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2年宜良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8-01 21:46   责任编辑:www

  2022年1月12日在宜良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宜良县人民政府 欧明锋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县第十七届人民政府及202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在中共宜良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县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宜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奋勇争先,我们综合实力交出了一份成绩优异的答卷。地区生产总值从179.92亿元预计增加到245亿元,年均增长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5853元预计增加到63653元,年均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7.84亿元增加到9.37亿元,年均增长4.5%;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3元增加到2433元,年均增长4.8%;人均储蓄存款从36084元增加到55266元,年均增长11%;中铁、中粮、华润、华强方特等一批知名企业落地宜良,大九乡旅游区、柴石滩大型灌区、南盘江治理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有力,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38.08亿元,是前五年的1.25倍。2016—2018连续三年跻身“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10强县”,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国家卫生县城、“中国天然氧吧”、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等国字号荣誉。

  ——五年砥砺前行,我们攻坚决战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答卷。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有保障,累计投入15.9亿元实施项目474个,实现4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1463户458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747元增加到12519元,增长4.5倍,历史性解决了贫困问题。重大风险总体可控。“锦泰·华庭”成功盘活并顺利交房,“双禄·时代鼎城”作为清远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实现复工;累计化解政府债务21.17亿元、公司债务56.44亿元,债务风险大幅下降;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效控制在安全线以内。生态环境持续提升。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交办的39件投诉件已办结30件,省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反馈的372个问题已整改337个。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县城空气质量连续五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纳入考核的6个断面和2个县级水源地水质持续达标,创建为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连续八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创成国家森林乡村3个、省级森林乡村36个,森林覆盖率从50.08%提升到55.83%。

  ——五年锐意进取,我们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初步形成以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突破、文旅和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的产业格局,三次产业比重为35.5︰19.2︰45.3。第一产业持续巩固。鸭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苗木花卉种植面积16.62万亩、年均销售额达20亿元;烟农交售收入15.39亿元,实现烟叶税收3.39亿元、卷烟销售收入34.64亿元,荣获云南省首届“最具影响力烟区”称号;成为全国最大的三角梅产销基地、全省品质最好的干巴菌产区、全省最大的珍稀土著鱼养殖基地。第一产业增加值从44.58亿元预计增加到87亿元,年均增长7.2%,稳居昆明第一。第二产业稳中有进。工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累计投入33.32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成面积达9.6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从123.6亿元增加到205.3亿元,建成西南地区最大饲料生产基地、云南省建材产业示范基地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筑业持续向好,铁新建创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资质等级建筑企业达30家,开发房地产项目26个,成交面积167.13万平方米,交易金额74.19亿元,商品房每平方米均价从3042元增长到5869元。规上工业企业达68家,第二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47亿元。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全域旅游亮点纷呈,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455.9万人次、15.2亿元,是2017年的1.69倍、5倍。河湾、麦地冲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乡镇、4个村分别被评为云南省旅游名镇、名村,获评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云南省旅游强县;金融业稳步增长,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从196.21亿元、87.55亿元增加到263.67亿元、142.44亿元,年均增长8%、13%。消费市场逐步回暖,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达44家,第三产业增加值从88.8亿元预计增加到111亿元,年均增长5.4%。

  ——五年多管齐下,我们城乡建设交出了一份值得肯定的答卷。城市建设更加出彩。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3个控制性详细规划、4个专项规划和213个村庄规划编制,匡远、南羊街道析置授牌,东城新区加速蝶变,北部片区稳健起步,西部片区文旅融合初具雏形,县城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建成区面积由10.4平方公里扩容至1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6.48%提高至55%。乡村面貌大为改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完成改厕4.96万户,学府路垃圾中转站投入运行,投资3.1亿元建设8个集镇污水处理厂和177个自然村污水处理站。创成省级卫生乡镇6个,省、市级“美丽乡村”10个、卫生村69个,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城乡路网互联互通。东南绕城(宜良段)、宜石高速建成通车,宜良南立交建成使用,投资4300万元完成小江公路路面大修,三清、福宜高速加快推进,68道拐公路获得国家交通部推选的“百城千镇智慧路”、“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投资6亿元完成732.7公里乡村道路硬化和559公里安全防护工程,开通城乡公交线路68条,建制村班车开通率达100%。

