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2020年林甸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10-06 20:30   责任编辑:www

2020年1月3日在林甸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林甸县人民政府县长张希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我县脱贫摘帽的决战之年。这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攻克了一些阻碍林甸发展的难题,办成了一批群众期盼已久的实事,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初步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县域税收增长38.2%,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6元和9536元,分别增长6.3%和11%。

  ——尽锐出战,脱贫攻坚夺取新胜利。全县4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563户7433人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73%。产业扶贫持续发力。围绕“四个一”产业扶贫工程,累计投入涉农整合资金3.6亿元,实施光伏扶贫电站等产业扶贫项目20个,每个贫困户至少有2个以上扶贫产业项目带动,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通过订单种植、庭院经济、劳动力转移、消费扶贫等途径,带动贫困户增收,贫困人口人均收入11084元,超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8元。基础短板全部补齐。坚持对标对表,投入1.84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3778户,其中,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440户,全县42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住上“安全房”。追加投入4036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改造管网324公里、新打水源井7眼;推进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清查整改,96处101个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农村群众全部吃上“安全水”。投入2.8亿元,新建农村道路421公里,其中,贫困村组道路104公里,农村群众全部走上“硬化路”,我县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建设示范县,高标准实现贫困村出列“三通三有”目标。扶贫政策全面落实。累计发放“雨露计划”等教育扶贫政策补助资金471.7万元;减免、垫付医疗费3602万元,受益贫困人口1.6万人次。筑牢补充医疗保险“第四重保障线”,贫困患者报销比例达90%以上,医保报销实现了“一站式”结算,贫困群众“看病贵”、“报销慢”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贫困人口小额人身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农业保险等补贴政策实现全覆盖。

  ——逆势而进,县域经济开创新局面。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内涝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超常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呈现稳中有进态势。在2018年度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重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前列,获得省政府奖励。现代农业提质增效。预计一产增加值增长4.5%。种植结构持续优化,因地制宜优玉米、扩水稻、增大豆,中草药、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发展到46万亩,粮食总产19亿斤。宏福、润琦等龙头企业引领现代农业高效发展作用日益凸显。多元牧业发展强劲,利用涉农整合资金9051.7万元,支持牧场新增澳牛5475头,全县奶牛存栏突破6万头,在奶源市场动荡环境下,顶住压力、迎难而进、逆势而上,奶牛日均单产由年初的28公斤增长到29.2公斤,日交售鲜奶710吨,全年交售商品奶25万吨,奶业立县基础地位更加稳固,获评省级“现代奶业产业园”。牧原年出栏20万头的生猪养殖1场建成投产,年出栏30万头的2个新建养殖场近期建成投产,全县年出栏生猪总量将达到50万头。牧原30万吨饲料厂完成项目开工全部准备工作。肉兔普养政策效应发挥明显,新改扩建肉兔养殖场15处,肉兔存出栏规模达93.5万只。预计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1.3%,撑起农业产业的“半壁江山”。积极应对内涝灾害,投入1845.5万元,启动以南部涝区为重点的治涝工程,实施渠系清淤,打通排水“毛细血管”174.8公里;投入853.5万元,启动了苇帘编织救灾增收项目,组织受灾群众多渠道增收。项目建设落地见效。以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投入1.29亿元,启动实施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35千伏电力配套等基础设施工程,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正式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管辖区面积全省最大,累计签约入驻企业24家,预计实现产值24亿元、税收8000万元。深入推进“三百行动”计划,加大招商力度,引进海纳有机肥、博能环保等项目15个,总投资48.35亿元,其中,总投资23亿元的伊利液态奶生产基地项目列入省重点“百大项目”,引领奶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项目领办代办包保责任,招商项目开工建设13个,实际到位资金18.8亿元;稼禾、长垣等5个临规企业成功晋规。预计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县域税收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第三产业焕发活力。温泉旅游持续升温,全年预计接待涉旅游客301万人次,实现收入16亿元,其中,接待温泉游客190万人次,实现收入3.7亿元;接待俄罗斯游客2.1万人次,实现收入6535万元。电商产业方兴未艾,产业园入驻企业16家,实现交易额5800万元。整合物流资源,年运输总量达10万吨,打通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

