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2年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8-01 21:46   责任编辑:www

  2022年1月11日在石林彝族自治县第十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七届人民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依靠全县各族人民,全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文明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过去五年,是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的五年。

  五年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90.36亿元增加到127.02亿元;累计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35亿元;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07.4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2.25亿元增加到49.5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34678元、12443元增加到49370元、19104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1%;累计实现土地交易5435.49亩,土地价款收入19.96亿元。

  过去五年,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的五年。

  全域旅游成效明显。编制完成了“十四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新增4A级景区2个、红色旅游线路2条,喀斯特地质博物馆、冰雪海洋世界、杏林大观园等成为旅游新热点,双龙步行街、东门坊美食街等成为城市新网红,“一支人民的军队”纪念广场、张炽故居等成为红色教育新基地。发布石林旅游IP形象,智慧旅游平台上线运行。贯彻落实好《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打造阿诗玛文化旅游节、人参果节等节庆品牌,昆明地铁“阿诗玛”号通车,“阿诗玛”美誉度深入人心。《火草》被评为国家级优秀纪录片,彝族撒尼刺绣荣获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览金奖,新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是全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县。石林景区获评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糯黑村被命名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311.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4.1亿元,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百强县、中国旅游百强县。

  工业基础不断夯实。“一园三区”格局基本形成,入园企业78户,小微创业示范基地及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投入运行。生物医药发展取得新突破,华润三九、圣木生物、斛之梦、维他源等项目建成投产。建材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全省首条年产1000万吨砂石骨料生产线上线运行。新能源发展取得新进展,风能、太阳能光伏电站装机规模达414兆瓦,紫处35千伏、黄家庄110千伏变电站投入使用;淘汰关停煤矿井16对,退出产能147万吨。绿色食品加工取得新成效,双汇连续4年被评为云南省绿色食品“10强企业”,石林美佳食品被评为昆明市“10佳创新企业”。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户,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0.44亿元。

  农业产业稳步前行。稳粮烟取得新成效,粮食种植、产量稳定在50万亩、15万吨以上,烤烟种植稳定在11.52万亩,烟叶税连续5年破亿元大关,烟农户均收入从65187元提高到78580元。强果蔬取得新突破,人参果种植突破15万亩,创建为市级“一县一业”示范产业,石林“禾泽”牌速冻甜玉米被评为云南省“10大名菜”和“10佳蔬菜品牌”;拥有“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68个,“石林人参果”“高原云耳”等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优养殖取得新发展,牧原、神农效益凸显,生猪养殖初具规模;温氏、东辉带动明显,成为全省肉鸡出栏第一大县。实有农业龙头企业3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61个。台创园被评为全国农村创业园区,我县获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示范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35.08亿元增加到60.8亿元。

  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释放的五年。

  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全面脱钩,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国企改革迈出新步伐,建立“1+2+X”国企架构,完成4户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国企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出台国企投融资、担保借款等管理办法,国资监管体系更加健全。营商环境取得新进展,“一网四中心”建设全面完成,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全程网办率达96.65%,“最多跑一次”率达99.56%,2次进入昆明市营商环境红榜。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一把手”招商、精准招商行动,签约项目183个,引进内资300.5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24.11万美元;开展“阿诗玛文化万里行”活动,组建石林—弥勒—丘北旅游合作联盟,与贵州荔波等地结成友好县,被命名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农业农村、城市建管、生态文明、民主法治、社会治理领域改革稳步推进,争取国家级改革试点22项,被列为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数字乡村试点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试点县。

  过去五年,是城乡基础巩固提升、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的五年。

  实施棚户区、老旧小区及城市风貌改造等工程,改造提升双龙集贸市场,建成东城区综合市场,完成岔口至生态园道路改扩建工程,新建巴江佳园、钰坤府等48个小区,建成燃气管网24.85公里、汽车充电桩171个、5G基站375座,被评为云南省首批“美丽县城”。宜石、石泸高速建成通车,改造农村公路259.8公里,创建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地下水库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柴石滩石林提水灌区通水。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巴江流域地表水质稳定保持在Ш类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7+1专项行动”,新建热解垃圾处理站9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改造农村危房6653户,卫生户厕4.27万座,创建省级卫生村71个,省级卫生乡镇实现全覆盖,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落实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74.82平方公里。林业生态建设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完成营造林25.9万亩,石漠化治理16.53万亩,新增城市绿地55.75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3.36%,空气优良率达99%,获评“中国天然氧吧”。