  ——五年破立并举,我们改革开放交出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答卷。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政府领域400余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入选全国2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典型单位县,成为第二批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首次颁发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获评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先后在全国电商大会、全省林业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完成融资35.67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签订协议152个,投资额达728.81亿元,引进世界、中国、民企“三类500强”企业5家,累计引进市外到位资金276.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563.26万美元。

  ——五年一心为民,我们社会民生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答卷。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2%投向民生领域,累计支出91.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7%和9.1%,收入差距缩小到2.52∶1。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7%以上,国家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逐年提高,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3.8亿元,分配保障性住房5410套。教育资源更加均衡。“三名”工程成效显著,累计引进和培育名校5所、名师52名、名校长7名;发放各类学生资助金2亿多元,投入6900万元新建幼儿园21所、改建14所,累计投入3.54亿元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评估;推进高中教育普及攻坚,投资3.9亿元新建北航创新实验学校,投资3000万元实施县二中扩容提质工程;人均受教育年限从9.57年提高到11.05年,更多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健康事业更加优质。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一院成功创建“五大中心”〔1〕并晋升为三级医院,县二院、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天奇医院投入使用,建成云南省甲级标准卫生院4个、一级乙等卫生院5个,优质医疗资源基本实现均衡布局。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7个、老年活动中心116个,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9.7岁,百岁老人达37位,最长寿者109岁,80岁以上人口11899人,占全县常住总人口的2.78%,排名全市第二,指标均优于国际“长寿之乡”认定标准。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先后成功举(承)办“五节三赛事”〔2〕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节会赛事活动,宜良烧鸭美食节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43项非遗项目列入县级以上名录,33人被命名为传承人。

  ——五年稳扎稳打,县域社会治理交出了一份安全可靠的答卷。“四级联动”网格化防疫经验在全市推广,4名医护人员援鄂战疫,8名医护人员、3批次1000名民兵和12批次124名干警对口支援景洪、瑞丽边境抗疫。治安水平不断提高。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联动、矛盾化解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信访量比前五年下降10.78%,平安创建100%达标。投入8200万元新建4个派出所、重建马街派出所、改建拘留所,投入970万元建成社会治理指挥中心,被评为“云南省执法信息化和执法办案区”示范点,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从85.55%上升到95.32%。“金钟罩”程序保护群众32万人次,电信网络诈骗首次实现“两降两升”〔3〕,创成全市“无传销县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目标圆满完成。打掉涉黑组织、涉恶犯罪集团(团伙)12个,抓获嫌疑人171人,涉案资产预估价值约3.14亿元。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和COP15(第一阶段)等重大安保维稳任务。平安宜良建设取得新进展。高古马被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建成退役军人服务中心126个,获评省级百家红色经典服务站2个,稳妥化解31650部队历史遗留问题,连续七届创为“云南省双拥模范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1+1”风险管控责任清单〔4〕,成功开展地震应急处置演练活动,连续五年未发生较大以上消防和道路交通安全事故。

  ——五年善作善成,政府自身建设交出了一份有为有效的答卷。我们自觉接受各方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611件,政协委员提案602件,办复率100%。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政府与企业家工作餐叙制度赢得多方点赞,聘任首批营商环境体验官15名,1367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应进尽进”,开办企业最快0.5天可营业成为常态,创成全市首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县。加强审计监督,完成审计项目88项,整改资金达7.09亿元。严肃财经纪律,“三公”经费支出年均下降7.8%。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圆满完成,国防动员、人民武装、人防气象、防灾减灾、档案县志、外事侨务、科技普及、工青妇、红十字会、残疾人和广电等事业全面加强、全面进步。

