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0年滨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8-30 21:10   责任编辑:www

2020年5月24日在滨州市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滨州市市长宇向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以来工作回顾

  2019年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悟“六问”之要、做足“八策”之功,凝神聚力谋发展,心无旁骛抓落实,全心全意惠民生,万众一心战疫情,富强滨州建设全面起势。

  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7.2亿元、增长4.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亿元、增长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进出口总额873亿元、增长6.8%,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增长95.5%;民生支出300.2亿元、增长10.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78元和17480元、分别增长6.6%和8.8%。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由年初的全省落后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省对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实现了由“不定等次”到“三等”的晋档升级。今年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0.5亿元,增速列全省第5位。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技改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多数进入全省第二方阵,为富强滨州建设全面成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生这些内生性、关键性变化,核心动因源自于市委审时度势、战略谋划、科学决策。市委、市政府和市几大班子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确立富强滨州建设奋斗目标,提出“企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品牌高端化”发展路径,形成“757”工作方案,实施“3511”工程,推进“7+3”重点改革攻坚任务,构建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格局。

  (一)全力推进动能转换,转型升级步伐坚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成功举办世界高端铝业峰会,设立100亿元高端铝产业及园区发展基金,中高端铝制品占比达到35%,提高了10.3个百分点;7个化工园区、9个重点监控点获省政府批准,分列全省第3位和第4位;魏桥绿色智能纺织一体化项目实现五项“世界首创”,我市被授予“世界级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先行区”;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京东黄河三角洲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中裕食品在全国率先研发出高品质小麦膳食纤维;邹平市再次入选全国百强县。2019年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11.2%,五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近1200亿元、增长35.6%。重点项目支撑有力。储备“四个一批”项目1191个、总投资7844亿元;累计批准发行政府专项债券项目135个,到位额度201.6亿元,列全省第5位;1—4月份,433个省重大、新旧动能转换优选、省双招双引签约等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40.2%,均达到序时进度;5月16日,总投资580亿元的52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创新驱动明显增强。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超常规加快建设;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3家,20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名单;魏桥集团位列全省民营企业品牌价值100强首位;京博石化荣获第十八届全国质量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民营炼化企业。

  (二)全力开展双招双引,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大招引”格局日趋完善。构建形成“10+5+N”招商模式,成功举办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滨州路演;组织双招双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87个项目完成投资107.5亿元;深入实施“双进”工程和“渤海学子·青鸟计划”,引进本科以上大学生1.27万人。“全领域流程革命”加速推进。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8户大型国企集团组建改建;全面推行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改革,“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入选全省开发区改革十大典型案例,省级开发区亩均税收考核列全省第1位;铝产业改革发展经验荣获“2019中国改革年度十佳案例”;实施“拿地就开工”项目93个,完成“标准地”供应6408亩,建成标准厂房166.4万平方米,“标准地”改革、“多测合一”、耕地保护工作均列全省第1位,我市获评全国首批土地储备项目预算管理改革试点地区。“高层次”开放平台初步搭建。新注册外资企业21家,成功跻身中国外贸百强市;惠民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博兴县金属型材基地入选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三)全力补齐短板弱项,城乡融合不断深化。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夏粮实现十八连丰,粮食总产359.4万吨;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86家,土地流转率达到50.5%;沾化冬枣入选全国地标产品100强,阳信被认定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完成造林42.5万亩、治理河道198.2公里,引蓄黄河水24.8亿立方米,改善农村饮水安全38.4万人,启动黄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林水会战第二个十年行动;完成清洁取暖改造23.3万户;整治土坯房1.1万户,拆除废旧房屋2.9万户、残垣断壁1.1万处;农村改厕后续管护“无棣模式”在全省推广;麻大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我市获评中国最美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环境持续改善。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主城区打造精品示范街10条,打通断头路11条,建成过街天桥3座,新增口袋公园58处、绿地146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美化的园艺性、多彩性、亲民性明显增强;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功获批“国家节水型城市”。交通体系更加健全。滨港铁路二期主体完工,黄大铁路滨州段全线贯通,京沪高铁二通道、济滨高铁前期工作快速推进,阳信汇宏铁路专用线建成运营,邹平货运铁路、北海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济青高速改扩建滨州段、长深高速高青至广饶段建成通车,秦滨高速埕口至沾化段、沾临高速沾化至临淄段、济南至高青高速邹平段加快建设;滨州黄河大桥建设全面铺开;无棣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滨州港开通集装箱航线3条,完成吞吐量5343万吨。

