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3 12:08   责任编辑:www
济源市人民政府市长 石迎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济源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在省委、省政府和示范区党工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四个着力”、打好“四张牌”,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战略,高标准、高起点,较好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高质量发展迈出崭新步伐。初步核算,生产总值完成687亿元,增长7.8%,居全省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7.1亿元,增长13.8%,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居全省第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居全省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039元,居全省第3位,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35元,居全省第2位,增长9.7%。一批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支撑更加有力、前景更加广阔。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正式挂牌。这是继实行省直管体制以来,济源在体制机制上的又一次跨越,济源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迎来了新的机遇、增添了新的动力。
——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居全省前列。明确定位,锁定目标,对标对表,着力在高质量发展的赛场上争高下、见分晓。省委、省政府首次开展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济源位居全省第1位。
——城市名片再添新彩。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示范市“花落”济源,济源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新增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11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小浪底北岸(济源)灌区全线贯通。黄河水流入城区,河湖水系加快连通,中心城区清水长流的景象逐步呈现。
——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又办成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全市人民从改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特别是城区公交全免费,极大提升了济源人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多项工作创先争优。精准发力,厚植优势,积极推动“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上水平”。文旅部民宿行业标准培训班,以及全省工业转型“三大改造”现场观摩、深化农村改革现场会、乡村旅游现场会等会议活动在济源举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招考试改革等济源经验推广交流,40余项工作受到国家、省表彰。
一年来,我们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平稳增长。认真贯彻中央“六稳”工作要求,围绕关键重点,精准精确施策,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高扬发展主旋律。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强化监测分析,加强运行调节,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每月开展高质量发展考核排名,强化正向激励,层层传递压力,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经济发展始终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深入实施项目建设年活动,坚持重点项目建设周例会制度,健全集中开工、观摩评价工作机制,扎实开展“51523”扩大有效投资行动。强化重大项目引领作用,立足强基础、补短板、创优势,谋划实施“十大工程”,加快推进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建设。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50个,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累计新增减免税收和社保费共计16.49亿元。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多渠道新增社会融资44亿元。出台重点行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原料供应、厂房租赁、项目用地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轻装上阵,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63万户,增长28.6%。创新企业家培训活动,持续办好企业家沙龙,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有力提升了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二)推进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持续实施转型发展攻坚,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强力推进工业转型。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加快中国白银城、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升市场竞争力。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加快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制造业,纳米材料产业园开工建设,济世药业中药材处理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年工业投资增长21.9%,居全省第4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7%。虎岭高新区晋级省三星级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加快提档升级,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王屋老街、小有洞天民宿等项目向社会开放,省民宿和精品酒店协会在济源挂牌。全年接待游客1624万人次,增长20%;实现旅游收入80亿元,增长21%。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商品房销售额增长29.1%,居全省第1位。批发、住宿、餐饮企业营业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2.9%,居全省第1位。推动亚交所规范发展,贸易额突破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5%。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高效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菜篮子”“米袋子”供应充足,国家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新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家,丰之源填补我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空白。积极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7个农产品入选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济源冬凌草”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78.92%,居全省前列。
(三)扎实开展三大攻坚,补齐全面小康短板。坚持把打好三大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破解发展瓶颈制约的硬任务,采取超常规举措,持续向纵深推进。扎实开展精准脱贫。脱贫攻坚总攻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持续巩固提升脱贫质量,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障、贫困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4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改造动态清零,“六位一体”健康扶贫入选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设立“携手奔小康”产业扶贫基金,打造扶贫龙头企业3个,培育产业扶贫基地50个,发展致富项目64个。结对帮扶淮阳工作扎实推进。大力推进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综合施策,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开展“三散”治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74家,拆改燃煤散烧设施150个,完成“双替代”5.7万户,城市空气质量稳定改善。