  各位代表!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又逢“两个百年”交汇、“两个大局”交织,我们围绕“一城两区”功能定位、“四创四重”中心工作,狠抓落实、苦干实干,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以“四创”工作为引领,宜居宜业新辅城建设卓有成效。高起点编制“十四五”规划和36个专项规划、科学谋划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四创”工作的共创、共建、共管机制更加成熟、运转更加高效,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排名全省第一,获得市委主要领导鼓励和肯定;国家卫生县城高分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顺利通过市级测评;云南省“美丽县城”评选取得阶段性成绩。一年的实践证明,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四城同创”凝聚起了全县同心同向、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一年来,我们以“四重”工作为核心,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四重”工作机制日趋成熟,全省首家开展统计诚信创建,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招大引强取得突破。作为全省3家县区之首,在“央企入滇”仪式上与中铁开投正式签约,世界500强第35位中铁集团、第69位华润集团、第198位中粮集团等央企的重大项目落地宜良,共签订招商引资协议27个,总投资额316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资完成任务比例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重大项目攻坚取得实效。争取1800万元前期工作经费,谋划、储备重大项目66个,列入省、市级重点项目29个;县级领导“一对一”挂钩包保,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新开工项目21个、开工率76.4%。要素保障扎实有力。争取上级资金7.33亿元,获批政府专项债12.28亿元;获得富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授信额度142.44亿元。收储土地672.99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659.55亩、闲置土地49.62亩,新增耕地指标357.58亩、水田指标676.93亩,出让土地895.65亩、收入6.71亿元。经济运行平稳健康。出台实施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措施16条,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245亿元,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37亿元,增长6.3%,其中,“7+1”税源〔5〕行业实现税收1.9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88亿元,增长15%。

  一年来,我们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一产持续向好。建成高标准农田1.77万亩,修复耕地面积1.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万亩、产量14万吨,玉米制种基地种植2350亩,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7个,196家企业、合作社与脱贫户建立了“双绑”〔6〕利益联结机制,4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3万元;打好“绿色食品牌”,宝洪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连宸食品成功申报云南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8家,“三品一标”〔7〕农产品达46个、有机食品12个,方德波尔格“荷冠”牌玫瑰连续两年入选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品”,获评云南省“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9家,创成昆明市“一县一业”示范县。二产加速转型。对高能耗企业限电限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实现破局,被国家能源局列为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新发“药光互补”光伏发电、中营风电等项目迅速开工建设,华润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一期)工程顺利成功并网,实现全市首家正式投产;电力市场化交易为企业节约电费4776万元,落实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1.64亿元,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线2条,完成西南水泥等3家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二次招商企业7家、有效盘活土地503亩;突出科技创新,申报云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北新建材申报为国家绿色工厂,凯威特新材料申报为云南省上市“金种子”企业,创成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举天下英才而用,面向全国公开商调事业人员51名;天元数学国际交流平台竣工在即,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达6275.3万元。三产创新发展。注册“七彩梦乡”商标,全域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千亩田园综合体阿路龙景区正式投入运营,九乡旅游小镇主体工程完工,天生桥创为云南省旅游名村;“忆建党百年征程·赶云上端阳花街”为主题的“永不落幕的花街节”,网络点击量超过510万,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一年来,我们以办好“10件民生实事”为抓手,牢牢兜住“三保”底线。投入2.2亿元兑现了许下的庄重承诺,一些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一是建成3个核酸检测实验室,设置14个疫苗接种点,疫苗接种覆盖率达86.8%;二是投资1.2亿元建成宜九美丽公路,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6公里;三是投资900万元完成“五小水利”工程105件、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7件;四是投资1000万元建成文华路片区市政道路,完成清远街延长线市政道路前期工作;五是投资500万元改造氮肥厂生活区等3个老旧小区;六是新建马槽田、起春农贸市场,提升改造永安、发达农贸市场;七是提供有效就业岗位3876个,城镇新增就业274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万人,转移就业1.6万人;八是着力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新建镇、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个,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1家,实现村(社区)儿童之家全覆盖;九是投资1050万元提升改造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建成6个乡镇级、8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十是建设健身步道1条、健身路径5条,打造农民健身工程3个。减免税费6190万元,社保降费740万元,“三保”支出占县级财政支出的63%,一般性转移支付按进度拨付到位。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49500元、19600元,增长10%、11%,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得益于县委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离不开人大、政协的有效监督、鼎力支持,凝聚着历届政府的不懈努力,归功于全县人民的团结拼搏和辛勤付出。每一个宜良人都辛苦了,每一个宜良人都了不起!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向驻宜单位、驻宜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宜良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为宜良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标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六个质量不高”。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格局质量不高。仍在努力探索构建符合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宏观政策和宜良实际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尚未完全把宜良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现实生产力,尚未形成符合宜良要素禀赋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二是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产业发展的层级、体量、结构、链条、聚合度均不同程度存在一定问题,有生产,但业绩、绩效低下,有产品,但税源、税收缺乏的情况依然凸显。三是财政自给水平质量不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税、利、债、费的体量和结构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离县委的要求有差距,转移性收入和政策性资金争取力度不够,开源的办法不多、举措不实;历史欠债较多,“六保”和保债务链接压力大。四是城乡均衡发展质量不高。城乡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差距较大,欠账较多,城市管理智慧化精细化水平不高。五是绿色发展质量不高。南盘江水质不稳定、源头治理任务重,生态破坏、环境违法等问题时有发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任重道远。六是服务发展质量不高。政府系统部分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不注重学习、不勤于思考、不勇于作为、不善于创新、不狠抓落实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

