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2年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7-31 23:19   责任编辑:www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十三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十三届政府工作回顾

  县第十三届人民政府任期的五年,是镇宁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与全县人民一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向好,社会大局稳定,荣获全国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五年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5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15%和9.86%,圆满完成了县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这五年,我们着力解民忧保稳定,人民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精彩打赢两场战役。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累计投入资金95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33个,安全饮水项目218个,易地扶贫搬迁2230户9554人,完成通组硬化路126条,改造农村危房6363户,整治“透风漏雨”房屋4494户,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交通等方面的短板,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简嘎乡如期脱贫,全县11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1361户92971人全部脱贫。二是有效控制了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发生后,我们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快速响应,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复商复学,连续650余天无新增确诊病例,取得了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

  民生保障全面增强。我们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每年压缩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事业,累计投入教育经费28.84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各类学校51所,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学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2.1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98%,全县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深化,一批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建成投用,城乡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县人均期望寿命达76.86岁,实现省级以上卫生乡镇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6个。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我们始终将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抓牢就业保障服务,五年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3万人,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4万人,新增就业2.8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我们始终致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卡累计持卡31.4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覆盖32万人,异地就医费用实现直接结算,公租房保障政策惠及5622户9966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困难群体救助金2.95亿元,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则救。我们不断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设施实现15个乡镇(街道)全覆盖,拥有床位共计1600余张。我们全面落实拥军优属各项政策,基本建成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尊崇军人的社会氛围日趋浓郁,荣获全省第九轮“双拥”模范县称号。

  社会治理全面深化。我们始终强化法治政府建设,“七五”普法圆满收官,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4个。“平安镇宁”建设不断深化,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218个,实现人民调解全覆盖,成功调解矛盾纠纷共2716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扫黑除恶、禁毒防艾深入推进,刑事案件破案率位居全市第一,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指数位列全省前列。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抗灾能力不断提升,连续五年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

  这五年,我们着力调结构促转型,发展质量效益持续向好。

  高效农业健康发展。农村产业革命硕果累累,农业经济效益逐渐凸显,八大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蜂糖李、樱桃、芒果、火龙果、百香果“五朵金花”竞相绽放,“镇宁樱桃”“镇宁蜂糖李”“镇宁小黄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六马镇获评贵州省唯一的“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黔棠姜生物、金瀑黑茶、华洋食品等农产品龙头企业扎根我县,一产增速持续位居全市前列。

  特色工业跨越发展。特色轻工、精细化工两大首位产业优势更加突出,生态特色食品、清洁能源、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蓬勃发展,五年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09.2亿元。精细化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红星精细化工产业园通过全省首批化工园区认定,红星山海生物、华尔盛新材料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入驻园区。清洁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壮大,与大唐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华电、国家能源等央企合作,实施风电、光电项目,总装机规模达到54.9万千瓦,获批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特色轻工产业效益欣欣向荣,汇景纸业、顺立达纺织等企业实现扩产增效,逐步成长为省内各自领域的领军企业,牛来香、黄果树酒获第五批“贵州老字号”企业认定,其中牛来香产品作为航天员食品再次伴随神舟飞船进入太空。

  全域旅游提速发展。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3146.3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8.03亿元,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成功承办第八届安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完成夜郎洞、高荡、马鞍山、茂良、新苑、红旗湖等重点景区的升级改造,实施贵州西部·黄果树游客集散中心等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连续成功举办黄果树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和樱桃、蜂糖李、火龙果旅游采摘季活动,2019年成功创建贵州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起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荣誉称号。

  这五年,我们着力强基础增内涵,城乡发展面貌大为改观。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六网会战”深入推进,县城供水二期工程和大湾变电站投入使用,30户以上自然村寨实现4G网络全覆盖,开通都安高速公路镇宁东站,全县农村公路里程达1721公里,实现村村寨寨户户通硬化路,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建成纳井田水库、白沙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龙井湾水库、革窍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和县城防洪工程顺利推进,新增灌溉面积2.12万亩,初步解决了我县工程性缺水问题。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通过城市“三改”,不断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城区新增停车位4715个,不断健全城市服务功能。建成石博大道、南外环路、安庄大道,打通人民路西段、沿河路、三合路、红旗湖路等城市主干道,县城建成区面积从6.8平方公里扩展到2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7.52%,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乡村面貌不断改善。对照“四清两改四严禁”标准,全面创建宜居乡村,答好了乡村振兴的“美丽镇宁”答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三改”3459户,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31546户,有效提升了农村住房的居住功能和卫生条件。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项目建设,初步解决“垃圾围村”和乡村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不断规范农村房屋建设程序,坚决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现象,有力改善镇宁乡村风貌。

