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8 21:27   责任编辑:www
2020年4月18日在达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达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郭亨孝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以来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41.5亿元、增长7.7%(剔除“四经普”调增2018年基数因素后增长8.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剔除减税降费因素后增长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10.3%,经济总量、居民收入提前实现“两个翻番”目标,为完成“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小康、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认真践行“八字”方针[1],扎实做好“六稳”工作[2],经济发展持续向好。项目建设攻坚突破,45个重大项目和235个重点项目带动投资完成1568亿元,招商签约项目186个、到位资金928亿元,引进正威、蓝润等“三类500强”[3]企业项目19个、总投资719亿元。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净增规上企业121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达州经开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达钢搬迁暨第二工业园区、锂钾综合开发产业园开工建设,玄武岩纤维和微玻纤产业园、川渝合作示范园等加快发展。建筑产业持续壮大,实现总产值694亿元、增长34.7%。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增加值增长8.4%,秦巴物流园、双龙铁路物流园、海关监管仓等加快建设,达州至成都、重庆、深圳、舟山物流专线和四川东向铁水联运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达州班列开通运行;神剑园二期、罗家坝遗址公园等开工建设,巴山大峡谷创5A通过省级景观评审,宣汉入选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旅游总收入328亿元、增长57%;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187亿元、贷款余额1713亿元,存贷比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万亩,纳入省级现代农业培育园区3个。科技创新深入推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家,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支撑有力,4个县区GDP超300亿元,渠县被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二)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达万高铁即将开工,西达渝高铁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巴万和营达高速、达州新机场及机场大道等加快建设,新开通航线3条,新改扩建农村公路3693公里,8座大中型水库建成4个。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构建,快速通道拓宽改造东段、凤凰山山前路东段等建成通车,野茅溪等4座大桥加快建设,马踏洞、柳家坝、三里坪、长田坝等新区开发和塔沱、川鼓等片区改造统筹推进。“四城同创”[4]扎实开展,城管执法下沉街道社区,环卫市场化清扫保洁改革巩固提升,近2000名环卫工人全部转隶京环公司,老城区道路黑化、燃气改造如期完成,主城区地下涵管隐患排查整治启动实施,乱设广告有效治理,城市绿化大力开展,智能交通系统建成投用,车辆停放管理全面规范,交通拥堵得到根本扭转,市容市貌得到显著改观,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城镇新村建设成效明显,5个县城扩容提质,新增省级试点镇6个,建成美丽宜居乡村829个,3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县和乡镇高质量建设,通川区被评为全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
(三)三大攻坚战有力有效。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市累计实现70.4万人脱贫、828个贫困村退出、7个县市区摘帽,区域性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深入整改,主城区应急备用水源、环保产业园、城镇污水处理等项目加快建设,松材线虫病三年攻坚防治首战告捷,城市黑臭水体、道路扬尘等污染治理扎实有效,主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祭祀烧纸等强力禁止,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1天、超目标19天;河湖长制全面落实,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重大风险防范切实加强,偿还政府债务72亿元,政府债务总体可控;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扎实开展,两大地方法人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2.2个百分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立案侦办涉黑案件4起;应急管理体制全面理顺,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3.7%和42.1%,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非洲猪瘟防控扎实有效,滨江明珠、洲河花园等22个城市开发建设遗留问题有效化解,社会稳定大局持续巩固。
(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达商集团改革国有资本有序退出,民营新达商组建成立,1500多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5户粮食企业整合重组并扭亏为盈,市级平台公司转型做实,国企基础性改革[5]如期完成。主城公交改革、出租车公司化管理改革深入推进,3家网约车平台公司上线运营,注册网约车1.5万辆,困扰市民多年的公共出行不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民营经济发展20条及时出台,“6+3”重点产业招商优惠政策持续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代办服务等制度全面实施,减税降费50.3亿元。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多年未理顺的市区管理体制改革攻坚落地,5个县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减少乡镇77个、减幅36.8%。开放合作全面拓展,主动对接成都“主干”,“中欧班列达州基地”加快推进;推动与周边市区协同发展,川东北经济区“三个十大” [6]工程项目有效落实,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与浙江舟山的扶贫协作持续深化,惠及贫困人口2.8万人;与防城港缔结为友好城市,并开展物流合作;与省农担公司合作,为796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2.6亿元;与中石油、中石化、四川大学、国开行等央企省企、高等院校、金融机构合作,在产业发展、办医办学等方面取得突破;达州海关高效运行,新增加工贸易企业2家,进出口总额达19.2亿元。