  ——主动作为,改革创新释放新动能。坚持以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以创新的理念推动发展,振兴发展潜能持续释放。重点改革扎实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机构与编制双减目标,国有林场改革通过省级验收。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入,土地确权全面收官,确权登记216.2万亩;83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了村集体股份制改革,清理集体资产3800万元,“三资”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深入推进地热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地热资产资源登记备案,地热储量复核报告通过专家验收;地热采矿权办理迈出新步伐,被列为全省地热采矿权市场基准价试点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建立了优化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认真落实“最多跑一次”、“一把手走流程”等工作机制,“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力,政府职能再“瘦身”。统筹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惠及企业1.63万户,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县行政服务中心移迁新址,窗口单位由11个增至35个,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率达70%,审批效率显著提高,“办事不求人”举措实现突破。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加大校县合作力度,建立狮白鹅养殖、富硒水稻等试验示范基地11处,引领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搭建高校院所与宏福农业、牧原生猪等县域企业合作桥梁,成功申报科技型企业5家,为企业创新发展添加新引擎。

  ——建管并重,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在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坚持量力而行,集中有限财力,着力解决群众急想、急需、急盼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完成城镇自来水厂升级改造及供水管网改扩建一期工程,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30公里,林甸几代人企盼的24小时全天候供水夙愿终成现实。加强废品收购行业管理,启动实施城市废品收购市场项目。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投资704万元,实施了以道路改扩建为重点的城南、城西出口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城市进出城口环境明显改观。理顺单体楼物业管理体制,由供暖企业负责单体楼物业管理,有效解决单体楼卫生弃管、脏乱差问题。实施了城市维修和补绿工程,维修破损路面35公里,栽植各类花木2.6万株。交通秩序逐步规范。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新装红绿灯31处、道路隔离带2500延长米;设置农村主干路区间测速路段9处,实施安全防护工程130处,城乡道路交通设施更加完善。科学规划大车绕城路线,实行城区大车交通管制,全面禁止大车进城,大车扰民、破坏环境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城乡交通秩序有效改善。乡村环境更加整洁。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人民战争”。投入3855万元,对标“六清两化一改”,大力实施“村庄清洁”行动,绿化村屯118个,绿化面积3350亩,安装路灯500盏,改造农厕3388户,农村残垣断壁得到有效整治,垃圾、柴草全部出村出屯,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建立完善了村屯保洁长效机制,利用产业扶贫资金收益,设立公益岗组建保洁队伍,强化绩效管理,有效推动乡村环境持续好转。