  (四)全力打好攻坚战役,发展基础更加牢固。金融生态逐步改善。开展金融风险化解百日集中攻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6年来首次“双降”;截至4月末,本外币存贷款余额3223.9亿元和2836.3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9%和5.7%;产融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投用,解决融资需求46.4亿元;成功举办第六届资本对接大会,签约1069.9亿元、到位率57%;圆满召开全省金融助力滨州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项目签约259.8亿元。污染防治成效凸显。扎实做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开展“利剑2019”打赢污染防治百日攻坚,PM2.5平均浓度53微克/立方米,完成省下达的55微克/立方米控制指标,改善幅度全省第4位;优良天数增加8天,全省第1位;省控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达标,提升幅度全省第1位;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100%,全省第1位;获省级生态补偿资金全省第1位。脱贫攻坚纵深推进。8.4万脱贫享受政策群众脱贫质量稳步提升;黄河滩区外迁安置工程1个搬迁入住、2个主体封顶,21个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全部开工。

  (五)全力推进共建共享,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推进。高质量完成第四次经济普查;1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棚户区改造新开工7614套、基本建成2935套,改造老旧小区65个;建成市县乡村全覆盖的“五有”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滨城区被列为全省唯一军休干部医养结合试点;市民政局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教育卫生投入不断加大。解决“大班额”604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74处,滨州职业学院入选国家“双高”计划;“三院”项目主体完工,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国家试点全覆盖市。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市第19届运动会、黄河风情带国际自行车赛、第三届马拉松全国邀请赛;京剧《游百川》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沾化渔鼓小戏《老邪上任》荣获第十八届群星奖。社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安保维稳任务,阳信县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彭李派出所被命名为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集中破解社会治理难题,信访工作年度考核列全省第1位;全面战胜“利奇马”超强台风灾害;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四年“双下降”。

 (六)全力加强自身建设,服务效能整体提升。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出台2部规章,行政诉讼应诉率达到100%;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市,成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候选城市。接受监督自觉主动。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审核制度,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10.9%;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9件、政协提案290件,答复率均为100%;受理12345政务服务热线事项59.3万件,按时办结率98.2%,群众满意率94.2%。服务质效全面优化。完成公共资源交易项目3780宗、节支增收37.3亿元;实施“放管服评”改革百日攻坚,营商环境评价列全省第6位、提升8个位次,获得2019中国营商环境执行力奖。

  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扎实做好复工复产、涉外防控、复学防疫、重点地区入滨返滨人员服务保障,累计98天无新增确诊和疑似病例,取得了“病例少、无扩散、全治愈”的阶段性成果,防控向好态势持续巩固,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构建运转高效的领导机制。建立领导小组、指挥部、工作专班、督导组“1+1+17+10”工作机制,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包保责任体系,以一级状态、一级措施落实一级响应,牢牢把握了工作主动权。得益于扎紧严防死守的输入关口。严格落实返城复工“十二个一律”,强化大数据筛查和网格化防控,完善“四包一”责任制;加强对入境和重点地区入滨返滨人员全过程管理服务,实现无缝衔接和闭环管理,筑牢了严密防线。得益于实施精准精细的内部管控。实行分区分级分类防控,认真落实“六个一律”、“两测温、双报告、一检测”制度,在全省率先推行健康码等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得益于全力科学周密的医疗救治。按照“四早”、“四集中”原则,确定定点治疗医院和发热门诊,一人一案一专班,倾力开展医疗救治;76名医务人员火速驰援湖北,圆满完成任务,全部平安凯旋。得益于全市上下和社会各界奉献担当。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向险而行,勇挑重担筑防线,彰显了硬核担当;广大医务、疾控人员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奋战抗“疫”第一线,上演了最美逆行;广大公安干警英勇奋战、忠诚履职,不畏艰险勇向前,践行了为民誓言;广大企业家、社会各界人士心系家国、无私奉献,慷慨解囊见真情,书写了滨州大爱;广大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坚守岗位、日夜值守,忘我付出保安康,传递了人间温暖;广大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并肩战“疫”护家园,凝聚了磅礴力量。

