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2年会宁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7-31 13:33   责任编辑:www

  2021年11月21日在会宁县

  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会宁县代县长 郝 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五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着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担当作为,实现了“十三五”顺利收官,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年来,我们尽锐出战、合力攻坚,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绝对贫困全面消除。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统筹整合各类扶贫资金24.45亿元,精准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解决问题、补齐短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58元,年均增长8.71%。加强薄弱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无失学辍学。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4109户,建成易地搬迁安置点19个,2828户贫困群众搬迁入住。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三重保障”制度全面落实。贫困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省市帮扶单位倾力支持,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各级帮扶干部拼搏奉献,13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7947户16.9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全面完成,二期骨干工程及城乡供水配套工程有序推进,从根本上解决了会宁人畜饮水问题。实施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完成1967个自然村通水,自来水入户96155户。新建和改造农村道路4244公里,实现了“三个百分百”目标。自然村宽带网络和动力电全覆盖。创建省级“清洁村庄”262个,建成户用卫生厕所34623座。乡村两级卫生机构规范达标。“一村一场”健身场地达到248处。富民产业成效明显。按照“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思路,坚持“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大力发展“1+N”产业助农增收模式,“21211”农业产业突破行动全面实施,产业“达标奖补”模式在全省推广。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年均分别稳定在百万亩以上。畜禽饲养量达到520万个羊单位,增长36.84%。建成塑料大棚43679座。瓜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增长76.1%。成立合作社1840家、家庭农场1015家,建成脱贫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294个。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由2016年的40.2%提高到55.3%。累计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8.46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4.13亿元。脱贫攻坚“会宁模式”得到各方认可,2019年被评为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优秀等次,2020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110个集体、246名个人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中国扶贫杂志》两次刊文介绍会宁脱贫经验。中投公司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在全省首创“会宁县防返贫综合险项目”。

  五年来,我们调优结构、积蓄动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连续五年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与2016年相比,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增加17亿元,年均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8%。规上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3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1%、9.8%。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5.15亿元,年均增速5.64%;各项贷款余额111.62亿元,年均增速8.5%。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作物种植面积年均超过30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2万亩。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51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6%。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1家。工业基础不断强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6家,工业集中区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2项。全县入选“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2个,企业商标品牌5个。“两品一标”农产品达到56个,“会宁胡麻油”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国家地理证明商标总数达到18件。文旅产业传承发展,会宁剪纸入选国家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名录”。牵头成立长征沿线红色旅游城市联盟,成功创建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累计接待游客19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1.4亿元。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实现了物流快递村村通,全县网络交易平台累计达到2003家。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实施100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504个,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1亿元。会宁至老君坡(宁甘界)高速公路、G247线会宁过境段等重点交通项目全面完成。祖厉河城区段治理、会宁10.2兆瓦光伏扶贫村级电站等项目成效明显。实施省外招商项目25个,总投资额62.88亿元。

  五年来,我们扩容提质、建管并重,城市面貌灿然蝶变

  空间布局实现大拓展。按照“一河引领、两岸繁荣、三山增秀、四区联动”的城市发展战略,突出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城区规划面积由“十二五”末的30平方公里增加到4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13.8平方公里增加到15.1平方公里,实现了“治理一条河、点亮一座城”的目标。会师大道、长征南路等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会南桥、西津桥等5座桥梁跨河贯通。城区大环境绿化0.92万亩、修复3.5万亩。城区绿地面积由2830亩增加到6546亩、绿地率达到30.9%,人均12.5平方米,增加1.3倍。市政功能得到新提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造老旧小区17个、棚户区8180户。建成科技路等道路24.3公里,维修改造长征中路等道路8.2公里。城区主干道楼宇亮化率达到93%。城市集中供热改造投用,新改建各类管网216.6公里。完成圣地公园、水岸公园等9个公园建设。新建城区卫生公厕60座。建成社区人防标准化工作站5个。管理运行更趋精细化。加强城市交通秩序管理,设置道路隔离栏13.2公里,提升改造公交站88个。依法拆除违法建筑6.2万平方米。规范摊点经营秩序,设置临时摊位213个,清理占道经营9200余处。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扬尘管理“六个百分百”措施,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城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成功获评第十五批“省级文明县”。

