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04 00:15   责任编辑:www
大理市人民政府市长 严启红
(2022年1月23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1年和九届人民政府工作回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市人民政府在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市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2021年,全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17.5亿元、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85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86元、21054元,分别增长8.6%、11%。一年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流域治理,生态环境稳步向好。严格落实全省湖泊保护治理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和“六个两年行动”。实施截污治污体系排查整改、西洱河沿线截污治污等工程,修复完善10个村20.04公里管网。持续巩固“三禁四推”成果,限养区103个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环保设施实现全覆盖,累计处理畜禽粪便8万吨,完成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末端拦截消纳及灌溉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建设,回灌利用农田尾水236.7万立方米。雨水冲击性污染负荷防控成效明显,河(湖)长制责任不断压实,“河长清河”“河湖清四乱”等专项整治行动清理河湖沟渠1080条5404公里、垃圾3.59万吨。洱海流域一、二、三级保护区划定落地,制定出台农村住房审批建设实施意见、中心城区个人建房管控意见和民宿客栈、餐饮业管理办法。保持流域综合执法监管高压态势,洱海沿岸违规违建清理整治工作有序推进。林长制工作全面启动,苍山保护管理视频监控系统项目(一期)顺利完成,苍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防灭火等工作持续强化。“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纵深开展,各级各类环保督察调研检查反馈问题整改有序推进,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全国首个项目类投资落地大理,生态廊道工程荣获2021年LA风景园林奖·生态贡献奖,洱海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洱海保护治理成效得到COP15“洱海论坛”国内外嘉宾高度肯定。
(二)实施项目驱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着力强招商、优服务、抓项目、促投资,严格执行“挂图作战”和领导挂钩项目制度,争取中央、省预算内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20.62亿元,撬动民间投资165.8亿元。市委党校整体迁建等22个项目顺利竣工,滇中引水等95个项目加快推进,南片区快速交通系统等51个项目如期开工,喜洲田园综合体等133个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39.25亿元。签订招商引资项目28个,协议总投资115.31亿元,预计引进州外到位资金174.46亿元、增长8.3%。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减税降费3.16亿元,“放管服”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直接面向企业、群众的事项“最多跑一次”占比提高至97.3%,“一次不用跑”占比提高至55.7%,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三)坚持绿色引领,产业转型提质增速。以打造洱海“绿色食品牌”为主线,扎实推进云粮集团万亩绿色基地等项目建设,粮食生产完成10.33万吨,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3.1%,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42.25亿元、增长11.2%,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135亿元,带动农户增收8亿元。嘉士伯易拉罐智能化生产线、大理药业科技综合楼、欧亚高端冷链产品生产线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大理卷烟厂打叶复烤、金明药业兽药生产线GMP技术升级改造等12个重点工业项目加快推进,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户、高新技术企业4户,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0.13亿元、增长5.6%。深挖消费潜力,大理云免跨境电商新零售展示店(一期)投入运营,升限纳统商贸流通企业63户,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3亿元、增长7.3%。普德赋主题公园项目签约落地,太和城遗址公园、茶马古道等文旅项目加快推进,铂尔曼酒店和木田养山、九涧居等一批高端半山酒店建成运营;大理古城景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双廊民族文化街、大理古城复兴路认定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大理古城街区、喜洲街区、龙尾关街区认定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大理海洋世界成功创建3A级景区,双廊镇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大理市名列“2021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第七位,预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89.5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4.37亿元。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在库企业22户,实现营业收入35.89亿元、增长10.97%。
(四)狠抓品质提升,城乡面貌明显变化。深入推进城市品质提升“五大攻坚战”,城市体检评估全面完成,沙河埂片区、新桥农贸市场片区等13个棚改城改项目加快推进,完成西大街文明街、林业局车队等片区房屋征收拆迁,征收房屋面积12.25万平方米,下关沱茶厂片区等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提升改造宾川路等4条道路,实施苍山路等6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成功创建为省级节水型城市。重拳整治路域环境,强化城乡违建整治,拆除违法违规建筑441户6.8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新改建城乡公厕100座、农村户厕3500座,全市公厕实现一张图管理。制定出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并完成4个示范区建设。漾濞“5·21”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新建洗手设施1768座,“三清洁”工作常态化开展,累计清运垃圾31.9万吨。严格落实街(巷)长制,不断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启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并顺利通过省级测评。“城市大脑”建设进程加快,大理理政中心在全省首家建成运行,5G信号实现市域全覆盖。