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统筹推进“四水同治”和国土绿化行动,河道采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作扎实开展,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实施,环境承载力持续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妥有序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增量,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严密防控金融风险,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全力维护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不良贷款率降至1.2%,持续保持全省最低水平。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问题楼盘化解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领域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四)着力提升功能品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核心,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率达63.61%,提高1.25个百分点。全面推进城市开发建设。明确“创建引领、河湖连通、提升路网、拓展济东”发展思路,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城市面貌明显改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随之提高。河湖水系连通、河道生态治理、堤岸美化亮化工程全面铺开,中心城区空闲土地生态修复全面完成。世纪广场改造提升,古轵公园、蟒河公园、牡丹园、济上园开园迎宾。新建城市道路8条,南一环、西一环、愚公路完成改造,黄河大道东延、济源大道西段等断头路打通,卫济线改建工程全线通车,二环路实现合围。高标准编制济东新区规划,未来城市发展蓝图初步绘就。呼南高铁豫西通道预留接口获批,济阳高速建成通车。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入开展城市“四治”,拆除违法建设1万余平方米。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成燃气改造25栋、供热改造5729户,实施交换站“汽改水”21座。第三水厂通水试运行。加快完善城市环卫设施,新改建公厕70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始启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处理等项目加快推进。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智慧城市指挥中心二期建成投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突出“百村示范、全域提升”,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国家级森林乡村5个。一体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户厕改造,建成31个村污水管网和15个村处理站,改造农村户厕3万余户。新改建农村公路104公里,建制村通客车比例100%,物流网络覆盖率100%,基本实现天然气“镇镇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有经营性收入村占比达97%。
(五)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动力。坚持深化改革增活力、扩大开放创优势、聚力创新促转型,为高质量发展蓄积强劲动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企业服务110”系统、行政审批“中介超市”。“市民之家”完成改造升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由71项压缩至60项,全流程审批时限压减至100个工作日以内。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4小时以内,所有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24小时内办结。数字经济试点建设全面完成,政务服务移动端“济源通”上线运行。国企改革扎实推进,11户全民所有制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革,14家单位所属17户国有企业完成脱钩改制。财税、教育、综合执法等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众多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围绕重点产业,精准开展招商,举办北京珠宝之夜白银新城招商推介、中国优特钢深加工产业发展论坛、纳米材料产业技术高峰论坛等活动,签约华乐万洋珠宝、铂固紧固件等项目。全年到位省外资金224.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66亿美元。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着力稳定外贸增长,进出口总值完成146.8亿元,增长9.1%。济源海关开工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扎实推进“四个一批”建设,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4家,增长85.7%,新建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3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05%。纳米工程中心研发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济源发展研究院挂牌成立。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放科技贷款1.12亿元。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1%。
(六)顺应美好生活向往,增强惠民利民实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全年财政民生支出52.5亿元,省定、市定民生实事较好完成。多措并举稳定就业。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妥善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去产能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7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552人,返乡下乡创业3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9%。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年人均提高60元,被征地居民养老金上调至每月520元,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上调5%。加强低保和特困人员权益保障,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52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275元,特困人员集中和分散供养基本生活标准统一提高至每人每年8112元。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富士花园分配公租房3364套,中原特钢棚户区改造完工1446套。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制定《加快推进济源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新增幼儿学位1500余个,改造农村学校59所,愚公路小学、延庆外国语学校投用招生,普通高中国际教育实现零突破。提升群众教育满意度,率先在全省解决山区师生冬季取暖问题,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启动实施。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三家医疗健康集团挂牌成立,中医院二期开工建设,第三人民医院荣获全国老年友善医院称号。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梨林镇二仙庙、轵城镇关帝庙被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9平方米,居全省第1位。积极创建省“公交优先”示范市,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80辆,济源至晋城城际公交正式开通。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综合成绩全省领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高质量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不断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信访突出问题治理力度,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安保任务圆满完成。深化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一村(格)一警”“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持续推进平安济源建设,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建设,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驻济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预备役人员、民兵为地方发展作出新贡献,双拥工作持续深化。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外事、侨务、对台、统计、史志、档案、气象、水文、河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倡树“五比五不比”工作导向,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41件、政协提案178件。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强化审计监督,持续改进作风,政府自身建设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我们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全市人民自信心更加坚定、自豪感更加强烈、爱国热情空前高涨,重塑济源新辉煌的时代强音更加响亮!
各位代表!