  五年来,我们动真碰硬、标本兼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水质安全更加可靠。完成祖厉河、关川河、苦水河水域岸线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责任,推进祖厉河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河道25公里,整治二级支流及雨水冲沟30余条。改造提升城区污水处理厂,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站5个,辖区内7个入河排污口实现动态管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饮用水水源地总数由2016年的2个增加到5个,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要求。生态屏障更加稳固。编制《会宁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实施以G247、G309等干线公路绿化、退耕还林还草、千村万户绿化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完成绿化面积72.94万亩。通过祖厉河城区段崩塌群地质灾害开发式治理,建成生态绿地22.3万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2.6%。创建“国家森林乡村”2个、“省级森林小镇”2个。实施祖厉河流域及炭山沟等12条小流域治理,全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4020平方公里。污染防治更加有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47个,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按时序全部整改到位。深入开展燃煤锅炉、餐饮油烟污染综合整治,优质煤炭配送市场初步形成,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率达到90%以上。大力整治面源污染,依法划定畜禽禁养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成乡镇垃圾收集点21个,配备大型垃圾箱2992个,完成甘沟、柴门等7个乡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废旧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85%、80%。

  五年来,我们践行宗旨、服务民生,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公共服务多元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投入教育资金16.16亿元,新建和改造各类学校340所,新增校舍29.6万平方米、运动场46.6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万个,引进优质教师947人。高考二本上线率突破70%,59名会宁学子被北大、清华录取,会宁一中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会宁二中通过“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评审命名,创建国家级各类特色学校86所,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白银市第三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建成运行,分级诊疗体系初步建立,异地就医实现直接结算。免费开展农村妇女“两癌”筛查6.96万人。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乡镇文化站实现达标全覆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累计达标235个。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更加注重保基本、守底线,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75%以上,落实省市县民生实事125件。成功创建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新增城镇就业2.82万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9.21万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亿元。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8%、97%以上。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2.71亿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30分钟服务圈”,我县被民政部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县。社会治理成效明显。研究制定“政法十条”,矛盾纠纷调处率稳定在96%以上。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办结各级各类线索456条,立案查处77人。“法律十进”“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有序开展,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道路交通、建筑工地、食品药品等行业领域隐患排查,筑牢了安全发展底线。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会师旧址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成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县“四连冠”。

  五年来,我们转变作风、提升效能,政府建设全面加强

  依法行政不断强化。主动接受县人大、县政协及社会各界监督,办复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590件,“12345”公众服务热线和省长、市长地方留言板事项办结率达到100%。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升,持续加强审计监督,完成各类审计项目254项。圆满完成“七五”普法、第四次经济普查和第七次人口普查任务。政风作风深入转变。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政府系统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以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为准绳,持之以恒整治“四风”问题。常态化开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学纪,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持续改进。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编制部门权责清单1576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县政务服务中心建成运行,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各类市场主体年均增长保持在15%以上。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执行减税降费政策,财政预决算、国库集中支付更加规范。