(五)聚焦群众关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抓实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牢牢守住“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果。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工作,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5.67%。完成上关镇、喜洲镇2所中心幼儿园和海东镇南村等4所“一村一幼”项目建设,适龄儿童入园率达95.98%;完成银桥镇阳波完小等36所义务教育学校薄改和能力提升项目,新改建校舍、运动场2.5万平方米,全面推进“五项管理”“双减”等工作;下关三中晋升一级三等高中,全市高考一本上线率达50.77%。完成市一院海东分院建设,滇西医疗中心、州医院医疗核心区等项目加快推进,推行“双向转诊”诊疗模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全面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0.2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66%。编制完成《大理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和《大理市海西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总体规划》,双廊村认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启动“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在全省率先开展名誉村长聘任工作并完成首批聘任18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顺利推进,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机制和退役军人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等工作扎实开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措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国家安全、民族宗教、禁毒防艾、知识产权、科普科素、新闻广电、消防救援、防震减灾、机关事务、青少年、红十字、地方志、工会、档案、能源、物价、双拥、保密、气象、供销、外事、侨务等工作均取得新成绩。
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九届市人民政府各项工作顺利收官奠定了良好基础。回顾过去5年来的工作,我们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战胜了诸多困难和挑战,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五年来,我们牢记嘱托、聚焦生态,保护治理有力有效。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全力推进“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累计投入资金272.42亿元,新建7座污水处理厂和340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环湖截污治污体系实现闭合运行、达标排放。坚决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发展模式,海东停建善后处置及转型发展工作稳步推进,完成洱海保护“三线”划定和1806户生态搬迁,129公里生态廊道全线贯通,“1806”小镇建成安置房1317套50万平方米。流域46个非煤矿山全部关闭并完成生态修复,洱海周边3座水泥厂完成搬迁,无序取水整治封堵取水口47个、地下井8206口,“三禁四推”、海东面山绿化成效显著,27条主要入湖河流V类及以下水体全面消除。洱海水生态、水环境持续向好,连续5年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全域之治”“生态之治”的历史转变,形成了湖泊治理的“洱海案例”和“洱海经验”。
五年来,我们立足优势、保持定力,转型发展初见成效。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从2016年的4.8:39:56.2调整为5.5:31.4:63.1。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良好,绿色生态种植面积达12.32万亩,有机认证1.7万亩,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51个,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户。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深走实,烟草烟辅、食品饮料、生物制药等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中国长城(云南)制造基地建成投产,科大讯飞等36户企业签约入驻云南信创(大理)产业园,经开区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文旅产业多元发展,大理、下关文化馆被命名为国家一级文化馆,云南提督府、大理天主教堂成功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族“大本曲”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理想邦、垒翠园、杨丽萍大剧院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相继建成运营,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双廊艺术小镇荣获“云南省特色小镇”称号,大理古城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理市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与2016年末相比,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44.6亿元,年均增长4.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加6.78亿元,年均增长4.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97.35亿元,年均增长8.2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3321元,年均增长7.3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7631元,年均增长9.48%。
五年来,我们补齐短板、完善功能,宜居品质得到提升。强化“多规合一”成果运用,编制完成大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城市远景规划。深入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完成客运中心、小花园、交通饭店等片区城改项目,建成安置房1354套12.2万平方米,改造提升老旧小区436个286万平方米,恒邦时代天街、滇西商务中心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新增秀北山、荷月洲等公园9个,新增绿地635万平方米,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顺利通过国家复查。实施两轮交通治堵工程,建成人行天桥3座,新增公共停车位2600个,更新新能源公交车249辆,新开通和延伸城市公交线路15条。加快“气化大理”建设,建成燃气管道281.7公里。洱海流域城乡统筹供水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流域内旱厕基本消除,“天眼”系统建成投入使用,违法违章建筑、“大棚房”整治成效明显,公共服务、通信网络、地下管网等城市系统日臻完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智慧化。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至69.55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地率提高至35.3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71.3%,大理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