回顾过去一年,困难多于预想,结果好于预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示范区党工委、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共克时艰、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济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济源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急需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创新驱动能力明显不足。二是城市功能品质亟须提升。中心城区承载力、吸引力、带动力不强,老旧小区改造力度不大,城市新区建设推进较慢,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三是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优质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相比群众期盼差距较大,风险应对能力仍需提升。四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个别干部担当精神不强,服务效能不高,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产城融合发展新任务,还存在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现象。对此,我们一定勇于面对,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圆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意义十分重大。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从国际层面看:受疫情持续蔓延影响,全球市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逆全球化势头凸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从全国范围看: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个别地区仍有零星散发病例出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尽管如此,我们更要看到,我国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全国看: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深厚积累,随着国家应对疫情系列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经济增长开始触底回升。从全省看:省委、省政府结合省情实际,出台了应对疫情影响、稳定企业发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同时,我省面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厚实基础、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从我市看:济源有气吞山河的愚公移山精神,有战天斗地、敢于胜利的硬核力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为济源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挂牌运行,为济源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济源毗邻洛阳,产业互补性强,交流合作密切,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将会对济源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现在的济源,振奋精神、加快发展已成共识,项目支撑不断增强,产业转型方向明确,城市发展思路清晰,形象魅力持续提升,新的动能加快形成。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就一定能够披荆斩棘,冲破艰难险阻,加快开创济源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示范区党工委一次全会暨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示范区党工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抢抓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新机遇,做强优势、补齐短板,拉高标杆、负重奋进,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加快建设又富又美济源,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的绚丽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定任务。
落实总体要求,实现预期目标,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攻坚克难、负重奋进,以确保疫情防控到位为前提,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全面恢复经济社会秩序。
慎终如始抓防控。强化底线思维、风险意识,毫不放松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应对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新变化,及时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和应对举措,坚持应急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建立“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努力保持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的态势。从严落实“大数据+网格化”等精准管控措施,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决守住入济大门、公共小门、群众家门,坚决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坚定不移扩投资。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对冲疫情影响、加快恢复稳定经济社会秩序的关键举措,以“双十工程”为引领,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89个,完成投资330亿元以上。重点推进豫光再生铅循环利用等“十大产业转型工程”,加快实施黄河大道西延等“十大基础设施工程”,统筹做好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沿太行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打开空间。继续坚持重点项目建设周例会制度,完善领导分包、集中开工、观摩点评、考核奖惩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区域评价”“容缺办理”“联审联批”,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抢抓国家、省对冲疫情影响的政策机遇,积极做好项目谋划对接,争取上级更多资金支持。
共克时艰稳企业。认真落实国家、省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完善服务联系企业制度,优化企业服务110系统,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难题。大力实施“5339”工程,收储土地5000亩、其中工业用地3000亩,新建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盘活存量厂房9万平方米。突出产融、产销、产学研、产业与人才,扎实推进“四项对接”。健全银税互动机制,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围绕主导产业链和特色品牌,精心组织产销对接活动,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鼓励引导“企业进高校”,推动校企共建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做好企业用工对接工作,开展企业家培训,继续办好企业家沙龙,实施青年企业家成长行动,不断培养企业家的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和杰出领导力。
释放内需促消费。落实省促进消费市场扩容提质的若干意见,以扩大消费和保障供应为主线,出台鼓励居民消费政策措施,在税费减免、贷款利率等方面推出优惠政策,带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消费快速恢复。稳定房地产市场消费,在“房住不炒”前提下强化调控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培育壮大健康养老、居家服务等产业,积极发展“小店经济”“夜经济”等消费业态,大力扶持线上商务、线上教育等新兴消费业态和消费热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体验馆,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普及应用。
(二)构建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引领,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减量、提质、增效为方向,继续推进“三大改造”。抢抓国家新基建政策机遇,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启动工业资源集约管理云平台建设,推动优势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深入开展“绿色制造进企业”活动,加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创建力度,争取更多企业跨入国家级绿色园区(工厂)行列。扎实推进“四个一批”建设,着力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激发科研人才活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同时,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做强做优主导产业。突出延链补链强链,持续巩固提升主导产业优势地位。有色金属产业重点推进中国白银城建设,依托白银、黄金及铜铅锌原料生产优势,加快打造千亿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钢铁产业重点推进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设,发展优质先进钢铁材料,加快打造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化工产业要加快装备大型化改造,实现集中、集聚、集群发展。食品饮料产业要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品牌,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百亿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和技术研发优势,在纳米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集约的新兴产业集群。重点依托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优势,加快纳米材料产业园、纳米初创孵化产业园建设,提升新材料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支持清水源升级终端设备,拓展业务领域,加快向水处理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完善中心城区旅游功能,实施济水源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篮球小镇等项目,加快王屋山国家5A级景区创建步伐。突出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打造一批精品优质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业态,优化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水平。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政策措施,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实施中兴LNG储输站等项目,推动玉川物流园、柿槟物流园发展壮大,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推动亚交所规范化运作,加快壮大餐饮、健康养老、居家服务等产业,着力打造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产业集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修编产业集聚(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完成市域产业集聚(开发)区规划纲要编制。以虎岭高新、玉川列入全省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管委会+公司”模式,着力破解制约集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产业集聚(开发)区“二次创业”。完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配套出台差别化用地、用能等政策和监管服务措施,推动要素资源集中高效配置。统一组织投资项目审批涉及的评价工作,减少用地申报事项,缩短项目落地时间。
