点的长江中游城市圈和以西安为重点的关中城市圈的营销,极力促成开通“周末到丹江”汉丹高铁旅游专线,不断拓展“一线两圈”客源市场,力争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增长10%以上。二是打造旅游景点。建成南水北调中线研学游基地。加快推进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区、南水北调移民文化展示中心、八仙观养生谷等重点旅游项目。争取南水北调博物馆、天使小区康养、三线军工遗址文化园等项目尽快开工。加快招引丹江外滩、鲍家花园·水都印象、水文化博览园、龙山宝塔旅游区、观光高塔等项目落地。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夜游项目持续升温,深度开发“夜游汉江”特色项目。打造“红色印记”“康养圣地·寻源丹江口”等精品旅游线路。三是增强旅游承接能力。建成游客接待中心。整合旅游资源,组建游客服务联盟,对辖区内所有景点实行一票通、一卡通、一线通。推动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发展,提档升级住宿餐饮业,打造一批精品旅游酒店和民宿。四是提升旅游体验。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涉旅行业全员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研发“丹江口印象”系列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推出沧浪文化系列特色菜肴。高水平办好环库骑行大赛、环库马拉松等赛事活动。

   壮大商贸流通业。推动右岸新城区果蔬农产品批发市场及配套社区商超,解决居民买菜难问题;将左岸均大、容源等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为智慧农超。积极引进万达、武商等大型商贸企业落户丹江口。着力培育有潜力的商贸企业进规纳限,加快推进城乡电商平台和交通综合物流园建设,鼓励引导新合作、好邻居、人民购物广场等实体零售企业转变营销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消费体验。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5家,规上服务业企业10家以上。

  (三)坚持项目引领,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始终秉持“项目为王、项目为先”理念,紧紧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牢牢把握有效投资“压舱石”,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提速行动。

    抓好项目谋划储备。紧跟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拥江发展战略布局,聚焦重点产业、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两山”转化、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提升项目谋划专业化水平,储备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00个,确保全市重大项目储备库投资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储备库项目转建设库转化率70%以上,建设库项目转达效库转化率30%以上。

    积极向上争资立项。全方位加强对上汇报对接,力争通用航空机场、福银高速出口接线、水环境综合治理、环保节能改造、乡村振兴、南水北调移民发展、库区地质灾害治理、老旧小区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级规划。积极争取中央预算投资、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力争全年争取到位各级各类项目资金50亿元以上。

    加强项目调度管理。一要抓好项目前期。加紧推进官山水库抽水蓄能、库滨带生态保护修复等各类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提前开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同步推进项目选址、用地等前期审批要件办理。完善项目联审联办机制,落实重大项目全程帮办代办、审批绿色通道、限时办结制度。全力推进项目快速落地,力争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0个。二要抓好项目入库。加强部门、镇办联动,摸清项目底数,实行项目库动态管理,全力推进投资项目入库,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亿元以上。三要加强项目协调。完善省市重点项目、首席服务官包联及项目秘书包保项目、每月集中开工项目、重点攻坚项目等清单,进一步强化“周调度、旬协调、月督办、季通报、年考核”的项目跟踪推进机制,着力破解项目用地、用工、用能、融资等难题。充实市项目办工作力量,切实发挥其牵头抓总和协调督办作用,组织开展项目竞赛,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比拼氛围。

    高质高效推进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改造水都大桥,新建水都二桥、丹老一级路、丹谷一级路、习大路,推进官盐公路改扩建,确保十淅高速公路建设完工。启动旅游观光云巴、环库驿站和坝下均州码头建设,推动库区飞行营地项目,完成丹十线及市域内客运公交化改造。加快建设东环路、环库路等服务区。完成新城汽车客运站、汉江大桥接线工程建设。服务好“引江补汉”工程并启动相关配套工程建设。加快盘道水库建设。开工建设6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泗河流域(丹江口段)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红石岩水资源配置工程、六里坪高铁新区水厂建设。加快推进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法院业务技术用房建设。

   (四)聚焦“三农”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

  “常为深爱含泪水,唯恐蹉跎误苍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我们要以绿叶对根的情意,用干部之为、群众之手,努力建设幸福美丽乡村。