  过去五年,是民生实事全面保障、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

  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47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307户4171人全部脱贫,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无一人一户返贫。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各类保险综合参保率达97%以上。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4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5%以内。修缮民族体育场,建成文体中心综合馆,举办文化惠民演出1334场次,群众文化生活更加多彩。实施了108个民族特色村、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实现“一乡一公办”“一村一幼”,县第一幼儿园开园招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高中教育提质振兴,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西南林大、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建水实验中学到石林办学。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承办了国家原野射箭公开赛、市六运会等赛事,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优秀试点县。县中医医院完成整体搬迁,天奇康养中心、杏林养老公寓投入使用,县内医疗机构药品取消加成,7家医院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县域就诊率95%以上。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656名医护人员、公安干警、民兵援边抗疫,累计接种新冠疫苗55.57万剂次,无一人确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经验被国家禁毒委推广,连续16年被命名为省级无毒巩固县,创建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

  过去五年,是政府建设不断加强、行政效能持续提高的五年。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重大事项向县委报告,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群众监督,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五年来,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782件、政协委员提案807件,面商率、答复率100%。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四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把更多财力投入到保民生、补短板、促发展工作中,“三公”经费持续降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双拥、审计、保密、史志、档案、气象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外事、侨务、助残、工青妇、红十字等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这一年,我们强实体、保运行,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在疫情常态化影响下,坚持县级领导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带队走访重点企业,落实各项扶持奖励及减税降费政策,累计减税降费3.01亿元,预计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各类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27亿元,同比增38.8%。积极把握政策机遇,争取上级资金1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3.1亿元。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02亿元,同比增7.1%;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9亿元,同比增5.9%;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2.7亿元,同比增2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5亿元,同比增10%;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9370元、19104元,同比增9.2%、9.3%,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这一年,我们扩开放、上项目,增强了产业支撑力。

  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百日攻坚”行动,集中开工项目38个,夜游巴江、昆明“七彩世界”等项目有序推进。出台周边地区限期减免景区门票政策,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华润中药饮片及配方颗粒一期、梓橦宫生物制药技改扩能项目建成投产,长城紫晶西南冷数据存储中心上线运行,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 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亿元,被列为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颁布实施路南卤腐地方标准,建成紫约农业乡村振兴创业产业园一期、西街口高原农特产品分拣加工中心一期项目,人参果引蔓栽培取得技术突破。引进签约项目28个,其中亿元以上17个,协议总投资153.06亿元,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这一年,我们提品质、促振兴,展现了城乡新面貌。

  高标准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顺利开展43个行政村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完成行政中心、旅游服务区南区等片区控规修编。大力推进棚户区征迁扫尾,改造老旧小区27个,鹿阜收费站入口提升、县城至石林西站道路照明、城市夜景亮化等项目投入使用。完成“城市体检”,建成市政道路3条、智慧停车位2446个、智慧小区6个、智慧单位16个,投放共享电动自行车800辆,交通、市场、小区等管理不断完善,双龙步行街被认定为云南省第一批旅游休闲街区,我县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完成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68.65公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34.4公里,石夹洞抗旱应急提水、巴江河北大村段河道治理等项目完工,鱼龙水库建设进入收尾阶段;新建10千伏及以下电力线路149.29公里、智能电表10万只;改建农村公厕30座、户厕1651座,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深入。

