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21 22:09   责任编辑:www
2022年1月6日在开鲁县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开鲁县人民政府县长 刘 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和2021年工作回顾
县十六届人代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有力监督、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市委、县委党代会精神,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团结依靠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克服诸多困难、战胜严峻挑战,圆满完成了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坚持稳扎稳打,综合实力稳中有升。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0%;开鲁工业园区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为开鲁生物医药开发区,亩均产值达到56.1万元,入驻企业9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9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建成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链4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坚持创新发展,改革活力竞相迸发。引进实施玉米生物科技、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新型清洁能源等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1个,清洁能源并网发电187万千瓦。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1531家,培育龙头企业42家。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三品一标”发展到61个,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制定推进改革措施615项,承接“三权分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24项国家和自治区试点任务,创新“最多跑一次”“拿地即开工”等一系列针对性改革举措,新增各类市场主体6700户、总量达到3.2万户。
——坚持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日新月异。完成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建设,新建住宅小区24个、145.8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112个、197万平方米。第三中学、中医医院、健体中心、文化中心、中央公园、滨水公园等设施建成使用;城市公交线路达到7条、总里程138公里,城市出租车运行246台;改造农村牧区危土房6000户、安全饮水104处,改造升级农村电网1178公里,建设通村公路595公里、街巷道路硬化8.3万平方米,建设一体化卫生室262家,“厕所革命”惠及3.5万户农牧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卫生县城,入选第一批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东风镇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开鲁镇入选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镇。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高效节水农业230万亩、经济林60万亩、牧草7万亩,实施科尔沁沙地治理146.3万亩,完成草原修复工程15万亩,55万亩无立木林地全部恢复造林,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全部销号。投资4.4亿元实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湿地公园、固废资源化利用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县农膜当季回收率达到85%,秸秆综合利用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均超过90%。我县被评为国家农膜区域补偿制度试点县并在全国农膜回收行动推进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
——坚持人民至上,民生福祉更加殷实。举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打赢脱贫攻坚战,11002户、3476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自治区级贫困县提前“摘帽”,代表自治区迎接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承办全区产业精准扶贫现场会和全区庭院经济现场培训会。全产业链实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构建“隔离墙”防止脱贫户“返贫”等典型做法入选人民网第三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麦新镇党委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认真落实“五早四集中”措施,全面构筑“外防输入”网格化联防联控体系,新冠肺炎和鼠疫疫情防控取得“零确诊、零输入、零感染”的阶段性成效。积极推进“六稳”“六保”工作,城镇新增就业7094人,农牧民转移就业38.2万人次;新引进招聘教师771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自治区验收;翻新改建17家卫生院、启动新建县医院、扩建完成蒙医医院,县镇村三级医疗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全国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直核;新建医养结合中心敬老院,工作模式走在全区前列。
——坚持依法行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主动接受县人大依法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落实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20个。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474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446件,配合县人大开展监督执法检查56次,配合县政协开展各类调研视察96次。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黑恶势力团伙11个,成功侦破积压命案4起、现行命案破案率达到100%。妥善化解各类矛盾隐患7批次93件,信访件数、人数年均下降20%以上。始终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坚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我县被命名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麦新纪念馆和麦新镇红色研学基地被命名为通辽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36.8亿元、同比增长3.1%,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6.8亿元、同比增长5%,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3亿元、同比增长11.4%,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8%、10%。
——农村经济质效并提。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94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5万亩。有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18.8万亩。推广种植中科羊草4.2万亩,成功举办全国第五届中科羊草种业发展现场观摩会。新增肉牛5万头、生猪7万口、肉羊2万只。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深入开展防致贫返贫监测工作,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加强。