(五)民生社会事业保障有力。各项民生支出29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1%,全市25项、中心城区20件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市棚户区改造2万套,农村危房和土坯房改造4.5万户。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五项社会保险参保覆盖1046万人次。17种抗癌药物纳入医保目录,新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院4家。养老条件不断改善,新增和改造床位4895张。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主城区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1所、公办幼儿园10所,建成后将新增学位3万个;达一中硬件设施升级改造全面完成,达州天立、东辰等学校建成招生;推行两年的“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办强一所重点公办高中”成效显著,全市一本上线率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考入清华北大22人创历史新高;主城区5所职业学校整合为2所,中医药职业学院建成招生,达州技师学院成功获批。健康达州行动深入开展,华西达州妇女儿童医院、市中心医院业务综合楼建成投用,华西达州医院、奥美德国际医院等加快落地,新增三级医院4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巴文化研究院、巴山文学院组建运行。创新整治“群众最不满意十件事”,农村饮水安全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六)自身建设切实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四个意识”[7]更加牢固,“四个自信”[8]更加坚定,“两个维护”[9]更加自觉。贯彻执行上级决策部署坚定有力,职业教育发展、网上中介超市建设等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组充分肯定。“放管服”[10]改革纵深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263天减至最短74天,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最短45天,网上中介超市入驻选取等全部实现电子化,“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达95%。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宪法宣誓制度全面落实,政府常务会学习法律法规和中省重大政策常态化开展,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5件。市县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七五”普法取得新进展。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38件、政协提案368件。强化政府诚信引领,市县信用网站全部开通,社会信用平台基本建成。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相关规定及实施细则,全市性会议文件压减三分之一,一般性支出压减10.1%。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扎实推进。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达州建市20周年,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爱党爱国情怀;成功举办第七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第九届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第三届达商大会、首届文旅发展大会、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等重大活动,对外进一步展示了达州形象;积极支持各条战线争先创优,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全面发展,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统计、档案、保密、气象、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回顾过去一年,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传导影响全面显现、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家融资土地环保等约束更加趋紧、全市经济经历连续三年快速增长后持续增长乏力等严峻复杂局面,全市上下团结一心、迎难而上、负重拼搏,推动达州发生了令人振奋的新变化,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城市框架和规模达到“双115”,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实属来之不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和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达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达州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达州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土地环保能耗等约束依然趋紧,融资难融资贵依然存在,产业结构矛盾依旧突出,经济质量仍然不高,“四经普”调整经济总量基数增大,稳增长和提质量压力更大;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保民生保发展更加艰难;改革开放创新还不能满足加快发展需要,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尚需深层次破解;城乡基础设施欠账较大,公共卫生能力条件不足,教育、医疗、环境等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政府职能转变还需深入推进,政务服务质量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还需加强,群众身边的“微腐败”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努力予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今年以来,一场从武汉蔓延至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市是全省的人口大市、务工大市,靠湖北武汉等重点疫区较近,疫情相对省内其他市州较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复杂。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立即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迅速成立市委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市应对疫情应急指挥部。市指挥部紧急动员、科学指挥、精准调度,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严防严控,广大市民戮力同心、群防群控,动态排查各类人员44万余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2805人,有效阻隔了疫情的传播和蔓延。一线医护人员不畏艰险、连续奋战,设立发热门诊396个、接诊病人2.7万余人次,核酸检测1.4万人次,42例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全市没有发生一起死亡病例,没有出现一名医护人员被感染,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得到了省疫情应急指挥部的充分肯定。同时,面对全国防疫大局,挑选20名优秀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积极贡献达州力量。疫情的发生,严重冲击全市经济发展,给今年的政府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二、2020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达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追赶跨越的关键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按照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把握重大机遇,扩大有效投资,壮大实体经济,发展现代产业,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市委全会确定的2025年经济总量“冲刺4000亿”、2035年城市规模“建设双300”开好局起好步,为加快实现“两个定位”[11]、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和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提出上述目标,主要基于“十三五”规划、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和经济总量“冲刺4000亿”、城市规模“建设双300”的需要。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现这些目标难度大大增加,在工作中,我们必须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坚持做到以下“四个并重”:
