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8年龙陵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9-13 15:04   责任编辑:www

2018年1月17日在龙陵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县 长 杨邵燕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和繁重艰巨的跨越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树牢赶超之心、昂扬赶超之志、探寻赶超之策、收得赶超之效,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预计实现生产总值78.9亿元,增12%;人均生产总值27340元,增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5亿元,增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6亿元,增12.4%;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54元、9902元,分别增10%、1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103.69亿元、55.52亿元,分别增6.1%、16.2%。

  (一)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坚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27.6∶42.7∶29.7。工业聚集化成果丰硕。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5.4亿元,增15%,工业化率达32.2%;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户,达38户。园区打造富有成效,保山硅基产业园和龙陵工业园区产业优化聚集,新增入园企业4户,达54户。保山隆基5GW单晶硅棒项目101车间、品斛堂万吨精米酒加工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云南宏龙日产300万Ah动力锂离子电池、永隆年产5万吨工业硅和中科钢研碳化硅、人造蓝宝石等项目加速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初步形成。民营经济户达1.35万户,预计实现增加值37亿元,增12%。农业规模化成效初显。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21.8亿元,增6%;粮食产量实现10连增。“两烟”、石斛、甘蔗、茶叶、核桃、中药材、畜牧、蜂产业等健康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分别达98%、46.5%。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1户、种养大户700户、现代农业庄园10个、家庭农场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21个,有效带动4827户15896人增收。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流转土地6.25万亩,初步建成褚橙、纹党参2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龙陵石斛品牌荣登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百强榜,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紫皮石斛》制定和全国石斛产业知名品牌创建工作顺利推进。旅游品牌化提质增效。预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3.4亿元,增12%,龙陵被列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松山战役纪念馆、滇缅公路博物馆等项目加快推进,松山战役遗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松山抗战文旅特色小镇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健康小镇、镇安温泉、三关温泉颐养新村等温泉资源开发项目推进顺利。龙陵黄龙玉进入《石英质玉 分类与定名》,以“金镶玉”形式作为第23届亚乒赛、2017年五人制足球世界杯、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指定奖牌,玉雕实训大楼投入使用,举行公盘交易会6次。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松山小镇、石斛小镇建设全面推进,成功举办第二届龙陵·龙江稻花鱼节,勐蚌、黄连河等特色村寨建设全面实施。预计接待游客3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亿元,分别增49%、51%。

  (二)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8亿元,增35%。道路交通优化夯实。国道320线潞江坝至龙陵花桥段、红色旅游线红旗桥至松山段建成通车,国道219线黄草坝至象达段改扩建、大瑞铁路龙陵段等项目有序推进,瑞孟高速龙陵段开工建设。完成《龙陵县旅游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新增公交线路2条,投入公交车14辆。新增公路里程89.3公里,通车总里程达2192.92公里,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航空网稳步推进。编制完成《龙陵县通用机场选址报告》《龙陵县直升机场布点规划》。能源供给保障有力。腾龙桥一级、公养河四级水电站建设有序推进,全县水电装机容量达53.6万千瓦。完成2016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84%,户通电率达100%。天然气龙陵支线、液化气充装站等项目顺利推进。水利设施明显改善。段家坝水库、轱辘河水库和褚橙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稳步推进,建成五小水利工程2790件,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平方公里,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6.2万人。信息服务便捷高效。通信基站总数达1060个,4G网络实现城乡行政村全覆盖。“互联网+”行动成效显著,“淘宝”进农村工程全面实施,入选2017年全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1个电商服务中心,打造1户市级电商示范企业。实现电商交易额10亿元,销售额5亿元。

  (三)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重点改革取得实效。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有效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初见成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圆满完成。财税、“放管服”“双随机一公开”、殡葬、电力、国有林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市场准入更加开放,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长江村镇银行落户龙陵。健全完善县域金融体系,融资实体进一步做大做强,实施“51+49”股权债权模式项目6个。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发放“三权三证”抵押贷款698.7万元;激励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永昌硅业公司、品斛堂公司上市和康丰集团公司糖业板块并购工作稳步推进。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已有6个项目通过省级审核,其中5个项目进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总投资110.96亿元。开放合作成效显著。严格落实“一把手”带头招商,成功引进中科钢研、北汽皓月、华侨城、中贸投等企业,签约项目22个,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92.14亿元,增24%。主动融入“一线两园”战略,推动发展平台构建,积极参与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木城通道一期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完成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600万美元,增85.8%。科技创新富有成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增邓秀新、曹福亮、张国成3个院士工作站,预计完成专利申请49件,县工业园区申报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永昌铅锌公司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化示范企业。永昌硅业公司被省工信委评为2017年工业硅行业能效领跑者和省级节能标杆企业。