  对此,我们一定会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以解决,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重托。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同全县人民一道,挥洒激情、务实行动、筑梦未来,今后五年的宜良必定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二、县第十八届人民政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奋斗“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五年,是实现宜良高质量发展的黄金五年。根据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的部署,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12321”总体发展思路不动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力推进“产业强县”,加快打造“一城两区”,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宜良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宜良而努力奋斗。

  综合考虑,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争取到2026年实现“两个高于、四个突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2亿元,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是:

  一是“敢干”五年,以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我们将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着力破除影响宜良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壁垒,敢闯敢试、敢破敢立,实现全市争进位、全省创一流、全国树品牌。我们将优化空间布局支撑新辅城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强化中心城区核心引领作用、东城新区示范带动作用、重点集镇辐射作用,切实增强产业和人口聚集功能,为高质量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健康产业拓展区奠定坚实基础。深化“四创”工作提升城市能级,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推动高质量创建,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整体提升和全面进步,全力打造宜居宜业新辅城。

  二是“实干”五年,以高质量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做好“产品、产出”和“业绩、绩效”的文章,全力以赴大抓产业、抓大产业,积极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建立“产业链链长制”、“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要素跟着项目走”等工作机制,抓好产业谋划、项目策划、招商计划,推动产业链建链壮链补链、产业集群发展。农业方面,实施“一二三”行动〔8〕,大抓乡村振兴,全域塑造“七彩梦乡”品牌,继续壮大苗木花卉、鸭产业两大主导产业,发展宜良乡土“小、特、精、美”产品,打好“绿色食品牌”,力争到202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9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3∶1。工业方面,围绕“1+2”产业布局,完善木龙片区配套设施“筑巢引凤”,全链条重塑工业,构建“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迭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26年,规上工业企业达110家,宜良产业园区跨入500亿元园区行列,第二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旅游业方面,树立全产业和全域化的旅游思维,加快“十四五”时期的全域旅游支撑性项目建设,以全域旅游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旅游业从观光游览型向康养旅居型转变,力争到2026年,游客年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创成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是“苦干”五年,以高质量环境赋能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加快“东跨、南控、西优、北拓”,推进城市疏堵排涝、治乱改旧、增绿保洁、兴水养文,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设美丽县城、美丽集镇、美丽乡村,全域推广、全产业链打造、全方位营销三角梅产业,切实增强“中国三角梅之乡”影响力。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不断巩固“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成果,力争到2026年,南盘江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争创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以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成为政策洼地、投资福地、投资环境最佳县。

  四是“善干”五年,以高质量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我们将深入践行生态优先、依法行政、人民至上“三大理念”,突破“遇事找依据”的惯性思维、“天上掉馅饼”的惰性思维,强化“压力变动力”的辩证思维,认真研读政策、灵活运用政策,提高善作善成的本领;树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用好项目工作法,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实现“挂图作战”抓进度、“倒排工期”抓推进、“销号管理”抓落实;用好一线工作法,把办公室搬到建设一线,摸准一线实情、发现一线问题、解决一线难题;用好典型引路法,按照先试验、再示范、后推广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机制。强化落小落细、督查督办、问责问效,做到县委有号召、政府有行动,群众有期待、政府有落实。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八方面的工作:

