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1年芦山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6-20 21:24   责任编辑:wzw@2022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3月3日在芦山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芦山县人民政府县长杨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坚定不移扎实做好“六稳”[1]工作,全面落实“六保”[2]任务,按照“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工作思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战疫、战贫、战灾”的重大胜利,为开启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年来,我们直面考验尽守土职责,社会秩序稳定和谐。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畏艰难战疫情、抗洪灾、保平安,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坚实守护。科学严谨构筑防疫屏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在县委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顺利渡过疫情首轮冲击。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毫不松懈抓实疫情常态化防控,多措并举织密防控网络,环环相扣落实行业责任。投入资金1195.7万元提升防疫基础设施,2个核酸检测实验室建成投用。落实300间紧急隔离用房,备齐三个月防护物资,疫情监测、防控、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全县动员再战洪涝灾害。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灾害,我们第一时间发出党员干部“六个带头”[3]集结令,投入救援力量9100人次,紧急调运发放救灾物资3700件,干群携手拱卫家园。第一时间启动恢复建设,千方百计紧急筹措资金2514万元投入应急抢险,120天实现集中安置点主体竣工。“四个结对”[4]帮扶机制得到充分实践,芦山人民不屈不挠、互助互救的奋斗精神在共抗灾难时愈显光辉。系统提升守牢安全防线。全力推进“天网”和“雪亮”工程升级改造,加快“智慧城市”信息化感知系统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森林防灭火、交通安全党政领导干部清单责任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六清”行动[5]成效明显。青龙场村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成功打造芦山县综合减灾培训基地,举办省外培训班3期,成渝地区综合减灾示范基地建设初具雏形。

  一年来,我们保持定力循固本之道,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面对“4·20”芦山强烈地震重建以来最复杂的内外形势和艰巨任务,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有力对冲疫情影响,有效化解潜在风险,经济运行健康平稳。抓机遇、增动能,扩大有效投资。把握政策叠加重大利好,深度对接债券资金投向,依托亮点试点打造资金洼地,全年到位转移支付资金9.58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等各类债券资金5.41亿元。芦山首个超百亿省级重点项目落地建设,57个县级重点项目顺利推进,26个“8·22”洪灾恢复项目全面建成,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8.5亿元,投资效率和投资质量明显提升。育主体、强支撑,提振发展信心。全面落实减费降税、援企稳岗等各项措施,发放各类直达经营主体奖扶资金3200万元,减免税金8023万元,惠及80%以上纳税户。精准施策解决经营者实际困难,累计协调贷款8.41亿元,解决用工800余人,5家企业逆势上扬,顺利升规入库。全年新登记企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1268户。发展路途虽艰,芦山信心不减。谋长远、促交流,加强开放合作。以积极融入“双循环”、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紧扣优势领域强招商,聚焦特色资源亮名片,高水平参展西博会、农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区域商贸活动。招商之路连接浙江、福建等10个省市,近200批次客商不远万里来芦考察,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9.9亿元,项目履约率达100%,芦山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有效拓展。

  一年来,我们积势赋能强振兴之基,纺织产业再攀高峰。深刻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西南现代绿色智慧纺织新城取得重大突破。战略框架全面拉开。全面编制完成经开区总体规划和纺织产业专项规划,成功创建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牵手经纬纺机、四川棉麻集团两大行业龙头,经纬·芦山绿色智慧纺纱园、西南(芦山)纺织产融平台正式落地。启动招大育强、建链补链、工艺升级、品牌提升、智慧制造五大重点工程,着力推进链条“纵向”延伸和集群“横向”配套,探索建设一条印染试点生产线,纺织产业“1+2+N”战略体系[6]内涵更加丰富。产业规模全面提升。把握契机主动承接沿海地区纺织产业转移,久久为功推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全年新签约五亿元以上纺织项目2个,总投资125亿元,已全面启动建设。全年新增投产纺织企业5家,其中天悦纺织等3家企业年内开工、年内投产。新增棉纺13万锭,包覆纱20万锭,包覆纱装机规模西南第一的地位有效巩固。格局形象全面优化。着眼融入产业生态圈,始终瞄准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推进产城相融、产景相融、产文相融,奋力构建行业交流核心级平台。四川芦山纺织产业发展大会高规格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行业翘楚首度汇聚四川。县校企合作取得更深进展,联合打造首个纺织业市级研发平台,省贸易校“芦山纺织专班”正式开课。“西南纺织在芦山”已从梦想走进现实。