五年来,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加速释放。24项国家级、省级试点工作成效显著,镇改街道和殡葬、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亮点纷呈,国家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大理市PPP模式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经开区体制机制不断调整完善,度假区管理体制改革圆满完成,大理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效初显。“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梳理并公开行政权力事项6062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取消,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昆楚大、大丽、大临动车开通运营,大永高速建成通车,楚大高速扩容主体工程完工,大理机场(二期)改扩建如期完成,新开通航线10条,滇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巩固。成功引进华侨城、融创中国、览海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在大理投资兴业,经开区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
五年来,我们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显著改善。顺应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将七成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年度十件惠民实事逐一落实。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23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72公里,大理市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农村客运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面达标,1个贫困乡、1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4279户16054人全部高质量脱贫退出,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理市被评为“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完成34所公立幼儿园建设,“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完成143所义务教育学校薄改和能力提升项目,D级危房拆除“清零”,中小学“超大班额”现象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探索推行名校领办、集团化办学,高考一本上线率稳居全省前列。体育基础设施活动场所实现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国际马拉松、格兰芬多自行车赛等重大体育赛事影响力不断增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现提质达标全覆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医药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群众就医负担不断减轻,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迈出新步伐,大理市被评为全国中医药先进单位。
五年来,我们群策群力、强化治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持续深化平安大理建设,成功侦破特大制售假烟犯罪网络案等一批涉案金额高、涉及地区广的大案要案,全面打赢第四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实现毒品中转集散关注地区成功“摘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丰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明显,成功侦办“1·21”“8·23”等涉黑涉恶案件。“七五”普法顺利完成,湾桥镇中庄村、大理镇五华社区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湾桥司法所获评“全国模范司法所”,喜洲镇被列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大理市荣获“全国法治县(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食品药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领域监管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信访问题化解、矛盾纠纷调解、宗教事务管理等工作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五年来,我们转变职能、依法行政,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大理之问”大讨论等活动,不断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四风”问题。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36件,政协委员提案1696件,面商率、办复率均达100%。全力支持监察委、法院、检察院工作,注重听取各民主党派、群团组织意见建议。坚持市政府常务会学法、重大决策听证和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现部门、乡镇(街道)法律顾问全覆盖,累计举行重大决策事项听证48次,组织专家咨询论证35次,完成社会风险评估事项90项。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主动公开各类政府信息1.7万余条,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大理市第九届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大理市部队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救援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大理市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发展,成之惟艰,五年耕耘,收获颇丰。回顾过去五年的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新时代政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政治引领,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以实干实绩诠释对党绝对忠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必须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最鲜明的导向,量质并举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行;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开放合作,破除思维定势,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必须始终坚持艰苦奋斗,以想干事的姿态、能干事的本领、干成事的作为,奋发有为、奋勇争先。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将长期坚持并发扬光大!