  这一年,我们办实事、惠民生,织密了社会保障网。

  完成黑龙潭水库水质提升、县城强弱电入地等民生实事项目,有效化解11个烂尾楼,小区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率达92.86%。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5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2294人,为企业减少社会保险1393.08万元。学前教育公办学位达63%,控辍保学实现“动态归零”,“双减”和“五项管理”等改革措施有效落实,巴江小学主体完工,承办了全国中老年篮球邀请赛、昆明市小学生足球比赛等赛事。县妇幼保健院搬迁新建、社会福利院主体完工,县人民医院能力提升工程顺利推进,建成老年幸福食堂4个,失能照护中心挂牌成立。圆满完成庆祝建党100周年和COP15第一阶段安保维稳工作,“雪亮工程”实现县域全覆盖。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推进“警校家”护学模式和校园安全“三防”建设,打造全民反诈石林样板,刑事发案持续下降,食品药品安全零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各位代表,五年艰辛付出非比寻常,五年发展进步有目共睹。所有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县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求真务实、奋力拼搏的结果,更是全县人民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驻石部队、武警官兵以及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石林的投资者、建设者和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努力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一是产业层次低,转型任务艰巨,农业缺加工、工业缺实体、旅游缺配套的难题仍未破解;二是财源税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债务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三是城乡发展不快,统筹推进还需持续发力;四是公共服务短板仍然突出,教育、医疗等资源供给质量不高;五是政府治理体系还不健全,干部实干担当、创先争优“精气神”不足。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石林大有作为、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和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巩固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主动服务和融入昆明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建设,按照“23521”发展思路,以“打基础、做规划、谋产业、推项目”为主抓手,奋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及宜居宜业新辅城,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强特色、促转型,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实施“51068”重点任务,实现文旅深度融合,重点打造阿诗玛演艺、电影、文创、节庆、酒店五大品牌,建成阿诗玛文旅小镇、昆明“七彩世界”、海比林、大叠水整体开发、长湖国际露营基地、半山酒店六大文旅项目。坚持全域共治,以乡村旅游“八寨”示范点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批精品乡村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旅游、休闲观光旅游、民俗节庆旅游产品,助推旅游全覆盖多层次发展。推进全要素提升,健全特色餐饮、品质住宿、购物娱乐等市场体系,建设景城融合、康旅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示范区。

  推动工业增量提质。全方位推进工业园区优化提升,完善园区功能布局,明确产业定位,加大“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项目承载能力,营造一流投资环境。提升绿色制造业能级,聚焦肉制品、果蔬等农特产品深加工,中药材、红球藻、工业大麻等深度开发及研究应用,高端名优石材精加工等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引链建链补链强链,推动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紧扣“双碳”目标,做强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产业;严控“两高”行业盲目扩张,去除低效过剩产能,有序推进传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更高质量、独具石林特色的生态工业体系。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坚持“稳定粮烟、巩固果蔬、提升畜花”的思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推进台创园转型发展,拓展园区功能,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烟叶生产提质增效,大力发展优质果蔬、特色花卉,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畜禽养殖,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推进“一镇十一村”示范建设,认真落实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建成10个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实施“三品一标”培育计划,每年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不少于4个,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人参果生产基地及市场集散地,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二)强规划、重建管,塑造宜居宜业魅力形象

  按照“主辅联动、新区崛起、片区贯通”的思路,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开展新一轮建制镇规划,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城镇体系。实施道路畅通、绿化亮化、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工程,完成棚户区改造后续开发,做好路、水、景、城“四篇文章”。实施综合交通重点项目,提升交通安全保障和服务能力。落实水安全保障措施,统筹推进水源工程、河库连通工程、灌区配套及调水工程,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立集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构筑“城市大脑”。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全省“美丽县城”标杆。持续开展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3个35千伏变电站布点建设,实现全县配电自动化。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城乡景观和风貌管控,坚持传承与保护并重,延续城市文脉,留住乡愁记忆。

  (三)强管控、守红线,推动生态建设大显成效

  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布局规划,建立全域覆盖、边界清晰、功能明确的“三区三线”空间格局。开展重点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持续实施矿山生态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公益林管护、湿地生态保护等工程,到2026年森林覆盖率达44%以上。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统筹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城乡污水治理体系建设,连通县城断头沟渠,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确保集中式饮用水、重点河库水质100%达标。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实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建成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一体化项目,形成全社会自觉践行生态环保的良好风尚。

  (四)强改革、谋创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解决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问题,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化、涉企服务便利化、政府治理数字化、政务监管标准化,全力打造办事方便、监管柔性、竞争有力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探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完善国企市场化运行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国企投融建管一体化运营机制。深化财税改革,积极培植财源税源,拓宽财政增收渠道;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积极向上争取转移支付,发挥资金效益。搭建数字化智慧园区平台,实施“亩产效益”评价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改革,实行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双责履诺制,通过“正向激励+反向推动”倒逼企业优胜劣汰。实施“腾笼换业”行动,开展低效用地整治提升,盘活存量土地、闲置用地和厂房资源。探索发展“飞地经济”,与国家级平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实现政策共通、资源共用、项目共推、产业共育、利益共享。加强知识产权培育和保护,激发创新活力。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深度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积极与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平台合作,加强旅游、教育、文化、科技等多领域互联互动,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五)强民生、保稳定,提高城乡群众幸福指数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各类兜底政策应享尽享。推进文化活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新建文化馆、民族博物馆、图书馆,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坚持学前教育公办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扩容提质;实施一批教育公办扩容项目,确保标准化幼儿园乡镇全覆盖;建成板桥九年一贯制学校、民族初级中学、建水实验中学石林校区等学校。顺应市场需求和政策红利,引进一批高职院校。完善全民健身网络,形成“15分钟健身圈”,实现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1.8平方米。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二级医疗机构疾病诊断相关分类付费改革全覆盖。加快智慧医疗建设步伐,统筹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能力提升工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搬迁新建等项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体系,打造“医康护养”现代养老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石林、法治石林。