    大力推进柑桔深加工。发展高标准桔园5000亩。建设智慧果园300亩。建成柑桔交易大市场1个。力争在柑桔深加工方面取得突破,全力争取中粮集团等企业在丹投资建厂,引进以柑桔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2个。柑桔加工业产值增长20%以上。

    着力打造农旅结合示范点。统筹整合涉农资金2亿元以上,重点打造习家店镇习家店村、杏花村、李家湾村,蒿坪镇蒿坪村、王家岭村、余家湾村,石鼓镇玉皇顶村,凉水河镇油坊沟村,三官殿街道蔡湾村、阳西沟村、高家沟村等5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5万亩“武当蜜桔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示范片区及1000亩猕猴桃、2000亩石榴精品示范园和6000亩订单蔬菜加工原料基地。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建成一批集“生产示范、农事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乡村迪士尼”项目。

    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宜居美丽乡村。推进农村清洁家园建设。完成村庄绿化2000亩,创建省级森林乡村4个。改扩建通村公路100公里。巩固提升和新建10个美丽家园示范村。加强土壤污染等治理和修复,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知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五)强化精准施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擦亮生态色,当好“守井人”。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中做大金山银山“价值”。

    强化污染防治。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压实各级河湖长常态化巡河、管河、治河责任,持续深化库区综合执法,巩固河湖“清四乱”⑩成果。继续开展官山河、浪河等重要河流生态治理,确保市域内28条主要入库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畜禽养殖污染、农村小微水体、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启动实施村居污水直排治理工程。加强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管控,持续做好城区“禁鞭”、农村“禁烧”、企业“禁煤”、交通“禁黄”、建筑“禁尘”工作,进一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持续跟踪落实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重点盯办整改不到位和易反弹问题,提升环保工作成效。

    加强生态修复。全面推行“林长制”,以环丹江口库区为重点,完成人工造林3000亩、封山育林5万亩、退化林修复3万亩、裸露山体修复6000平方米。强化垃圾资源化利用,实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启动汉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丹江口库区库滨带治理和入库河流生态修复。建设环库安保天网工程,提升库区综合监测能力。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监督。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补偿试点,强化渔业资源保护,落实长江(汉江)“十年禁渔”管理机制,探索渔业捕捞权抵押贷款。用活碳汇交易⑪政策,持续提升林业储碳固碳能力,明确可减少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在全国碳市场排放配额挂牌交易;开发“碳林贷”金融产品,用碳排放权质押贷款。试点建设“两山转化银行”,拓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开展各类自然资源价值评估,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探索实践“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两山转化新路径。

   (六)突出协调发展,迈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步伐。

    坚持以人为本、建管并重,强化城市管理,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幸福。

    开展城市更新行动⑫。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合理安排城市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网络和生态系统。及时改造维修破损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新建、改造一批生态示范路。改造老旧小区70栋、2007户。启动天柱路东段、槐荫路北段建设。建设大河片区智能停车场。改造杜家沟、肖家沟、老虎沟、姚沟、螺泉湾等5条支沟。实施城区沿汉江片区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污水管道30公里、污水检查井1100座。见空插绿,建成5个“口袋公园”。新建5G基站300个。规划建设城区电动车充电站10个、充电桩100组、小区充电桩40个。与汉江集团合作推进城市综合开发。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化城管建设项目,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餐饮油烟、无序停车、噪声污染、不文明养犬等市容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压紧压实“门前三包”责任。充实城管执法力量,持续加大对私搭乱建、交通拥堵、店外经营等现象的整治力度,加强市政园林、建筑施工、地下管线、户外广告监管。强化社区治理和物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结合疫情防控和“清洁家园”活动,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大力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阵地作用,弘扬道德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

    建设美丽宜居集镇。深入实施“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三年行动,全面提升集镇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力争打造2~3个省级、十堰市级示范镇。加强集镇建设,统筹水系、绿地、健身步道等配套设施,美化亮化沿街立面,打造一批立面整治示范集镇。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循环经济产业园、乡镇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公共厕所新改建等项目。加快清洁能源设施、油气管网和储备工程建设。完成六里坪大柳树11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等乡镇电力设施项目建设。

   (七)强化对接融入,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因循守旧无出路,畏缩不前失良机”。我们要放下架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撸起袖子,抢抓机遇,先干再争论、快干少议论、实干不空论,大胆改革创新,对看准的事一抓到底、直捣黄龙。