  这五年,我们着力抓改革求创新,县域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简政放权纵深推进。我们坚持“简”字当头,着力强化简政放权。开辟招商服务绿色通道,全县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86.41%,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精简至46项。着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市场准入门槛大幅降低,登记注册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设立登记全程电子化办理比例达76.42%。城乡居民不动产产权制度改革稳步实施,有效盘活社会资产。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我们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扩大有效投资、稳增收促就业的重要抓手,全力开展产业大招商,累计投资总额482.22亿元。坚持以环境招商,共引进招商项目394个,方大特钢、中国电建、大唐集团、中国华能、国家能源等一批优强企业落地投资。世界五百强企业正威集团高科技材料项目顺利签约。

  市场活力持续释放。减税降费系列政策落地落实,切实为企业纾难解困,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总量达32442户,年均净增2597户,完成专利申请297件。深入开展“雁归兴贵”行动计划,扎实创建创业型城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00余笔1.7亿元,新增创业2124户,实现带动就业8571人。

  这五年,我们着力补短板防污染,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河长制”工作考核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河流水质达标率均保持在100%,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扎实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抓好污染物减排,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以上。

  环保短板加快补齐。全面完成中央、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治理面积39.6亩,复垦废弃土地26.9亩,修复历史遗留矿山15个,复垦复绿310亩。完成县城二期供水、二期污水处理、县城给排水管网改造,完成8个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绿色发展取得实效。森林覆盖率从49.54%提高到65%,成功创建贵州省森林城市、贵州省第一个园林县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81.28万亩森林纳入天然保护林管护,特色经济林达40.44万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10.56万亩,发展方式加快向绿色发展转型。

  这五年,我们着力转作风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作风效能持续提升。常态化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以学习提升党性修养,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深入开展作风教育整顿常态化行动,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作风问题,干部担当作为的激情大幅提升。

  廉政建设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入,各类腐败行为得到进一步防范和惩治,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理念深入人心。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长期过紧日子”的理念,严控机关运行成本,压减一般性支出2.34亿元,“三公经费”较前五年总量减少24%。全面整改省委、市委巡视巡察反馈意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依法行政持续深化。严格落实调查研究、专家论证、风险评估、法律顾问、法制审查、集体决策、出庭应诉、“双随机一公开”、政务公开等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政协、舆论等各方面监督,自觉在法治轨道上、人民监督下依法履职。4181项行政权力事项集中一站式办理,网上可办率位居全省第一。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2021年,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发展好中趋优。前三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9.09亿元,同比增长12.9%,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四,顺利完成市委提出的进位要求,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全力抓好疫苗接种工作,构筑免疫屏障。我们毫不放松、稳扎稳打,健全防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整合涉农资金1.3亿元用于巩固脱贫成效,集中整改上级反馈和自查补短板问题100余个,奋力推动乡村振兴。我们负重前行、精准施策,围绕“四新”狠抓“四化”,引进重点产业项目64个,新增到位资金46.44亿元,培育“五上”企业入库16家,打赢了经济发展突围战。我们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多渠道多举措化解债务、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纠纷170件,保持打击违法犯罪高压态势,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为喜迎建党百年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外事侨务、人民防空、粮食安全、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档案管理、调查统计、民族宗教、史志编撰、关心下一代等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文联、科协、红十字会、计生协会等组织作用充分发挥,税务、气象、通信、邮政、供销、银行、保险、石油、烟草、电力、高速路政为地方发展作出了新贡献。五年来,我们圆满完成了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得益于对口帮扶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倾力帮助。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群众和党员干部,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全体驻县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和各垂直管理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镇宁发展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镇宁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不优,企业规模小效益差,产业链条不完整,与省内其它经济强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保基层、保运转、保民生压力巨大,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缺乏实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程度不高,民生保障、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痛点难点还没有完全解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任重道远;对外开放水平还不够高,破解发展瓶颈制约还不到位,融入区域协同发展效果不明显;社会治理、安全生产、风险防范等体系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一些领域风险尚未完全化解;个别干部作风不实、能力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不负人民期盼。