成绩固然可喜,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经过艰苦的努力,但市九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地区生产总值等5项任务目标没有按计划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洱海水质持续向好的基础尚不稳定,生态保护治理任重道远。二是投资结构不平衡,产业发展支撑不足,产业链不长,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三是城市品质不优,基础设施不完善,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四是财源培植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运转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五是少数部门和干部思想解放不够,效率意识、法纪意识不强,抓落实的作风有待改进。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对十届人民政府工作的建议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奋进五年,也是大理市机遇叠加、转型蝶变的关键五年。省委省政府大理现场办公会、州委州政府“大祥巍”一体化发展现场办公会,为大理市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强大动力。新一届政府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握紧接力棒、跑好接力赛,牢记初心、勇担使命、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不辜负全市各族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省、州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两城一区”样板田、漫步苍洱“核心区”、“美丽湖区、公园城市”,加快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示范基地、云南西部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辐射中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理不懈奋斗。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年均增长10%以上。生态环境再上新台阶。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治理成效明显,洱海总体保持良好湖泊水质,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美丽湖区、公园城市”成为新时代大理的鲜明特色。城市品质再上新台阶。城乡空间优化、功能重构、形象再造系统推进,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得到新提升,文旅发展核心和枢纽地位不断夯实,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品牌更加彰显。民生福祉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取得突破,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社会治理再上新台阶。各领域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增强,平安大理建设更加深入,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重点要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着力打造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健全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强化“四名一文一传”保护提升,实施云南提督府、大理古城墙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项目建设,推进珠海阁、水月阁等洱海四大名阁和龙首关恢复重建。高标准编制实施辖区“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保护利用规划,加快双廊艺术博物馆、周城民俗文化展示馆等项目建设,完善图书馆、文化馆、非遗传习馆等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强文物文献文史工作,建设伙山艺术家村等一批文化名家工作室,促进民间文化社团发展,围绕民族历史和本土现实题材,推出一批讲述大理故事、传播大理声音的精品力作,不断提高大理文化影响力,努力建设“艺术之都、文化之城”。
(二)着力打造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名城。对标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标准,完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和风貌管控。以城市品质提升为抓手,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打造大理北高铁站片区、西洱河片区、“两馆一中心”等标杆性城市窗口项目,高标准建设城市更新和新型城镇化示范样板。加快中心城区“十四五”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体化布局和配置智能电网、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网络。抢抓云南交通强国试点省份建设机遇,全力实施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城市内部干线道路快速化改造,构建古城—下关—海东—凤仪半小时快速交通网络。以打造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和国际旅拍胜地为抓手,统筹推进影视、音乐、婚庆、餐饮与旅游深度融合,强化古城、古镇、古街区风貌提升,持续深化拓展特色小镇内涵品质;加快普德赋主题公园、大理王宫、茶博院等文旅项目建设,高水平谋划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和双廊—鸡足山、者摩山登山黄金线路,加快旅游大数据中心等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示范区,积极推进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支持旅游企业扩规模、强实力、创品牌,拓展特色高端民宿、旅行社、旅游商品等产业链,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不断提升大理旅游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三)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抢抓云南建设绿色制造强省机遇,支持啤酒、乳业、沱茶、矿泉水等传统优势食品饮料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思路,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把海西片区打造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以绿色大米、绿色烟叶、中药材等为重点的生态种植,推进云粮集团万亩绿色基地、神农集团生猪养殖及食品加工产业园、鹏欣十万头肉牛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培植“洱海留香”“乡愁大理”等一批高品质绿色生态品牌。做大农产品加工业,吸引绿色食品龙头企业、科研机构落地大理,提高绿色食品精深加工能力。做强休闲农业,建设一批集生态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项目。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现代科技成果植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争创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面源污染治理示范样板。
(四)着力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按照医、养、健、食、游的大健康产业布局,以“一带三道十八廊”为重点,积极谋划养生度假、康复疗养基地等康养项目,加快推进大理慢谷世界健康小镇建设,促进形成多层次、全链条的康养产业。推动华大基因检测及干细胞研究项目落地,支持辖区龙头医药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创新,围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工业大麻等重点方向,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品研发生产基地。支持社会办医健康发展,引进先进地区大型医药企业连锁化、集团化经营医疗机构,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健全完善后疫情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快滇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升级和城乡区域均衡布局。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