——坚持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仍然是达州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将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确保结构和质量的前提下,快速做大经济总量,不断提升达州在全省经济中的位置,逐步缩小与全省其他几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差距。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聚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加快发展中不断提升质量,同时通过质量提升促进加快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并重。达州要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竞争优势,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开放。我们将围绕破解加快发展的制约瓶颈,研究出台更多解决达州问题、推动达州发展、体现达州特色的改革举措,切实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内在活力。我们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干多支”[12]等全国全省发展战略,高质量建设开放通道和开放平台,广泛开展区域合作,不断聚集资源要素、增添发展动力。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并重。为人民谋幸福是政府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指标,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不断织牢民生“安全网”。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环境、社保、养老等民生领域投入,在加快发展中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向更高质量、更广领域迈进,让小康体现在实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坚持狠抓当前与谋好长远并重。今年是收官“十三五”和谋划“十四五”的关键节点,抓好当前和谋好长远都至关重要。在时序上,我们将立足已有的工作安排,并采取加力加码措施对冲疫情影响,确保“十三五”圆满收官;围绕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着眼长远谋划产业、城市、城镇、交通、民生等战略布局,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在工作上,我们将突出抓好当前稳增长“十项难点”[13]、服务业“五大重点”[14]和疫后经济恢复增长35条措施,全力做好国家级高新区创建、省级新区设立、达钢搬迁暨第二工业园区、锂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天然气“二次创业”、川渝合作示范园建设等关键大事,打好调结构、提质量等基础工作。
三、2020年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全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重、挑战更多,我们将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强力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全力推动经济稳定增长。抢抓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等有利机遇,深挖内需潜力,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推进经济恢复增长。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开展“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精准对接国家和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对疫情各项调控政策,切实加强项目谋划争取,力争储备重大项目110个、纳入省重点项目投资计划30个。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推进46个重大项目和265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和竣工项目100个。加强项目建设督导,继续在7个县市区和达州高新区举办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滚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着力优化投资结构,落实民间投资支持政策,继续扩大产业投资,引导资金更多投向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提质量、惠民生等领域,力争民间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9%和8%。
充分挖掘消费潜力。认真落实国家提振消费20条,制定实施消费留达州行动方案。持续推进大卖场大市场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电商化改造,培育壮大通川复兴、达川杨柳等商贸集聚区,推动建立集中收银核算系统。完善商业网点布局,精心打造仁和春天、红星国际、罗浮广场、升华广场、高新区新华全球购等城市综合体和特色商业街,加快建成一批高品质购物专区,促进消费提档升级。积极参加全省“三大”市场拓展活动,广泛开展节庆促销、展会促销,提升“达州造”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城乡电商和物流配送,着力扩大汽车消费,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以聚人气、增热度为重点,加大旅游推介和优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旅游观光。挖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康养等消费潜力,优化消费环境,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
切实抓好要素保障。着力破解用地制约,围绕产业园区建设、城市城镇拓展,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坚持“亩均效益”论英雄,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盘活存量土地,处置闲置土地,实施增减挂钩,多渠道解决用地需求。着力破解资金瓶颈,全力争取政府新增债券、上级转移支付、中省各部门专项资金支持和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金融支持,切实加强融资工作,确保发展资金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企业,加大对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民营和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新增信贷投放200亿元以上,存贷比再提升1个百分点;强化市县各类产业发展资金引领支撑,撬动更多民间资本投入。着力抓好企业服务,采取“一企一策”、一站式服务、定期调度等方式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在建项目尽早竣工投产,促进现有企业稳定和扩大生产。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疫情期间,传统行业受到较大冲击,智能制造、大数据、生物检测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突出抓好“6+3”[15]重点产业,加快形成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突出发展工业和现代建筑业。