  正是因为采取了精准有效的防控措施,有力保障了复工复产复市复学工作的有序推进。在全省率先出台工业企业复工复产10条意见、30条指南,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4个公告等惠企暖企政策;派驻“四进”工作组、金融辅导队,“一对一”设立驻企服务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应复尽复;提振消费信心,已经投放消费券20万张,搭建“直播+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融合,激发了消费活力;坚持“一校一策”,严格做好动态监测、应急演练、重点人群检测,驻滨高校及各学段、各年级陆续平稳复学。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上下、各行各业、社会各界,真诚地道一声谢谢!谢谢同志们!谢谢大家!

  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我们将把疫情防控常态化作为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的前提和基础,保持有效防控机制,突出关键领域和环节,抓实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切实做到外防输入不放松、内防反弹不松懈,决不让来之不易的向好形势发生逆转。我们将继续深化企业帮扶,抓好政策推送、减税降费、金融服务,与企业共克时艰、共渡难关。我们将着眼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健全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应急管理、物资储备、社会管理“四个体系”,不断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和公共卫生治理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总结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的问题和短板。一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产业链条短,低端产品多,竞争力不强。二是投资增长支撑乏力。民间投资信心不足,直接融资发展较慢。三是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港口承载能力不足,快速交通刚刚破题,航空产业发展缓慢。四是城市品质还需提档。城区发展空间分散,建设管理仍需强化。五是公共服务短板突出。教育、医疗、出行、养老等领域,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六是干部作风亟需转变。“三专”水平较低,对基层负责、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还需增强。对此,我们将正视问题、直面挑战,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着力解决,尽心竭力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二、2020年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发展和筑梦富强滨州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坚定信心、慎终如始,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创新求变、化危为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开创富强滨州美好未来。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按照“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紧紧围绕“山东走在前列,滨州担当什么;富强滨州建设,百姓得到什么”实践课题,统筹推进“战疫情、促发展”,深化“六问八策”,践行“七强之路”,落实“七富之举”,实现七大攻坚突破,完成“三重”工作任务,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推动富强滨州建设全面成势。

  综合考虑疫情影响和我市发展现状,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新增就业3.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围绕以上目标,重点实现“七大突破”:

  (一)实施重大规划攻坚突破

  提升城市发展规划。高标准编制“十四五”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滨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完成科创片区、高铁片区、康养片区等重点片区控制性规划,完善道路、桥梁、轻轨等立体交通规划和城市发展专项规划,全力打造中心城区100万—150万人口的品质滨州。建设创新之城。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发挥“一城两院八校”集聚效应,争创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县(市、区),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增长30%以上,让我们的城市人才汇聚、事业兴旺、充满活力。建设生态之城。完成10万亩造林任务,修复南海湿地23平方公里,打造一批“美丽河湖”,创成国家森林城市,让我们的城市生机勃勃、鸟语花香、人民幸福。建设公园之城。加快黄河植物园建设,改造提升“四环五海”、“72湖”,新建续建城市公园、口袋公园40处,新增绿地65万平方米,建成各类绿道34.3公里,让我们的城市抬头见绿、处处见园、城在园中。建设会展之城。规划建设会展中心,组织开展各类峰会、节会、博览会20场次,让我们的城市功能完善、声名远播、人民自豪。建设休闲之城。推进体育中心、北海水城、海底世界、爱琴海、吾悦广场、青岛啤酒小镇建设,引进“首店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建成主城区“15分钟民生幸福圈”,让我们的城市独具品位、舒适惬意、流连忘返。建设宜居之城。棚户区改造新开工5612套、基本建成600套,扎实推进主城区49个城中村和全市438个老旧小区改造;打通断头路16条、断头桥4座;实施城市防水排涝工程5项,完成路口改造41个;按照“完善政策、因区制宜、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原则,支持有条件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让我们的城市居者心安、来者心悦、心旷神怡。