  一年来,我们兼容并蓄秀山河之美,文体旅游深度融合。持续转化绿色优势、深挖文脉内涵,全力以赴打造芦山绿色经济新引擎。生态筑底靓化新名片。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保护质效,加快推进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芦山管护总站。完成营造林3万亩,成功创建四川省绿化模范县。大气水土监测指标全面达标,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全域创成“四川生态气候标志”,获批全省首个四川生态气候康养县,射箭坪入选全省优质资源点。文化铸魂展现新魅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传统景观游向文化体验游转变,更加注重讲好芦山故事、发展芦山文创。全年举办各类文旅活动22次,四川省2020年“我们的节日·中秋”暨“八月彩楼会”民俗节晚会亮相汉姜古城,推出首部本土特色文化舞台剧。博物馆成功申报省级科普惠民文化共享基地。根雕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四川省版权示范园区,入驻商户达110家,文旅融合更加紧密,特色文化产业加速发展,获评“四川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强县”。赛事助兴释放新活力。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赛事举办为依托,聚力培育新产品新业态。“芦山飞鹰”任世美夺得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七项全能冠军,全国中老年气排球公开赛在芦成功举办,2020年环茶马古道雅安(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芦山段隆重开赛,大川T3越野赛举办至第六届,成功纳入跑遍四川·省级自主品牌系列赛事。体育馆免费向3万人次开放。

  一年来,我们深耕细作施精准之策,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着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造农村供水管网38.6千米,新建各类作业道路19.4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1.2万亩,全县耕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突破45%。持续推进农村地区“三大革命”,建成“7+44+N”农村污水处理体系[7],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新(改)建2856户。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200余次,推进垃圾分类,实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转运处置社会化服务率、场镇污水处理覆盖率均达100%。涉农产业持续壮大。农业多贡献,产业是基础,生猪是关键。全面构建“1+7”特色产业基地示范体系[8],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5000亩,新发展中药材、茶叶1.1万亩。成功打造“川西药谷·禾茂田园”农旅融合发展新典范。扩大粮食播种面积712亩,实现粮食产量2.7万吨,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十百千万”特色养殖落地见效,一批生猪代养场和肉鸭代养场投入生产,年出栏生猪9万头,肉鸭180万只,“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新引进食品药品加工企业3家,现代农业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项目落地实施,园区带动效果明显增强。增收致富更有盼头。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更加完善,新增涉农贷款1912万元。农村经营体系更加丰富,培育农民工创业典型10个,新增省市级新型经营主体21家,成功申报全国包装标识百家典范合作社1家、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类,成功创建四川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农业产业附加值逐步提升。

一年来,我们革故鼎新谋长远之效,发展动能竞相迸发。紧扣新发展理念,紧盯突出问题,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治理能力多维提升。调优村组格局,村级建制调整、村“两委”换届工作全面完成,建制村调减至26个,村民小组调减至183个。社会治理重心持续下沉,以群众服务需求为导向,下放乡镇(街道)服务事项98项,明确“场景化”服务事项100个。提升基层“微服务”能力,构建“组团式”基层帮办代办服务网络,累计服务办件2万余件。“1+8”微治理模式[9]在全市总结推广,我县被列为全市唯一开展乡镇(街道)属地事项“两张清单”制度建设试点县,龙门镇获批全省“一体化”乡镇现代化治理体系等3个方面试点,思延、飞仙司法所荣获全省首批“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司法所”。深化改革多点突破。涉农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证率达到9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全面完成,盘清村集体资产总额1.63亿元。国资国企支持社会事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参与供水保障、河道清淤、新能源公交车运行等公共服务领域,累计实现营收2.23亿元,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845万元。重点领域价格改革进展顺利,气价上下游联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管等方案相继出台,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40.6万元。要素保障多极支撑。强化土地供给,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和国土空间分区,实施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复垦1325亩。巩固电价优势,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积极争取水电消纳示范区政策,累计获批水电消纳企业10家,全年降低企业用电成本1724万元。鼓励技改创新,落实技改项目5个,完成技改投资1.39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度评价入库5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4亿元。