深入实施“工业集群发展年”活动,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抢抓建设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机遇,强力推动天然气“二次创业”,加强与中石油合作,围绕万源、宣汉新的天然气生产基地,打造以勘探开发、管输、燃气发电、精细化工、建材为重点的天然气全产业链,推动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突出抓好汽车零部件、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农用机械、健康家电等产业,推动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不断壮大。联动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加快锂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抓好微玻纤、玄武岩纤维、苎麻纤维产业的延链补链,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异军突起。抓好为OPPO等知名企业配套的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吸引国内外知名智能终端电子企业来达布局,打造新兴智能终端电子产品制造基地。依托“巴山食荟”区域品牌和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平台,围绕优质粮油、生猪、畜禽、果蔬、富硒茶和川菜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引进培育一批支柱型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规模。引导本地医药企业与知名品牌企业兼并重组,以企带药壮大中医药生产基地、发展中医药加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支持南国印染、361°等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渠县服装产业发展壮大,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形成新的增长极。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进达州高新区扩区调位并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突出抓好达钢搬迁暨第二工业园区、川渝合作示范园等建设,新建标准厂房60万平方米,新增园区道路20公里。继续实施“五十百千”企业培育计划,新增规上企业80户以上。大力发展现代建筑建材产业,加快市本级及达川区建筑和建材产业园建设,支持万源石材城建设,加大建材产业保障和培育力度,推动成为达州重要产业支柱;支持本地建筑企业提档升级、品牌创建和升规入统,鼓励市外建筑企业迁入达州设立总部,力争新增资质企业20家,建筑业总产值达到900亿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服务业突破发展年”活动,召开服务业发展大会,出台支持政策,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着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开展“红色旅游提升年”活动,加强以神剑园为重点的红色景点建设,抓好以巴山大峡谷为龙头的重点景区环境打造和包装宣介,持续开展以城坝和罗家坝遗址为重点的巴文化遗址考古发掘,支持巴山大峡谷、八台山创建5A级景区,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办好第二届文旅发展大会,力争旅游总收入360亿元。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落实已出台的各类政策措施,抓好企业引进和培育,加快秦巴物流园、双龙铁路物流园、保税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四川东向铁水联运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达州班列、物流专线等运输效能,开行“蓉欧+达州”班列;启动创建航空开放口岸,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认真落实金融业发展“十条”,支持两大地方银行强行升位,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力争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8%;创新“政融保”等产品,推行特色农业保险,持续扩大保险覆盖面。加快发展科教文卫服务业,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引导企业工商注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16],抓好产业智能化改造、政务及生活智能化服务、教育医疗远程服务,实施市级“政务云”扩容建设、“企业上云”行动计划,推进秦巴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强5G基站布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26.9万亩。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培育现代农业园区省级1个、市级5个。持续抓好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招商,加快正邦农牧、德康食品、温氏肉鸡、蓝润生猪、东方希望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种养循环结合,抓好与川农大的校市合作。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农业+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扩大农产品贸易销售规模。突出富硒、绿色、生态等特色,加强品牌创建,提升“达”字号品牌影响力。落实粮食安全生产和“菜篮子”责任,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和生猪生产保供,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318万吨、生猪出栏387万头以上。
(三)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2035年建成“双300”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完善功能,抓好中心城区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推动市域城乡融合发展。
加强中心城区建设管理。推动大竹、宣汉、开江县城和市第二工业园区纳入中心城市发展总体布局,高质量规划建设主城周边卫星场镇,加快构建新的城市组团。全力推进马踏洞、莲花湖、柳家坝、三里坪、长田坝等新区开发,力争年底达到“双130”城市框架规模。持续抓好城市骨干路网建设,确保野茅溪、徐家坝大桥等建成通车。启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计划,加快推进川鼓、老北站、野茅溪等片区棚改,抓好老城区消防、市政设施、环境打造等安全性、功能性和环境性提升改造,切实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扎实开展“四城同创攻坚年”活动,加强农(集)贸市场、公厕及垃圾中转站、城市道路及人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确保达州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功。
强化县域经济发展支撑。落实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各县市区发挥优势、竞相跨越,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力争大竹县、宣汉县GDP超过400亿元和渠县、通川区GDP达到350亿元。突出骨干引领作用,统筹推进通川区、达川区、高新区加快发展,力争主城区GDP突破750亿元。支持宣汉、大竹、渠县全面发展和万源、开江特色发展,夯实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基础支撑。支持5个县城新区开发和产业新城建设,鼓励各县市区抢抓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机遇,做大做强一批中心镇和特色镇,发展县域副中心,加快城市化进程,引领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编制完善“多规合一”乡村振兴规划体系,高质量推进3个省级试点和7个示范区建设,打造乡村振兴达州样板。突出抓好路、水、电、气、通讯“五网”建设,新改扩建农村公路740公里,新增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受益人口20万人,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动天然气向有条件的农村延伸,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村庄清洁“五大行动”,新改扩建农村户厕1.5万个,新建美丽宜居乡村700个。