——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18个、到位资金26亿元,山东轩鸿、河北金润美、浙江君业等三家医药企业,当月签约、当月落地、当月开工;切实强化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投资建设固体废弃物贮存场,重点实施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以及开鲁南220千伏输变电项目,启动运行集中供汽项目,规划建设铁路物流内陆港项目,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商贸流通活力增强。富邦现代城商业综合体建设工程,雨田农畜交易市场牛羊交易区、停车场及配套服务设施改扩建工程全部完工。盛达商场、新型农机市场一期项目投入运营。商贸企业年发送玉米60万吨以上,转运煤炭、粮食、化肥150万吨以上。提档升级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94个,农村物流配送网点达到170个;注册电商企业595户,年交易额突破2亿元。电子化登记企业3879户,企业开办执照申领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自营出口权企业发展到17家,外贸出口额实现2亿元。
——城乡建设持续推进。新建续建住宅小区11个,改造老旧小区9栋300户、平房区4个片区710户,新建城区水冲厕所20座、集中供水水源保护地1处、城市雨水污水管网1400延长米;启动实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编制完成3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庄规划,维修改造农村牧区集中式供水工程41处,新建农村牧区垃圾处理站12个、农村公共卫生厕所13座,改造农村牧区危房260户,城乡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生活环境的舒适度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坚决贯彻落实能耗“双控”决策部署,切实抓好节能降耗工作,全面完成各项能耗指标任务;扎实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林草案件图斑全部清零销号;进一步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化肥农药减量等农村牧区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扩大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范围,覆盖率达到40%。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严格执行“五项管理”,大力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重点实施第四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小街基第二幼儿园等40余所学校校园改造提升工程。全力抓好创业就业,发放稳岗补贴92.9万元、创业贷款100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1000人、困难人员再就业677人,农牧民转移就业7.6万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基本医疗保障基金足额缴纳,城乡医保实现全覆盖。全面完成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启动运营鲁晟、鲁农两家国企公司。深入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政府建设不断加强。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紧紧依靠县委领导,全面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扎实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巡视整改、以案促改专项行动和人防系统、开发区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全面完成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目标任务,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全年承办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37件、政协委员提案99件,答复率、满意率均达到100%。高度重视“民生实事”项目落实,除“基层医疗机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项目需跨年度实施外,其他九项“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完成。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权力事项较2020年减少452项。档案史志、防震气象、妇女儿童、涉老群团、慈善救助和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取得了骄人成绩、斩获了诸多殊荣,开鲁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为今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是在政治上统筹引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旗帜鲜明讲政治、敢于担当勇作为,时时刻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竭尽全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在落实上不折不扣。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决策部署,坚决做到政令畅通、高效落实。四是在发展上群策群力。始终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团结各阶层人士、统筹各方面力量,共商改革发展大计、共谋民生福祉良策。五是在观念上解放创新。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成果,打破条框限制、冲破壁垒约束,全力推动政府各项工作推陈出新、创新发展。
各位代表!成绩和经验来之不易,凝聚着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与汗水。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关注开鲁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和短板,面临一些亟需破解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解放不够、发展意识不强、项目储备不多、有效投资不足,营商环境仍需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依旧不高,实现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受疫情影响,商超、餐饮、住宿、娱乐、物流等线上销售、线下消费持续疲软;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倍增,导致经济发展出现不同程度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问题。经济“蛋糕”总量不大、财政资金乏力、民生保障不足,公共服务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等等。对于这些瓶颈和短板、矛盾和问题,我们会倍加重视、深入思考,切实运用创新的理念、改革的手段、务实的举措,予以推进、逐一解决。
二、今后五年发展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开启现代化开鲁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期,也是开鲁实现追赶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担当,县政府将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领导下,不辱使命、不负众望,推动新发展、展现新作为。
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十一届二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市委第六次党代会、六届二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县委第十三次党代会、十三届二次全会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打造国家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全国以玉米生物发酵为主的三产融合示范区”的主要目标,努力实现“三产融合、城乡协同”“四大基地、区域连动”“五大产业、强县富民”,扬长避短、培优增效,绿色转型、跨越发展,在全面开启现代化开鲁新征程上奋力书写发展新篇章。
目标任务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左右,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10%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县政府将继续秉承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政治引领。始终坚持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还是做决策、抓落实,站位全局、把握长远。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三是坚持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实施招商引资、立项争资,营造发展氛围、增强发展后劲。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杜绝隐患、不留后患。五是坚持防范风险。始终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斗争精神,助力守好祖国“北大门”、首都“护城河”。六是坚持依法行政。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凡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把握总体要求、围绕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创建“四大基地”,在推动“三产”融合上开创新局面