  十四届政府工作打算

  未来五年,是镇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也是镇宁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年。刚刚闭幕的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擘画了镇宁发展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做好未来五年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决策部署第一时间执行、高质高效推进、不折不扣落实;最重要的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上走在前列,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上提升竞争力,努力为镇宁赢得战略主动、发展先机;最关键的是坚决贯彻落实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力以赴把党代会既定的“规划图”“路线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

  未来五年,镇宁拥有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一是加速向好的外部环境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下,全球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发生重大变化。大挑战催生大机遇,得益于制度优势,我国率先在全球实现经济复苏,抢占了发展的主动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牢牢把握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顺势而为,我县未来五年的发展前景可期。二是明朗的宏观政策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了围绕“四新”狠抓“四化”、推动贵州加快发展的路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推动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从财税、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各方面进行重点支持,市委、市政府对加快镇宁“四化”建设进行了科学全面的安排部署,镇宁加速发展正处于难得的政策机遇期。三是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近年来,我县交通瓶颈不断突破,沪昆高速铁路和三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拥有9个高速公路出站口,极大地拉近了镇宁与西南地区各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随着“强省会”五年行动的实施和黄百铁路的建设,镇宁的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承接外来投资、加快产业发展的基础将进一步夯实。四是独特的发展资源优势。镇宁位于黄果树、龙宫两个国家5A级景区之间,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空气优良、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富集,水能、风力、太阳能、重晶石等自然资源丰富,知名农产品众多,是我们加速推进“四化”的宝贵天赋。同时,12万镇宁儿女常年在外创业,培育了一大批有资本、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五是厚重的后发赶超优势。经过一届届政府的接续奋斗,镇宁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全域旅游加速提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特色轻工、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清洁能源、生态特色食品等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一批处于国内领先的重大产业项目陆续落地,为镇宁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势能,镇宁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夕。六是旺盛的创新创业优势。我县处于滇黔交通要道上,历史上开放创业的基因深植于镇宁人民的血脉之中。上世纪80年代,成衣加工、白酒酿造、商贸流通等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定为“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和“全省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改革试验县”,1996年引进的红星公司是安顺第一家上市企业。进入新时代,镇宁人民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必将成为镇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结合优势,展望未来,新一届政府将更加主动地扛起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发展担当,以奔跑者的状态精进笃行,以奋斗者的姿态革新图强,以追赶者的心态增比进位,奋力把镇宁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砥砺前行。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全力以赴围绕“四新”要求主攻“四化”建设,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奋力建设“实力镇宁”“开放镇宁”“绿色镇宁”“幸福镇宁”“平安镇宁”,着力打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镇宁篇章!

  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以上,达到180亿元,力争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左右;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2%左右。通过五年的努力,发展水平保持在全省二类地区前列,力争进入全省一类地区,形成在全省具有竞争力的百亿级产业。

  未来五年,我们将努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推动工业大突破,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坚持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实力镇宁”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力争经济发展水平进入全省一类地区。

  加快推动优势产业聚集发展。以工业倍增行动计划为主抓手,壮大特色轻工、精细化工两大首位产业,推动新型建材、清洁高效能源、生态特色食品等产业提质升级、聚集发展,深入实施企业“四转”工程,全面落实企业上规入统激励政策,着力培育一批10亿级工业企业。帮助晨春石业、天韵石尚等企业完成转型升级,支持红星山海生物、黔棠姜、金瀑黑茶、黄果树酒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盘活存量。着力引进一批大型化工项目入驻红星精细化工园区,引导生活用纸、个人护理用品、特色食品、轻纺服装等企业抱团发展,推动水、光、风等清洁高效能源协同发展,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印刷包装、鞋业、民族旅游商品、冷链物流等产业,做大增量。力争到202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90亿元、增加值达到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户,全力打造黔中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加快推动产业链条实现突破。瞄准特色轻工、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清洁能源、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方向,致力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重点产业链。加快推动晨春石业台球产业园、汇景纸业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顺立达纺织二期及印染等上下游项目建设,奋力实现产业优势互补、产业互动、互利共赢。加快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引进大数据企业10家以上,加快推进石材云平台项目、纺织生产信息化等项目建设。支持重点企业技改扩能和升级增效,力争打造5个融合标杆项目、30个融合示范项目,带动融合企业100户,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实现“登云用云”。开展好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力争每个工业产业形成一批有核心专利权的拳头产品,支持红星发展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深化合作。