  与此同时,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会、红十字、慈善、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成效,气象、地震、地方志、档案、外事、社科、供销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2021年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民生保障有效改善,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13%。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5.15亿元、贷款余额111.62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11.25%、13.97%。一是脱贫成果不断巩固。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对重点监测对象持续落实各项帮扶扶持措施。全面完成易地搬迁群众不动产发证。改造试点抗震农房623户。整改供水管道174公里。制定9个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行动方案,兑现产业巩固提升奖补资金9389.45万元,新建日光温室552座,塑料大棚1.14万座,引进基础母牛1.1万头、基础母羊2.2万只,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1.6万头、300万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9家、家庭农场39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积极应对旱情影响,统筹各类救灾帮扶资金2015万元。组织劳务输转10.45万人,创劳务收入21.05亿元。二是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启动实施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完成村庄规划编制66个。结合“光彩会宁行”兴村行动,重点打造红堡子、青江驿等5个示范村。硬化村组道路303公里。改建农村户厕2.5万座,整改问题厕所223座。围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整治农村环境问题986个,创建省级“清洁村庄”118个。编制《会宁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实施柴家门等6个乡镇的生活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三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严格落实项目建设“五个一”工作机制和县级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全县复开工项目179个,复开工率78.17%,完成投资53.11亿元。朝阳农产品交易中心、祖厉河生态长廊建设工程、北城中学、会宁之恒20兆瓦风电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会宁干部学院、李家塬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成投用。郭巉路实现全线贯通。四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成造林绿化15.2万亩,人工种草5.5万亩,城区绿化面积300亩。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秸秆焚烧管控和综合利用,1-10月空气优良率为90.73%。综合治理河道6.8公里。敷设城区污水管网400米。排查整改各类生态环境问题138个,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起。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全面启动。五是商贸文旅动能激发。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旅游大数据中心等项目顺利推进。恢复重建乡镇基层供销社,同步成立供销综合服务中心。成功举办年货一条街、汽车家电促销等系列活动。2021新年音乐会、全民健身活动、驿路牡丹生态文化旅游节等相继举行。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游客接待量突破75万人次,预计旅游综合收入20亿元。获评“美丽中国·最佳宜居宜业宜游名县”和“美丽中国·红色文化旅游名城”。六是民生保障更加坚实。落实教育惠民资金1.7亿元,建设校舍面积9.05万平方米,新增优质学位4860个。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98.7%,完成低收入妇女“两癌”免费检查3100人。紧盯疫情强调度、严管控,累计接种疫苗61.5万剂次,核酸检测53.8万份。新增城镇就业4023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851个。发放民政资金1.71亿元,救助48.32万人次,全省社会救助工作现场推进会暨政策培训班在会宁召开,“资金+物资+服务”的社会救助模式获全省推广。建成学院路、北辰路等4条城区道路1.33公里。机动车停放“一难两乱”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化解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5813件。全力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信访维稳等工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实现了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疫情大考,见证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落地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项目,办成了一批顺民意、解民忧的实事好事,全县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饱含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凝结着各位代表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已调离的领导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驻会单位和驻会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会宁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无论前进中的困难有多大,坚持党的领导,用改革激发活力,用创新推动发展,始终是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法宝。无论形势怎样变化,紧紧扭住经济发展不放松,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始终是政府工作的主旋律。无论环境多么复杂,千方百计上项目、引企业、增投入,立足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符合县情的路子,始终是加快发展的主基调。无论什么时候,坚持人民至上,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抓好惠及百姓的民生实事,始终是履职担当的最强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为民之心永远不能变、永远不会变!

  各位代表,越是形势向好、发展提速,我们就越要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财力基础薄弱,工业占比过低,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统筹城乡发展还不平衡,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就业、教育、医疗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三是红色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旅游还未真正形成主导产业。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高科技企业数量少,农业现代化步伐亟需加快。五是城市功能还不完善,基础设施欠账较大,距离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城市目标差距较大。六是营商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亲清政商关系还未完全建立,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工作效率、担当精神仍需提升。对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强化担当作为,认真研究解决。

  今后五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未来五年,是会宁乘势而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期,是会宁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职尽责的五年。刚刚闭幕的县第十六次党代会科学描绘了今后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奋斗目标和实现途径,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在建设现代化新会宁的伟大征程中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按照县第十六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统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中央、省市党委政府和县委部署要求,着力谋发展、保目标,着力优结构、转动能,着力惠民生、增福祉,着力盯热点、破难点,着力抓稳定、强保障,围绕建设“一带五色·多彩会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会宁。

  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

  ——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立足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发展定位,树牢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7%以上。

  ——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创新驱动能力日益增强,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成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十四五”末科技支出达到财政总支出的2%。