坚持围绕自治区打造“两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和通辽市“聚焦绿色转型”的发展战略,创建“四大基地”,壮大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着力创建国家级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精准发力引进强链延链企业,全力推动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集约集聚发展,进一步牢固土霉素碱、强力霉素等主要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全球定价权,全面完成国家级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创建任务。到2026年,全县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到40家、精深加工产品达到350个以上,产值突破600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带动就业3万人。
着力创建高品质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坚持绿色兴农、科技强农,突出抓好玉米增产增效、红干椒品质提升,大力推进肉牛、肉羊、生猪标准化养殖,林果、蔬菜、饲草料规模化种植,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林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牧业三产融合发展、优质高效转型。到2026年,全县稳定玉米种植180万亩,栽植红干椒80万亩,达产增效果品经济林发展到30万亩,肉牛、肉羊、生猪存栏分别达到50万头、120万只、60万口,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展到50家。
着力创建蒙东地区新型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深入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主动对标自治区能源基地建设和全市能耗“双控”硬性要求,严格落实能耗“双控”预算管理,不断深化现代能源领域改革,大力发展风、光、火、储多能互补,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有序推进风光资源开发利用。到2026年,全县风电光电累计并网400万千瓦以上,新型能源产业产值实现50亿元以上。
着力创建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坚持以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统筹布局铁路物流港、综合物流园、冷链物流网、粮食物流网、电商物流网“一港一园三网”空间结构,突出抓好铁路物流内陆港、果蔬冷链物流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畅通煤炭、玉米、原料药、成品药、特色果品、农副产品内购外销的流通渠道。到2026年,全县“一港一园三网”物流网络布局基本成型,铁路物流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物流产业产值达到2亿元、带动就业1000人。
(二)着力发展“五大产业”,在推进“强县富民”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以农牧业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动玉米、红干椒、肉牛、林果、文旅“五大产业”快速发展,提升县域经济质量,加快“强县富民”进程。
大力发展玉米产业。重点实施玉米科技支撑、品牌提升、仓储流通、数字化应用等10大提升行动,推动产业培育更加集中、空间布局更加集聚、要素配置更加集约,不断增强玉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到2026年,全县培育工业生产类玉米145万亩、粮饲兼用玉米30万亩、鲜食玉米5万亩,建成玉米产业三级科技服务示范基地30万亩,发展大型玉米收储企业12家以上。
大力发展红干椒产业。启动实施红干椒良种繁育、品牌打造、现代化智能示范基地建设等8项重点工程,加快建设集高质量标准化生产基地、大数据中心、辣椒城和三个辣椒园区为一体的国家级红干椒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力推动红干椒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集群化发展。到2026年,全县建成占地100亩的红干椒物流园1处、占地3万亩的红干椒旅游观光基地1处,红干椒加工企业达到30家以上。
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坚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一体推进,“扩量、提质、增效”同步实施,积极推进肉牛良种繁育、交易流通、屠宰加工、品牌打造等10大体系建设,切实培育集肉牛繁育育肥、屠宰分割、精深加工、品牌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到2026年,全县肉牛存栏50万头以上,屠宰加工企业发展到5家、年屠宰加工肉牛25万头以上。
大力发展林果产业。通过改造残次林、更新老果树、新建标准化示范园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林果产业基地建设,配套培育果品冷链物流、外贸交易、生产加工等一系列产业发展体系,努力推动林果产业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到2026年,发展改造果品经济林8.2万亩、鲜果产量达到23.2万吨、实现产值4亿元;建设储藏加工示范区5处、气调保鲜库18座,果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储藏保鲜率达到40%以上。
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依托麦新纪念馆、麦新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田园综合体等绿色乡村资源,实施“红色研学+绿色休闲”“双基因战略”,打造红色麦新、绿色开鲁“双核心品牌”。到2026年,建设完成“双基因”文旅景区(点)67处,全县文旅产业点上开花、线上出彩、面上成片,成为蒙东地区较有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基地、绿色休闲基地。
(三)着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推动创新发展上增添新动能
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作为突破制约瓶颈的重要举措,作为疏通痛点堵点的关键一招,释放发展新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宽发展新空间。
努力提升开放水平。牢固树立“全员招商、项目为王”理念,紧紧依托资源、政策、规划定位、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优势,重点围绕工业、农业、服务业“一二三产 ”,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以及发展“飞地经济”,大力开展图谱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链式招商,切实打造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融入国内大循环、进入国际大市场。
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坚持推动“五大产业”做优做强,持续深化与通辽农牧科学研究所的合作交流,全面畅通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内蒙古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渠道,推动“五大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提高“五大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重点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全力推进研发机构、科技平台倍增计划。到2026年,全县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搭建科技平台8个、形成科技成果115个。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简政放权,通过改革“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益。健全“最多跑一次”工作机制,优化综合性企业服务平台功能,完善企业诉求办理回应、涉企事项报备制度,坚定不移支持企业发展,想方设法解决企业难题。严格执行减税降费各项惠企政策,有效落实联合预审、容缺受理、调整审批时序、承诺制办理等服务措施,扶持企业茁壮成长,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切实强化金融支撑。结合国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强化普惠服务,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让更多市场主体获得实惠。加快推进纳税、用电、社保等涉企信息共享,帮助金融机构更好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促进对民营和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广泛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推动金融产品政策库和企业项目融资库紧密衔接,主动引导信贷资源流向重点行业领域,促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政府注资、企业自筹、金融贷款等多种方式,探索建立“医药生物科技产业发展基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推动企业“抱团取暖”、互助发展,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四)着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上获得新成效