  加快推动产业园区提档升级。科学布局园区内产业集聚分区,加快完善“一园三区”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用好省级轻纺示范园区、省级特色工业园区、省级化工园区等“金字招牌”,做大以汇景纸业为龙头的日用快消品产业园,推动形成五十亿级产业集群;做优以顺立达纺织为龙头的轻纺产业示范园,打造纺织行业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做强红星精细化工园区,抓好华尔盛公司化工新材料、三田中桥公司生物制药等项目建设服务工作,打造百亿级化工园区;全面巩固历届石材博览会成果,以正威集团高科技材料基地等项目建设为契机,打造百亿级石材园区。积极探索园区市场化发展新路径,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推动园区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加快完善园区供水、供热、电力、交通、物流、环保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金融、娱乐等服务设施,推动镇宁产业园区尽快获得省级经济开发区资格认定。

  (二)全力以赴推动城镇大提升,优化城市发展格局

  坚持将新型城镇化作为实现“实力镇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奋力打造安顺城市发展西翼,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提升城市品质,做强中心。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实施城市“一带两场三改”,推动城市更新,结合穿城河提质升级治理,打造沿河生态廊带,加快城镇农贸市场和停车场规划建设,新增城区公共停车位3000个以上,全面完成6417户棚户区改造存量任务、4898户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30条背街小巷改造任务,不断增强镇宁城市品质和人口承载力,力争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左右。大力实施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建设,建成5G基站1000个左右,加快充电桩、无障碍设施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和“瓶颈路”拓宽工程,谋划推动东外环路项目,完成北外环路建设,全面提升城市交通路网承载能力,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达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大力挖掘文化底蕴,盘活钟鼓楼、老粮仓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融入镇宁文化元素。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聚焦宣传教育、市民素质、环境卫生、城市管理、文明实践等方面抓好提升,实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文素质明显提升、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优化城镇布局,带动周边。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全面完成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形成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经济发展“一条线”。主动融入“强省会”五年行动,加快与安顺中心城区同城化步伐,加大镇宁与贵阳、贵安、安顺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优势互补、生态共建共享等领域的合作力度。高标准谋划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向环翠、白马湖等中心城区集聚,以丁旗、宁西为核心创建全省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双龙山为中心建设全市旅游产业服务中心,打造镇宁城镇化建设的“黄金三角”。科学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以环翠新区为中心,完善城市综合体,以黄果树游客集散中心建设为依托,完善全域旅游配套设施,建成黄百铁路镇宁站,有序推动城市部分功能向西向北转移。到2025年,城镇常住人口新增5万人以上。

  加快城乡融合,辐射乡村。结合县城建设带动中心集镇改造,建强募役、马厂、江龙、六马、良田等区域性中心城镇,培育3个左右省级特色小城镇,打造贯穿镇坝公路沿线的城镇发展轴,构建“一极一轴多点”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继续推广“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向农村基层延伸,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居住条件;在人口流入较多城镇加快布局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7所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1所以上。强化农村居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坚决遏制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行为,探索彰显镇宁文化特色的农村建筑风格,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大力实施宜居乡村创建,推进实施“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安全饮水管护等体制改革,以建设板袍、茂良、桐上、高荡、马鞍山等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带动,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绿色乡村。

  (三)全力以赴推动农业大发展,加快推进融合联动

  坚持将农业现代化作为推动“实力镇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实现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谱写镇宁农业农村发展的华彩乐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巩固脱贫成效为目标,整合用好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等资源,持续健全防贫监测和帮扶体系,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以打造乡村振兴“镇宁样板”为抓手,持续补齐水、电、路、讯、房等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深入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实现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转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从突出到人到户转向推动区域发展、从以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政府市场有机结合的“三个转变”,绘就镇宁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全面做强特色高效农业。按照市委“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的思路和“高端化、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数智化、融合化、全球化”的定位,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探索镇宁农业现代化新路径,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全县一产总产值保持年均8%以上增长,到2025年突破58亿元,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样板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推进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7万亩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2万吨以上,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培育壮大农业示范园区。持续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结合精品水果、茶叶、小黄姜、瓜蒌和蛋鸡、冷水鱼、生猪养殖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实施蜂糖李种植园标准化改造,打造国家级种植示范园区,擦亮“镇宁蜂糖李”的特色产业名片。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八大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确保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7万亩左右,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8万亩以上,种植茶叶达10万亩以上,水果种植面积达60万亩以上,肉蛋类总产量实现7.44万吨以上。