  ——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巩固脱贫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有序推进,创建一批特色小城镇、示范村。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取得实效,农业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2%,文明村镇达标率达到90%。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教育名县名片擦得更加靓丽,红色初心文化更有内涵,卫生健康更有保障,社保体系更趋完善,群众就业更加充分,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幸福城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生态环境获得新改善。主动融入“黄河战略”,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绿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祖厉河流域得到有效治理。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空气优良天数逐年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低碳生活成为主流。

  ——文明诚信跨上新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深入。巩固拓展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创新开放构建新格局。创新成为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政府服务质量和企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新的市场主体加快生成、壮大、发展,对外影响力逐步扩大。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见效。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深化平安会宁建设,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数字化逐步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城市病”得到有效解决,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更加成熟,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享有的县域社会治理共同体基本形成。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坚定不移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筑牢返贫防线,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好五年过渡期政策,深入开展“五整五创”和“一推进四提升”专项行动,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夯实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紧盯成果抓巩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收入变化,落实“4+7+12”责任体系,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高标准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巩固拓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完善农村儿童教育关爱工作。加快县级医院薄弱科室建设,稳步提升乡村卫生院(室)标准化建设水平,保持已脱贫人口和重点监测对象参保全覆盖。严守农房动态监测“四制”要求,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实施农村供水提升改造工程,健全完善三级管护机制,常态化开展用水稳定性监测,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定期对易地搬迁安置户开展就业服务,加快扶贫车间向乡村就业工厂(乡村就业帮扶车间)转型,多措并举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扎实抓好新“两园”建设,确保达标覆盖增效益。继续实施好防返贫综合险项目,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金融保障。乡村建设强引领。坚持以祖厉河沿线和国省交通干线为轴,以“郭河一体化”为切入点,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序编制乡镇和村庄规划,推进特色小镇、美丽村庄创建等行动,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产业中心村、美丽乡村、清洁村庄,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争取规划建设S35景礼高速会宁段,启动实施G309汉岔至祁家南山段、S225会宁至华家岭段(南辉旅游公路)、X503会宁至八里公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实施乡村畅通工程,加快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园区路建设进程,每年硬化乡村道路300公里以上。加强清洁能源利用,建成一批电气化试点示范工程。统筹县乡村物流体系建设,新建农产品市场3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20个。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协作帮扶聚合力。用足用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政策,进一步建立与天津市和平区、中投公司以及省市县等帮扶单位长期固定帮扶关系,坚持县级领导包乡抓村机制,管好用好驻村帮扶队伍。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甘肃行动暨“光彩会宁行”活动,接续做好项目支撑、社会帮扶等工作,打造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典型示范县、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

  (二)聚焦现代农业,坚定不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会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根本出路是现代农业,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主攻方向,在招大引强、补链延链强链上谋实招、求实效,积极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稳定粮食产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耕地撂荒治理和土地流转,探索“土地银行”模式,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和节余指标跨省区交易政策,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50万亩,努力创建国家级产粮大县和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持续抓好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两个“百万工程”,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0万亩,确保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年产量50万吨以上。做足兴水文章。加快引洮二期农业灌溉配套工程建设步伐,推动实施干旱塬区兴修水利工程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打造“长藤结瓜蓄”“围追堵截拦”“智能用水节”三大灌溉系统,充分利用“旱变水”“坡改梯”等现代农业技术,全面推广李家塬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建设模式,争取新建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30万亩。优化产业布局。紧盯祖厉河全流域高质量发展带,以“一园一镇三区五基地”建设为重点,不断补齐沿线节点乡镇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发展短板。围绕“南牛北羊、东南药材、特色杂粮、瓜菜果薯”产业重点,坚持系统思维,按照“产业集群、龙头集中、技术集成、要素集聚、保障集合”总体要求,深入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做大做强朝阳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土高、新庄万亩生态牧场,建成现代富硒功能农业基地10万亩,培育1个国家级、5个省级、5个市级、20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优势产业链。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以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依托甘肃开盛、新疆润丰、京岚智联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蒙生养殖等规范型专业合作社,建设肉羊、肉牛、丹参、食用葵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施优势区域品牌营销战略,扩大“甘味•会宁”影响力。大力建设数字乡村,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步伐。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新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3家、龙头企业50家。新发展农民合作社150家、家庭农场400家。新培育10个10亿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努力打造全省农业产业主体功能区。