  (四)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有效落实。河长制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全县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二级标准范围。完成人工造林1.88万亩、低效林改造0.6万亩、义务植树56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08%。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4%,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7%。省级生态文明县创建通过考核验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局面逐步形成。国土资源有效管控。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效开展土地整治,用地保障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土地资源保护、地质矿产管理、执法监察规范开展;不动产登记管理稳步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全面完成;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自然村监测员全覆盖,全县未发生地质灾害伤亡事故。殡葬改革工作成效明显,乡镇中心公墓投入使用,共拆除活人墓3681冢,火化对象火化率达100%,节约生态文明的殡葬氛围初步形成。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农村“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扎实开展,集镇供水、公共厕所、农村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整改、拆除“两违”建筑27.96万平方米,占整改存量的74.7%。县城移栽大树1万棵,城市环境有效绿化美化。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有效开展。城乡面貌更加靓丽。编制完成《龙陵县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初稿,完成保山东山森林公园“园中园”龙陵责任区、龙山湖公园一期、东坡森林公园一期、休闲广场改造提升等项目。雨屏路、云山中路等市政道路及环城东路、龙山中路地下综合管网建设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进展顺利,拆除建筑30.8万平方米,1599套安置房全面开工建设,货币化安置率达52%。县城绿化率达38%,人均公园面积达10.29平方米。县城建成区面积达5.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30%,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数字化、智慧化平台建设和城市生态化、园林县城创建扎实推进。

(五)民生保障坚实有力。脱贫攻坚扎实有效。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严格开展贫困对象动态管理,精准识别贫困人口7026户27073人,“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深入开展,省市县乡133个单位6502名干部职工挂包帮扶15836户贫困群众。财政资金、沪滇项目资金、浦发基金、国开贷款等支持有力,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教育扶贫、社会兜底等工作更加务实高效,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帮扶工作扎实推进,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31亿元,增1.39倍。易地扶贫搬迁稳步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动工建房2434户,房屋主体完工1823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400户。预计4个贫困村出列、721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退出,推动脱贫攻坚由后进争前列。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投入教育资金5.59亿元,增18.58%,新建校舍5.68万平方米,排除危房4.47万平方米,校舍危房全部消除。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加速普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职业教育品牌效应更加明显。高考上线率98.73%、本科综合上线率60.29%,连续3年居全市第二。医疗卫生持续改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迁建有序推进。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实现全覆盖。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创建接受国家评审。紫皮石斛进入云南省医保报销目录数据库。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扎实开展,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预计年末总人口达30.06万人。社会保障更趋完备。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就业创业、劳动力转移工作有效开展,开发就业岗位4488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4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转移农村劳动力13.78万人次,劳动者权益保护明显增强。社会救助水平稳步提升,低保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实施社会救助19.17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59亿元。文体事业繁荣发展。阿昌族婚俗、碧寨山歌会申报成为省级非遗项目,107个非遗项目有29个实现生产性保护。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建成全省首个县级“七彩云”融媒体平台。腊勐镇大垭口社区新村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成功举办滇西八州市军休系统门球联谊赛、保山市五人制足球联赛,县第二中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社会环境和谐安定。平安龙陵建设深入推进,被评为省级先进平安县。矛盾纠纷有效调处,群众诉求渠道更加快捷通畅。双拥优抚工作扎实开展,军民关系更加融洽。认真落实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民族团结和睦。红茶社区投入使用,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更加有效。公共安全、妇女儿童等工作全面加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六)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学习教育持续深化。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并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七五”普法工作深入实施,依法治县深化巩固,行政复议、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有序开展,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明显增强,行政执法规范文明,基本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699件、公证事项205件。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25项、保留实施行政许可类审批项目171项。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平台上线试运行。行政权力保持公开透明,完成县级公共资源集中交易项目305个,节约资金1524.88万元;完成政府采购1155批次,节约资金456.46万元。主动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37件、政协委员提案108件,代表、委员满意度显著提升。廉洁从政更加坚定。彻底肃清白恩培、仇和等余毒影响,持之以恒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立案查处60件84人,审结56件79人,问责23人,给予政纪处分10人。“三公”经费同比下降6.1%。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同频共振的结果,是全县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龙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向拼搏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同志们和关心支持龙陵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龙陵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发展与全市、全省的平均水平和人民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任务艰巨;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经济增速放缓,服务业整体水平较低,转方式调结构形势严峻;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不牢,大项目、好项目不多,民间投资活力不足;融资引资能力不强,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少数干部争创一流、比学赶超意识不强,担当精神和创新能力仍需提振。对此,我们必须勠力同心,补齐短板。