 抓实乡村振兴规划。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五个专项方案,全面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每个县(市、区)规划建设1处“三生三美”齐鲁样板示范区。高标准改善人居环境。加大现代农村社区建设力度,扎实推进废旧房屋及残垣断壁“清零行动”,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实施清洁取暖改造23.7万户,完成国家试点任务,让我们的农村全面进步。高质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龙头带动,支持滨城区、阳信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博华、鑫诚等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食域滨州”、“粮油金三角”品牌;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网络零售总额达到56亿元;落实粮食安全责任,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粮食总产达到380万吨以上,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让我们的农业全面升级。高水平推进乡村文明。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淳民风、正家风、树村风、美乡风,县级以上文明村覆盖率达到90%,让我们的农民全面发展。

  完善园区产业规划。鼓励企业向园区集聚,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相融合的发展生态圈,推动产业错位发展。规划布局主城区和沾化城区间现代工业走廊,着力打造北部临港产业拓展区、中部传统产业升级区、南部优势产业引领区,形成“一核三区”空间布局,园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的70%左右,让我们的园区提质增效、活力迸发。

  (二)实施重大战略对接攻坚突破

  彰显黄河流域优势。推进“幸福黄河工程”,高标准建设黄河风情带,打造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发展文化博览、品牌赛事、乡村旅游产业,组织黄河风情带文化艺术季、“走近黄河·韵动滨州”主题赛事,加快黄河楼和蒲湖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

  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挖掘“十强”产业比较优势,摸清央企国企、龙头企业产业布局意图,找准融合对接发力点,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强化主导产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嫁接联合,引进技术转移转化平台3家以上,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200项以上。

  做好经略海洋文章。深度融入海洋强省战略,编制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加快海上滨州建设。发展海洋化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等临海临港特色产业,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850亿元以上。

  对接山东自贸区建设。加快滨州山东自贸区“协同区”建设,支持各开发区与先进开发区、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推进京博物流公用型保税仓库、博兴青岛港内陆港建设,推动原油、铁矿砂、金属板材等外贸业务回流,稳定重点进出口货物。

  (三)实施重大设施建设攻坚突破

  布局“新基建”。围绕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加快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建设,建成5G基站1900个,实现主城区和重点应用场景连续覆盖,完成新型智慧城市省级试点任务;以七大领域为引领,结合“铁公基”等传统项目,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档次水平,为“出门即出发”奠定坚实基础,年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

  加快铁路建设。开工建设济滨高铁、京沪高铁二通道,做好沿线3座站房和停车场规划设计,完善滨州站始发条件;加快推进德滨高铁、环渤海高铁、滨淄高铁建设前期工作;发挥济青高铁、德大铁路、黄大铁路连接带动作用,形成北接京津冀、南连沪浙苏、东融青烟威的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六高两铁”汇聚、8台21线规模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成黄大铁路滨州段、滨港铁路二期,推进博港铁路电气化改造前期工作,构建“四港一企一园”发展格局。加快“公改铁”建设步伐,建成邹平货运铁路专用线,完成北海铁路专用线主体,开工胡集至里则专用线,进一步优化运输结构。

  织密公路网络。建成秦滨高速埕口至沾化段,推进沾临高速沾化至临淄段、济南至高青高速邹平段建设,打造“四横两纵”高速路网。加快228国道滨州段、340国道沾化段和205国道博兴段改造建设,支持无棣争创全国农村路管养改革示范县,全面提升通行效率。加快滨州黄河大桥建设,开工乐安黄河公路大桥、沾临高速黄河大桥,形成“三桥同建、跨河发展”格局。

  提升港口能级。滨州港2个5万吨级油品泊位达到验收条件,开工2个5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及后方罐区工程,推进5万吨级航道和防波堤建设,完善输油管道集疏运体系,提高通航等级和吞吐能力,实现滨州港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推进小清河复航,完成航道疏浚年度任务,加快配套工程建设,贯通河海联运通道。