  一年来,我们践行宗旨应民生之盼,公共服务持续加强。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生保障水平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冲刺收官,县财政投入1940万元补齐最后短板,顺利通过省级成效考核。民生之本看就业,累计开展专项招聘活动、“送岗位下乡”活动22次,实现新增就业1827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737万元,让拼就业、拼事业者奔跑无忧。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累计发放低保金、特困人员供养金2092万元,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332人次,强化293名留守儿童关心关爱措施,妇女儿童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弱势群体关爱救助卓有成效。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姜城幼儿园即将竣工,全县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9.59%。资助覆盖各学段困难家庭学生9854人次566.2万元,为503名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344.2万元。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90人,创近十年最好成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县中医院竣工投用,县医院与市医院正式挂牌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建成全市首个省级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暖心家园”示范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8万人,定点医药机构66家,累计报账5146万元。群众关切热点跟踪推进。全面完成第七次人口普查任务。民生实事圆满完成、人大代表票决项目全面推进、人大“双走访”交办问题迅速处置,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成功创建四川省“人民满意窗口”。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共发放优抚对象定补资金507.2万元,成功创建四川省第十一届“双拥先进县”。深入开展信访矛盾化解攻坚战,累计办结信访事项484件,获评国家信访工作“三无”县。

  一年来,我们恪守法纪铸赤诚之心,行政效能有效提升。大力转职能提效能,不断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践行法治要求。深入开展依法治县路径探索,被列为全省14个全面依法治县示范试点县之一。积极响应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实现36个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建立外聘法律顾问服务台账,形成政府决策过程法律顾问常态化参与机制,参与重大决策讨论50余次,指导项目合同60余份。强化执行担当。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决压减一切不必要的审批,打掉一切不合理的门槛,简化一切来回跑的手续,梳理并公示“四办”事项1270项,对44个行政许可事项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行政审批再提速50%。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累计受理事项40.1万件,均全面办结。积极配合人大、政协监督履职,办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意见、议案208件,满意率100%。深化廉政建设。干事是履职之要,干净是为政之德。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打好行政开支的“铁算盘”,严控“三公”经费,一般性支出压减16%。紧盯政策落实、财政资金、重大项目建设和权力规范运行,开展审计项目42个,强化政府审计监督效能。

  各位代表,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十三五”时期,是芦山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过去五年,我们勇挑千钧重担、无畏急流险滩,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目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书写了追赶跨越、同步小康的宏伟篇章。

  百年夙愿、今朝圆梦,我们戮力攻坚,打赢了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战役。五年来,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念兹在兹,唯此为大。牢牢锁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扎实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脱贫措施,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2亿元,下沉对口联系帮扶干部1100人,因地制宜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376个,扶持1029户贫困家庭发展特色产业,提前两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脱贫。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为11370.54元,是识别当年的4.2倍。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为50.16万元,较识别当年增长172.3%,兑现了七年全面同步小康的庄严承诺。

  把握大势、抢抓机遇,我们致力改革,奏响了一曲激昂澎湃的时代强音。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持刀刃向内,着力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综合设置党政机构35个,清理挂靠、挂牌和部门管理机构28个,精减44.4%;内设机构减少75个,精减37.3%;探索推行“二线干部上一线”工作机制,选派128名“老将”带头攻坚,行政效能大幅提升。推动创新创造,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实现高新技术企业“零突破”,累计申报各类专利67件。加快开放合作,与7所高等院校结成合作伙伴,与5个地区签订区域合作协议,芦山区域战略地位更加稳固。