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积极贡献。
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积极推进天然草原修复和国土绿化,加快推进西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推进生态环境多要素系统治理。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入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纵深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切实加强污染防治。按照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的原则,突出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守护蓝天碧水净土。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全面强化水污染防治,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快开发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再生水循环利用,全力保障用水安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泥、垃圾综合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统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突出节能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遏制“两高”项目,推动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绿色生产方式,鼓励支持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水平。倡导低碳发展理念,强化能耗预算管理,实施节能降碳三年行动,抓好低碳项目库建设,坚决在约束性指标红线内培育壮大产业。
(五)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加快“三农”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以乡村振兴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创新发展思路、补齐发展短板,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抓好有效衔接。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线,统筹做好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衔接工作,有效保持帮扶政策、财政投入总体稳定,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快速发展、脱贫人口稳定就业、防返贫致贫风险监测工作扎实开展,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培育振兴产业。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玉米、红干椒、肉牛、林果、文旅“五大产业”,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精准度、扩大产业覆盖面,确保农村牧区家家都有增收产业、户户都有增收项目。
培养振兴人才。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八个坚持”人才新理念,不断加大基层选调生、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招录力度,强化人才储备、补充基层力量;积极引导返乡高校毕业生、青年农牧民参与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特色民宿等经营活动,打造特色品牌、助力产品销售。全力抓好科技特派员选聘工作,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科技成果;大力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举办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班,拓宽农牧民培训渠道、提高农牧民技能水平。五年内,选聘科技特派员260人以上,培训农牧民1万人次以上。
涵养乡村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引导广大群众体悟美好生活、提高自身素质;全面规范农村牧区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送知识”“送思想”“送文明”等下乡服务活动,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鼓励支持文化工作者创作乡村题材文艺作品,大力弘扬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产业+文化”工程,推动文化因子嵌入产业链条,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新模式。
抓好乡村生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加大林草资源保护和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秸秆、农膜、畜禽粪污等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大力推广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等技术,全力推进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和农用地膜回收试点工作。五年内,全县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3%以上。
推进乡村治理。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活动,推动广大农牧民了解最新消息、接受权威解读、聆听权威声音;加快培育现代农牧业经营组织,推动村集体公司、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及党支部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体化运行;健全完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体系和行为规范,不断提升农村牧区干部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整体能力;实践运用信访受理、线索处置、约谈提醒等手段,强化常态化、近距离日常监督,盯住“微权力”、防止“微腐败”。
(六)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机遇,统筹城乡人口布局,加快构建中心县城、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相互呼应、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高标准建设新县城。坚持老城区升级改造与新城区开发建设同步实施、“双轮驱动”,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善城区要素保障,健全市政配套工程、强化市容综合管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实行城镇落户准入“零门槛”、公共服务保障全覆盖,农牧民落户原有“三权”不变,促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市品质品位、扩大城市体量规模。五年内,实施平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2000户,实施城区道路工程7.7公里,规划建设片区式停车场7处,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5%、燃气普及率达到98%。
高起点打造小城镇。坚持产城融合、宜居宜业,根据各个镇场的区位特点、产业特色、发展方向,着力发展农村商贸流通、农旅休闲养生、农畜产品集散、绿色生态采摘等各类镇域产业,切实打造一批农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旅游名镇,不断提升中心小城镇带动人口集聚、推动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和水平。