  (三)弘扬红色文化,坚定不移打造会师之城。立足红色资源禀赋,着力发展文旅赋能型县域经济,以会师之城建设引领城市转型升级,持续放大红色初心文化核心影响力。坚持规划先行,优化空间布局。按照“红色引领、双向拓展、生态固本、数字赋能”的总体思路,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突出会师之城红色定位,突出祖厉河城区段后续治理提升,突出教育名县聚集效应,突出城南高铁小镇带动,不断优化县城国土空间布局,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会师之城。坚持品牌创建,打造红色经典景区。全面启动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以会师旧址拓展提升为核心,改造提升长征胜利景园、会宁红军烈士陵园,推进景区周边环境整治,不断提高景区品质、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打造全国一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实施红色风貌提升工程,以会师大道等城区骨干道路、桥梁为主,改造一批红色街区,建设以南辉路为代表的红军路,打造以南什为代表的红军村,实施以会宁服务区高速出口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红色驿站”项目,拉长红色旅游链条,形成“出发在红色驿站,参观在会师旧址,瞻仰在大墩梁、慢牛坡,体验在胜利景园、红军村、红军路、红色街区,受教育在干部学院、红军小学”的旅游闭环。坚持补齐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全面摸清城区老旧小区、棚户区底数,合理确定改造内容,科学编制改造规划,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市场。高标准完成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加快斜坡治理末端美化加固、东河渡槽不稳定斜坡治理及南城、北二十铺湿地公园建设,打造集防洪、休闲于一体的蓄水景观工程,带动城区祖厉河两岸全面繁荣发展。持续健全城市配套功能,实施通宁路、祖河路等一批道路项目。规划建设东河大桥、文星街桥等一批桥梁工程。建成一中什字、南关什字等一批人行天桥。新建汉文化广场等一批休闲广场项目。按照生态园林化思路,有序推进西岩山、桃花山、东山公园化改造,启动建设状元历史文化公园,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加大城区及周边绿化力度,争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5平方米。抢抓定西—会宁—平凉铁路建设机遇,启动建设城南高铁站,辐射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会宁县城天然气输气管道接入项目,完善城区集中供热管网,加快文星街、枝阳街等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和集聚能力。坚持智慧化管理,建设数字城市。实施“互联网+”行动,全面推动“5G”站点建设和“大数据”应用,积极推进政务云、工业云、商务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等数字化服务,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人性化管理水平。引进保利物业、驿停车等企业,以信息手段解决群众停车难、老旧小区管理难等问题,逐步推行园林、环卫、物业、停车等市场化运营,让人民群众共享数字社会带来的便利。

  (四)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建设全国教育名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补齐发展短板,努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资源配置。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科学推进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在城区新建北城中学、南十小学和县第八、第十幼儿园等10所日托幼儿园,改造提升会宁一中、会师中学、东关小学、北关小学、教场小学、回民小学等城区老旧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办好必要的村级学校,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努力构建城乡均衡的教育资源体系。落实好新时期“教育十条”意见,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师资引进、培训表彰等工作。实施好百名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千名青年教师引进工程、万名教师培训工程,依法保障和提升教师待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照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突出智育向“五育”并举发展,积极落实“双减”政策,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前教育由数量普及向质量普惠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幼儿园日托能力建设,规范盈利性民办幼儿园保育服务,实现适龄幼儿“有园上”到“上好园”的转变。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落实义务段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措施,推进片区教研、城乡联盟校建设和乡镇内教师走教机制建设,加强农村“两类学校” 管理,保障好特殊群体少儿义务教育需求,健全优质、公平、均衡的义务教育体系。高中教育由“以考定教”向优质特色发展,优化高中教育资源配置,鼓励高中学校创新教育理念,走特色化办学的路子,实现分层互补、优质发展。抓好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实施,健全普通高中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确保新高考高质量落地。职业教育由对口升学向技能兼备发展,对接行业就业、产教融合,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加大应用型培训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强教育品牌。总结传承好“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建设会宁教育研究院,大力培植本土特色教育理论文化。实施“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建设工程,建好办好各学段窗口学校。支持学校优质社团、特色活动蓬勃发展。实施高考质量全学段奖励措施,构建教育品牌共建共享、一体打造机制。办好会宁教育融媒体,优化会宁教育艺术团,新建搬迁会宁教育展览馆,讲好会宁教育故事。