(五)着力打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优势。持续推进国有企业、综合行政执法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积极参与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建设,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为契机,加快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带动物流、商贸、产业发展,组织举办好大理三月街、大理国际影会、音乐节等品牌节会,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抓实云南信创(大理)产业园和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推进数字化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应用;实施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数据运营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人、车、路、云”一体化感知,以应用场景换企业,引进智能交通终端生产制造企业落地大理;加快“云上生态廊道”和大理数字中心、滇西区域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着力打造滇西数字枢纽。抢抓大理被列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机遇,布局发展保税、冷链、电商、跨境等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辐射全国的商贸物流集散基地。以更大力度吸引大型企业集团总部集聚大理,力促健之佳、省能投物流公司、明阳集团等企业区域运营结算中心和云报集团全省旅游商品销售总部等尽快落地,积极支持云建投十五公司特级资质申报。做好产业谋划和项目策划,大力引进和发展平台经济、会展经济、赛事经济,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加速聚集。开展营商环境核心指标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市建设,支持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创新孵化平台,发挥辖区高校科技牵引作用,建设区域性研究创新中心。
(六)着力打造“美丽湖区、公园城市”全国样板。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科学做好流域内产业和人口“减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建设苍山洱海“天空地”全方位监测感知系统,完善森林火险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保障苍山洱海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深入推进以海东面山绿化为重点的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谋划打造红山城市公园和者摩山、九顶山等城际森林公园,实施洱海流域林业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美丽城市建设,处理好水系与市民生活、城市建设间的关系,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高品质打造西洱河、金星河两条城市景观河,合理布局口袋公园、海绵公园、下沉式绿地,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统筹布局垃圾、污水、危废、污泥等处理设施,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循环高效的资源环境设施网。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绿色发展,探索建设碳汇交易中心,加快建设绿色生产低碳发展先行先试区,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七)着力打造高品质幸福和谐美好新大理。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以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1806”小镇产业配套、文笔村半山酒店群等项目建设,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持续推进“空心村”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农村“厕所革命”,实施农村公路三年滚动建设计划项目225公里,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安全发展,建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强化“三孩”生育政策落实,增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加快补齐“一老一小”工作短板。坚持“房住不炒”,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应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雪亮工程”,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教育,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共建诚信大理。
三、2022年工作意见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是党的二十大的布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强化系统保护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
强化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深入推进“湖泊革命”,持续打好洱海保护精准治理攻坚战,全力攻坚“六个两年行动”。加快推进国家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工作,实施环湖截污治污排水管网修复完善等工程,确保体系稳定运行;不断巩固“三禁四推”成果,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实施莫残溪示范段水质提升、洱海北部湿地提质增效等工程,配合做好洱海大型灌区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今年底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达到Ⅱ类。加强苍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化利用,压实三级林长责任,提高森林防火和应急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品质。抓实生态廊道品质提升和运维管理,全面完成“1806”小镇安置房建设。
统筹实施系统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确保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9%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不断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创建“无废城市”。进一步强化洱海流域空间管控力度,严守苍山洱海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和企业排污指标监测,严查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任务,大力发展环保科技产业,强化秸秆加工与综合利用,进一步规范畜禽粪污收集处理,推广“顺丰洱海模式”。持续抓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绿色消费、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大力建设节约型机关,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持续调整优化流域种植业结构,完成海西大凤路以东4万亩土地流转,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实施洱海流域高效生态农田修复等项目,新增高标准农田4000亩以上,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9个以上,完成农业总产值48亿元以上,增长6%。加快环洱海绿色生态种植仓储加工等项目建设,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138亿元以上。不断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争创全国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发展壮大新型工业。强化“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推进汽车及零配件制造转型发展,鼓励翰宇生物、大理药业、瑞鹤药业等生物制药龙头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创新,开发食药两用产品,健全产业链条,形成品牌效应。支持烟草烟辅、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娃哈哈绿色饮料生产基地等11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做好欧亚乳业、下关沱茶等企业上市培育,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以上。