  时代洪流、奋楫者先,我们矢志不渝,开辟了一条绿色发展的跨越之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始终聚焦“秀美芦山·生态强县”蓝图目标,坚定县委“三个三”发展定位[10],紧扣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基地一示范”[11]任务要求,着力推动调结构、补短板、强实体,坚定不移加快绿色发展振兴。五年来,全县累计实施重大项目347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6.14亿元,实现了重建后时代投资不断档。2020年全县GDP达到50.81亿元,是2015年的1.57倍,年均增长9.43%,经济总量稳步提升。规上工业纺织业产值占比超过45%,特色种植业“三品一标”认证面积突破2万亩,芦山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生态古朴、顺势而作,我们匠心雕琢,建设了一方独具特色的魅力城乡。坚持厚植绿色优势,蕴育文化内涵,全面加强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深入推进行政区划改革,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城乡发展更加和谐有序。五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46平方公里,实施林业品种改良、茶旅融合等4.18万亩,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025%,位居全省第二,空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同比降幅超过30%,到期砂石厂全部关停,煤矿企业整体退出,生态优势持续巩固加强。新增城区路网12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到6.6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至58.7%,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门户形象更加美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升至86.8%,乡村路网增加117公里,物流交通体系“微循环”全面畅通,乡村便捷宜居。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们坚守使命,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十三五”期间,累计推送就业岗位2.5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633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4%和9.4%。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31个,3.5万群众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投入资金1.3亿元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办学条件大幅提升。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取得成效,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面实现标准化建设,基本医保覆盖率提升至98%,看病就医更加便捷高效。低保兜底、特困救助、特殊群体帮扶等工作扎实推进,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深化平安芦山、法治芦山建设,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五年春华秋实,我们经受住了复杂局面的严峻考验,彻底走出了强烈地震的阴霾,涅槃重生的芦山大地发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变化。五年拼搏进取,我们拓展了绿色发展的广阔空间,勤劳智慧的芦山人民取得了同步小康的伟大成就。而今芦山,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群风貌昂扬向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建言献策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勠力同心、锐意进取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友人关心关怀、热情相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自强不息、苦干实干的全县干部群众,向勇于攻坚、奋战一线的防疫抗洪勇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五年来认真履职、积极探索的实践,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坚持党的领导,深化讲政治、顾大局的使命担当,是加快芦山绿色发展振兴的首要保证;务实顶层设计,做好重实际、管长远的前瞻规划,是加快芦山绿色发展振兴的有效导引;加强制度保障,完善体系全、支撑强的特色机制,是加快芦山绿色发展振兴的重要支撑;注重目标导向,明确抓根本、求创新的优化路径,是加快芦山绿色发展振兴的关键举措;凝聚发展合力,锻造拉得出、打得赢的钢铁队伍,是加快芦山绿色发展振兴的中坚力量。

  使命如磐,不能丝毫迟疑;重任在肩,岂敢须臾懈怠。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芦山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转型升级步伐仍需加快;生产要素瓶颈凸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破解难题的能力仍需提升;发展环境还不够好,政府效能还不够高,作风建设仍需加强;民生领域还有欠账,乡村建设还有短板,百姓福祉仍需增进。种种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发展中一一解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考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芦山建设全国灾区绿色发展振兴示范县的关键五年。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四届九次全会、县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和县委《关于制定芦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县政府组织编制了《芦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查。

  《纲要草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一新城三基地”的实现路径,提出了4大类36个主要指标,其中包含30个预期指标,6个约束性指标。并从6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进行了系统谋划安排。一是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持续平稳增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链产品链供应链迈向中高端,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三次产业结构比更加优化,成功创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二是改革开放实现新跨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智慧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速,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互联互通、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态势更加巩固,县域经济开放性显著提高,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是城乡发展实现新跨越。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产城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乡村全域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更加完备。四是生态建设实现新跨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五是民生改善实现新跨越。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高。六是社会治理实现新跨越。平安芦山、法治芦山、健康芦山、诚信芦山建设成效明显,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效明显。

  为了顺利实现上述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我们需要重点把握好六个方面。一是坚持以绿色发展振兴为根本路径。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雅安发展、灾区振兴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自觉肩负市委赋予芦山建设灾区绿色发展振兴示范县的重要使命,把绿色振兴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加快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绿色优势转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循环互动,努力为全国灾区绿色发展振兴作出示范。二是主动服务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落地落实。积极参与和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干多支、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等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认真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全力保障服务引大济岷、川藏铁路和天雅高速建设,主动在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和切入点,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质效整体提升。三是持续优化内外双向发展格局。以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和“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对内突出功能协作,优化产业布局,深度构建“三区联动”县域发展格局;对外突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构建“互联互通、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区域发展格局。四是坚持发展、治理、民生相统一。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力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坚持以发展牵引治理、以治理保障发展,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发展实效惠及民生,以治理之效破解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相统一。五是敢于突破发展、争先进位。准确把握芦山所处的发展新阶段,找准比较优势,发挥独特优势,放大现实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培育新型优势,努力推动纺织、中药材、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逐渐由跟跑、并跑到领跑,保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惯性,力争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六是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不断提升经济稳定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应急管理能力、防灾减灾能力、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实现更高质量、更为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

  各位代表!奋进新时代,迈步新征程,芦山机遇难得、未来可期。我们坚信,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务实开拓、砥砺奋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就一定会变为现实。