高质量发展新农村。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持续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五年内,升级改造所有农村电商网点,新建标准化卫生室40家、户用卫生厕所5000户、公厕150座,改造农村牧区危房6000户、乡村公路380公里。镇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100%。
高水平实施重大基础工程。重点推进开发区铁路物流内陆港、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危险废弃物处置、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重点支持5G建设及应用、企业开展大数据中心建设;重点实施开鲁至东来一级路、天然气管道、开鲁县乳业产业园基地等工程项目,搭建红干椒产品仓储、贸易和大数据平台,确保以“新基建”催生新动能。
(七)着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在增进群众福祉上展现新作为
强化民生牵引的决策思维和民生优先的工作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期盼,切实增进人民群众民生福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加强“五项管理”,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加快推进幼儿园分类定级步伐,新建市级示范园7所、自治区级示范园3所;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切实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类型人才;着力构建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努力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国家级示范性学校;进一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配齐配强民族教育师资力量,全面提高民族教育教学水平,确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高中教育特色多样、特殊教育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力兜住民生保障底线。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农牧民转移就业38万人次,城镇人口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健全完善重大疾病防控救治体系,新建发热门诊4200平方米;切实加强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500名;全面完成县医院三级医院创建工作,全力提高医疗整体水平。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低保、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实现动态管理之下应保尽保。加大农村牧区和城镇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力度,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供养经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增长机制,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全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坚持共建共享,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全面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健全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公益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八)着力推进“平安开鲁”建设,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上做出新业绩
坚持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加快构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确保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健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提升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不断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强化全民国防教育,深化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深入开展“四史”“五观”教育,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深扎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坚决维护公共安全。健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把好安全风险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威胁。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全面实行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整改闭环管理。建立健全灾情预警和灾情信息统一发布机制,有效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推进食品药品专项整治行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切实维护公正公平市场秩序。
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有效加强各类调解联建联动、联建联调工作,努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当地。建立健全“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工作机制,全力创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推进打击“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加大电信诈骗、毒品犯罪、跨区域犯罪打击力度,始终保持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
各位代表!“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五年的接续奋斗、不断努力,开鲁大地一定会呈现出经济更繁荣、社会更稳定、人民更幸福的发展新气象!
三、2022年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推动开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县政府各组成部门、各单位必须以昂扬的斗志、奋斗的姿态,全力推动现代化开鲁建设迈入新征程。
全县经济社会预期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7.78亿元、同比增长8%;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20亿元、同比增长32%;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38亿元、同比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65亿元、同比增长3.20%;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0%。
(一)坚持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为方向,全力抓好工业经济
坚持围绕主导产业、聚焦主攻方向,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集约集聚扩能、绿色循环发展。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重点围绕玉米生物医药产业,主攻河北、山东、江苏等招商区域,牢牢盯住国内行业领军企业、高新企业、关联企业,引进落地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新旧动能转换带动能力强、辐射拉动效应明显的大企业、好项目。年内,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实际到位资金30亿元以上。
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全力保障开药、圣雪大成、华药等投产项目平稳运行,积极推动金玉锋、君业、凯源、华欣、安洲、中晖、善合、晨跃等在建项目投产达效,有效确保圣达二期、江苏博霖等已签约项目按时开工,鼓励支持昶辉、华曙等企业上市,持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
切实抓好企业运行。认真落实县处级领导和部门包联重点企业责任制以及承诺盯办制、回访制、交流制等各项制度,征集企业发展需求,解决企业运行难题;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着力解决频繁检查、多头检查等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各类问题,切实做到推动企业运行发展“上门服务、有呼必应、无事不扰”。