  (一)高质量抓好实体经济发展。提高落实宏观政策水平和经济运行分析质量。学懂弄通做实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完善“四重”工作机制。落实经济运行研判、应策、推动、问效等制度,确保有序、有力、有效的完成全年主要经济指标。把“链长制”作为有力抓手。坚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两手抓”,在建链壮链补链上下功夫,培育建立新型工业、绿色能源等7条重点产业链。聚力“7+2”招商组织体系〔9〕,瞄准“三类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绘制重点产业链招商地图,实现招商引资全过程数据化管理。力争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0个,新落地十亿级企业1家,亿级企业10家以上,完成产业链建链壮链补链项目3个,确保引进市外到位资金7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0万美元。把“强主体”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稳固存量发展基础和促进增量扩大规模“两手硬”,梯度培育优质企业,确保新增“四上”企业10家以上、纳税过500万元企业2家以上,举全县之力扶持凯威特上市。强化服务企业创新,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2家;确保天元数学国际交流平台投用,建成茂湾水产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以上,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达8000万元以上。加大创新型、技能型、专家型人才引进力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把“推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坚持项目谋划和项目落地“两不误”,在加速重大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加强项目谋划稳定预期。聚焦乡村振兴、“两新一重”、长江经济带等重大领域,谋划储备优质项目10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亿元以上项目5个,确保纳入省级重大项目库2个以上、市级10个以上。抓好重点领域投资。配合做好三清、福宜高速的服务保障工作;实施云鱼谷、宝洪山乡村综合体等8个总投资62.1亿元的乡村振兴类项目;实施产城融合园中园及配套基础设施(一期)、狗街至竹山公路等10个总投资41.8亿元的基础设施类项目;实施小白龙温泉文化旅游度假城、四方古城等5个总投资118.3亿元的文化旅游类项目;实施国家储备林、昆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3个总投资22.5亿元的生态环保类项目;实施中铁(昆明)国际宜康城、中粮油脂宜良饲料蛋白加工等15个总投资201亿元的产业发展类项目;实施清远片区城市棚户区改造(二期)、南羊片区供水一体化等6个总投资39.5亿元的民生保障类项目;实施新发“药光互补”光伏发电、中营风电等3个总投资15.8亿元的绿色新能源类项目。抓好项目落地。做到“一个项目、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确保新开工项目10个,加快推进在建项目36个,力争如期竣工13个、投产达效20个。千方百计筹措项目资金。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投资重点项目,提高PPP项目入库和储备管理效率,争取上级资金5亿元、政府专项债3亿元。用好用活金融政策,争取各类政策性中长期贷款,推动“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最大限度保障项目用地。以柴石滩大型灌区工程建设为契机,推动有条件地区实施耕地提质改造项目,收储土地630亩以上、征转报批600亩以上、出让770亩以上,争取用地指标1000亩以上,新增水田指标400亩以上。做好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工作,依法征缴土地闲置费,进一步清理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争取年度建设用地奖励指标。把“促消费”作为关键举措。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和城乡消费“两促进”,拓展旅游消费市场,持续推进文化体育消费,挖掘“批零住餐”增长潜力,确保新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5家、住宿业企业1家、餐饮业企业3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93亿元。

  (二)高质量抓好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产业强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推动工业集群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提层级,加快推进红狮水泥飞灰水洗和巨利达技术改造项目,推进红星兄弟纸业搬迁入园;推动新型产业扩规模,开工建设中粮油脂宜良饲料蛋白加工项目,建成运营宜良韵达智慧物流产业园、新加坡丰树(宜良)智能综合产业园,力争引进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类产业项目5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亿元、增长10%,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家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工业园区跨江发展取得实质进展,确保木龙片区核心二号路和跨江大桥如期通车,推进产城融合园中园及配套基础设施(一期)项目,新建标准厂房7万平方米,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亿元;积极推进“亩均论英雄”机制,确保二次招商盘活企业4家以上、盘活土地200亩以上,争创云南省绿色低碳示范园区。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全域发展。九乡旅游小镇、叠虹桥景区建成运营,完成中铁(昆明)国际宜康城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华强方特美丽中国(昆明)文化科技旅游产业园和洲际、温德姆酒店建设,打造冬林苑生态旅游精品酒店;完成宜良文庙儒学研学基地建设,策划“重走边纵路”、“宜良红旗渠”2条红色旅游路线,提升阿路龙、麦地冲、山后樱花谷等乡村旅游品质,打造南盘江(宜良段)花海景观带。科学统筹地热温泉的开发利用,有序推动6宗地热水探矿权挂牌出让。全面推动“旅游革命”,力争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推动绿色农业特色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成高标准农田1.4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万亩、产量13.4万吨以上;完成柴石滩大型灌区主体工程,配合做好田间工程工作,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6.63万亩。巩固生猪调出大县地位,生猪出栏56万头以上;烤烟种植稳定在8万亩,完成烟叶收购19.2万担;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提升12家种子企业的竞争力,建设1万亩玉米制种基地,申报玉米制种大县项目。打造“中国烧鸭之乡”、申报“宜良烧鸭”农产品地理标志、争创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打造“中国三角梅之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和种质资源库,完善三角梅产业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将三角梅产业扶持培育成苗木花卉的主导产业,将“中国红”、“云南紫”、“青山绿”打造成宜良三角梅的拳头产品。支持干巴菌、宝洪茶、鱇浪鱼等“小、特、精、美”的特色农产品发展;推动云鱼谷项目建设,建设高原土著鱼种质资源库。打好“绿色食品牌”,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7个以上。