  三、2022年重点工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事关长远,意义重大。县人民政府将遵循“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原则,坚持以旅游转型、工业提质、农业增效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城乡统筹、生态建设为核心,以民生普惠、政府效能为保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7%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4%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10%,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7%和8%,土地价款收入7亿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全力抓好7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转型步伐,全力恢复旅游生机

  强化宣传营销。积极应对疫情常态化影响,把精力放在研究游客需求、优化旅游产品、融入旅游联盟、开发旅游新业态等方面,大力发展住宿、餐饮、演艺、文创、购物等业态,延伸产业链。针对不同地区和群体量身定做营销方案,精心策划新媒体营销,为消费者提供预约服务、无接触式服务、特色定制化服务,切实提升旅游便捷度、舒适度。大小石林景区接待游客160万人次以上,旅游直接收入2亿元以上,全县接待游客1000 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以上。

  强化项目带动。以项目建设补齐旅游要素短板,继续推进全域旅游示范项目,开工建设阿诗玛主题酒店、阿诗玛文旅小镇、“最忆阿诗玛”演艺项目,拍摄《阿诗玛》新电影,完成避暑园改造提升并投入使用。加快长湖国际露营基地、昆明“七彩世界”、海比林等项目建设,重点跟进大叠水整体开发、中通空旅文化产业园项目,打造高品质特色民宿和主题度假酒店。

  强化产品打造。以圭山为重点,整合革命遗址、名人故居、主题教育教学点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红色旅游产品。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和旅游元素,突出特色农业、乡村景观、民俗节庆等优势资源,打造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阿诗玛旅游商品与农产品加工、传统工艺美术等深度融合,编创一批文创艺术精品,提升旅游IP价值。以研学游为发展引线,串联喀斯特地貌、阿诗玛文化等资源,丰富旅游产业模式。

  (二)突出产业重点,奋力增强工业支撑

  突出平台建设。完成园区总体规划修编,强化经济功能定位,理顺管理机制、开发模式、投融资体制等,积极稳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非经营性资产,真正实现“瘦体强身”“轻装上阵”。推进环城北路以北土地一级开发,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配套,为企业落地提供要素保障。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厂房,继续推进昆钢、冠益、亚通等企业二次招商及群能电力破产重组,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渡过难关。

  突出项目支撑。完成石林冷链物流中心一期(屠宰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复烤厂整体技改,确保神农幼龄动物营养食品生产、融润和玖恒机制砂环保生产线项目开工,巨漳工业大麻、安全玻璃厂建成投产,加快推进宜奈火车站改扩建和石材特色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成工业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重点跟踪华润雪花啤酒、远达美乐食品、云微藻产业园等项目,确保落地一批绿色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项目。力争华能、中云电光伏发电项目续建扩建,西街口54兆瓦光伏电站年内并网发电。

  突出实体培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支持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扩产促销。优化非煤矿山矿产资源综合管控系统,继续支持、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实现建材企业分批达规,确保广联饮料、剑锋碳硅制品等企业升规入统,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充分发挥小微创业示范基地及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平台作用,重点引进工业设计、技术研发、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创业孵化等专业化服务机构,为园区创业创新提供支持。

  (三)注重系统谋划,倾力推动农业增效

  夯实产业基础。完成4.3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巩固提升烟叶生产标准化水平,收购烟叶28.8万担。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畜禽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传统特色经作优势,播种蔬菜15万亩次,种植花卉4万亩、水果22万亩。探索实施农业间作轮作,建成食用菌科研、制种基地1个,种植羊肚菌2000亩。加快推进台创园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园区发展环境,确保园区年内建成投产亿元以上项目3个。

  打造产业品牌。持续开展“一县一业”创建工作,继续推广人参果标准化种植,建成人参果冷链分拣中心、保鲜冷库,落地1家人参果深加工企业,完善人参果全产业链体系。巩固卤腐、乳饼、苹果、枇杷等优势产品,以主导产品精深加工、市场拓展、冷链物流建设等薄弱环节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深入实施数字乡村试点项目,继续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创建,完成“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4个以上,力争打造1个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并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消除返贫风险。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推广产业留村哺农、资源价值实现、特色文化保护、闲置资源处置等八大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加强项目库动态管理,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完成矣美堵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村、西街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镇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