(四)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实施“开放发展突破年”活动,聚集各类资源要素,借势借力推动达州加快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围绕建成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科学规划建设铁公水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突出抓好铁路建设,开工建设成达万高铁,力争西达渝高铁开工,争取兰广达高铁纳入国家和省上规划,扎实做好达万铁路扩能改造、达州火车货站二期、第二工业园区铁专线等前期工作,开展绵阳经达州至襄阳铁路规划研究。大力推进公路建设,加快建设达开快速通道,开工建设绕城高速西段、开梁高速,建成运行巴万和营达高速、达宣快速通道、机场大道,扎实做好镇巴经达州至广安、城口经宣汉至邻水、通江经宣汉至开州、大竹至垫江、万源至城口高速和达渠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开展绵阳至达州高速规划研究。着力推进航空水运建设,力争达州新机场达到校飞条件,推进渠江风洞子航运工程开工建设。
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抢抓重大历史机遇,组织专班力量、专业团队进行研究和谋划,在中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决定意见和各种方案中抢占先机。积极融入成都、重庆“两核”,突出抓好创新链接、开放对接、要素衔接等工作,主动接受成都中省教育、医疗、科技等辐射引领,全面承接重庆主城区产业转移。加强与青白江合作,共建“中欧班列达州基地”。着力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主动谋划、主动作为,争取建立省级协调推进机制,推动川东北和渝东北经济社会全方位合作,加强万州与达州东向铁海联运通道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建设。争取设立省级新区,打造成渝地区重要增长极,引领万达开统筹发展。支持各县市区加强与毗邻区县合作,推动产业融合、设施互通、服务共享。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共同谋划一批交通、产业、生态等引领性跨区域重大项目及重大政策,并积极争取进入国家和省上规划。
着力推动开放发展取得新突破。召开开放发展大会,出台扩大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意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与京津冀、长三角、北部湾、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交流合作,抓好与浙江舟山扶贫协作,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合作,助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用好各类开放和展会平台招大引强,力争全年引进“三类500强”企业项目10个以上,招商到位资金突破1000亿元。加强达州高新区磷硫化工、大竹和渠县纺织鞋服、宣汉微玻纤新材料等出口基地培育,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推动“达州造”优势产品走出去,力争进出口总额达20亿元。
(五)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着眼增强微观主体活力,聚焦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推动改革创新持续深化。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重组整合、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抓好商业用房去库存,巩固“三去一降一补” [17]成果。坚持“强市活区”理念,落实市区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确保规划、土地、住建、财政事权、城市执法等按照新的模式高效运行。巩固提升国企基础性改革成果,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突出主责主业纵深发展,支持竞争性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平台公司继续做实做强。着力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投融资、财税金融、商事制度等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持续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供销社等其他改革。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围绕“6+3”重点产业发展,加快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争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升至58%。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经济社会管理模式。大力开展“双创”行动,鼓励科技人员、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新增市场主体2.6万个。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市县乡村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投资项目一网通办、一网监管,抓好公共资源交易整合共享,促进“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全覆盖和行政审批再提速。整合市级部门数据资源,启动建设城市通APP,聚力打通“信息孤岛”。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减税降费、疫后经济恢复等政策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升营商环境指数。深化水、电、气、物流等补要素补要点机制,促进企业降费提效,让企业生意更好做、日子更好过。
(六)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三大攻坚战决战决胜。
聚力巩固脱贫成果。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年”活动,围绕“两不愁三保障”[18],高质量实现剩余的0.6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严格落实“四不摘”[19]要求,常态开展问题排查整改,巩固70.4万人脱贫成果,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强力推进扶贫专项落地实施,持续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继续落实38个深度贫困村支持措施。巩固产业发展成果,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建立稳定脱贫监测机制,与乡村振兴对接并轨,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