转型升级文旅康养产业。加快太和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龙尾关保护利用等项目推进,启动大理古城墙遗址保护、南门旅游文化广场修建等工程建设,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验收。深入挖掘周保中将军、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等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培育滇西红色教育示范点。加快丽思卡尔顿—威斯汀酒店等国际高端酒店建设,确保卡那洼其、悦榕庄等一批“半山酒店”建成运营,推进普德赋主题公园、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先锋书局等项目建设,力争将天龙八部影视城和大理海洋世界创建为4A级、双廊艺术小镇创建为5A级旅游景区,实现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增长10%,旅游总收入增长12%。强化康养度假项目谋划,加快大理慢谷世界健康小镇、陆善酒店、大理颐老院等项目建设,积极打造国际一流康养度假区。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启动上和物流产业园控规修编,大力推进滇西物流商贸城、上和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支持沧龙物流等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在物流及仓储中的融合应用;补齐冷链物流短板,努力建设以跨境铁路运输为基础、跨境公路运输为支撑、多式联运为拓展的滇西物流大通道,进一步扩大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规模效应。繁荣现代金融产业,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加快示范项目建设,贯通市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大理”建设,依托云南信创(大理)产业园,深化与中国电子、中国长城等头部企业合作,着力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创建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启动中科院工业级5G应用展示中心建设,打造5G应用工业样板;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全面推动全市A级景区数字化、智慧化建设。以“苍洱云”平台和大理理政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为契机,进一步拓展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文明、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应用。
(三)多措并举扩大内需,在强化发展动能上展现新作为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突出“两新一重”关键领域,持续加大交通、水利、环保、教育、卫生等传统民生领域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全面提升5G网络、物联网等新兴业态领域项目谋划能力和水平。紧盯行业头部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和“一把手”招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多措并举提升土地、规划等要素保障能力,实现引进州外到位资金增长10%。
切实加快项目推进。以“项目攻坚年”为抓手,不断强化领导挂钩项目责任制,确保2021年老旧小区改造等79个项目年内竣工,加快来思尔高原特色乳制品智能工厂等68个在建项目进度,开工明阳集团西南研发中心等92个项目,加快G348外绕等49个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和地方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千方百计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力争全年对上争取各类资金18亿元以上。
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加快下关、古城老城区商业设施优化升级,完善满江、凤仪新城区及海东上和片区商业设施,推进爱琴海购物公园等高端商圈建设,打造文旅消费聚集区,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50户以上。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群体,引导“传统交易市场+网络直播平台”消费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提振商贸、餐宿、文旅等传统消费,培育休闲、康养等服务消费,带动镇村消费,搞活夜间经济,繁荣假日经济。
(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在共同富裕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实现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动态清零,落实和完善兜底性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切实发挥“一平台三机制”作用,确保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与农户间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稳定就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有序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盘活利用,提高综合利用效益。规范农村“三资”管理,推动在外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抓实海西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探索建立种植、体验、观光在农田,休闲、餐饮、住宿、购物在村庄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现产村融合发展,农村居民持续增收。
加快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完成农村公路三年滚动建设计划项目年度100公里建设任务,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扎实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污水垃圾治理和村庄清洁绿化,规范农房新建改建,抓实农村风貌提升,高标准建设5个以上精品示范村;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推进移风易俗,着力打造环洱海美丽乡村示范带。
(五)不断强化品质提升,在宜居城市建设上展现新作为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以城市品质提升大会战为抓手,加快推进苗圃山及环城南路沿线片区等13个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启动下关沱茶厂片区、荷花片区等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新建安置房2300套以上。启动泰安桥拆除重建、智能生活垃圾分类、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加快实施关宾路改扩建、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天井片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项目,完成建设路示范段提升改造、南干渠改造和下关、太和、古城片区雨污分流改造。
着力打造交通枢纽。完成大南高速、楚大高速扩容项目建设,配合做好昆大丽高铁、大丽攀铁路建设及大理机场(三期)改扩建,启动大理铁路枢纽扩能改造、大理火车站站房提升改造、城市智轨等项目建设,加快南片区快速交通系统和各项交通解堵工程实施,畅通区域交通微循环,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聚焦解决“城市病”突出问题,持续完善城市街巷、道路交通、绿化环卫、综合执法等领域标准化运作机制。扎实推进城市垃圾分类管理,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不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抓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落实“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不断丰富志愿者服务活动。强化小区物业监督管理,推进老旧小区“红色物业”全覆盖。加快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大数据平台,推进截污治污体系管理、全域智慧停车、智慧城管等项目建设,强化城市经营管理,全面提升治理水平。