  二、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龙陵决战脱贫攻坚、实现跨越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为全面有效推进政府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必须坚持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2018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发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集中力量推进脱贫攻坚优质化、工业聚集化、农业规模化、旅游品牌化、全域生态化、“五网”建设高效化、改革创新常态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11%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增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2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12%以上;进出口总额增15%以上;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9%、11%以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增1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夯实脱贫基础。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按照贫困村、贫困户退出计划和标准,全面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统筹使用好浦发基金、国开贷款,加快推进农村人畜饮水、污水处理、村组道路、中小学幼儿园、村卫生室、村组活动室等项目建设,形成强有力的脱贫支撑。压实责任、注重质量、抢抓工期,确保2017年度搬迁对象6月底全部搬迁入住,2018年度386户1523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年底全部竣工,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更好落实精准扶贫。严格落实“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全面压实“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责任,用活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通过龙头带动、能人带领、合作共进,在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上发力,实现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积极构建扶贫新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扎实把“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推向纵深,革除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提高扶贫开发效益,把产业扶贫做成产业发展、把易地扶贫做成美丽村庄、把生态补偿做成绿水青山、把教育扶贫做成育人成才、把社会兜底做成光彩事业,营造脱贫攻坚浓厚氛围。严格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完成40个以上贫困村、1.8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二)优化结构全面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全力推进工业聚集化。积极延伸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两化”融合。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动力锂离子电池、单晶硅、多晶硅、碳化硅、太阳能组件、太阳能电池等形成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园区建设。把“园中园”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围绕“聚千户企业、创千亿园区”的目标,按照“龙头与配套并重、生产与服务并举、空间与要素集中”的全产业链、集群化思路,推动产业企业、资源资本向“园中园”聚集。强化企业生产配套设施及要素保障,加快土地、林地、环评等报批工作,培育一批集聚度高、规模效益显著、环境友好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龙头,新增入园企业4户。全面振兴实体经济。坚定不移抓项目,持之以恒促转型,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建成云南宏龙日产300万Ah动力锂离子电池、永隆年产5万吨工业硅等项目;确保保山隆基5GW单晶硅棒项目10月底全面建成投产,实现碳化硅、人造蓝宝石等中科钢研系列项目年内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永昌硅业年产10万吨水电硅节能环保和中基公司新型环保节能材料等项目进度;完成2个肉牛养殖示范场、2个良种繁育场、1个年屠宰10万头肉牛加工厂等东方皓月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稳定脱贫项目建设。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16%以上。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1.4亿元。

  全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持续优化农业布局。以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为主攻方向,持续优化“两烟”、茶叶、甘蔗、核桃、水果、中药材等产业布局。加速石斛、褚橙、畜牧、蜂产业等品牌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专业村、特色村,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推动农业发展挖潜力、提质量、增效益。用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建设一批万亩、千亩、百亩规模农业示范区,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争取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紫皮石斛》公布实施。切实推进高原粮仓建设,实现粮食产量15.45万吨以上。有效提高供给质量。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质量兴农,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抓实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大力发展种养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农业“小巨人”。着力打造现代生物产业园,制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扶持政策,深入推进石斛、茶叶、核桃和褚橙产品深加工,实现每个特色产业均有龙头企业带动,全链条、全领域、系统化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推动农业规模化向农业现代化迈进。切实增强发展活力。着力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推动粮经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1万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种养大户75户、现代农业庄园4个、家庭农场14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增强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探索宅基地集约开发、农村土地银行、土地股份合作社、田保姆经营模式,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流转,提高流转土地使用效益,规模农业农村土地流转率达15%以上。