  (三)高质量抓好乡村振兴。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城乡共生共荣、各美其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动态监测和分类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做好乡村振兴衔接工作,围绕“绿色食品牌”培育、“一县一业”打造、农工贸一体化和产加销一条龙、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基础能力建设和农村重大基础设施等,研深吃透上级政策、细化实化工作重点,谋划乡村振兴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行动。继续开展“百企兴百村”,推进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行动,打造市级“两山”理念践行示范村4个。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40个,力争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全覆盖。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建成乡村振兴示范乡镇2个、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3个以上。改建无害化卫生户厕400座以上;确保昆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投入运行,继续推进东郊垃圾焚烧发电厂搬迁重建,建设垃圾热解焚烧处理厂7座,90%以上村庄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投资3326万元提升4.97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完成19件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确保老青龙、大平滩水库全面竣工,南羊、海马箐水厂实现供水,4个集镇污水处理厂投产达效。投资2.3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4.1公里,积极争创昆明市“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争取把小江公路、宜九公路打造成国省道“美丽公路”。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工作,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抓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10〕,全力争取省、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项目,确保16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出成效、出经验。探索财政补贴资金变集体固定资产试点,扩大“双绑”利益联结机制覆盖面。

  (四)高质量抓好美丽县城品质提升。统筹兼顾抓好“四城同创”,推动城市面貌再改善、功能品质再提升、颜值内涵再彰显。聚焦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十四五”国土空间规划》、《宜良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确保东城新区、工业园区成片开发方案获批,完成小白龙片区和蝶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的规划和管控,景区化塑造城市形象。建设高品质美丽县城。聚焦短板弱项,严格对标对表,进一步加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力度,力争年度测评“保二争一”。提速城市更新改造,加快推进3个棚户区和65个老旧小区改造,做好“锦馥名苑”(原“双禄·时代鼎城”)项目建设,整治拆除违法违规建筑45万平方米以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继续推进乡鸭湖、龙院、翡翠澜庭等品质楼盘建设,综合施策盘活“问题楼盘”1个,完成商品房销售30万平方米以上,交易金额17亿元以上。深化治堵保畅行动,整治提升市政道路2条,新增智慧停车位1578个、充电桩75枪。注重绿化空间的镶嵌性和廊道贯通性,争创市级“园林单位”、“园林小区”2家,新增城市绿地4公顷,建成“口袋公园”3个以上,建设“海绵”城市0.3平方公里,实现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完成“一厂三网”建设,大力实施城区供水管网、雨污分流等工程,建成起春路污水提升泵站,建设污水管道6.6公里。推进道路照明“洁净增亮”,实现主次干道装灯率100%,亮灯率保持在90%以上。坚持高标准三角梅扮靓。办好花街节和三角梅高峰论坛,支持三角梅展览园增效赋能;点线面结合“增花添彩”,建管养并重“花枝常绽”,用三角梅扮靓我们的公园、广场、街道、酒店、校园、小区、机关、乡村、客运站,加大在荒山绿化、矿山修复、高速路护坡及隔离带使用三角梅的力度,在国家和省市重大节日、重要活动的布景布展中积极营销使用三角梅。