(三)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把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摆在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完成攻坚任务。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盯紧“两不愁三保障”,继续做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各项工作,保持扶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帮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时刻,我们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尽锐出战、务求必胜,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着力强化污染防治。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工业企业污染深度治理,实施济钢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等根本性环保治理工程,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深化河湖长制,加强河湖综合治理和湿地建设,完成黄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启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提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规范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扎实推进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抓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优化环境治理方式,坚决避免对企业搞“一刀切”。
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平稳健康发展。加大非法集资防范处置力度,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持续优化金融生态。加强政府债务风险动态监控,规范举债担保行为,依法依规管理使用债券资金,逐步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加强困难企业纾困帮扶,继续做好问题楼盘化解等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四)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聚焦主城,继续按照“创建引领、河湖连通、提升路网、拓展济东”思路,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及配套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推进城市“四治”,开展城市“双修”。加强生态园林和全域花园建设,建成济源植物园,改造提升清趣园、新蟒园,实施南环、西环等道路绿化项目,持续提升公园绿地覆盖率。优化城市路网,新建改造南环东延、东环南延等道路。加大水气暖供应设施投入,新增供水、供气、供热管网70公里,改造蒸汽交换站46座,完成沁北电厂向主城区供热项目。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尽快完善功能设施。实施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处理。
高标准规划布局济东新区。高质量完成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以经营城市理念,统筹推进开发建设。加快实施湿地公园、引黄调蓄湖等项目,提升生态绿化、景观设计水平,夯实新区生态基底。开工建设新区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启动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人民医院迁建、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招商,建设城市综合体。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以创建引领城市管理水平提升,持续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复检。瞄准更高标准,提高现有城市名片含金量,推动城市管理上台阶。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着力构建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模式。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行网格化管理,提升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以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文明镇、卫生镇、园林镇、生态镇为载体,引导各镇加快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不断完善小城镇基础服务功能,加快镇区水、气、暖、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中心城区与小城镇功能互补、分工明确、紧密联系的发展格局。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大力发展主导特色农业。稳定粮食生产供给,建成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10万亩、高标准农田2万亩。加快发展高效种养业,持续壮大蔬菜制种、冬凌草、特色养殖、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规模。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契机,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功能价值,加快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发展格局。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持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统筹实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户厕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创建15个省级人居环境示范村、5个精品示范村,建成100个市级人居环境示范村。高质量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公路通村入组工程。持续推进“三清一改”,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长效机制,实现11个镇行政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全覆盖。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因地制宜推进西部承留思礼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东部梨林五龙口高效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带、山区王屋邵原农旅融合示范带、坡头大峪下冶沿黄生态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典型。完善保护发展措施,提升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开展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持续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和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持续实施村集体经济增收三年专项行动,全面消除集体经营性收入空白村。
(六)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以更好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为导向,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提高审批服务效率。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行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坚持诚信建设红黑榜集中发布制度,全面推行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着力健全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全面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建立投诉举报和常态化监测服务机制,切实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真正让营商环境成为济源发展的新标识。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变国资监管方式,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保值增值。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破除各种隐性壁垒,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深化金融改革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推广多种融资方式,持续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发挥军地合作优势,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医疗、教育、文化、价格等领域改革。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聚焦特色优势产业,筛选一批链条型、基地型、龙头型高端项目,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扎实开展精准招商,加快引进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强与发达地区、知名商协会的交流,精心组织参加重大经贸活动,高标准做好专题招商推介。探索开展增资扩产、并购投资等多种方式投资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挥济源籍在外人士作用,大力发展“回归经济”。加快开放平台建设,申建保税物流中心,推动济源海关封关运营。主动对接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建成济源至洛阳西高速公路,持续扩大交流合作领域。发挥省界城市优势,增强吸纳集聚能力。