  2021年工作要点

今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芦山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雅安发展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县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加快建设全国灾区绿色发展振兴示范县。

  综合考虑,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指标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坚持“稳农业、强工业、促消费、扩内需、抓项目、重创新、畅循环、提质量”工作思路,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严防疫情,抢抓机遇,着力发挥比较优势

  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发挥好芦山独特优势。

  (一)持之以恒抓实疫情防控。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按90天测算量备齐防护物资设备,确保核酸日检测能力达到3万人水平,坚决保障医疗系统诊疗和隔离需求。持续抓实冷链物流等重点行业领域监管,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增强监测预警能力、快速检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深度总结防疫经验,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专业能力。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风尚。

  (二)顺势作为提升开放水平。优化开放策略,深刻把握“两个大局”[13]新特征新要求,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省重大战略机遇,主动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促成包覆纱、中药饮片等优势行业高层次高水平交流,提升芦山区域地位。深化务实合作,加快战略合作意向实质化落地进程,力争与西安工程大学、国电雅安公司、市农水投公司等共同实施一批研发开发项目。坚持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优化政府采购服务模式,探索长期长效合作机制,结交更多战略合作伙伴。

  (三)协调推进巩固生态优势。守牢生态安全边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巩固省级绿化模范县建设成果,确保全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省级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抓实小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监管,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出境断面水质达Ⅱ类水域标准,空气优良天数率超过93.4%。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挖生态气候价值内涵,加快创建中国气候康养地。大力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保护,积极参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治理,统筹推进节能节水行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二、培优产业,转型突破,着力壮大实体经济

  坚定不移壮大支柱产业,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一)壮大优势产业规模。坚持错位发展战略,立足优势找准主攻方向和细分领域,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耐心,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强大能级。抢占纺织发展先机,把准双循环下纺织产业转移发展新趋势,推动纺织产业持续扩产扩能,确保全年新增投产纺织企业4家以上,聚合形成更强劲的县域经济发展牵引力。提升农业发展质效,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瞄准特色农产品供给市场,大力推进特色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化发展,力争规模养殖占比达到50%。不断完善中药材产业分片布局,年内新发展中药材5000亩,全省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县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着力优化产业体系。坚持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上下功夫,优化产业内部支撑体系,优化三次产业融合平台,让发展更具效益。补短板破瓶颈,想方设法引入先进技术,逐步打通纺织发展印染关键环节,鼓励企业发展适用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向高附加值产品端迈进。加快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新培育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3家以上,力争实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门类、教育门类规上企业“零突破”。促融合增效益,鼓励发展文创设计,培育特色纺织文创品牌,探索建设纺织文化园。探索根雕艺术城社会化运营模式,加快省级马蓝现代农业园区和市级种养循环园区创建,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取得新成效。

  (三)持续育强市场主体。用情用力保障民营经济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援企稳岗、共渡难关各项扶持政策,不断完善要素保障体制机制,争取更多企业享受绿色载能电价,为民营企业减少电费、税款等综合成本5700万元以上。围绕大局发挥国资国企作用,持续优化县属国企管理机制,推动优势资源合理配置,支持国企承建重大投资项目融资,确保国有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5亿元,上缴国库950万元。聚焦市场护航新型经营主体,持续发挥中小企业孵化扶持、创业奖补等专项奖励政策作用,发展培育一批省市级合作社、星级康养小院、星级农家乐,确保注册经营户只增不减,基层市场更加稳定。

  三、促进投资,提振消费,着力增强经济活力

  兼顾投资拉动与消费带动作用,全力保障新增投资不断档,加快促进消费复苏,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一)拓展投资空间。积极融入国省新发展格局,主动配套服务川藏铁路、引大济岷、5G应用等重大工程建设,拓宽投资新领域、新渠道,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聚焦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公共卫生、民生保障等领域补短板,以“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为契机,精准推动有效投资,全年争取实施500万以上重点项目60个以上。建立完善重大项目联系服务机制和“红黑榜”制度,强化全过程跟踪服务,加大用地、能耗等指标向上争取力度,着力破解项目建设各类瓶颈限制,力争天雅高速、经纬·芦山绿色智慧纺纱园等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改进招商模式。启动招商引资承载力调查摸底,全面掌握经开区、农业园区水、电、气、地、污等承载余量,完善与扶持政策相适应的投资强度、产出税收等约束条款,促进招商引资更精准、更高效。坚持以提升招商引资对接率、履约率、开工率、到位率为导向,加快转变招商模式,精细组织好小型招商推介会,突出“圆桌式”招商,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49亿元,重大招商项目履约率达到90%以上。坚持政企协作发挥行业聚集效应,支持行业协会参与产业链供给链招商,鼓励在芦企业开展订单合作、实现抱团发展。