     蹄疾步稳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认真落实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快推进线下“综合窗口”审批服务改革,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推动实现无差别窗口业务办理。持续开展“清减降”专项行动,实现“减”上更“简”、“变”中有“便”。深化乡镇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提高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支持市国投集团发展壮大,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统筹推进公立医院、疾控体系、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行政事业资产集中分类管理、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等重点改革。

     因地制宜促进高水平开放。加快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业务,加大外资企业服务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增资扩股,进一步提升外贸综合服务水平。推进与谷城县、老河口市等“十分钟”沿江城市交通建设、市场拓展、旅游开发等领域合作,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实现“抱团”发展。力争全年完成外贸自营出口6000万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726万美元以上。

     务实高效推进对口协作。深化政务对接,密切与受水城市的多领域多渠道交流合作,推进海淀区16个镇街与我市20个镇办结对帮扶。深化商务对接,强化海淀区企业家商会联系平台建设,通过中关村创业园和深圳前海经济特区科创孵化器发展“离岸经济”⑬,提高中关村海淀园丹江口分园、四季青工业园配套建设水平,争取引进北京知名企业入驻,做大“飞地经济”⑭;扩大本地优质农产品在北京商超销售量。用好帮扶资金,继续推进农副产品综合交易中心、环武当山生态文化旅游、优质柑桔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双方学校、医院结对帮扶,共享优质资源,开展人才培训。

    (八)增进民生福祉,绘就群众幸福生活新画卷。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我们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抓在手上,用真心、见真章,让群众幸福感更可持续、获得感成色更足。

     统筹推进社会事业。一是稳定和扩大就业。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在丹就业创业和农民工、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新增城镇就业4500人、再就业1300人。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幼小初高一体化发展和城乡教育同步发展。全面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新建1所城区幼儿园,改扩建红旗、大坝教育集团教学楼、学生宿舍和食堂。强化校园安全保障,补充更新教学设施设备,提升信息化水平。继续创建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提高普通高中阶段育人质量,完成市一中迁建项目规划选址,力争早日开工。筹建汉江科技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加大教师引进和招聘力度,完善“市管校聘”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水平。三是抓牢疫情防控。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落实“四早”要求,压实“四方”责任,切实加强对境外和国内重点地区来丹返丹人员的排查管控,全面细致做好公共场所及重点区域“健康码、行程码”核检和体温测量工作,严格进口冷链食品检测、消毒和追溯管理,确保疫情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四是保障全民健康。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巩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才引进力度,激活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造血功能,进一步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保障水平。积极争取市中医院传染病区综合大楼、市第三医院⑮住院部门诊楼项目开工建设。五是发展群众体育。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社区健身设施和村级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六是繁荣文化事业。在城区规划建设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江南、江北各建成3个图书馆、文化馆分馆。组建沧浪艺术团,提升经营能力。围绕乡村振兴等题材,创作精品歌曲、民间小戏3个以上。申报国家级科技馆免费开放项目,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加强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升制播、传播能力。七是抓好移民后扶。持续加大库区移民后扶力度,保障政策落实,完成移民培训2500人次,申报国家移民后扶项目资金2.8亿元,重点实施环库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美丽家园示范村等项目,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八是优化社会服务。规范建设乡镇政务服务大厅和村级便民服务室,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建成集团新村社区综合养老示范中心和三官殿街道蔡湾村综合养老示范中心。完成城市公墓一期工程。推进2个城乡失能老人养护院和20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九是发展慈善事业。继续实施“童享阳光”困境儿童助养计划、“幸福家园”村社互助等项目,大力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十是强化气象保障。建成气象预警示范工程,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持续加强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和服务体系。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差异化资助政策,提升医疗保障水平。严格落实退役军人各项优抚政策。及时发放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落实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足额兑现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群体的关心关爱。