  (五)厚植生态底色,坚定不移守护绿水青山。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着力构筑“一带两廊三区”的立体化县域生态格局,全力打造绿色秀美山川。突出全流域综合治理。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以祖厉河绿色生态示范带为轴线,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实施甘沟驿段等干流及苦水河、红花沟等29条支流治理项目,协调推进渭河、关川河生态湿地综合治理,不断健全河道整治与管理长效机制,持续优化县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结合坡耕地、淤地坝等项目建设,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428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在62%以上,争创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理念,探索建设“生态银行”,加快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着力打造G247线、G312线两条绿色生态廊道,全力推进南部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中部水土流失严重区及北部高海拔区生态修复。依托三北防护林、退化林修复、人工种草、城区大环境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20万亩水土保持林、20万亩碳汇储备林,抚育10万亩低效林中幼林,构建20万亩以林草植被为主的生态屏障。深入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和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形成以“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道路为补充”的县域通道绿化网络。全县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全面促进低碳发展。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谋划林业碳汇开发面积100万亩。充分发挥风力、光热资源优势,加快甘沟330千伏变电站、土门岘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实施好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探索推广“光伏+农业”模式,力争在新能源建设上有大的突破。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有效改善农村用能结构,全面推进燃煤暖炉、土炕等清洁化改造。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着力创建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社会。聚力攻坚污染防治。巩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各级反馈问题整改成果,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实施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实现祖厉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沿线镇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紧盯智慧河湖建设,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大测土配方和有机肥推广力度,坚决守住土壤环境质量底线。

  (六)顺应群众期盼,坚定不移保障民生普惠共享。坚持把精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民生和社会事业,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力强化就业创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全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民生实事项目,继续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大型公共招聘活动,每年新增城镇就业4000人以上。用活用好创业担保贷款,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优质便捷的信贷服务。做好劳务输转,加大“定向”“定点”输转力度,培育会宁劳务品牌3个以上,开拓30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3个,确保每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0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0亿元以上。倾力守护全民健康。健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加快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实施“4+666”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完成县人民医院三级甲等和县中医院、县二院、妇幼保健院三级乙等评审。实施白塬、韩集等14家乡镇卫生院提级达标,建成新标准化村卫生室45个。紧盯妇幼健康服务,建成1家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8家社区普惠托育机构、29家标准化规范化儿童保健门诊。努力筑牢保障网络。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升救助便民利民服务水平。有序实施县养老服务中心、县中心敬老院、郭城驿镇中心敬老院等项目。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续保率保持在90%以上。不断扩大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工伤保险参保率不低于90%。积极推行“互联网+ ”医保支付,扩大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覆盖面。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和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文化聚心铸魂的作用,深入挖掘和传承会宁本土传统文化,做好牛门洞、西宁城等遗址保护,创作一批更具时代生命力的文化艺术作品,不断提升会宁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扎实推进体育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升“五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发挥农家书屋、村史馆、讲习所等基层文化阵地作用,全面改造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加快发展新型文旅业态、文旅消费模式,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3.5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