(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引领,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高标准编制生态保护规划。加强与国家、省重大专项规划的对接,结合济源实际,加快编制沿黄区域战略空间规划,划定“三区”,同步做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岸线保护等相关控制性规划。发挥沿黄区域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依托小浪底、黄河三峡、西霞院等优质景区,打造绿色生态文化康养旅游产业带。加快推进重大规划项目化,谋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省规划大盘子。
加快构筑沿黄生态屏障。着眼沿黄生态系统整体性,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修复项目,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统筹做好沿黄生态涵养带困难地造林、黄河湿地生态恢复、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工作,完成造林6.65万亩、森林抚育4.1万亩。深入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等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和防汛工作。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察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严厉打击生态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统筹推进全域生态治理。认真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加快制定符合济源实际的水资源利用整体计划,推进高效、节约、循环利用。实施引黄调蓄能力提升工程和生态补水工程,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涵养水资源、保护水生态,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八)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围绕人民群众关切,集中更多资源投向民生领域,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一是实施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工程,为16个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新配备救护车。二是将高血压、糖尿病门诊药品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推动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三是改造提升供水设施,统筹解决轵城、承留、大峪等镇21个村2.8万余人饮水安全问题。四是改造老旧小区39个,惠及群众近3万人。五是实施解放河生态修复治理,确保城区所有河道清水长流。六是启动农村教师住房建设,新改建教师周转宿舍1077套。七是实施玉川路小学、天坛路小学扩建等项目,新增学位2700个。八是加大城市交通治堵力度,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九是启动实施110个村(居)污水主管网、46个村自建终端等项目,基本实现镇区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十是全面提升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功能,打造“15分钟健身休闲圈”。民生实事具体任务和实施目标向全市人民公布,实施结果接受全市人民监督!
稳定扩大社会就业。出台支持新增就业岗位政策措施,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化解过剩产能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4500人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大返乡下乡创业扶持力度。加大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实施力度,助推企业脱困发展,切实稳定就业局势。
加强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法定群体持续参保、应保尽保。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门诊统筹,开展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益,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适度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5%。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57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286元。深入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房638套,分配入住900套。加大殡葬改革力度,倡树文明殡葬新风。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扩大资源供给,有效缓解“入园难”“大班额”问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全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加快“健康济源”建设,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升应对重大疫情防控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逐步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中医院二期、二院病房楼、传染病医院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主动融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积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促进媒体融合发展。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健全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攻坚,加大重信重访治理力度,妥善化解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以“网格化+智能化”为抓手,创新社区治理,积极开展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大力实施“雪亮工程”,全面推进“一村(格)一警”“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全面推行双重预防体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让群众吃得更放心、用药更安全。
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退役军人事务、双拥共建等工作。落实老干部待遇,做好老干部工作,为老干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统计工作,做好第七次人口普查。抓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史志、气象、水文、地震等工作。高质量编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当前,济源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置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必须更加注重自身建设,大力倡树“五比五不比”工作导向,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加强政治建设,对党绝对忠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听从党中央号令,紧跟党中央步伐,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不讲条件、不搞变通,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在济源落地生根。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高意识形态领域舆情预判、分析、处理等能力。
(二)全面加强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坚持学习常态化,加快知识更新,提升专业能力,大力营造崇尚学习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积极“走出去”,学习先进成功经验,不断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水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增强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讲究斗争艺术,自觉站到斗争前沿,迎着矛盾上,顶着压力冲,不断提升斗争本领。
(三)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权力运行。严格遵守宪法法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确保政府每一项决策都遵守宪法法律、体现人民意愿。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维护公平正义。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四)持续转变作风,勇于担当作为。坚守初心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孜孜以求,赤诚奉献,认认真真把济源的每一件事情办好。坚决反对和整治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幅度精简文件和会议,优化改进各种督查检查考核和调研活动,让干部把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政府工作人员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勇于对标先进,敢于动真碰硬,以推动改革发展的成果说话,以干事创业的实绩交卷。
(五)牢记为民宗旨,保持清廉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人民办事,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既“身入”基层,又“心到”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建设廉洁政府,加强审计监督,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准则,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各位代表!
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示范区党工委、市委领导下,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拉高标杆,负重奋进,振奋精神踏征程,重整行装再出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加快建设又富又美济源,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的绚丽篇章!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