  (三)稳定消费市场。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消费理念变化,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内外兼顾提升消费信心。抓实优质消费资源供给,用好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项目设施,拓展绿色食品、旅游产品、根雕作品展示和销售渠道,确保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持续壮大芦山文旅市场,积极参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面向成渝地区开发特色康养项目,持续办好骑、跑、舞遍四川系列赛事,坚持以“赛事经济”“养生经济”带动旅游消费,力争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适当增加公共消费,适时组织推出系列优惠活动,激活群众消费热情。

 四、补短提升,彰显特色,着力推动乡村振兴

  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一)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精准实施帮扶举措,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抓实产业脱贫根本之策,强化金融扶贫有益补充,务实政策兜底重要保障,扎实巩固好脱贫成效成果。调整扶贫工作由集中作战向常态推进转变,增强政策的延续性和制度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户施策,确保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

  (二)深入推进乡村建设。着力改善生产条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强化良种供给保障水平,提升农业机械化覆盖面,年内建成高标准农田6100亩,主要农作物机耕面积提升至6.6万亩,农田道路通达率提升至95%,农业生产效率全面提升。着力优化生活环境,持续完善乡村水电气路、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清洁行动等措施,实现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畜禽污染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三)全力打造特色乡村。坚持差异化发展,保留乡愁韵味,挖掘乡村特色,塑造独特形象。以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为抓手,围绕“产业美、民居美、环境美、乡风美、生活美”目标,加快青龙场、好农夫等示范点包装建设进程,力争创建省市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2个、示范村8个。以乡镇(街道)为主体,整合村级文化旅游资源,对标各级示范创建要求,打造一批村级亮点,为整村发展蓄势赋能,力争新创建水美新村、绿美新村等10个以上。

  五、深化改革,强化治理,着力改善发展环境

  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创新社会治理芦山实践,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成效。

  (一)抓实重点领域改革。聚焦重点问题,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持续跟踪抓实人大代表双走访交办问题处置,着力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深化农村改革,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农村住房建设监管机制,持续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350万元。优化营商环境,统筹推进市场管理、财税金融、要素供给体制改革,拓展政策空间、提升制度张力,更加积极有效化解处置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二)有效提升治理水平。持续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着力优化人员配置,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提升“1+8”乡村基层治理改革针对性和成熟度,加快推进龙门镇全省乡镇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化城乡基层治理示范创建。启动编制“八五”普法规划,重点深化创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断延伸基层治理工作载体和治理经验,推动行政审批和综合执法再下沉,优化代办服务体系,探索柔性执法模式,推动管理服务便捷化、科学化、人性化。

  (三)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大力宣传并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做强做优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扎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认定等工作,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5亿元以上。加快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县校企、政银企对接合作,用好天府科技云平台,发挥南玻院四川工作站等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新技术新发明在芦应用。

  六、改善设施,优化布局,着力提升城乡面貌

  坚持思全局谋长远,以现代基础设施提升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城一体化发展。

  (一)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加快规划体系建设,坚持长短兼顾,统筹全局性和专业性,以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规划为重点,协调推进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园区建设、应急减灾、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合理配置用地指标和要素资源,让城乡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推动产城紧密发展,紧盯省级农业园区、全省“5+1”产业园区创建目标,加快经开区企业孵化园建设等项目进程,强化产城一体化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集聚县城区人气商气。

  (二)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实施水润姜城行动,建设水美芦山,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全面完成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加快供水体系建设,确保饮水质量全面达标,供水保证率在95%以上。实施畅联姜城行动,力争年内启动天雅高速芦山段建设并取得有效进展,龙门至宝盛至大川旅游公路工程完成路基工程20公里以上。积极推动省道308线(芦山境)大中修工程落地实施。继续深耕“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推进路长制建设,着力加快灾损道路修复,改建提升镇村组道路60公里。实施安居姜城行动,统筹推进纺纱园安置房建设、老旧小区公共配套设施项目,继续实施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让城市更加现代宜居。