——倾心为民,人民群众获得新实惠。秉持民生重于一切的执政理念,本级财政投入民生支出7.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2.5亿元,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扎实有力。城镇新增就业173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95%;新增城乡低保4393户7742人。发放城乡低保、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各类救助资金3449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4.6万人次。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优待抚恤政策全部落实。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投入2517.7万元,实施城乡幼儿园新建维修改造、新建第三中学教学楼等项目16个,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高考一表录取212人,重本上线率取得历史性突破。深入开展县域医共体创建,招聘全科医生10名,基层卫生机构诊疗能力有效提升。取消村级预防接种点,建立标准化乡级预防接种门诊10个,疾病防控更加规范安全。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社会环境安定有序。妥善解决棚改回迁和不动产权证办理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通过职能部门会签等方式,突破不动产权证办理政策瓶颈,办理九龙城、兴隆泉等12个小区项目的首次登记和转移登记,现已完成9000余户不动产权证办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雪亮工程”,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23.9%和16.3%,红旗镇派出所荣获全国首批100个“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深化人民调解,推进基层司法所与派出所同址办公,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18件,全国“两会”、“建国70周年”等重要敏感期实现进京非访零登记。加大校园、食品药品、道路交通、企业生产等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强化应急管理,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此外,统计、审计、双拥、国防动员、民族宗教,以及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顶压前行的一年,我们直面2018年全省市、县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被确定为“C”等次的压力,坚决扛起脱贫攻坚首要政治责任,全力以赴落责任、抓整改、强弱项、补短板,举全县之力打好打赢翻身仗,达到脱贫摘帽标准。过去的一年是催人奋进的一年,我们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脱贫攻坚、营商环境、民生事业、作风建设等方面检视问题,狠抓整改落实,干部职工的干事劲头和担当意识有效增强。过去的一年是迎难而上的一年,我们全面整改问题“大棚房”,依法依规拆除问题“大棚房”668个;扎实推进违建清底行动,核查疑似图斑622个,78个违建图斑正在整改落实;强力推进河湖“清四乱”百日攻坚战,10处“四乱”问题全部完成销号整改,提前完成治理任务。过去的一年是爬坡过坎的一年,我们严守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移交信访案件全部整改完成,“绿卫2019”行动核实问题整改率达99.1%,秋冬季秸杆实现全时全域全面禁烧;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聚焦项目建设、道路交通、建筑工程等20个重点行业领域乱象,打掉涉黑涉恶团伙6个,查处霸痞人员36人,社会治安环境不断净化;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严控政府债务,推进民营企业债务化解,政府公信力有效提升。过去的一年是和衷共济的一年,我们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规则,压实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和意识形态“一岗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监委监察监督,确保了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靠。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用奋斗创造幸福,靠实干砥砺前行。在诸多矛盾交织叠加,多重困难挑战并存的形势下,顶住了压力,经受了考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舵领航、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县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鼎力相助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全县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林甸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脱贫攻坚方面,产业扶贫还缺少因户制宜长久可持续的个性化项目,带动贫困户的长效脱贫机制需要健全完善;个别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还需激发增强。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现实压力。在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基础薄弱,立县骨干企业少,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县级财源建设支撑乏力,县域骨干税源项目少,受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影响,全年影响税收5094万元,其中影响地方财政收入2014万元,加之刚性支出增多,收支矛盾日渐突出。经济总量小、财力保障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在民生改善方面,近年来,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特别是群众反映的休闲广场少、巷道破损影响出行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是做好政府工作的核心任务。在自身建设方面,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能力本领不强、担当精神不足、工作落实不快,与新形势发展、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执行不力、作风不实是制约振兴发展的突出障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0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我县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巩固提升之年,做好政府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执行省委、市委和县委决策部署,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县域税收增长5.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10%以上。

  各位代表!县委十六届五次全会为新一年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工作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凝神聚力、提振信心,迎难而上、担当尽责,向着全年既定发展目标奋力冲刺,以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为“十四五”发展打好基础,绘就林甸更加美好的明天!要重点抓好以下十项工作:??(一)抓巩固促提升,确保脱贫攻坚成效。按照“三落实”、“四不摘”工作要求,坚持焦点不散、靶心不变,把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作为全部工作的核心,集中力量完成剩余701户1511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一是持续推进产业扶贫。利用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根据巩固脱贫成效需要,积极谋划一批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调整充实脱贫攻坚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合理延长奶牛、生猪等扶贫产业收益期限,巩固好光伏产业项目,因户制宜发展电商、种植养殖、庭院经济、苇帘编织等个性化扶贫产业,确保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加各类培训,确保贫困群众收入稳定增长。力争全年培训贫困劳动力650人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300人。二是健全脱贫巩固机制。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工作机制,确保巩固提升成效。健全帮扶责任机制,落实《林甸县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方案》要求,强化精准帮扶、精准施策,保证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完善项目资金监管机制,严格规范扶贫项目运行,监管扶贫专项资金使用,加强扶贫资金作用监管,强化绩效考核,有效发挥扶贫项目资金最大效应。健全问题整改机制,聚焦“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大排查问题整改,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列出清单,销号整改,提升脱贫攻坚质效。三是强化基础设施管护。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程的有效衔接,在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健全已建成基础设施的管护机制,巩固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持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继续关注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在巩固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基础上,重点抓好“三类”重点对象的危房改造任务,强化住房质量安全监管,跟踪解决住房保障问题。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施管护,健全完善管护机制和办法,落实管护责任,保证设施完好,切实发挥工程效益。加强农村道路管理养护,完成40.58公里常住人口300人以上自然村、70.38公里撤并建制村和338.32公里通屯及屯内路建设任务,实现村组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同步推进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非贫困村基础设施保障水平,让更多的群众共享脱贫攻坚成果。四是落实落靠扶贫政策。坚持摘帽不摘政策,保持政策措施总体不变,严格落实好教育、健康、综合保障、金融等各项扶贫政策,切实发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困难救助等政策保障作用,真正做到脱贫摘帽后扶贫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确保扶贫政策落到位、不走样。