  全力推进旅游品牌化。多点支撑全域旅游。抢抓云南建设旅游强省和保山打造“东方黄石公园”的重大机遇,按照“全域、全景、全业”的布局,抓紧编制完成《龙陵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丰富的“旅游+”融合产品和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推进品牌化发展,全面落实“一部手机游云南”各项建设任务。抓紧推进松山、龙江特大桥、邦腊掌等5A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快旅游环线建设,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推动旅游业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体验、户外运动等转型升级。大力弘扬抗战文化。加快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等项目建设,争取《龙陵松山战役遗址保护条例》颁布实施,积极支持以松山大战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创作。倾心打造温泉养生文化。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产业,推进温泉疗养与中医康体疗养、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加速三关温泉颐养新村、镇安温泉二期、高黎贡龙腾湖旅游度假区、邦腊掌景区二期等项目建设。充分挖掘黄龙玉文化。加大黄龙玉资源开发和保护力度,强化宣传推介、人才培养和品牌打造,提升龙陵黄龙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接待游客338万人次,旅游收入34.8亿元。

  (三)提速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路网和航空网建设。紧紧抓住全省五年交通大会战的战略机遇,加快国道219线黄草坝至龙镇桥改扩建;抓好1137公里贫困村村组道路建设,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全力配合做好大瑞铁路龙陵段、瑞孟高速龙陵段建设工作。加速航运基础设施、龙陵火车站至象达公路、段家坝至等养渡口三级公路改造、旅游轨道交通、户外自行车道、通用机场及直升机起降点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交通投资9.5亿元。加快能源网建设。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以电网、气网为主的功能完备、保障有力、安全高效的能源网。重点抓好腾龙桥一级、公养河四级水电站等项目建设,确保年内投产发电;扎实抓好天然气龙陵支线、2017年农网改造升级、勐糯镇光伏扶贫电站等项目建设。完成能源投资2.7亿元。加快水网建设。完成段家坝水库、轱辘河水库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怒江、龙川江沿岸农村人饮巩固提升及勐糯东山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板场河水库、勐堆水库等项目,做好大硝河水库、羊圈河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新增供水能力164.47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完成水利投资2.2亿元。加快信息网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市政资源开放共享,加快数字龙陵建设和光纤网络升级,提升农村4G网络覆盖面,促进三网融合,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快速发展。依托信息惠民云平台,加快政府网站、OA系统迁移和升级。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全力打造电商产业链,积极推行“实体经济+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发展模式。实现电商交易额11亿元。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创新活力。稳步推进各领域改革。以改革增强内生发展活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农村、基本养老、医药卫生、医疗保险、科技体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会体制、文化事业、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殡葬等改革,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商事制度改革,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充分释放社会领域的发展潜力。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按照“做大、做强、做全”产业链的要求,突出抓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新材料及先进装备制造、旅游文化、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等产业招商,加强与隆基绿能集团对接,力争第二个5GW单晶硅棒项目落户龙陵,确保引进1户多晶硅龙头企业。完成签约项目25个以上,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0个以上,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03.5亿元。争取在曼德勒保山缪达工业园区至少落户1户企业,鼓励企业扩大对外贸易,完成进出口总额690万美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挖掘科研创新动力,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支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完成专利申请47件,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扎实开展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五)增强财税金融保障服务发展能力。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深化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强化资金整合盘活,增强预算统筹能力;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提升科学理财水平,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全面落实“营改增”等减税降费政策,着力培育财源、涵养税源,增强财政支撑保障能力;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做到应收尽收,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4亿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控一般性支出,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51亿元。抓牢抓实金融服务。增强融资本领,积极运用金融理念、金融办法、金融措施增加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打好财政资金与信用担保、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组合拳,突出“51+49”股权债权、“10+3”投资融资、“5+8”标准厂房租购、“30+37”电价优惠、“5+5”购房扶持等系列政策的组合效应,引导设立产业基金,进行市场化、公司化、股权化运作。全面推进公司实体化运行,做实做大做强政府实体公司,提升投融资能力,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全力支持永昌硅业公司、品斛堂公司上市和康丰集团公司糖业板块并购。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整顿规范金融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六)抓实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龙陵。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保持县城空气质量在二级标准范围;认真组织实施好硅冶炼行业烟气脱硫、县城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等项目;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以河道治理为重点,全面推行河长制,确保全县水环境质量稳定;开展好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夯实农村环境基础;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按期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实施生态修复治理,有效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严格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扎实推进森林龙陵建设,完成退耕还林3万亩。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保护管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2平方公里,实施好勐糯大小海、龙山东河上游及云山小河等湿地治理工程。加强环境监管,严格环境执法,全力构建生态监测网络。加快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省级森林城市、湿地公园创建。严格国土资源管护。强化规划管控,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深入开展土地整治工程,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厉打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加大面山整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加快煤矿和非煤矿山转型升级,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强化节能减排。着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清洁生产,实施工业、建筑业等重点耗能领域能效提升计划,全面推动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和商业节能,大力支持用能单位开展能效综合提升示范工程。