强力推进污染治理。着力推进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20],持续改善全市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城乡环境改善年”活动,抓好铁路沿线、主城区进出口及周边等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主城区应急备用水源、第二饮用水源、生活垃圾发电、环保产业园、城镇污水和城乡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治,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实现省下达目标286天以上。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抓好渠江、州河、巴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岸线保护,巩固提升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加强农用地、建设用地、工矿企业用地、采矿采沙用地等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着力防范重大风险。增强敏锐性,严密防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严格防控金融风险,持续开展金融环境整治,强化两大地方法人银行监管,加大债务清收力度,确保不良贷款率再下降2个百分点。严格政府债务管理,统筹财政资金借用还,稳妥化解存量债务。切实加强风险管控,狠抓财政收支管理,树牢过紧日子思想,一般性支出按中省要求再压减10%以上。加强市场监管和价格监测预警,全力稳定市场物价。落实“房住不炒”定位,深入实施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政策措施,采取系列新举措,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七)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久久为功建设美丽达州。
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花萼山、八台山、铁山等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保护建设,抓好秦巴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深入开展绿化达州行动,抓好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加大主城区绿化美化力度,提升人均绿地面积,新增城市绿地4500亩;加强沿路沿河沿库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建设,完成营造林30万亩。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持续打好主城生态屏障保卫战。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复绿,抓好生态脆弱区域和灾毁区域生态修复。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固军水库。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治理水土流失80平方公里。
推动绿色生产低碳生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装备等绿色产业,支持钢铁、火电、水泥等传统产业绿色节能化改造,鼓励“1+7”园区企业循环化改造,加强工业废气、废水、废物的综合利用,推进热电联产,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加强产业项目全过程环保监管,推动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抓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倒逼“两高”行业转型升级。下决心调整主城区农业种植结构,彻底解决桔杆焚烧对大气的污染。倡导和鼓励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配送、绿色居住成为公众自觉。
(八)全面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继续开展“民生改善实效年”活动,持续抓好“群众最不满意十件事”的整改落实,努力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扎实抓好各项民生实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抓好全市25件和中心城区20件民生实事。坚持就业优先,支持灵活就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以上。加强住房保障,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08个、农村危房1500户、土坯房4万户。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政策。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保障降价药品供应。加强养老、托幼服务支持,着力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做好各类困难群体生活保障。
倾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不断扩大普惠制学前教育覆盖面,大幅提升公办幼儿园占比。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继续推动“1+7”重点高中提质量上档次创品牌,引领公办教育加快发展。支持嘉祥、天立、东辰等民办学校扩招提质,满足社会多样化选择需要。突出西南职教园区品牌引领,建设区域职业教育高地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四川文理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办达州职业大学(本科)、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加快发展,引进和整合民营职业技术学院,将职业教育与创业、产业、就业紧密结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着力提升医疗健康水平。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继续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等工作,坚决打好疫情防控总体战。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切实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疾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下决心用三年时间建立起与达州人口相适应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救治体系、医保体系和应急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深入推进合作办医,确保与华西医院、奥美德国际医院合作项目落地建设,加快省人民医院、省骨科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签约引进。继续办好办强市中心医院、市中西结合医院和7个县级人民医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药配套政策落实。落实社会办医优惠政策,优化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环境。推进医养结合,促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成链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体育运动场地建设,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重大文化惠民活动、民族、宗教、统计、气象、保密、档案、地方志、对台、外事、侨务等工作,发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慈善等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九)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把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作为重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认真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切实抓好第二批改革。优化村级布局,推进村级建制调整,创新现代乡村治理制度。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人财物保障,盘活各类国有闲置资产,支持街道和社区阵地建设。建立安全高效的城市运行体系,开展绿色、智慧社区创建,完善便民生活服务平台设施,让城市管理服务更加精细、更有温度。