  拓展机场功能。推进大高机场升级扩建民用机场,争取列入国家和省民航布局规划。加快筹建航空产业公司,采取“货运分拨+临港经济+包机客运”模式,开通短途运输业务,建成周边大型机场货运分拨中心,恢复飞机及航空设备制造,带动临港物流和客运业务发展,打造临空经济新高地。

  完善水利设施。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74.6公里,新增库容1200万立方米、河道蓄水7000万立方米。深化林水会战第二个十年行动,建设引黄灌区节水工程,完成重点水利工程158项、治理骨干河道260公里、改善农村饮水安全63.7万人。

  (四)实施重大发展项目攻坚突破

  精准开展大招商。持续深化双招双引“一号工程”,引进过10亿元项目30个,全力冲刺市外到位资金500亿元目标。创新招商方式,用好“三库三图”,瞄准“双500强”、央企国企、知名民企,对接疫情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招引实效。整合招商力量,依托“十强”产业招商专班,发挥驻滨商会和驻京驻沪驻深投资促进处优势,开展专业招商。搭建招商平台,组织“选择滨州”路演,参加中国国际进博会,举办第二届世界高端铝业峰会、首届世界家纺大会、中国(滨州)高端化工产业高峰论坛,打造国际化会展平台。

  谋划建设大项目。建成全市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系,建立一次配置“要素跟着项目走”、二次配置“要素跟着效益走”机制,盘活“五未”土地1万亩、完成增减挂钩及工矿复垦挖潜1万亩、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1.5万亩以上,全力保障433个重点项目建设。紧盯全局性、标志性重大项目,推进渤中19—6特大凝析油气项目落地,抓好滨华碳三碳四综合利用及京博溴化丁基橡胶、聚丙烯树脂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永鑫精细化工、愉悦健康科技、鑫岳清洁油品等重点项目。启动智能化技改五年行动,加快实施306个重点技改项目,年内技改投资增长7.5%左右。

  集聚培植大产业。赋能传统产业。围绕再生铝、汽车轻量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快魏桥轻量化基地建设,推动中高端铝制品占比达到50%左右,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围绕重要化工原料、信息化学品,推进7个省级化工园区实体化运营、封闭化管理,开展智慧、绿色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创建,打造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围绕纺织新材料、品牌服装、创意设计等领域,加快4个纺织产业园智能化改造,打造世界纺织家纺服装产业基地;围绕功能性食品、特医食品、高端面食精深加工,加快“粮食加工”向“食品生产”转型,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围绕做大“黄三角”和“渤海湾”区域品牌,延伸“虾贝虫藻”生态养殖和百万生猪、亿羽肉禽闭环产业链,支持沾化区、无棣县、北海经济开发区建设“海洋牧场”、“渤海贝仓”,打造全国优质畜牧水产基地。培育新兴产业。围绕高端能源、石油及海洋工程,培育一批高端装备“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围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为目标,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邹平市建设全省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支持博兴县兴福镇建设全省首个5G小镇;围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功能纤维开发利用,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业供应链,支持邹平市打造国家级高端轴承钢新材料保障基地;围绕医疗康复、健康制造等领域,大力引进现代中药、智慧医疗、健康食品等项目,支持高新区打造区域性医养健康产业新高地。加快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让产业发展更集约、更品质、更高端。

 (五)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攻坚突破

  突出科技创新。搭建科创平台。抢抓山东省打造“渤海科创中心”重大机遇,凸显渤海科创城核心承载区地位,力争跻身国家战略和全省重大布局“头班车”;加快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做优“八大中心”平台载体,确保9月份正式投用,入驻企业研发、科技及商务服务机构106家;加快魏桥国科研究院建设,助推7大研发中心落地运行,年内研发人员达到100人以上,推进产业转化、中试项目落地,配套智能制造、金属材料、高端化学等特色园区,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成立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建设首建智谷·黄海科技产业园。推进科教融合。按照新建、升级高等职业院校思路,整合优势资源,推进“八校”建设,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加强自主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支持高新区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争创国家高新区,推动京博烯烃实验室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引才。聚焦“十强”产业发展,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引入高端专家100名、硕博士1000名、大学生10000名以上;设立“滨州人才节”,推进“青鸟计划”,升级“赢在滨州”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打造人才招引“滨州品牌”。着力育才。深化“渤海英才·杰出贡献专家”和“渤海英才·N十佳”培育工程,培养高端人才110人。全力留才。深化人才服务系统集成,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围绕子女教育、家属就业、医疗保障、科研创业,提供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支持,打造更有温度的人才服务环境。

