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2年西昌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7-26 20:54   责任编辑:www

  西昌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宋莉

  (2021年12月13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十届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我们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整体提升”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直面森林草原防灭火从未遭遇过的困难,应对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的挑战,历经县域经济重返百强的艰辛,夺取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圆满完成十届市政府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回眸五年,我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全面打赢脱贫攻坚决胜之战。坚定不移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严格对标“一超六有”“一低七有”标准,提前三年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脱贫攻坚收官全胜。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8.4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494户,建成安全饮水工程361处,减免3.8万名在园幼儿保教费,实施12.8万名在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贫困人口医保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安全饮水全达标、基本医疗全保障、义务教育全覆盖,现行标准下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450户27001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派出帮扶干部56名、投入对口帮扶资金1.4亿元,圆满完成木里、金阳、昭觉、布拖等县对口帮扶工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成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三变”改革和“田长制”试点,挂牌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成功承办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会,荣获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市,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回眸五年,我们风雨同舟、砥砺前行,全员上阵战胜重大风险挑战。始终坚持在大战大考中展现西昌风采、西昌力量、西昌担当。齐心协力跻身县域经济百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重塑产业体系明确发展重点,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9:41:50;壮大产业园区做强发展龙头,钒钛园区完成改制扩容获批省级开发区、成凉园区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强化项目支撑夯实发展基础,实施重点项目608个、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0亿元;优化营商环境寻求发展突破,全市落地500强企业达到24家、新增市场主体43664户,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构筑起竞争力提升的新优势,西昌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0亿元,较2016年增长42.2%,年均增长7.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7.88万元,较2016年增长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30亿元,较2016年增长3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826元和23481元,较2016年分别增长46.2%、57.2%。,成功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96位。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面对疫情,我们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迅速打响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全市上下众志成城、风雨同舟,快速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面对疫情,我们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迅速出台《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十七条意见》《应对疫情支持文旅产业十条措施》等纾困惠企政策,仅用3个月时间基本恢复经济社会秩序。面对疫情,我们从容有常、一以贯之,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压紧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措施”,固化协调联动、定期调度、应急演练等常态机制,规范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隔离管控等处理流程,“应接尽接快接”疫苗162.4万剂,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可控。勠力同心构建森林草原防灭火长效机制。将森林草原防灭火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不能屡屡重蹈覆辙”的郑重告诫和“四问”要求,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森林草原防灭火翻身仗。着力构建“防”“灭”科学体系,全面推行“十户联保”“边界三联”,精准管控“三林”人员,切实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科学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建成防火通道1862公里,组建1支市级专业扑火队伍,23支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配齐现代化“以水灭火”装备,森林草原防灭火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四个提高”“三个样板”建设初显成效。