  (三)全面强化城镇管理。持续推进城市治理提升三年行动,疏导结合,加强农贸市场、各类专业市场整治和综合改造。重拳出击,推进违规占地、违章建筑、户外广告、道路违停、学校周边环境等长效治理。统筹规划,人性管理,合理设置地摊点定时经营。健全城市管理奖惩考评机制,逐步实现综合执法向乡镇延伸,同时加强城中村、小街小巷、老旧小区和城郊散户的综合治理,形成大城管格局。

  七、共建共享,防范风险,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倾力办好民生实事。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全面完成省市县民生实事和人大代表票决制项目。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加快推进校点调整,统筹优化教育资源,完成姜城幼儿园、双石镇中心幼儿园、升隆中心校等项目建设,力争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突破100人。深入实施健康芦山行动,积极用好医联体资源,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实现血吸虫病消除达标。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物价综合调控监管,坚决保障“菜篮子”“米袋子”安全。

  (二)筑牢社会保障底线。全面落实稳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做好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全力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全面落实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扎实做好城乡低保救助,做好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发放工作。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作用,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改革。继续加大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力度,确保社保参保人数和参保缴费额稳步增长。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强化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

  (三)抓实平安芦山建设。着力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化,依法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推进信访制度改革,规范信访秩序,破解信访难题。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政银保企对接力度,探索担保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强化各类债券管理使用,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保障县域金融稳定。着力防范化解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用好风险普查成果,系统抓好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森林防灭火等工作,尽快建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

八、为民务实,清正廉洁,着力建设满意政府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奋力营造风清气正、务实高效的干事创业氛围。

  (一)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服从县委领导,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严格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抓实抓好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着力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持续深化“五公开”[14]和重点领域信息公开,让政府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二)始终坚持高效施政。始终保持“开局即冲刺、起步就快跑”的精神状态,着力解决行动不快、落实不力、效率不高、状态不佳等突出问题,坚决打通决策落地“中梗阻”,提升政府执行力,努力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办理质量和时效。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化目标绩效管理,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保持政令畅通。

  (三)始终坚持廉洁从政。全面履行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工程招投标等重点领域监管,支持纪委监委严厉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持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强化节俭政府建设,继续带头过紧日子。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积极主动、依法依规服务市场主体。

  各位代表,风正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快马加鞭。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工作要求,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敢想敢干、干成干好,为加快建设全国灾区绿色发展振兴示范县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六个带头”:带头站在防控斗争第一线,带头发扬无私无畏精神,带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带头落实防控措施,带头顾全大局,带头坚守岗位。

  4.“四个结对”:无灾帮有灾、轻灾帮重灾、跨镇帮村、跨村帮组结对帮扶机制。

  5.“六清”行动:线索清仓、逃犯清零、案件清结、伞网清除、黑财清底、行业清源。

  6.纺织产业“1+2+N”战略体系:四川芦山经济开发区;经纬·芦山绿色智慧纺纱园、西南(芦山)纺织产融平台;规上纺织企业。

  7.“7+44+N”农村污水处理体系:7个场镇污水处理场(站),44个新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若干户用沼气池。

  8.“1+7”特色产业基地示范体系:“1”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技艺传承基地;“7”即马蓝基地、畜禽种养循环基地、树虫草茶基地、龙门镇粮油基地、大川白茶基地、龙门冷水鱼基地、宝盛茶猪基地七大示范基地。

  9.“1+8”微治理模式:建强一个战斗堡垒;建立一张微治理网络、健全一套微自治机制、建立一套微法治机制、建立一套微德治机制、建立一套微监督机制、建立一套微标准体系、建立一套微服务机制、建立一个微终端平台。

  10.“三个三”发展定位:壮大纺织、中药材、文化旅游“三个支柱产业”,加快建设灾区绿色发展振兴示范县、争创省级生态示范标杆县、争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强县“三个奋斗目标”,努力在绿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11.“三基地一示范”:加快建设成渝地区现代绿色智慧纺织基地、成渝地区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成渝地区清凉生态康养基地,力创成渝地区综合减灾示范县。

  12.“一新城三基地”发展定位:建设西南现代绿色智慧纺织新城,成渝地区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成渝地区特色气候康养基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基地。

  13.“两个大局”: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二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4.“五公开”: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