  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工业化理念和产业链思维,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步伐,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主体,发展农产品分拣包装、冷藏保鲜、烘干等产地初加工,推动“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鼓励和引导经营主体加快“两品一标”等认证,规范蜂糖李、茶叶、小黄姜、鸡蛋等农产品品牌创建标准,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着力完善农产品深加工配套体系,引进一批高端精深加工企业,进行功能性食品开发和天然产物提取,力争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左右。

  (四)全力以赴推动旅游大提质,塑造特色旅游品牌

  坚持将旅游产业化作为实现“实力镇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

  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大力实施旅游市场主体培育、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盘活闲置低效项目四大攻坚行动,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支持旅游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一批限上旅行社、限上餐饮业、限上住宿业和规模以上旅游娱乐企业,全面提升涉旅从业人员素质。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等,推动旅游方式由游览观光型向参与式、体验式、沉浸式旅游发展。高品质打造商务酒店、度假酒店、温泉酒店、精品民宿等住宿产品,构建具有镇宁文化特色的住宿体系。加快推进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主动融入“云上贵州·智慧旅游云”,实现旅游景区5G网络全覆盖,完成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景区引导标识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全面推进主城区到重点景区的旅游公路和公交体系建设,加快推动镇宁—黄果树旅游大道建设,开通都香高速公路夜郎洞站。积极配合推进黄果树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黄果树—龙宫融合发展核心枢纽,力争游客接待数、过夜游客数、旅游人均消费等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标在201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高标准创建旅游品牌。充分用好第八届安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果,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对外旅游宣传,继续加强与国际性旅游组织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升镇宁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用好我县区位、气候、产业、资源等优势,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资源,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镇宁弄染结盟核心展示园建设,打造以高荡为重点的“布依四十八寨”文旅示范区,以弄染、板袍、马鞍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示范区,以黄龙湖、白马湖、打帮河为重点的康养旅游示范区,以镇坝公路沿线和马厂茂良为重点的精品水果采摘农旅融合区,谋划推出更多群众性精品体育赛事,加快推动农旅、文旅、体旅等深度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与资源禀赋的匹配度。依托大数据产业,面向全国建立“康养旅游+”合作机制,全面唱响“康养福地·瀑乡安顺·甜蜜镇宁”文旅品牌,争创贵州省旅游强县。

  全领域促进消费升级。主动适应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开发旅游新项目、新业态,推动旅游业态向差异化、精品化、高端化发展,推动旅游消费结构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抓好高荡、夜郎洞等景区提质扩容,实施红旗湖、马鞍山、大寨、茂良等景区升级改造,实现旅游“拳头”产品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步伐,以银城趣事街区为重点,做大做强旅游商品开发企业,结合镇宁文化特色开发一批“名、特、优、精”文化旅游商品,着力打造贵州旅游商品集散地。以城旅一体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天瀑城、春风里、安庄卫等步行街,打造集吃、购、游、住、玩于一体的“夜游镇宁”文旅品牌,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深度挖掘游客“二次消费”“多次消费”潜力,推动“快旅”“慢游”互促发展,将镇宁打造成为黄果树旅游圈的“后花园”“加油站”。

  (五)全力以赴扩大开放合作,增强县域发展活力

  坚持将实施更高水平开放作为实现“开放镇宁”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奋力将镇宁建设成为黔中开放型经济强县。

  持续深化开放合作。用好区域合作平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用好东西部协作资源,主动与广州越秀、贵飞公司等帮扶单位开展经济合作,继续强化与青岛胶州等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用好国际石材博览会等对外交流渠道,积极融入贵州省“飞地园区”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开放型创新载体,培育壮大镇宁县石材外贸转型示范基地,积极参与六枝、普定县际开发区(园区)一体化建设。