  (六)实施重大事项改革攻坚突破

  深化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完善8大国企集团运行架构,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结果导向,激发内生动力。加强国企监管,规范对外投资管理,优化决策运行机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合作伙伴,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现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品牌“五个增量”。

  完成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开发区主导产业规划,制定实施细则,健全配套政策,加快错位发展。完善管理体制、运营模式、要素保障等重点事项,健全激励担当、竞争发展的干部人事和绩效薪酬制度,全面激发开发区活力。

  实施投融资模式创新计划。推进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探索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模式,用好专项债券可按比例用作项目资本金政策,支持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从现在起,马上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等方面了解、研究国家政策,准备最大限度地争取和承接即将发行的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推进“3511”工程。优化扶持处置政策,完善产融综合服务中心企业增信、产融服务、助力上市、金融服务功能,年内处置不良贷款150亿元以上。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做大做强铝产业链融资,积极探索向其他产业拓展,完成融资120亿元以上。推进上市挂牌企业“种子计划”。建立储备企业项目库,筛选培育50家重点企业,新增挂牌企业10家。

  完善“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科创体系。推行“研发中心(研究院)、学院、产业园”科创模式,构建“1+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培育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实施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培育行动,定向培养急需人才,争创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优化。深化“放管服评”改革,落实“一网通办是标准,并联审批、帮办代办是底线”要求,扎实推行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广亩产效益评价,加大“标准地”出让力度,每个县(市、区)新建改建标准厂房不少于20万平方米。树牢“帮扶就是最好的监管”理念,开展好“滨州企业日”、“e盏茶事”等载体活动,推进涉企行政执法备案,完善惠企政策实效部门自评、企业家测评、第三方评估机制;健全12345政务服务热线办理机制,实现企业诉求“接诉即办”,让尊重企业家、厚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蔚然成风。

  (七)实施重大民生实事攻坚突破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突出精准施策。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确保8.4万脱贫享受政策贫困人口不返贫;强化产业项目、公益设施、资金分配衔接,持续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提升工程,确保9月底前竣工验收。抓好问题整改。从严从细做好成效评估验收,聚焦住房安全、饮水安全、资金资产和项目管理等重点领域,全面整改存在问题,6月底前销号清零。建立长效机制。开展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9月底前取得成果;构建“e家大救助”体系,统筹社会救助政策,做好“后扶贫时代”兜底保障,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扎实做好“1+1+9”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打赢蓝天保卫战。抓好重污染行业深度治理,建设大气环境超级监测站,PM2.5浓度控制在52微克/立方米以内。打好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和湾长制,抓好陆源污染、入海排污口整治,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巩固省控以上河流断面达标成果,完成北环河疏浚及9条道路和182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南部等3个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按期竣工投用;深化秦台河城区段整治提升,年内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完成1947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土壤保育院”建设,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900万亩、水肥一体化15万亩。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稳定就业水平。全面落实降低社保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抓好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和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县管校聘”制度,实施“名师”计划,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开展义务教育薄改、解决大班额、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确保失学辍学、大班额、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全部清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成10个市级临床精品特色专科;实施“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十大攻坚行动,谋划鲁北传染病综合防治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工程,做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国家试点;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医院新院基本完工,市人民医院西院区完成装修。提高文化体育水平。完成1000个行政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30%的乡镇(街道)建成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分馆。