 (二)抓产业稳基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是强县富民的根本,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开展“县域经济建设年”行动,依据我县资源禀赋特点和多年努力形成的产业基础等要素,坚定不移发展以奶牛、生猪、肉兔为主的畜牧业、以高效特色为主的种植业、以温泉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益。一是坚定不移做强畜牧业。巩固和稳定业已形成的畜牧业支柱产业优势,坚定发展畜牧业不动摇,实施“畜牧产业集群化工程”,建设全国畜牧大县,争创“国家现代奶业产业园”。积极应对奶源市场的挑战和冲击,强化奶源基地建设管理,规范奶源市场交易行为,巩固来之不易的奶源基地建设成果。加快推进日加工能力1500吨的伊利液态奶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确保按期投产达效,打造全国重要高端液态奶生产基地。继续加大奶牛牧场建设和进口奶牛引进力度,加强奶牛牧场经营管理,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引导奶牛牧场集中精力提高单产水平,提升经营效益,力争到年底实现日产鲜奶千吨,全年交售商品奶超过30万吨。力争利用三年时间,把我县奶业打造成百亿产业集群。推动牧原3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再新建4个生猪养殖场,力争年底达到150万头出栏规模。完成年产30万吨饲料厂建设,同步推进牧原400万头生猪食品生产项目建设,打造生猪全产业链。力争利用三年时间,把我县生猪产业打造成百亿产业集群。依托乐尔年加工1000万只肉兔加工项目,强化政策引导,加快推进肉兔规模养殖场基地建设,不断扩大基地规模,提升科学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保证企业生产原料需求。力争利用三年时间,把我县肉兔产业打造成二十亿产业集群。二是全力以赴做优种植业。深入实施市委“62111”工程,落实粮食安全县长责任制,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借助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林甸灌区)工程和东升水库、四合水库等水利设施,提升农田给排水能力,整合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集中投向水田开发,力争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再增加水田20万亩,总面积发展到60万亩。围绕汇恒、庆丰粮贸等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需求,规模发展鲜食玉米、杂粮杂豆、中草药等特色种植业,面积稳定在40万亩。借助昌林木耳菌包项目,利用县域内现有棚室,扶持木耳产业发展,实现地栽、棚室种植木耳500亩。依托宏福现代农业项目带动,发展棚室果蔬业,推动番茄深加工、蔬菜转化利用。大力发展饲草饲料业,为畜牧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草饲料保障。推广润琦集团“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新型合作组织,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拉动土地流转,带动农民增收。继续实施南部涝区治理工程,实现主干畅通、渠系连通,解决南部涝区排水问题,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三是集中精力做大现代服务业。发挥温泉资源优势,延伸温泉产业链条,巩固北国温泉、飞泷四季温泉康养融合成果,借助中青旅项目落地实施,做大做优集中医美容保健、康养理疗、温泉养生于一体的温泉康养产业。顺应现代消费需求,加快发展温泉养老产业,开发温泉休养、疗养、医养等产品,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推进优势资源向产品转化。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宏福小镇景区基础设施,争创4A级景区;推动鹤之海旅游度假区尽快投入运营。力争全年接待涉旅游客322万人次,实现收入17亿元,其中,接待温泉旅客205万人次,实现收入4.1亿元,接待俄罗斯游客2.2万人次,实现收入7500万元。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及配套项目建设,力争建成70个村级服务站点,持续带动农户增收。