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加强对高污染排放行业的治理,完成市下达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七)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城市生态化。统筹推进“四城同创”工作,注重县城规划、建设、管理,加快《龙陵县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报批工作,促进“多规合一”成果转换。全面推进杭瑞高速县城过境段生态走廊、龙山湖公园二期、东坡森林公园二期、县情展陈馆、森林公园“园中园”等项目建设。实施万棵大树移栽工程,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县城绿化率达38.76%。高水平规划建设松山小镇、石斛小镇、健康小镇。县城建成区面积达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32%。完成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努力打造5A级旅游城市。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加快龙山中路片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确保年内全面建成;提高安置房、保障性住房供给效率,满足不同层次住房需求;启动实施白塔、五板桥、赧场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加速龙玉大道兴农路至环城东路段、龙山中路、远征路等市政道路改扩建,协同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建设,启动实施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盘活城市资源,创新城市经营理念,建设智慧城市管理系统,理顺城镇管理执法体制,提高城市运营管理水平。提升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农村“七改三清”人居环境和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统筹推进标准公厕建设。坚决遏制“两违”建筑增量,全面消除“两违”建筑存量并形成长效机制。营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让群众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更幸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科学编制规划,优化乡村布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激活乡村力量,增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序推进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保护等项目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商贸物流等农村服务业,挖掘乡村文化,弘扬乡风美德,彰显乡村特色,树立乡村自信,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八)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持续推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务,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社会办学。强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全面优化育人环境。着力抓好全面改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开展扶贫助学工程,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确保高考本科综合上线率达65%以上、一本上线率达12%以上。着力扩大就业创业。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全方位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激发青年群体、返乡务工人员等创业创新活力。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14万人次,开发就业岗位4400个,城镇新增就业3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健全完善保障体系。全面实行全民参保计划,全力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吃得放心、用得安心。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继续做好社会救助、防灾减灾、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工作,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切实关注关爱职工身心健康。加快建设健康龙陵。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果。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和乡村医疗基础设施改善;抓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覆盖全县总人口40%以上,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完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创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坚持用文化凝聚思想共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家风建设,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实施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举办一批品牌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文化强县。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狠抓责任落实,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施数字边境工程,持续畅通信访渠道,依法处理好来信来访,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全面预防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坚决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三、增强执政本领,全面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一)始终坚持从严治政。自觉接受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上级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续写新时代龙陵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坚持严字当头,严肃施政行为、严明施政纪律、严格施政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从严治政之中,全面推进责任政府建设。

  (二)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权履职,提高依法治理和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实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等机制,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全面落实法律顾问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提升执法效能,确保每一项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在制度的框架内运行,经得起法律的审查和历史的检验。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好、答复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群众、社会、司法、舆论等各方监督,让权力运行更加阳光透明,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三)始终坚持高效施政。以“行政效率提升年”为主题,加大庸懒散拖等不良风气整治力度,打通阻碍落实的堵点,立起高效落实的规矩,确保工作在状态、执行见实效;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动研究便民利民的新思路、新方法。持续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和机制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严格落实清单管理制度,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问题清单、项目清单。大力营造“想干事、敢干事”的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坚决做到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全面推进效能政府建设。

(四)始终坚持廉洁从政。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驰而不息改进作风,严防“四风”问题反弹。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继续开展“六个严禁”及作风建设专项整治,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强化“一岗双责”,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和标准化建设,让领导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强化审计监督,深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抓好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廉洁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作为成就新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跨越发展、奋勇争先,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