    全力维护平安稳定。完成社会治理试点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治理中心在矛盾纠纷调解化解、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市民诉求受理等方面功能和作用,切实提升治理效能。落实好重难点信访案件领导干部包案制,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强化信访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压紧压实乡镇属地管理责任,提升基层信访吸附力。健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工作机制,推进“雪亮工程”“微视频”“智慧平安小区”“一村(居、企)一警”建设,建立完善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持续深入开展命案防范、缉枪治爆、反诈防骗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和惩治危害公共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强化互联网金融等风险监测,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经济社会风险。全面实施“八五”普法,坚决抓好重点人员管控,加强社区矫正日常监管教育,切实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强化司法队伍专业化建设,促进司法能力提升。始终保持安全生产高压态势,通过明察暗访等方式,严厉查处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及部门行业监管责任,持续加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推进应急管理指挥、安全预防控制、自然灾害防治和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公共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持之以恒抓好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消防安全、防灾减灾等工作,坚决防范遏制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九)崇尚实干担当,促进政府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站在发展新起点,开启崛起新征程,政府系统必须要有新作风、新作为、新形象。

     旗帜鲜明讲政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各方面,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中央大政方针、省市工作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地见效。加强理论武装,将“读万卷书”和“挑千斤担”结合起来,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变“行不通”为“行得通”,以“宽”的眼界、“钻”的劲头、“实”的作风推动政府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

     主动履职有作为。坚持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将抓改革、谋转型、促发展的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巩固“六项整治”成果,保持“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锤炼“认真严谨、较真碰硬、来真拼命”的斗争精神,构建雷厉风行的落实链条,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攻坚克难、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把好事办快、难事办成、大事办好。

     依法行政受监督。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行政决策程序行使权力。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及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倡行守信践诺,强化失信惩戒,以政务诚信带动社会信用建设。

    尚廉崇俭守底线。以清廉丹江口建设为抓手,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党组(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问题。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风险防控,严格执行土地招拍挂、工程建设及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各项规定,切实抓好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监管,推进司法、审计和财政监督全覆盖。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法履职,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坚决守住政府债务和金融安全底线,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志之所趋,虽艰必克;梦之所引,虽远必达。奋力崛起的号角奏响,借势超车的步伐铿锵,丹江口“只待高风便,非无云汉心”,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激情满怀,踏上新的赶考路,我们信心满满。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合力、升腾发展气场,一往无前,奋楫争先,为加快实施拥江发展战略,建设“‘两山’示范市、魅力新水都”,实现“经济倍增、进入百强”目标而努力奋斗!

注解:

①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②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湖北省用3年时间推进“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四项重大生态工程。

③二半零:即企业开办实现两个环节(一表申请、一窗发放)、半天内办结、零费用(免费赠送一套3枚公章)。

④四张网:外防输入网、多点监测网、应急处置网、全民防护网。

⑤DIP支付:基于按病种付费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类组合后进行的分值付费。

⑥一核、一圈、两带:一核,即以城区“一江两岸”和土关垭镇、牛河林区为经济发展核心区域,重点发展工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一圈,即围绕古沧浪洲的习家店镇、均县镇、龙山镇等3个镇,重点发展古城(均州)寻源、水下探秘、度假休闲、观光体验等为一体的沧浪文化旅游,形成沧浪文化旅游圈。两带,即一是把江北凉水河镇、石鼓镇、蒿坪镇、习家店镇、大沟林区等5个镇(区)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带,重点发展柑桔、雪茄烟叶、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推进“农业+旅游”,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域。二是把六里坪镇、官山镇、丁家营镇、浪河镇、白杨坪林区、盐池河镇等环绕武当山的6个镇(区)建设成为文旅康养示范带,重点发展森林康养、中医养生、乡村休养。

⑦“三乡”工程: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工程。

⑧交通九大工程:高速公路“网化”、干线铁路“联网”、航空机场“拓展”、干线公路“提档”、内河水运“畅通”、农村公路“通达”、客货枢纽“升级”、旅游交通“示范”、运输服务“提质”工程。

⑨零地招商:引进落地的新项目不再需要重新征用土地,不再需要重新申请用地指标,而是从已经被征用的土地资源中进行挖潜和再利用的一种招商理念。

⑩河湖“清四乱”:清理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行动。

⑪碳汇交易:是指发达地区出钱向另一个地方购买碳排放指标,这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交易是一些地方通过减少排放或者吸收二氧化碳,将多余的碳排放指标转卖给需要的地方,以抵消其减排任务。

⑫城市更新行动: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总体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

⑬离岸经济: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

⑭飞地经济:打破区划限制,以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在平等协商、自愿合作的基础上,以生产要素的互补和高效利用为直接目的,在特定区域合作建设开发各种产业园区,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协调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⑮市第三医院:指习家店镇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