  (七)创新社会治理,坚定不移共建平安家园。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育、智治支撑“五治”同发力,持续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社会矛盾多元调处机制,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重点打造政务绿色通道、智慧化城乡指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治理“三个中心”,推广疫情防控四级网格管理模式,全面开展信访积案专项治理。以乡镇综治中心为纽带,有序推进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部门集中办公,开展集成服务,强化群众诉求规范表达、矛盾纠纷依法调处的空间保障。全力打造法治会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常态化暨重点行业领域整治,推进禁毒人民战争,打击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六位一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升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实施看守所、武警中队搬迁等项目,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全面实施“八五”普法,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开展“智慧社区矫正中心”创建工作,提升管理教育效能。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生态环境,推动信用乡村建设。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持续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和工作会商,提高气象、水旱、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能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水平。稳步推进县应急管理中心、避难场所、综合性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设。严格落实“路长制”“林长制”“河长制”,扎实开展道路交通、森林防火、河湖安全、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加强新《安全生产法》的宣传普及,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提升人防工程平战应用水平,稳步增强国防动员能力。

  各位代表,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履新启航,继往开来的关键之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11%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控制在省市下达指标范围内。

  2022年,我们将聚力打好乡村振兴、污染防治、优化发展环境“三大攻坚战”,系统推动实施“九大行动”:

  一是实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行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继续落实“两免一补”和“营养餐”资助政策。改造抗震农房1521户。加快党家岘乡、侯家川镇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和改造提升,推进“智医助理系统”应用,实现“智慧村医”全覆盖。紧盯稳定供水目标,健全管理机制,改造管网800公里,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推进标准化种养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新两园”创建,确保到户产业达标覆盖增效益。

  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紧扣国土空间规划和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完成行政村村庄规划52个。打造韩集、甘沟2个示范乡镇,红堡子、袁坪等5个省级示范村和驮营、二十铺等8个市级示范村。建好“四好农村路”,硬化村组道路30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200公里,新建卫生厕所2万座。聚焦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建设综合商贸服务中心、乡镇商贸中心,组建现代物流企业联盟和“冷链物流”“仓储物流”2个产业园,完善以县域为中心,乡村为网点的通道物流体系。

  三是实施农业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继续实施以“两个百万”为主的科技抗旱增收工程,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以李家塬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示范引领,打造沈屲、钟岔等12个产业中心村。依托甘肃开盛,提升改造4万座塑料大棚,流转土地10万亩,高标准推进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瓜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新疆润丰,逐步打造以李家塬、任半岔、新庄塬为核心,辐射周边的万亩食用葵花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对接引进京岚智联、博拉网络等企业投资,打造集肉羊标准化养殖育肥、屠宰加工、冷链销售于一体的肉羊全产业链园区。引进天津“金三农”,打造肉牛现代产业园。依托北京航天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启动10万亩丹参种植现代产业园建设。实现牛、羊、瓜菜等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集产供销、技工贸为一体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高质量发展。健全“6+7+1”农业保险风险保障体系,落实各项抗旱减灾措施,强化病虫害及重大疫病防控。

  四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文旅赋能型城市发展步伐,制定红色旅游城市规划,启动城市红色风貌、红色街区、红军村改造,加快会师旧址5A级景区创建步伐。实施西岩路、滨河西路等4个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项目,安置居民1002户。新建、续建文化路东段、夕照北路等4条城区道路,续建城区塑胶人行步道工程7公里,开工建设团结广场、会宁一中什字人行天桥。启动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项目,拓展延伸城区集中供热管网。提升改造鸭掌沟林荫公园、水岸公园等9个城市绿化工程。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网络,完成县博物馆整体搬迁,启动建设城区体育公园建设项目,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