  (四)深化改革开放,助力积蓄发展动能

  优化营商环境。聚焦营商环境核心指标,全面推行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标准化,继续落实“一颗印章管审批”“极简审批”等改革措施,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持续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便民化举措,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随时办、智能办”等办事新体验。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落实民营经济扶持政策,培育壮大实体经济,开展涉企乱收费专项整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增强微观主体发展活力。

  提高招商实效。加强项目储备和滚动接续,精心谋划一批重点招商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聚焦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吸引产业链配套企业,推动关联企业聚集发展。主动加强与省市主管部门、知名行业协会对接,搭建合作联动招商服务平台,形成产业招商生态圈和工作链。“一把手”带队外出招商不少于10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引进内资7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220万美元以上。

  强化项目支撑。把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加强项目储备,夯实项目要素保障,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继续实行县级领导挂钩包保重点项目责任制,新开工项目40个以上。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系统支持作用,有效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突破项目建设瓶颈。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充分发挥国企投融建管作用,主动承接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国企融资10亿元以上。

  (五)坚持区域统筹,大力提速城镇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继续推进“美丽县城”建设及城市更新改造,完成夜游巴江项目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6个烂尾楼整治化解,建成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确保西城区排污应急、建成区排水防涝管网及雨水调蓄设施一期工程投入使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健全智慧城市运营平台、城乡一体化智慧管养机制,建成智慧停车二期等项目,推动城市管理智慧化、精细化。持续巩固爱国卫生“7+1专项行动”成效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建立动态管理、责任追究、群众监督等常态化工作机制。

  改善城乡基础。继续推进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实施绿水塘至大塘子段道路提档升级,完成130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做好水利基础保障,完成西北片区供水及配套、柴石滩石林提水灌区田间配套、杨溪水库和小西村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启动黑龙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及面源污染治理,开展西河中上游村庄污水治理及团结水库周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集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及污水处置设施改造提升,出台实施农村面源污染管理办法。编制农村建房图集,建立农村房屋建设竣工验收制度,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

  强化生态保护。继续实施重点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稳步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落实,逐步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确保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复审。持续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强化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确保矿山生态修复验收销号。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大资源保护和监管力度,持续提高森林草原防灾减灾能力。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实施西河、黑龙河等水环境及河道治理工程,确保水质达标。

  (六)坚持普惠共享,竭力增进民生福祉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健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完善社保基金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基金监管能力。全力推进医保“村村通”,逐步实现村卫生室医保门诊费用报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全面落实失业保险惠企惠民政策,按企业需求定制培训计划,减轻企业用工负担,实现精准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能力提升工程,确保县妇幼保健院搬迁新建项目投入使用。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创建5个云南省乙级卫生院。继续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强化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持续抓好疫情防控和医疗保障工作,在县中医医院建成2个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做到“应检尽检”;逐步完成加强针疫苗接种,做到“应种尽种”。

  扩优教育体育资源。实施幼儿园公办扩容,完成板桥、圭山、西街口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启动紫玉、西城、二幼3所幼儿园改扩建项目。实施义务教育能力提升工程,完成巴江小学建设,开工建设民族初级中学。加快推进西南林大、昆明艺术职业学院石林校区建设,确保建水实验中学石林校区一期招生。持续开展县管校聘、师德师风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积极争取和承办国家、省市各类体育赛事,办好市第十二届民运会、县第三届运动会,促进教体、体旅融合发展。

  构筑良好社会氛围。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列馆、民族团结示范陈列馆,推进小箐村全国民族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做好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强化基层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力争创建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提高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水平,争创云南省双拥模范县。强化食品药品、道路交通、特种设备、消防安全、护林防火、建筑施工等领域全链条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抓好外事侨务、档案史志、防灾减灾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科协、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七)加强政府建设,致力提高治理效能