  (三)抓项目增投资,做强工业实体经济。开展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工业实体经济规模提升、增长提速、效益提高,为林甸长远发展积攒后劲。一是全力加快项目建设。产业项目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抢抓国家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重要政策窗口期机遇,结合县域资源和产业优势,谋划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高质量发展项目,为项目建设奠定基础。变冬闲为冬忙,实施重点项目“冬季攻坚”,对大庆伊利液态奶生产基地、宏福一期2号棚室等已开工项目,要抓紧备料,确保及时复工;对优然反刍动物食品、海纳有机肥等4个新建项目,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开春即开工,年内建成投产。加大服务扶持力度,再促成一批新建项目开工,形成有效投资。完善产业项目推进机制,落实包保责任,力争全年开复工产业项目10个,完成年度固定资产投资14.9亿元。推动同禹药包主板上市,力争突破10亿元产值大关。二是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补齐县域经济短板的重要途径,落实市委市政府“百项新签约招商”行动,围绕我县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依托毗邻大庆的石化资源优势,借助林甸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平台载体,采取靶向招商、联合招商、以商招商、全产业链招商,引进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创税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切实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效益。完善招商服务机制,全面梳理招商项目落地建设问题,主动破解难题,跟进服务、兑现承诺,用真诚的态度和信誉打动外来投资者,争取废弃矿物油回收综合处理利用、德汇秸杆综合利用等意向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全年引进重点项目1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个。三是推动企业提质增效。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大对宏福、牧原等已引进企业的服务力度,延伸产业链,助力企业扩大规模。支持伊利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稳定安慕希等高端产品产能,提高创税能力。帮助乐尔、博奥等临规企业破解发展瓶颈,使其尽快晋规入统,力争全年新增规上企业5户。落实中央支持民营企业“28条”和省政府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20项政策措施,加强对康丰科技等成长性好的本土企业政策扶持,促其发展壮大,实现大中小企业竞相发展。四是完善园区基础配套。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坚定“一区三园”发展思路不动摇,明确园区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拓展园区产业板块,创新园区运营模式,推动资源、要素、政策、服务向园区集中,扩大园区产业集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A园道路、供暖管线及伊利35千伏电力配套等工程,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B园污水处理厂项目,确保按期投入运营,为入驻企业配齐配全保障要素。谋划园区配套承载项目,推进园区自来水、标准厂房、产业项目孵化器等15个产业配套项目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

  (四)抓改革优环境,构筑竞争发展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振兴发展竞争力。一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将农村集体股权交易等事项统一纳入平台管理。健全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服务体制,通过清产核资、股权设置及资产量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加快“放管服”改革。全面梳理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服务效能。落实领办制、代办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做到大多数事项“网上办”,必须到窗口的事项“一次办”。年底前,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一窗”分类受理达到90%以上。三是落实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统计数据采集、企业运行监测、数据质量追溯和部门合作机制,改进统计方式,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四是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网通、库联和电子化应用,实现人口信息、法人信息、信用信息、电子证照、电子文书等数据库互联互享,做到“办事不求人”。坚持应进必进,提高行政审批事项入驻率,杜绝“明进暗不进”、“两头受理”现象,切实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政府系统领导干部“走流程”常态化制度,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生活服务和行政执法流程,打通营商环境建设“最后一公里”。加大营商环境投诉举报查处力度,依法依规维护企业和群众切身利益,推动营商环境持续好转。