  持续狠抓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紧盯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四化”和生态环保基金的投向,围绕“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全力抓好项目谋划储备和申报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市“盘子”,力争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努力提高工业投资占比。严格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坚决避免无效低效投资,继续扩大交通、水利、教育、卫生、城市“三改”等领域投资,加快形成新的投资增量。进一步营造大抓项目的浓厚氛围,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问责问效,破除项目瓶颈制约,合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重点谋划坝草码头、镇宁化工产业大道、镇宁经高荡至夜郎洞公路、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等项目建设,积极申报镇南灌区、精品水果灌区、茶园灌区等大中型灌区项目建设,加快推动板岩水库、偏坡水库、江龙水库、芭蕉湾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项目,积极做好黄百铁路镇宁段项目建设。

  持续强化产业招商。坚持将产业大招商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抢抓东部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完善产业招商项目库,制定完善各领域各产业标准化、公开化、透明化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全员化、精准化、专业化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强、带动就业多、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格局。在新型工业化方面,聚焦特色轻工、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新能源、大数据等产业,开展央企招商、500强招商、产业链招商,努力实现我县大数据企业“零的突破”。在新型城镇化方面,聚焦城乡一体化,引进综合商业、文化体育、优质教育、市政设施等方面的项目落地建设。在农业现代化方面,聚焦八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切实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在旅游产业化方面,聚焦市场主体和商品贸易等项目,积极引进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全域旅游项目。抓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落实“管行业必须管产业、管产业必须抓招商”规定,对签约项目做到盯落地、盯开工、盯投产,大力构建全员招商、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力争到2025年累计引进企业230家以上,新增产业到位资金400亿元以上。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开展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用政府的诚信换取客商的信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持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推进政务服务“五个通办”改革,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实现行政审批再“瘦身”,进一步简政放权、创新监管、优化服务,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把企业满意度作为重要标准,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渠道,打造“贵人服务·有宁真好”企业服务品牌,加大降本减负力度,扎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力争到2025年全县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3.7万户左右。

  (六)全力以赴推动绿色发展,擦亮生态文明底色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绿色镇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努力建成全市“双碳”工作示范区。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扎实做好中央、省、市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发力抓好“双十工程”,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到2025年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和各类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全面提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实现所有乡镇(街道)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因地制宜完善行政村污水处理系统。以桂家湖流域镇宁区域综合治理工程为重点,深入实施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综合整治,确保城镇居民饮水安全及水体质量稳步提升。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完成183.63平方公里的治理任务。继续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完成河流综合治理17.5公里。扎实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完成募役、马厂、本寨、六马等12处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立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开展好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秸秆禁烧管控,不断保持镇宁优良的空气质量。持续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全面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行“田长制”工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持续加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的惩治力度。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确保打帮河、红辣河等主要河流断面水质保持在Ⅲ类及以上。扎实推进镇丁片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蜜蜂水库与镇宁河水系连通工程,提升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性,有效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全面落实“林长制”工作,守好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以上,力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三年专项行动,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和质量,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镇宁贡献。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支持发展绿色生态型产业,扩大林下经济产业规模,力争林下经济产值达7.5亿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大力推广城镇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确保新型墙体材料在新建筑物中的应用比例达92%以上。加快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建设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社会。

  (七)全力以赴推进共建共享,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幸福镇宁”建设推动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基本形成全面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落实援企稳岗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创业能力,让每个人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力争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落实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严格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在全省第十轮“双拥模范县”创建中再创佳绩。进一步排查整治城市社区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痛点堵点问题。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健康镇宁”行动,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县人均期望寿命达77岁以上,每千人病床数达6.5张以上。完成县人民医院、县传染病区、县中医院二期等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示范性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创建,县妇幼保健院建成二级甲等妇女儿童医院,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排长队问题。扎实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让更多群众就近看病、看得好病,确保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继续抓好“一老一小”工作,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抓好“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以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主攻方向,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元特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教育保障有效提升、教师技能学历双提升。全面加强各类学校建设,力争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800名,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9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以上,15周岁以上人群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5年以上。全面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更加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权益。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成文化文艺分馆15个。全面挖掘和传承好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石文化和茶文化资源,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力度,策划办好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办好贵州镇宁·黄果树国际半程马拉松等品牌赛事,开展好各项群众性体育活动。支持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持以“平安镇宁”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理的新举措,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毫不放松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格落实政府债务管理系列政策,加快政府投资项目“投转固”,全力盘活资产资源,千方百计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夯实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机制,下大力气解决拖欠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账款、涉法涉诉案件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持续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促进全县各民族和睦相处,同舟共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严厉打击和防范邪教活动。继续抓好“雪亮工程”“智慧监管”“智慧交通”“智慧小区”等信息化工程建设,不断提升风险预知预警能力,提高社会治安防范打击水平。持续深入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认真分析研判新业态、新领域存在的社会治理难题和瓶颈问题,严惩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诈骗、“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行为,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镇宁”。