  坚持党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切实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各方面、各领域,确保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遵守宪法法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强化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牢固树立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意识,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完善法律顾问机制,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参谋助手、优势互补”作用,提高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依法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自觉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办理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坚持实干作风。把争先进、创一流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以政策落实、工作落细、项目落地为重点,推进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实行工作任务清单管理、目标管理、闭环管理,推动政府工作协同高效,全面提升政府系统执行力和落实力。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优化改进政府系统绩效考核,用好容错纠错机制,切实消除干部思想顾虑,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坚持清正廉洁。不折不扣扛牢抓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共同推进。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守好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底线,切实做好预算和支出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着力打造廉洁政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治“四风”,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同志们,征程万里风正劲,奋楫扬帆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倾注热血与激情,才能担当时代重任、不负人民重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百折不挠的韧劲、滴水穿石的毅力和战则必胜的决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主动服务和融入昆明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建设,为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及宜居宜业新辅城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一园三区:“一园”即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区,“三区”即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区分为三个片区,分别为核心区片区、南片区、西街口片区。

  一村一品:一个村或多个村大力发展能够体现本地特色和提高本地发展水平的产品或项目,并且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当地标志性的一种区域特色发展模式。

  一县一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发展规模逐渐增大直至形成产业,在一个县或多个县的大范围内聚集人才和资金等,逐步形成一个或多个有集聚力、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区域特色,促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

  “1+2+X”国企架构:即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中,将县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以石林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下设石林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云南石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2个子公司,其他县属国有企业作为项目公司,根据行业领域分别整合划转到石林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云南石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一网四中心:即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资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

  双减:即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五项管理:即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

  雪亮工程:即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校园安全“三防”建设:即校园安全人防建设、物防建设、技防建设。

  “23521”发展思路:即紧紧围绕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两个目标,彰显旅游资源、阿诗玛文化、交通区位三大优势,实施旅游兴县、粮烟稳县、产业强县、文化活县、生态美县五大战略,提升石林品牌竞争力和县域经济实力两个核心,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发展新路子。

  “51068”重点任务:“5”即按照“一个主题、一台家宴、一场演艺、一套产品、一体打造”的发展模式;“10”即实施全域旅游“十个一”工程,具体为推进一批重大文旅项目、打造一个露营基地、一个康体运动基地、一条精品自驾旅游线路、一条红色主题教育线路、一个特色旅游小镇、一条特色街区、一个旅游文化演艺产品,引入一个国际品牌连锁酒店,建设一个智慧旅游平台;“6”即加快推进昆明“七彩世界”文化旅游、融创旅游度假区、阿诗玛文旅小镇、长湖国际露营基地、大叠水景区整体开发、乃古石林实景演艺等重点项目;“8”即打造以彝族第一村、月湖村、糯黑村、维则村、清水塘村、和摩站村、阿着底村、蓑衣山村等“八寨”为重点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双碳:即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两高:即高污染、高耗能。

  七通一平:即道路通、给水通、电通、排水通、热力通、电信通、燃气通及土地平整。

  一镇十一村:一镇,即圭山镇为县级示范镇;十一村,即鹿阜街道上赵公庄村、上蒲草村,石林街道五棵树村、寺背后村,板桥街道邓家山村,圭山镇大糯黑村、矣美堵村,长湖镇阿着底村、蓑衣山村,西街口镇路花村,大可乡南大村。

  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即云南省建设100个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形成乡村振兴示范;建设1000个乡村风貌特色化、产业发展专业化、生活品质现代化的精品示范村;建设10000个生活富裕、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做到1县有1个以上示范乡镇、1个乡镇有1个以上精品示范村、1个行政村有1个以上美丽村庄。

  三区三线:“三区”即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线”即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

  “亩产效益”评价:以项目每亩用地产生的税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增加值、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等指标来衡量项目的经济效益。

  工业用地“标准地”:即在完成区域评估基础上,带着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环保要求、亩均税收、产业方向、安全生产要求等基本指标进行出让的工业用途国有建设用地。

  飞地经济:即两个相互独立地区,在平等协商、资源合作的基础上,打破区划限制,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跨区域合作模式,实现区域经济互利共赢发展。

  “八五”普法:即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到2025年,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民普法工作体系更加健全。

  枫桥经验:即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经验。

  “六稳、六保”:“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石林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占地101.52亩,分两期建设,一期新建冷库6500立方米,配套管理用房及标准化污水处理设施设备,新建交易大厅1座、肉制品深加工生产线及标准厂房,配套建设道路、广场、停车场、供水、排水、绿化、围墙、供电设施和消防设备;二期新建冷库8000立方米,配套4条分拣线、1个分拣中心及智能温控冷冻设施。

  乡村振兴“八大机制”:即产业增值收益留村哺农机制,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村政服务体系和乡村善治机制,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处置盘活机制,新农人、新乡贤、新村民培育机制,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组织动员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