全力做好立项争资。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导向、投资方向,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需要,聚焦“两新一重”关键领域,交通、水利、教育、环保、卫生等传统民生领域,抓好项目储备,办理前期手续,全力向上争取,力争在国家和区市大盘子中占有更多份额,以接续不断的大项目好项目支撑未来发展。年内,谋划各类项目75个、争取上级资金15亿元。
不断强化开发区建设。围绕探索建设循环园区、绿色园区、智慧园区以及争创国家级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切实强化开发区水、电、汽、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开发区的承载能力和保障水平。年内,重点推进投资3.5亿元的集中供水、中水回用及配套管网等建设工程;启动实施投资7.67亿元的铁路物流内陆港、220千伏变电站、鲁玉大街、华药大街、辅仁大街东延等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投资12亿元的圣雪大成、金玉锋等热电联产项目,启动建设危险废弃物处置项目。
(二)坚持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核心,全力抓好农村经济
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围绕县域“五大产业”,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持续壮大产业规模、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优化种植业、扩大养殖业、培育果蔬业,进一步做大产业体量、壮大产业规模、丰富产业内容、调整产业结构。年内,玉米种植180万亩以上、红干椒栽植60万亩以上,发展蔬菜、香瓜、葡萄等特色农作物10万亩,巩固果品经济林1万亩,存栏肉牛30万头、肉羊115万只、生猪53万口。
重点发展产业项目。围绕我县创建高品质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的工作目标,全力推动开鲁县乳业产业园基地、20万头育肥牛基地、5万头基础母牛基地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肉牛养殖场20处、肉牛养殖专业村17个;精心打造红干椒标准化示范区2万亩、栽培示范区1万亩,县级玉米核心示范区6000亩、辐射带动创建高质量玉米示范基地10万亩,推动全县农牧业产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推动产品转化增值。全力推进中农伊赛、草原牛王满负荷生产,力争年内屠宰加工肉牛10万头以上;大力推进牧原400万口生猪、金星市场2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项目建设,必保年内投产运营;重点实施陕西果业冷链物流体系、精品果业营销平台建设,全面补齐特色蔬菜、林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终端的冷链仓储设施建设短板,推动实现各类农畜产品就近就地加工销售、转化增值。
(三)坚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重点,全力抓好第三产业
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抓实抓细抓出活力。
构建商贸流通体系。紧紧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全力推动美村优品与中国邮政公司开鲁县分公司合作运营进入实质性阶段,提升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能力,构建商贸流通体系、拓宽商贸流通渠道,真正实现农副产品大宗“上行”。鼓励支持县域企业积极参加国际会展与经贸合作,大力开拓国内、国外新兴市场,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的参与度与竞争力。
打造商贸流通平台。重点实施红干椒、林果等产品冷链仓储、物流贸易和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设,推动红干椒、林果、蔬菜等各类农副产品科学储存、错峰销售、增值增效;升级改造红干椒市场和开鲁雨田、金星牲畜交易市场,提升商贸服务质量、扩大商贸服务半径;改造提升中心农贸市场,规划建设二手车交易、废旧物品回收等专业市场,丰富商贸业态、满足市场需求。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和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大力发展红色研学、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旅游新业态,拓展城市服务领域,打造现代体验生活,推动休闲消费升级。年内,完善提升“红色研学+绿色休闲”精品旅游线路3条。同时,积极推进各类市场主体建设,全年引进银行、保险机构2家,注册登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3000户,全县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5万户。
(四)坚持以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为目标,全力抓好城乡建设
坚持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同向发力、一体发展,统筹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全力打造新时代的宜居县城、美丽乡村。
抓好城乡规划。立足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结合国土三调,全力抓好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的编制划定工作,确保实现“多规合一”。结合各镇场产业发展定位、49个示范嘎查村产业发展特点,突出特色、打造亮点,以点串线、以线连面,推动实现“五大产业”齐头并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抓好改造提升。重点实施明仁街、麦新路南延至开东路、经六路北延至辽河大街等道路工程以及南部新区绿化项目;全面完成农行家属楼、粮食家属楼等7个老旧小区以及600户城区平房区住房改造任务;全力推进大榆树镇、东风镇污水处理厂以及建华镇、麦新镇、大榆树镇生活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改造农村危房288户、建设农村牧区户用卫生厕所900座,城乡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抓好城乡管理。巩固提升自治区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持续深化自治区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抓好市容市貌整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常态化开展平房区卫生保洁;持续推进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健全完善公共设施管护机制,将村庄保洁、公厕维护、设施维修等全部纳入管护范围。同时,进一步加大房地产遗留问题处置力度,开通网上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彻底解决房地产遗留以及居民“办证难”问题。
(五)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全力抓好生态建设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开鲁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优美、百姓更幸福。
健全制度体系。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地下水“五控”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健全完善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大力推行耕地保护考核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农田管护信息系统,切实形成以制度管住生态建设、凭制度提升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突出环境治理。巩固深化林草专项整治工作成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实施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严厉打击散乱污企业违法排放行为,推动实现开发区内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测,切实加大饮用水源地监管保护力度,严肃查处危害水源环境违法行为;全面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理等各项工作,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推动“双控”转换。深刻领会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重大战略意义,在狠抓用能管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重点推进明阳火风光储制研一体化60万千瓦风电、11.5万千瓦储能示范项目,开鲁大唐双兴4.95万千瓦风电供热、开鲁汇亮1万千瓦分散式风电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六)坚持以全面激发发展潜能为动力,全力抓好改革创新