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加快建设川东北区域性救援基地,提升救援科技装备水平,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增强灾害事故救援实战能力。加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健全应急管理大数据,提高突发事件预防预警能力和处置效率。推动基层应急机构规范化和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提升街道、乡镇应急管理水平。拧紧应急管理责任链条,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抓好主城区地下涵管隐患排查整治和燃气市场整合整顿,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深化平安达州建设。加快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力抓好禁毒防艾、网络安全等工作,严厉打击“黑拐骗”“黄赌毒”等各类违法犯罪。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21],强化源头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大土地、房地产、建筑建材等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力度。加强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继续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人民防空等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决胜全面小康的繁重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坚定政治方向,牢记职责使命,努力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政府。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制度规定,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推动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从政治上把大局、看问题、做工作。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决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二)依法行政重规范。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思维,严格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强化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健全风险评估、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制度,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接受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确保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
(三)真抓实干强担当。牢固树立进取意识,埋头苦干抓落实,以不甘服输的劲头、没有不能的胆识,推动实现“十三五”规划,精心谋划“十四五”发展。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委相关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完善落实纠治“四风”长效机制,坚决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继续给基层减负减压。坚持“严管+厚爱”“激励+约束”,保护干事者,支持担当者,大力营造敢想敢干、快干实干、干成干好的浓厚氛围。
(四)廉洁自律守规矩。全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严格遵守《准则》《条例》,敬重人民、敬畏法纪,不碰红线、坚守底线。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全力支持纪委监委履行职责,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保障群众过上好日子。切实加强廉政教育,认真抓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让每一名政府工作人员都干干净净为人民做事。
各位代表!没有坐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实干出来的精彩。犹豫懈怠没有出路,奋力拼搏才有希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确保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为经济总量 “冲刺4000亿”、城市规模 “建设双300”、加快实现“两个定位”、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名词解释和说明
[1].“八字”方针:巩固、增强、提升和畅通。
[2].“六稳”工作: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和稳预期。
[3].三类500强: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
[4].四城同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
[5].国企基础性改革:将10类26户市属国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压减至7类16户,并明确主责主业,支持转型发展、做实做强,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三个十大:川东北经济区十大重大交通项目、十大产业项目、十大活动平台。
[7].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8].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9].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10].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
[11].两个定位: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12].一干多支:“一干”指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多支”指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
[13].稳增长“十项难点”:生猪恢复生产、建筑建材产业加快发展、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八大骨干企业稳定生产、工业用电量指标匹配、产业招商项目落地投产、服务业“漏缺短项”清理、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四上一新”企业培育、各类产业发展资金引领支撑。
[14].服务业“五大重点”:现代金融业、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数字经济、电子商务。
[15].6+3:能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和现代建筑业、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
[16].数字经济: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17].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库存、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18].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19].四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
[20].八大战役:蓝天保卫、碧水保卫、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渠江流域保护修复。
[21].枫桥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运用自治、法治、德治等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做法。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