(六)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在激发发展活力上展现新作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优化完善经开区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大理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激发发展活力。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市国投集团AA评级授信工作,推动国投集团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大理口岸机场申建和经开保税物流中心及智能物流园建设,配合开展服务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商试验区申建,组织企业参加贸易会展,鼓励委托出口企业采取自营出口方式扩大进出口,力争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2家以上,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200万元以上。
强化区域合作联动。按照全州“双核驱动、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大祥巍”一城三区差异化、协同化、互补化发展,把有关产业、教育等公共服务和人口向祥云和关巍新区转移、疏解,“腾笼换鸟”拓展大理市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改善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减税降费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等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畅通企业投诉维权渠道。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加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让更多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七)着力改善民生福祉,在幸福大理建设上展现新作为
抓实疫情常态防控。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和重点场所、重点人员管控,抓实风险隐患排查,织密织牢疫情防线。安全稳妥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持续完善物防技防人防融合机制,积极参与强边固防行动,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济社会秩序稳定繁荣提供有力保障。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名师、名校长、名园长”培养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抓好中小学“五项管理”“双减”等工作,稳步推行城区小学午餐统一集中配送。完成凤仪镇等3所中心幼儿园、大理镇上末等2所“一村一幼”建设及下关二幼、大理幼儿园改扩建,启动下关七幼新建,加快下关五中、下关六小等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扩建项目建设,启动大理一中分院新建和大理五中、下关三中改扩建。引导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支持辖区高校和职业院校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加快健康大理建设。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严格执行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销售零差价政策,切实减轻群众就医用药负担。强化优质医疗资源引进培育,加快推进滇西医疗中心、市妇幼保健院迁建等项目,力争年内启动览海妇产医院建设,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争取承办国家、省级大型体育赛事,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
深化社会综合治理。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协调机制,常态化开展书记院坝(楼宇)协商会专题活动。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抓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实施。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做好拥军优属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全面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坚决维护意识形态、金融、网络等领域安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实现新增城镇就业65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联动做好粮、油、肉、菜等民生商品和原材料保供稳价工作。持续开展根治欠薪工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规范房屋租赁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需求。全面落实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推行医疗康养、社区居家等养老服务试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强化三孩生育政策配套衔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妇女儿童、防震减灾、国防动员、人民防空、科普科素、红十字、工商联、残疾人、地方志、工会、统计、气象、档案、保密、供销、外事、侨务等工作再上新台阶。
各位代表!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我们将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大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奋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我们将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市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加强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工作,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强化政务公开,高质量办好建议、提案,不断提升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
我们将坚持担当实干,建设高效政府。把求真务实贯穿工作全过程,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做到任务一布置马上落实,工作一部署马上推动,工作一完成马上反馈。进一步精文简会,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推动发展上。
我们将坚持人民至上,建设服务政府。践行初心使命,持续转变作风,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力便民惠民,全情全意扶企暖企,以政府的“用心指数”赢得群众的“满意指数”、企业的“发展指数”和市场的“活跃指数”。
我们将坚持严管自律,建设廉洁政府。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履行“一岗双责”,防范廉政风险。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继续压缩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预算,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切实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
各位代表,苍洱宏图起,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新的伟大征程中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无惧风雨、勇立潮头,奋力谱写大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理而努力奋斗!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