  ——回眸五年,我们科学布局、夯基固本,精雕细琢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立足“双百”城市建设,用心塑造最佳城市形象,用情描绘最美乡村画卷,用力构建最畅交通路网。城市建设独具匠心。建成月亮湖等公园绿地5个,新增绿地面积14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达12.3平方米,实施点亮西昌工程5个、城市及周边河流生态治理项目4个,打造生态文明示范街33条,城市颜值更高。建成健身步道60公里、健身工程301个,开设书城、书店75家,央视春晚分会场、央视总台秋晚、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凉山(西昌)国际火把节等文旅活动精彩纷呈,城市品位更优。新(改)建城市免费公厕84座,建成人行天桥6座,新增停车位4000余个,开设公交线路104条,落地大型商业综合体6家,新(改)建综合贸易市场18个,布设5G基站807个,城市功能更全。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95.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63%,完成普诗乡、东河乡、玛增依乌乡行政区划调整,西昌幅员面积扩大至2882.97平方公里,城市规模更大。乡村底色愈发靓丽。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建农村公厕114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6%,建成垃圾中转站23个,行政村垃圾收集实现全覆盖,新建农村污水处理站62个,集镇污水处理率达100%,行政村污水处理率达74.4%。实施水利工程127个,清理整治河道2800公里,打造沿河景观带10.65公里。新(改)建农贸市场22个、文体广场100余个,4G网络实现全覆盖。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8个、彝家新村新寨22个,成功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村24个,创建省级“四好村”31个、州级132个,省州乡村振兴先进乡5个、示范村25个。城乡交通互联互通。“一航一铁三纵一横”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成型,青山机场通航城市达30个,成昆复线(西昌至昆明)即将通车,泸黄高速实现扩能提级,绕城公路(北环段)、迎宾大道、高铁大道等9条城市干道建成通车,乡村道路实现“三个100%”,城乡通达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回眸五年,我们见微知著、坚守底线,全力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社会重大风险。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纵深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完成造林绿化6.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1.5%,新(改)建城市污水处理厂4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6.1万吨,整治“散乱污”企业51家,淘汰关停涉重落后企业12家,中央、省环保督察和“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完成率达100%,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3%以上,国控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项行动,成功摧毁黑恶势力团伙17个,刑事和治安案件总量较2016年分别下降54.4%、72.4%。公共应急响应和保障体系更加健全,风险防范总体可控,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社会稳定等风险得到有效化解。设立群众来访接待站112个,信访初访化解率达 96%,群众诉求得到回应。安全形势总体向好。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全面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累计开展“铸安行动”“排险除患”等专项整治3350余项次,排除各类隐患11930个,安全生产事故及死亡人数大幅下降,连续11年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

  ——回眸五年,我们心系群众、务实担当,倾情付出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成州市重点民生实事100余项,民生支出超300亿元。民生底线得到夯实。新增城镇就业15539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3.35万人次,城镇居民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分配公租房2513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3752万元,完成棚户区改造17228套,回迁安置16724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06个,住房问题得到缓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2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590元、390元,特殊困难群体实现应帮尽帮。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累计新(改)建学校29所、公立幼儿园25所,幼教点57个,新增学位3万余个,义务教育均衡通过国家复检,中考录取率达到84%,高考录取率保持在90%以上。坚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市总医院完成扩能改造,顺利通过国家三甲医院评审,完成市疾控中心搬迁提升和7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全市床位数达到7814张,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坚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建成村(社区)阅读书屋200余个,建昌古城、礼州会议会址等历史古迹、红色文化遗址得到挖掘保护,国际戏剧节、国际诗歌周、邛海湿地阳光音乐节等文化活动精彩呈现。坚持共享发展成果,邛海湿地全面实行“扫码赠票入园”,文化馆、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免费开放。

  ——回眸五年,我们忠诚履职、改进作风,矢志不渝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始终,切实依法履职尽责,勇于实干担当,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严守中央八项规定,大幅压减“三公”经费和非必要非刚性支出,全面整改完成省委巡视、省自然资源审计反馈问题91个。严格依法行政,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完善审计监督,工程建设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制度,累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102次、全体会议8次,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92件、政协委员提案1390件,满意率和基本满率达100%。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完善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权责一致。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比例达93.53%,政府工作更加务实高效。

  同时,五年来我们先后荣获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全国特色产业百佳县等100余项国家级荣誉和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四川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市、区)、四川省文明城市示范城市、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四川省服务业强县、四川绿色生态城市、四川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等260余项省级荣誉。第121001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凉山·西昌星”,邛海被评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连续七轮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顺利达国标。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人民防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进展顺利,消防通信、供水供气、交通电力等行业贡献突出,国防动员、保密、供销、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文联、红十字会、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不断加强。

  历尽艰辛成此景,唯有奋斗多壮志。过去五年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了,只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总指引,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把生态文明战略作为一切发展的总基石、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保证,才能走出一条经济社会互促互进、生态发展共存并重的绿色发展新道路,才能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昌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班子奠定基础、厚植优势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各族群众合力攻坚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政法干警、驻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各级驻昌单位、企业,向参与和支持西昌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目前西昌还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还有很多矛盾和问题尚需解决。疫情冲击后经济运行尚未回归到合理区间,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动力不足,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健全,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营商环境还有改善空间,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少数干部服务群众、狠抓落实的本领有待增强,主动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个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然存在。对此,我们绝不回避、绝不推卸,将全力以赴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市人民寄予的厚望。