  健全完善保障体系。做好社会保障。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0万人以上,医疗保险常住人口参保率达到97%以上;强化对低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特扶家庭的关怀帮助,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5%和35%以上;实施基层“安心”工程,为基层干部和一线工作者解除后顾之忧。做好养老服务。推进医养健康综合体建设,实现城市社区和乡镇养老设施全覆盖,民办或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占比达到80%,争创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落实重点优抚对象、义务兵家庭、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待遇,争创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县)。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施“全科大网格”治理效能提升工程,推进全国、全省社区试验区建设。深化信访人民满意窗口建设,5年以上信访案件全部“清零”。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实现县乡全覆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开展“六清”行动,展开扫黑除恶大决战。加快海防综合管控体系建设,全力维护海上安全。深化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提升政府执行力和治理能力

  山东走在前列、滨州担当作为,政府必须打头阵、当先锋,为滨州“强起来”而担当;建设富强滨州、增进民生福祉,政府必须强宗旨、转作风,为百姓“富起来”而奋斗。

  (一)扛牢政治担当,挺起绝对忠诚脊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深入开展“重点工作攻坚年”,不折不扣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执行市委统一号令,把恪守忠诚镌刻在改革主战场。

  (二)扛牢实干担当,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实施“三专”提升行动,打造专业化干部队伍。开展“对标学、创亮点、争进位”活动,每个部门创建1至2项全省、全国亮点。创新攻坚工作机制,完善“六个体系”,以“三化”促“三亮”、以“三亮”助“三评”,确保压力直达、高效落实。

  (三)扛牢法治担当,恪守依法行政责任。坚持依法行政,落实第三方代表列席常务会议制度,积极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强化审计监督,主动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确保权力运行公开透明。

  (四)扛牢作风担当,塑造勤政务实形象。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整治“文山会海”,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各级一般性支出再压减10%以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人民政府为人民的观念,开展社情民意大调研,探索创建“滨州办事服务”APP,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各位代表,实干书写精彩答卷,奋斗开创美好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领会全国“两会”精神,特别是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打开并用好国家给出的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工具箱”,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锁定富强滨州建设目标,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实干笃行、创新致远,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富强滨州建设的“双胜利”!

  附件1

  民生实事

  1.实施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启动主城区49个城中村和全市438个老旧小区改造。

  2.开展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升级路网723公里,改善路面1142.9公里,改造危桥39座、行政村客运站点637个,基本实现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全覆盖。

  3.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改善农村饮水安全63.7万人,基本实现农村户户通自来水。

  4.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稳步提升8.4万脱贫享受政策群众脱贫质量,开展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

  5.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深入推进“食安山东”创建,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98%以上,不发生系统性食品安全问题。

  6.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千名医师下基层”活动,乡镇卫生院建设20个以上特色专科,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在编率达到85%以上。

  7.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化水平。打造主城区内“半小时”企业登记服务圈,新开办企业“一窗受理”、“一日办结”、“一次办好”。

  8.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所、面积13.9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幼儿园75所、面积12.7万平方米,完成128处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任务。

  9.实施灾后水利提升工程。治理骨干河道260公里,完成病险水闸除险加固21座。

  10.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环卫基础设施配备率达到100%,农村废旧房屋和残垣断壁实现清零,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附件2

  部分用语说明

  1.六问、八策

  梦想之问、发展之问、改革之问、创新之问、落实之问、担当之问;实业之策、民生之策、品牌之策、改革之策、开放之策、创新之策、诚信之策、服务之策。

  2.“757”工作方案

  “7”,即对标对表泰州、湖州的“七大提升工程”,分别是审批效能、金融服务、“标准地”改革、标准厂房、城市品质、营商环境、能力作风;“5”,即破痛点、疏堵点、补短板的“五个发力”,分别是双招双引、提高产业效益、增信服务、资源优化配置、责任担当;“7”,即优化营商环境的“七个承诺”,分别是最专业的载体支撑、最有力的科技保障、最有效的制度供给、最完备的要素资源、最优质的政务服务、最肥沃的创业土壤、最开放的发展空间。

  3.“3511”工程

  “35”,即3个50家企业名单:将50家企业纳入“白名单”,给予高效融资服务支持;将50家企业纳入“黑名单”,加快市场出清;将50家企业纳入“政府增信”企业名单,进行增信帮扶,推进无还本续贷业务;“1”,即依法严厉打击一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典型,维护保障经济金融秩序;“1”,即建设一个产融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多元化融资、增信服务。