  (八)全力以赴完善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政治建设。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履职全过程,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践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传承发扬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力维护安全稳定,以实干实绩诠释对党的绝对忠诚。

  加强法治建设。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开展“八五”普法工作,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自觉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权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镇宁”。坚持政府信息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行政府议事规则和重大决策程序,使决策更加科学透明,让落实更加坚决有力。

  加强效能建设。以廉洁、务实、规范、高效为目标,常态化推进政府系统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力戒“四风”问题反弹回潮、隐形变异。持之以恒为基层减负,坚决纠正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作风问题,严厉整治阳奉阴违、弄虚作假、急躁浮夸之风。注重实绩考核评价,强化正向激励和负面惩戒,以奋斗有我的责任担当、奋勇争先的事业追求、奋发图强的干事热情,咬定目标、埋头苦干,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加强廉政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监管,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违纪违法行为。坚决杜绝不计效果乱花钱,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各位代表!征程万里风正劲,奋楫扬帆再启航。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继往开来、同心同德、担当作为,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为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镇宁篇章而努力奋斗!

  附件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术语说明

  1.“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指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指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

  2.“双拥”:指地方拥军优属,军队拥政爱民。

  3.镇宁农业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即蔬菜、辣椒、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精品水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八大优势产业。

  4.“四清两改四严禁”专项行动:2021年5月,市委结合宜居乡村创建工作,作出农村“清理生活垃圾、沟塘水污、畜禽粪污、房前屋后,改善房屋装饰外貌、改变村民不良习惯,严禁秸秆焚烧、垃圾乱烧、私搭乱建、乱占耕地”的安排部署,深入推进农村治脏、治乱、治违。

  5.六网会战:贵州省于2019年7月决定启动实施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油气网、互联网基础设施“六网会战”。

  6.城市“三改”:指城市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改造。

  7.农村危房改造“三改”:指改厨房、改厕所、改圈舍。

  8.“雁归兴贵”行动计划: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5年印发《关于印发“雁归兴贵”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十三五”期间引导150万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2021年,贵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印发了《关于持续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提出“十四五”期间累计引导100万人次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9.三公经费:指政府部门公务出国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用三项。

  10.“双随机一公开”:指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11.“六稳”工作: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项工作。

  12.“六保”任务: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13.“五上”企业:“五上”企业是现阶段我国统计工作实践中对达到一定规模、资质或限额的法人单位的一种通俗称谓。包括: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

  14.“四新”要求: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发表重要讲话,指示贵州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15.“四化”建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

  16.“强省会”五年行动:2021年4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支持贵阳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实现赶超进位,确保到2025年GDP达7000亿元以上、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加快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特大城市。

  17.“一园三区”:指镇宁产业园区布局中,包含红星精细化工园区、日用快消品产业园区、石材产业园区。

  18.镇宁城市“一带两场三改”:“一带”即以镇宁河(穿城河)提质升级治理为中心的生态廊带,“两场”即停车场、农贸市场,“三改”即棚改、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

  19.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20.“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是指以集镇为中心,辐射所辖村庄,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和建设,构建“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融合”的镇村一体化联动建设发展模式。

  21.“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1年)》提出,重点打造乡村振兴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1000个示范村,通过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2.“两品一标”:指的是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23.政务服务“五个通办”:即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证通办、全省通办、跨省通办。

  24.“双碳”:指碳达峰、碳中和。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二氧化碳的去除量相互抵消)。

  25.生态环境保护“双十工程”:2020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双十工程”的意见》,实行十大污染源治理省级领导分片包干负责制,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市(州)长包干负责制,有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6.教育“双减”政策: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27.“枫桥经验”: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针对基层矛盾、群众诉求,创造了“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工作机制,在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28.“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指以综治中心为枢纽平台、以网格为基本单元、以联户为神经末梢的上下联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