  今后五年工作目标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五年,是新一届市人民政府履职尽责的五年,更是西昌勇立潮头、赶超跨越的五年。

  未来五年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整体提升”殷殷嘱托,将捍卫“两个确立”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州第九次党代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战略目标,推动西昌营城从“邛海时代”迈入“安宁河时代”,建设“田园之城、开放之城、书香之城、学府之城、韧性之城”,坚定不移走出一条绿色引领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昌新征程!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坚持绿色发展驱动产业转型,聚焦“产业强市”战略,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和绿色创新政策支撑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质量效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7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每年保持在4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0亿元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名实现争先晋位。

  ——生态优势更加彰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立足 “生态立市”战略,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构建生态文明现代化治理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扎实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山水林城交相辉映的生态田园城市全面建成,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紧扣“文化兴市”战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挖掘保护文化资源,传承发扬优秀文化,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鼓励文化艺术创作,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支持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品牌效应持续放大,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坚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围绕“治理优市”战略,持续加强法治西昌、平安西昌建设,构建现代化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机制,实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法治思维和安全意识显著提高,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全面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先进市。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眼“共同富裕”目标,加快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方位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就业更平等,教育发展更均衡,公共卫生体系更完善,分配结构更合理,14个世居民族共同繁荣,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8%,建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

  2022年重点工作

  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1.35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国有资产经营和处置收入不低于10亿元,土地供应收益50亿元以上。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在绿色崛起上狠下功夫,推动极核引领迈上新台阶

  对标强化西昌极核带动功能,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硅谷高位起步。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以科技为牵引,引育高端人才、建设研发平台、聚合创新资源、实施重大项目、发展绿色产业,全面推动安宁河农业硅谷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广泛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建设中国农业硅谷实验室群落,建立完善“产学研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推动科技与产业、企业、人才、金融等要素深度融合,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高地、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平台、各类创新要素紧密结合的好载体。加强特色种业发展,聚焦优势特色物种,建立玉米、油橄榄种质资源库,引进、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设玉米种业、蚕桑种业、油橄榄种业现代农业园区和花卉、蔬菜良种繁育基地,逐步形成以种质资源保护为基础、自主创新为核心、种业企业为主体、种业园区为支撑的现代种业发展体系,打造具有西昌特色的种业品牌。加快全产业链培育,围绕粮食、生猪和“3+2”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重点产业链方案,全面开展补链、壮链、优链工作,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拓展乡村多种功能,扩大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绿色农业品牌。加快智慧农业发展,依托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攀西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加快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跨界融合,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和个性化服务,提高西昌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现代工业体系转型升级。围绕壮大“1+3”工业产业体系,加快制定出台《西昌市集中精力大抓工业若干措施》,推动主导产业倍增、绿色工业转型发展,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80亿元。发展壮大战略产业。依托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建强建长钒钛新材料产业链,加快西昌积微再生资源物流园、西昌钢钒循环物料综合利用等支撑项目建设,推动钒钛园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人城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力争实现工业产值527.8亿元。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全面发展食品医药产业,推动好医生数字化智能化工厂、亿丰油脂等项目投产运营,年产7万吨高档面粉及制品加工、嘉士伯啤酒西昌啤酒厂技改扩能等项目开工建设。探索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积极融入凉山州清洁能源产业体系,推动“缅气入昌”项目尽快落地,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城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力争数字产业园新增入驻企业15家,年内西昌大数据中心、攀新智慧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恒基华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完成入驻,推动成凉园区实现工业产值43亿元。巩固提升建筑行业。全面做好建筑业企业服务保障,积极引培建筑业总部经济和税源型企业,支持建筑业企业发展壮大,带动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力争建筑业产值增长17%。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围绕做强“4+4”现代服务业体系,积极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业强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升级,全年培育入统规上、限上企业60户、个体160户,增加值增速达9.7%。加快推进金泰水果批发市场、亿联五金机电汽配城、启阳汽车商贸城等项目,联动攀西国际商贸城等商业体,打造现代商贸集聚区。抓好阿斯牛牛冷链物流、攀西(装配建材)物流港等项目,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多式联运、城市配送,打造现代物流集聚区。拓展海河天街、月色风情小镇等美食街区功能,加快品禾中央大厨房建设,支持餐饮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打造特色餐饮集聚区。依托数字经济、新经济、人力资源三大产业园,打造集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研发创新、金融科技等为一体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康养文化等资源禀赋,加快推进邛海17度旅游度假区、电影博物馆群落、航天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旅项目,全面提升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茅坡樱红”、安哈彝寨等A级景区的品质,启动礼州田坝红军村4A级景区创建,发展壮大乡村旅游,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二、在生态优先上狠下功夫,推动“两山”实践迈出新步伐