  4.“7+3”重点改革攻坚任务

“7”,即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七项重点攻坚任务,包括重大专项规划攻坚、重大战略对接攻坚、重大设施建设攻坚、重大发展项目攻坚、重大创新工程攻坚、重大事项改革攻坚、重大民生实事攻坚;“3”,即全市“三重”工作,包括重要事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

  5.四个一批

  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

  6.“10+5+N”招商模式

  “10”,即围绕全市“十强”产业,分别建立12个招商引资专班;“5”,即成立5个专业化招商队伍;“N”,即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成立N个企业化招商团队。

  7.“双进”工程

  万名大学生、千名硕博士进滨州。

  8.渤海学子·青鸟计划

  通过建设海内外滨州籍优秀青年数据库,搭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大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平台,开展全国高校路演,建设校地企三方人才合作项目等,吸引大学生到滨州就业创业。

  9.“标准地”供应

  土地出让时将容积率、亩均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单位能耗GDP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五项控制性指标一并公示。在签订出让合同的同时,企业同步签订规划、建设、消防、人防、生态环境、节能等相关承诺书,“以承诺代审批”,做到“拿地就开工”。

  10.标准厂房

  在规定区域内,按照国家通用标准及行业统一规划设计,集中建设的具有通用性、配套性、集约性、高效性,用于工业生产的厂房。

  11.“五有”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

  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保障。

  12.国家“双高”计划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13.“三院”项目

  市人民医院西院区、市中医医院新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项目。

  14.四早、四集中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

  15.六稳、六保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16.七强之路

  2020年5月23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同志在政协第十一届滨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上提出“七强之路”,即:市之强,强在实体经济;市之强,强在现代服务;市之强,强在乡村振兴;市之强,强在基建支撑;市之强,强在科创驱动;市之强,强在城市品质;市之强,强在文化自信。

  17.一城两院八校

  “一城”,即渤海科创城;“两院”,即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八校”,即筹建渤海科技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滨州分校、山东健康职业学院,推动滨州学院更名山东航空学院、滨州医学院优势学科整合、滨州职业学院试办本科专业,提升滨州技术学院、滨州技师学院办学水平。

  18.首店经济

  一个区域利用特有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使品牌价值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耦合,并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经济形态。

  19.15分钟民生幸福圈

  市民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满足衣食住行、看病养老、阅读健身等需求。

  20.三生三美

  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

  21.新基建

  以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2.铁公基

  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3.四港一企一园

  “四港”,即滨州港、黄骅港、套尔河港群、小清河各港口;“一企”,即中海油渤中19—6油气田项目上岸及相关设施建设;“一园”,即北海等沿线产业园,通过滨港铁路把港区、园区、企业连接起来,把物流优势、运行效能发挥出来。

  24.三库三图

  项目管理库、机构联络库、市县载体资源库;产业链条延伸图、高附加值产品图、生产研发企业分布图。

  25.“五未”土地

  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的土地。

  26.信息化学品

  电影、照相、医用、幻灯及投影用感光材料、冲洗套药,磁、光记录材料,光纤维通讯用辅助材料,及专用化学制剂。

27.八大中心

  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打造的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展示交易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创意设计中心、大数据与咨询中心、设备共享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人力资源中心、商务服务中心。

  28.“1+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发挥渤海科创城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县(市、区)建设10家以上标杆式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和培育N个不同模式、不同路径高水平“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

  29.“六清”行动

  线索清仓、逃犯清零、案件清结、伞网清除、黑财清底、行业清源。

  30.六个体系

  “指挥部+专班”指挥体系、惠企暖企政策体系、流程再造服务体系、双招双引支撑体系、财政收入保障体系、专业务实统计体系。

  31.三化、三亮、三评

  “三化”,即事业工程化、工程责任化、责任数字化;“三亮”,即政府系统主要负责同志公开述职,年初亮目标,年中亮进度,年终亮结果,采取现场直播的形式,接受社会监督;“三评”,即对市直部门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市委组织部对选人用人工作进行自评,市党政班子成员对实施有效领导、推进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