  五是实施生态修复行动。加快推进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三期、北二十铺湿地生态恢复及河道治理、厉河古城段综合治理等3个重点项目,进一步恢复和强化河道行洪、排水等综合功能。启动实施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袁埫项目区,从源头上有效预防控制水土流失。实施城区和郭城驿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工程。持续整治违法排污行为,加强饮用水源地监管,确保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年开展国土绿化15.4万亩,推进50万亩建成林碳汇交易,积极争取20万亩储备林申报入库。开展“两高”企业、乡镇燃煤锅炉淘汰整治,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实施会宁县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炭热联产示范项目。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加强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六是实施民生保障行动。新增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建成县八幼、十幼、南十小学、北城中学和会宁一中综合实验楼,完成会宁三中消防改造工程,维修改造12所农村中小学,启动建设县十一幼和东方小学。始终抓牢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完成县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楼建设,实施县疾控中心整体搬迁、县中医院康复理疗楼及专病中心、县妇幼保健院核酸检测实验室项目,实现15家乡镇卫生院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达标,推广应用“白银快办”。全面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促进困难群众、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多渠道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人以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聚焦“学、残、病、灾”等特殊群体,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健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网络,稳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97%以上。建立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保障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帮扶援助长效机制,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可持续、获得感成色更足、安全感更有保障。

  七是实施“光彩会宁行”行动。全面推进治水、兴村、助学、保医、招商、造林“六大行动”。在城乡污水处理、高效节水梯田建设等方面加大与社会资本方合作力度,确保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农业生产经济价值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加强与甘肃忠恒集团等企业、商会的结对帮扶,资助5所普通高中“光彩班”品学兼优学生1000名,让更多的会宁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圆梦大学。加大与省卫健委的汇报衔接力度,对各级医护人员开展培训,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整合民营企业、商会造林资金,加快现代农业、生态牧场和“光彩林”落地建设。

  八是实施城乡拆违治乱行动。突出“拆违、治乱、提质”,以乡镇为战场、村为主体、户为基础,以国省道、县乡道、村组巷道、河道沟渠等区域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坚持“拆改”结合,做到“拆除一片、清理一片、美化一片”,营造整洁有序、文明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核实城区土地、规划、建设等各项手续,依法查处城区各类违法违章建筑。加大综合执法检查力度,全方位、无死角进行检查,严厉打击乱建、乱放等破坏环境行为,着力打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九是实施社会治理提升行动。聚焦疫情防控形势,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筑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四级网格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监管,突出抓好道路交通、自然灾害、消防安全、危化品等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提升“互联网+”智慧监管水平,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快建设“健康会宁”。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纵深推进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行动。积极争创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加快县大数据局和会宁县综治中心、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大数据中心建设进度,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升“平安会宁”工作水平。有序推进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化解工作,巩固深化“一难两乱”专项行动成果,有序推动环卫、园林和物业小区智慧化管理、市场化运行。

  各位代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022年,我们将用心用力办好10件惠民实事。①启动县第十一幼儿园和东方小学建设项目,新增学位2000个。②引进教育、卫生领域高层次紧缺性人才260人。③硬化乡村道路300公里。④实施抗震农房改造1521户。⑤新建城区人行天桥1处。⑥完成四中家属楼等9个老旧小区改造。⑦实施钟鼓楼林荫公园提升改造项目。⑧实施会宁县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⑨新建高标准农田22万亩。⑩继续实施“防返贫综合险项目”。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为政之要,重在力行、贵在担当。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勤政为民、履职尽责、实干担当,努力为全县人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坚持党的领导,打造忠诚政府。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贯彻落实省市党委、政府和县委各项决策部署,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

  坚持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始终把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科学民主决策、依法秉公用权、规范文明执法。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深化政务公开,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有诺必践,打造诚信政府。始终把政府诚信作为“第一诚信”,认真落实民生实事、便民服务等各项承诺。聚焦招商引资、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建立诚信档案,严惩失信行为,不断提升行政效率和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树立公平、公正、诚信的良好政府形象。

  坚持实干担当,打造有为政府。始终把“到事、到岗、到人”作为落实的重要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以政府更加有为促进市场更加有效。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着力倡导敢担当、善作为、重实干的作风,竭力凝聚感恩奋进、拼搏赶超的强大合力。

  坚持清正廉明,打造廉洁政府。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坚定不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不断强化审计监督,全力推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拓展。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不求短期效益,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奋进“十四五”是一段新的接力赛和长征路,唯有奋斗才能把愿景变为实景,唯有实干才能把蓝图变为现实。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面貌,满弓劲发的奋斗姿态,持续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会宁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