  对标“厚植绿色生态本底”要求,统筹好生态与发展,在“绿水青山”中铸就“金山银山”。

  加强全域生态建设。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条例》《邛海保护条例》和风景区规划,探索开展邛泸景区生态智慧监控系统建设,健全网络化与网格化相结合的监管体系,科学推进泸山生态修复、邛海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等工作,守护好西昌人民最大的乡愁记忆。深入推进林长制,持续实施生态植被修复工程,力争人工造林3万亩以上,开展“大规模绿化西昌”行动,着力打造城区公园和老城区街头绿地景观节点,加快推进“三河六岸”生态治理一期、西部新城城市公园等项目建设,力争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3.4万平方米,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

  狠抓综合污染防治。立足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西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强化河(湖)长制,完善“智慧河长”系统,深入推进长江流域大保护,加强水土保持、河道采砂、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监管,严格落实“十年禁渔”,全面加强城乡污水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千村示范”工程,确保国控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加快推动康铜、合力锌业等涉重企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持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科学制定碳达峰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围绕钒钛产业园区,打造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做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引导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推进西昌钢钒烧结超低排放改造配套能源供应、新型环保复合材料生产线技改等一批环保升级项目。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三峰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餐厨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正式运营。倡导绿色低碳、全民节能的生活方式,大力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商场,加快推进年产6000吨可降解环保餐饮具项目,力促森林碳汇交易取得突破,探索建设“零碳”产业园、“静脉”产业园。

  三、在文化赋能上狠下功夫,推动文化繁荣开创新局面

  对标落实“文明铸魂文化赋能”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明沃土,为建设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凝聚力量、提供支撑。

  传承保护历史文脉。深挖历史文化宝藏,组织开展全域文物古迹普查,启动修复珍贵古典、字画,保护境内红色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弘扬红色文化。延续历史文化根脉,加强对西昌邛都洞经音乐、古琴、木雕、火绘、传统彝医药、黄联刺绣、嶲砚雕刻技艺等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推进安哈彝寨、佑君大坪和巴汝大桥彝家传统民俗村落建设,抢救性发掘羊耳坡、大石磅遗址,加快完成唐园、陈家大院、西昌历史文化名城涌泉街片区及建平门抢救修缮保护等一批历史文化项目建设,营造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推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制定出台支持民间博物馆、美术馆、演艺行业发展政策,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鼓励支持宁远书城、新华书店等实体书店培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更新提升村(社区)阅读书屋,着力形成全民阅读新风尚。持续打造国际火把节、邛海开海节、《阿惹妞》实景演艺等一批蕴含深厚地域文化的旅游品牌,高质量承办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邛海湿地阳光音乐节等一批极具地方吸引力的大型文体活动。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全国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市成果,常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拓展“学前学普”行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守护好各族人民精神文化家园,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四、在创新驱动上狠下功夫,推动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认真落实“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求,依靠改革创新应变局、开新局,立足扩大开放促合作、谋共赢,依托项目建设强支撑、夯基础。