改革激发潜能、创新引领未来。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发展作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举措,落地落细、抓紧抓实。
深化科技领域改革。重点实施科技研发投入攻坚行动,适当加大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保障科技创新活动长期可持续。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玉王、昶辉、圣达、圣雪大成、华北制药、开封制药等领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调对接,建立“校企地”三方紧密合作关系;支持昶辉创建水飞蓟作物育种中心等一批“校企地”合作研发基地和实验基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共享。争取院校专家挂职、组织“三区人才”签约服务、用好绿色通道引进人才,落实科技人才评价和优待措施,形成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
深化农村领域改革。大力实施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年内流转土地46万亩;深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年内全县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650万元;大力培育村办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密切农企利益联结,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年内新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30家;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工作,打造宅改试点村10个。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全面深化财政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年内各单位全部落实预算管理机制,坚决杜绝超预算行为;统筹推进政府债务化解工作,坚决不允许出现违规举债行为。认真落实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进一步明确鲁晟、鲁农、鲁丰等国有企业功能定位,调整优化其资本结构,重点支持其在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始终坚持内商、外商都是商,切实推动符合政策要求的县域内外企业享受平等待遇,有效激活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
(七)坚持以增进群众民生福祉为宗旨,全力抓好社会事业
坚持把群众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事业,抓紧抓实“六稳”“六保”工作,切实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认真办好社会民生事业。组织实施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突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业务培训,完成5所村级小学改造和第四幼儿园建设任务。深化医药卫生综合体制改革,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完成新建县医院综合楼主体工程,招录医疗卫生专业人才120名;优化蒙中医药资源配置,加大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力度,推动蒙中医特色化、规范化发展。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品牌创建,切实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常态化推进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全面落实创业就业优惠政策,新增城镇就业1000人以上,农牧民转移就业7万人以上。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一站式”结算机制,实现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资助参保全覆盖。切实做好转业士官安置、退役士兵接收等工作,全力抓好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救助、现役军人走访慰问,统筹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慈善事业等各项工作。
切实强化社会综合治理。坚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积极争创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持续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领导权,全力做好开发区以案促改和粮食购销领域专项整治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落实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大力实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深入开展社会组织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及时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活动和非法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基层领域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严厉打击涉毒、涉赌、涉诈等违法犯罪行为,构建科学立体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信访工作机制,抓好矛盾纠纷排查,推进信访积案化解,最大限度减少信访案件存量、控制增量。
(八)坚持以转变工作作风为根本,全力抓好政府自身建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转职能、提效能,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更好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加强政治建设。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力推动理论武装不断走深走心走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贯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市委、县委工作安排,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依法履职尽责。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格遵守宪法法律,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认真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自觉接受县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健全调研、论证、评价决策机制,使各项政策更接地气、更合民意。
强化责任担当。牢固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统筹发展,保持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意识;推动落实,坚守敢作为、重实干、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尤其是在抓招商引资、立项争资以及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上,坚持质量为本、效率为先,说了就做、做就做实;定了就办、办就办好,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坚决克服“慵懒散”行为,事事抢先一步、处处快上一拍,努力干出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干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辉煌。
坚守廉洁底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蔓延。切实强化廉政风险管理,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工程项目等重点领域监管;全力做好债务化解工作,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恶意逃废债行为;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坚决守住“三保”底线。
各位代表!蓝图绘毕,需奋斗实施;前景可期,唯实干成就。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迎难而上、不负韶华,全面开启现代化开鲁建设新征程,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