  (五)高质量抓好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大力推动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破解发展难题和束缚。形成一批改革经验。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慎推进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宅改+N”改革模式,总结评估第一批试点村成效,适时启动第二批试点村改革,力争完成改成试点任务,形成宜良特色亮点。抓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改革,整体推进试点区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实施高效的财税管理,健全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逐步完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制度体系;增强“7+1”税源征管,进一步挖掘新的税收增长点。深化县国投公司改革,推进市场化转型,继续推进信用AA级评级工作;稳步提升“造血”功能和防范化解债务风险能力,实现现金流和收益“双增长”,力争县国投公司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完成融资8亿元以上。抓好生态文明、城市管理等综合性改革,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类改革,增强群众改革获得感。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两网”改革,完成政务服务中心“大综窗”改革,提高“一窗通办”业务水平和办件效率,特别是压缩重大项目的审批时间。全面营造公正法治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对企业行政干预。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智能化、信息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立健全“问题直通车、联络直通车、政策直通车”制度,进一步完善“不干预、只排忧,不打扰、只解难”的亲清政商关系,让兢兢业业服务市场主体、勤勤恳恳贡献公平正义的氛围在宜良大地蔚然成风。打造一流开放平台。融入省市战略、参与区域分工,主动承接昆明主城疏解的功能和转移的产业。积极参与南博会、农博会、旅交会等对外交流的重要会展,深化央企、省企和各类金融机构进宜良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招商和精准招商推介活动。创新城市宣传推介,努力扩大城市营销“朋友圈”,积极为宜良特产和本地企业搭建营销平台,将长寿人群占比高、康养福地等特色亮点和三角梅、宜良烧鸭、干巴菌、宝洪茶等产品名片推向省内外,切实提升宜良城市的美誉度,有效转化为含金量。

  (六)高质量抓好生态环保持续改善。大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争当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把“中国天然氧吧”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谋划“中国天然氧吧”生态产业链,稳步推进林业“双中心”〔11〕、森林碳汇交易工作,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三线一单”〔12〕作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动真碰硬抓好“苗韵水乡”等中央和省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落实“林长制”,完成营造林6万亩,义务植树90万株,恢复治理矿山300亩,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把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得更深入。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紧盯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专项整治,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实施全域水系生态治理,继续全面深化“河长制”,落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完成40.74公里南盘江宜良段治理工程建设,开展入江支次沟渠综合治理,确保全县20条主要河道水体明显改善,劣Ⅴ类水质基本消除。构筑土壤污染防治屏障,完成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区域性粪污集中收集处理中心1座、升级改造规模化养殖场76家。把绿色文明组合拳用得更好。锚定“双碳”目标,从“减排”和“增汇”两个维度发力,加快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扩张,完成能耗“双控”目标。加快发展绿色能源,深化与华润集团战略合作,加快建立风能、光伏、光热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扩大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七)高质量抓好民生福祉增进。用心用情用力办好10件民生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推动重点群体充分就业,确保提供有效就业岗位2500个,城镇新增就业2000人以上;实名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创业担保和“贷免扶补”发放贷款3500万元、扶持200人以上,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和大病保险制度,确保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在97%以上。稳妥推进自收自支人员逐步纳入财政供养。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公费学位在园幼儿比达60%以上、户籍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6%以上。投入1000万元实施义务教育校舍安全保障工程,加快推进云南同济中德学院宜良校区项目,力争启动宜良职中产教融合建设项目,全力争取省级职教园区落户宜良;保障特殊教育持续发展、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新增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5所,创成市级平安校园1所。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稳妥推进“双减”〔13〕和“公参民”〔14〕改革。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继续开展疫苗接种,构筑全民免疫屏障。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等级创建,有序开展县一院三乙等级评定,力争县二院创成二甲综合医院。统筹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发展,确保县一院(二期)项目主体工程完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创建国家推荐标准卫生院1个。高度关注“一老一小”,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个,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1家;抓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落实,加快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争创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深入实施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推进反分裂、反渗透、反恐怖、反邪教斗争,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健全网上信访和领导包案化解机制,争创治理能力提升示范村(社区)10个。创建第三批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16家,确保顺利通过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验收。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三个一”工作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各类公共安全事故发生,创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持续深化社会治安“大起底”行动和“前端感知”建设,为党的二十大和COP15(第二阶段)安保维稳奠定基础。