  增强改革创新能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不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运作。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为载体,依托攀钢第二研究院,强化战略资源创新开发技术攻关,推进钒钛战略资源科技创新中心、钒钛产业园创新研发孵化中心建成投用,加快破除人才“选、管、用”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科技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营造一流创新环境。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加快推进创新创业中心建设,培育壮大“西昌外贸产业园”,积极引进晨海国际等进出口企业入驻,力争新增入驻企业8-15家,完成外贸产值10亿元。

  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不折不扣落实凉山州优化营商环境20条措施,修订完善“企业面对面”、重大项目会审会商、跟踪服务等制度,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审批服务“全流程网办”和“不见面审批”,推动“最多跑一次”向“一趟不用跑”转变,让“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成为西昌硬标识。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惠企政策,深化政银企合作,坚持推进民营企业金融顾问工作,加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努力扩大信贷规模。不折不扣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项目全程跟踪服务机制,主动参与进博会、西博会、科博会等重大展会和投资促进活动,开展常年驻外招商,加快对接一批排名靠前的央企、国企和龙头民企,力争引进500强企业项目1个以上,设立总部经济5个,到位资金80亿元以上。

  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坚决贯彻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奋战300天誓师大会精神,如期完成唐园、陈家大院、西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一、二期)、电影博物馆群落、州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服务中心、泸山通畅公路建设及植被恢复、迎宾大道北段、青山机场T2航站楼扩建工程(国际口岸)、邛海西岸整体提升、“三河六岸”生态治理一期、海南乡村振兴示范区二期及酒店打造、公园绿地提升项目、攀西智慧物流园(互联网交易平台)、雪花啤酒扩能、好医生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西部新区学校17个州级重大项目建设目标。全面确保111个续建项目加快竣工验收一批,133个拟开工项目加快集中开工一批,同时对接用好安宁河谷同城化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政策窗口期,加快包装储备一批重点项目,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

  五、在乡村振兴上狠下功夫,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果

  坚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继续跑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接力赛”,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管,动态帮扶清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效,综合实施“四大行动”“五大工程”,持续做好扶贫产业发展、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自发搬迁户管理、消费扶贫、兜底保障等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提质一批”的要求,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内新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州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2个,建成“一转三”农产品销售公司10个以上。支持金粮山、正中等科技型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组建产业联合体,力争培育经营主体200个左右。全域推行“田长制”,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推动新建高标准农田2.07万亩,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62.5万亩,粮食产量保持在25万吨左右。丰富乡村业态,积极推广大石板村“古村落+新民宿”先进经验,逐步探索“民宿+康养+旅游”新模式,全面推进阳光康养旅游业快速发展,加快完成海南乡村振兴示范区二期及酒店打造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创建省州乡村振兴先进乡镇3个、示范村7个。

  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合理划定7个乡镇级片区和41个村级片区,全面推开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推动“三变”改革,切实提升薄弱村的经济发展实力,年内发展壮大20个试点村集体经济。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海南大石板、樟木丘陵、礼州田坝三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及土坯房改造任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力争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深入开展“两违一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在海南街道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城乡环卫一体化试点,不断推动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六、在城市建设上狠下功夫,推动营城发展实现新跨越

  围绕 “高水平推动西昌营城由‘邛海时代’迈入‘安宁河时代’”要求,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升城市韧性,形成区域联动、错位发展、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四大片区联动发展。着力推进城市建设“西进、南拓、北提、东控、中优”协调发展。高新片区高位突破,围绕“建成体现新发展理念和彰显河湖公园城市特色的枢纽经济区、绿色生态城、品质生活区”目标,加快推进高铁 TOD生态圈层、安宁河景观带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片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城市风貌体系及交通体系。安宁河片区连片带动,加快推动安宁河谷农文旅生态走廊二期、大桥水库引调水工程、西昌市裕隆现代农林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安宁河谷生态走廊初步成型。城区片区有机更新,着力重塑老城历史文化风韵,加快推进西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西河右岸堤带路(四合桥-宁远桥)等项目建设,全面推动老城保护和更新。邛海片区生态提升,加快推进《邛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全力推进邛海西岸排污管网维修提升、邛海宾馆及月色小镇提升、邛海湿地景观提升等项目,着力优化邛海流域生态环境。

  韧性城市系统推进。全面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措施,结合老旧小区、城乡危房改造,城市管网建设,着力解决城市内涝、积水等问题。加快建设城市生命体征监测分析系统,稳步推进“智慧西昌”建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更新升级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实现“天网、雪亮、慧眼”工程联网运用。加快整合西昌应急指挥平台信息资源,完善洪涝、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救灾演练、宣传教育等工作,提高公众应急防灾意识,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交通体系联外畅内。坚持交通先行,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绕城公路(南环段)、南山隧道等加快完成前期,绕城公路(北环段)连接线、迎宾大道北段、宁远大道西延线等6条城市干道建成通车,服务保障西香高速、西宁高速尽快开工。围绕建设“四好农村路”,实施城乡路网建设升级,补齐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全面完成西昌西站建设,为迎接成昆复线全线通车做足准备。加快推进青山机场国际口岸建设,力争新增航线2-3条,实现年旅客吞吐量165万人次、货物吞吐量4000吨。

  七、在社会治理上狠下功夫,推动和谐稳定取得新成效

  坚决落实“建设平安西昌、法治西昌”要求,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切实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拓展“枫桥经验”西昌实践,完善信访制度和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系统预防化解矛盾。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持续做好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工作。完善网格化管理,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全面强化社会治安管理,深入实施《西昌市公安工作三年发展规划》,持续巩固“扫黑除恶”“禁毒攻坚”“政法教育整顿”工作成效,致力打造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平安稳定城市样板。坚持“三治”结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注重发挥好德治的教化作用,倡导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推进安全发展一体化。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全力以赴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持久战,巩固深化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人为森林火灾、不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两条底线”。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切实提高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聚焦聚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防范化解城市消防、食品药品、地质灾害、公共交通、危化物品、电信网络等领域安全风险,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增进民生福祉常态化。大力实施人大代表票决出的 10 件民生实事,自觉接受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力争新增城镇就业2000人以上,劳务输出10万人次以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和“双减”政策,加快推进西部新区学校、一小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持续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真抓实干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如期完成市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加快推进市中医院、州妇女儿童医院迁建和礼州、佑君中心卫生院等改扩建项目,巩固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统筹推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和残疾人帮扶制度不断健全,持之以恒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继续加强编制、统计、审计、档案、保密、外事、供销、目标考核等工作,推动气象、人防、邮政、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民族宗教、国防动员、等事业健康发展,扎实做好艾防、地方志、语言文字、妇女儿童、工商联、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形势、新要求、新使命,我们将坚持与时俱进,勇于自我革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提升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强化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在市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全面推动上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以高质量发展的过硬成果诠释初心使命。强化法治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深化改革、加强治理。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能力建设。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对照政治忠诚、阳光激情、敢于担当、身正以率“四个标准”,自觉提升深度学习、系统谋划、一线作战、资源汇聚“四种能力”,涵养追求一流、极致精细、高效有为、简约朴实作风,敢于闯新路、善于开新局、勇于破险阻、甘于打基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化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营造敢担当、善作为的干事创业环境。强化廉政建设。严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推进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抓好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防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建设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拼搏奋进时不我待,勇立潮头方显本色。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前行勇担当,紧紧依靠全市干部群众,为建设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谱写西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不懈奋斗,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昌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部分名词解释

  1.两个确立: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2.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3.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5.两个整体提升:整体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

  6.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7.四个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8.一超六有: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住房安全保障、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

  9.一低七有:贫困发生率低于3%,有集体经济收入、有通村硬化道路、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通信网络。

  10.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

  11.农村宅基地改革: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12.“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