  (八)高质量抓好能力本领提升。始终把政府系统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常态化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着力增强政府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专业性、协同性和执行力,努力打造让群众满意的政府。提高站位,干出格局。巩固和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推动中央、省、市和县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扎实举措压实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提神振气,担当为先。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对上级巡视、督查等反馈的问题“挂牌督办”,确保清单式跟踪、列表式推进。以实干担当为导向,在“赶考”体系中嵌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有效落实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提质法治,干出本色。扎实开展“法治能力提升年”活动,抓好“八五”普法,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能力,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征地拆迁等工作中,善于用法治思维和发展手段解决矛盾、推动工作,切实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依法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自觉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取消低效无效支出,一般性支出减少9%、“三公”经费减少8.8%,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

  各位代表!生养我们的美好家乡宜良,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也必将迎来新的灿烂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县各族人民,为宜良发展而干、为宜良未来而拼、为宜良荣誉而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宜良县2022年度10件民生实事

  一、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老青龙、大平滩水库全面竣工,北羊街片区应急供水建设项目、南羊和海马箐水厂实现供水。投资3326万元提升4.97万人农村饮水安全。

  责任领导:华 涛、周立彬

  责任单位:县交运局、县水务局、南羊街道、北古城镇

  二、打造标准化农贸市场。投资2700万元新建回辉村农贸市场、起春农贸市场。

  责任领导:郭 强、周立彬

  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匡远街道、南羊街道

  三、改造老旧小区。投资1600万元完成65个老旧小区23.3万平方米改造。

  责任领导:周立彬

  责任单位:县城改局

  四、新建改建农村公路。投资2.3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4.1公里。

  责任领导:周立彬

  责任单位:县交运局

  五、美化绿化城市环境。新增城市绿地4公顷,建成“口袋公园”3个以上,建设海绵城市0.3平方公里,实现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责任领导:周立彬

  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水务局

  六、完善提升城市照明设施。投资400万元推进道路照明“洁净增亮”,亮灯率达90%以上。

  责任领导:周立彬

  责任单位:县城管局

  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精准帮扶“三类”(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困难户)群体,确保帮扶对象人均稳定增收500元以上;发放贴息贷款320万元支持脱贫户、边缘户发展生产。

  责任领导:郭 强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街道)

  八、优化政务服务。完成政务服务中心“大综窗”改革,投入700万元完成全县117个村(社区)“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部署。

  责任领导:郭 强

  责任单位:县政务局

  九、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投入1000万元实施义务教育校舍安全保障工程。

  责任领导:董 皎

  责任单位:县教体局

  十、提升卫生健康服务。县一院(二期)主体工程完工;慎终如始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分批次完成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

  责任领导:董 皎

  责任单位:县卫健局、县应疫指办

  名 词 解 释

  1.“五大中心”。即: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2.“五节三赛事”。“五节”即:市第十一届民运会、第六届中国昆明国际观赏苗木展览会暨2019宜良花街节、2019云南昆明市“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烧鸭美食节、第四届宝洪茶文化旅游节、宜良南羊首届荷花美食节;“三赛事”即:68道拐自行车赛、南盘江龙舟公开赛、2018年云南“秘境百马”马拉松赛(宜良站)。

  3.“两降两升”。即: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财产损失数明显下降,破案数、抓获数明显上升。

  4.安全生产“1+1”风险管控责任清单。即: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责任清单、行业安全监管风险辨识管控责任清单。

  5.“7+1”税源。“7”即:非煤矿山、餐饮行业、批发零售业、苗木行业、饲料行业、建筑行业、房地产业;“1”即:地热资源。

  6.“双绑”。即:通过建立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帮扶全覆盖。

  7.“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8.“一二三”行动。“一”即:抓“一县一业”;“二”即:聚焦种业、电商两端;“三”即:提升设施化、有机化和数字化水平。

  9.“7+2”招商组织体系。即:对应7条重点产业链,组建7个专业化“招大引强”工作组+综合保障组+项目落地组。

  10.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即:云南省将规划建设1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00个精品示范村、10000个美丽村庄。

  11.林业“双中心”。即:中国林业大数据中心、中国林权交易(收储)中心。

  12.“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13.“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14.“公参民”。即: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