  13.田长制:围绕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非耕地化等突出问题,由市级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担任总田长,市级联乡领导担任片区田长,乡镇(街道)、村(社区)、组负责人分级担任田长,群众和社会力量全方位统筹参与耕地保护。

  14.四方责任: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

  15.四早措施: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6.十户联保:在各乡镇(街道)建立以村(居)民小组为单位,每十户(或多户)自愿组成一个联保组,实行责任共担、宣传共讲、监督共同、违规共罚的森林草原防火联保行动。

  17.边界三联:西昌市与边界“六县”建立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联防、联控、联动机制,联合开展宣传、巡护、检查、演练、处置等工作。

  18.三林:林边村、林缘户、林中人。

  19.四个提高:提高政治站位、提高综合防控水平、提高现场救援能力、提高火灾防治成效。

  20.三个样板:城市森林防灭火样板、平安城市样板和绿色发展样板。

  21.“双百”城市:城市主城区人口达100万,主城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即达到中大型城市的标准。

  22.一航一铁三纵一横:青山机场,成昆铁路,G5京昆高速、G108、G248组成南北纵贯线,G348横跨东西线。

  23.三个100%:乡镇100%通油路,行政村100%通公路,行政村100%通硬化路。

  24.“三公”经费:政府部门公务出国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用。

  25.河湖长制:各地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地方党政领导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的一项制度创新。河湖长制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通过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26.林长制: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各级林长负责督促指导本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大问题,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27.“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8.极核:州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一核一谷三带”发展新格局,“一核”,即强化西昌极核带动功能;“一谷”,即加快安宁河谷综合开发;“三带”,即推动大小凉山生态经济带、金沙江沿江经济带、大香格里拉文旅经济带。

  29.农业硅谷:泛指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新技术公司聚集地。

  30.产学研推:指将生产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结合成一个整体,集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及培训、技术推广及开发应用、生产与销售为一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展生产、发展科技的过程。

  31.育繁推:培育、繁殖、推广的一体化。

  32.“3+2”绿色农业体系:葡萄、蔬菜、花卉为主导,玉米制种、油橄榄为特色产业的体系。

  33.“1+3”现代工业体系:以钒钛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为战略产业,食品药品、清洁能源、数字经济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34.人城产:按照产业先导、职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美学的原则,以城聚才,以才促产,以产兴城,统筹布局建设产业新城,重构城市发展方式,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35.缅气入昌:中缅天然气管道楚—攀—凉(西昌)天然气支线工程。

  36.“4+4”现代服务业体系: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业贸易、现代金融四大优势核心服务业,泛科技、大康养、大餐饮、泛服务四大关键支撑服务业。

  37.智慧河长:系统通过天网观测、地网监测、人网巡查、全民监督等手段,发现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异常情况,对于非法取水可以进行资源论证、取水许可、产业政策、用水标准、红线控制、取水限制等查询;施行节水奖励、废水治理、资源化利用、废水减排、计划用水、核减指标、重点监督提高用水效率。

  38.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39.学前学普:儿童在学前学会普通话,听懂敢说会说普通话,并形成普通话思维习惯。

  40.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41.四大行动:收入倍增、服务倍增、素质倍增、组织倍增。

  42.五大工程:“产业发展”工程、“人才强村”工程、“文明提升”工程、“环境整治”工程、“乡村治理”工程。

  43.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在完成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的基础上,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打破县域内行政区划和建制界限,以片区为单位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44.一转三:一产向三产转型。

  45.两违一毁: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毁林开荒。

  46.TOD: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这个概念由新城市主义代表人物彼得·卡尔索尔普提出,是为了解决二战后美国城市的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综合发展的步行化城区。其中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

  47.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长远的来讲,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

  48.海绵城市:即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有良好的弹性。

  49.枫桥经验:浙江诸暨枫桥干部群众创造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经验。其内涵是,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50.“八五”普法: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

  51.三治:德治、法治、自治。

  52.15年免费教育:即学前教育3年、义务教育9年(小学6年、初中3年)和普通高中3年免费教育。

  53.“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