  (五)抓财源保增长,提供振兴发展保障。坚持开源节流、固本培元,借外力、聚内力,多渠道壮大县域财政实力。一是挖潜增效广开门路拓财源。巩固稳定财源,持续巩固和稳定好业已形成的油田企业、伊利一期项目和同禹等企业的税收。培植骨干财源,加快推进大庆伊利液态奶生产基地等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加强对昌林、乐尔等引进企业的扶持服务力度,提高企业财税贡献率。发展“总部”经济,争取更多的外埠企业在林甸设立公司总部,实现属地纳税。二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增收。积极发挥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职能作用,加大国有资产管理力度,对土地、草原、地热等资源性国有资产,以及办公用房、基础设施等资产性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实行统一管理。加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完善运营机制,在巩固前期国有土地和草原运营管理基础上,加大对地热资源、国有粮库等资产运营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将国有资产收益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切实增加财政收入。三是强化财政运行监管保投入。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把县本级有限的财力集中用于“五保”。积极争取和利用好上级专项债券和一般债券,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等本级财政投入不足问题。坚决打好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攻坚战,强化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集中化解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欠款,加强政府陈欠债务的审计审核,坚持依法理旧账,理合法的旧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认真执行国务院《政府投资条例》和《林甸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对未经集体研究决定、没有落实资金来源的政府投资项目,发改部门不予立项,财政部门不予投资评审和拨付资金;对已经实施的各级、各类政府投资项目,不得随意变更设计,调整投资规模。要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相关规定,对没有资金来源、擅自调整变更设计、增加投资的项目,审计部门不予结算审计。严肃财经纪律,完善公务卡结算制度,增强财政调控能力。四是强化税费征收管理稳增长。认真落实国家减税降费要求,巩固减税降费成果,实现应减尽减。整合财政、税务等部门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好税收保障信息平台,加强对重点税源和新增税源的掌控分析,综合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部门合作和税收共治,依法依规加大欠税清缴力度,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六)抓建设重管理,合力共筑美丽家园。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理念,加强城乡建设管理,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一是健全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引领,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科学界定“三区”、“三线”,为城市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完成城南新区土地收储项目控详规划,为城南新区建设奠定基础。加强县城进出城口的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科学设定进出城口建设红线,合理设置产业布局,着力解决进出城口环境差、管理乱问题。推行“多规合一”,加大规划执行监督力度,确保全县建设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提高建设品质。推进城南新区开发建设,将城南新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启动城南新区土地收储工作。完善城市路网,加大对破损路面和人行路维修力度,打通重要节点“断头路”,适度改造拓宽主街路,完成公路客运站建设并投入使用。推动主要街路、城区裸露地块等重点部位绿化增植补植,美化城市环境。三是提升管理水平。完善城管、交通、公安、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执法机制,构建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大城管格局。加强交通管理,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作用,普及交通知识,逐步优化交通信号指示灯设置,让群众出行更便利;提高环卫作业水平,实行城管与社区共商共治,加强平房区、城市边缘区、背街小巷卫生保洁,让城市更干净;科学统筹绿化和停车需求,整治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停乱靠,管护好市政设施,让城市更有序;合理优化早市、农贸市场、废品收购等行业布局,让城市更宁静。四是建设美丽乡村。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健全完善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加强保洁公益岗考核管理;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压茬开展“四季会战”,集中整治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畜禽散养等农村环境突出问题,推进道路硬化、村屯净化、村屯绿化、庭院美化、主街亮化,确保乡村面貌焕然一新。2020年,绿化村屯110个,改造农厕3000户。

  (七)抓实事用真情,倾力保障改善民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重点实施八项“暖心行动”。一是实施就业促进行动。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力争城镇新增就业17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二是实施保障兜底行动。坚持应保尽保,力争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全覆盖。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加大双拥优抚力度,妥善安置退役军人,完成年度安置任务。三是实施救助关爱行动。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关爱残障弱势群体、鳏寡孤独老人和农村“三留守”人员,更好保障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四是实施教育提质行动。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新建鹤鸣湖镇中心幼儿园,维修四合乡中心幼儿园,确保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以上;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完成东风中学、四合乡中心小学等食堂扩建项目建设;实施校安工程,完成28所中小学旱厕改造,实现乡镇以上中小学水冲式厕所全覆盖;完成林甸镇中心小学塑胶跑道新建项目,实现城内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标准化塑胶场地全覆盖。五是实施健康林甸行动。推进中医院改扩建工程,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大地方病、流行病和传染病防控,实施心脑血管筛查6000人次;开展公共卫生环境、职业病等监测,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医共体建设,切实减轻患者用药和就医负担。六是实施文化惠民行动。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完成龙江剧《朝天吼》首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校县合作,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10个以上。七是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完善城乡体育设施,深化全民健身运动,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八是实施冬日暖居行动。提高物业服务管理水平,引进热电联产项目,加强供热企业监督管理,真正让群众“屋暖心更暖”。

  (八)抓修复强保护,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一是加强环境问题治理。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绿盾”专项行动,严厉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严格环境准入管理,坚决不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现林迹地退耕还林1.2万亩,草原开荒退耕9.7万亩,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是强化污染防治。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秸杆离田和综合利用促禁烧,特别是水田乡镇要加快秸杆离田,坚决打消秸杆禁烧窗口期思想,坚决落实全时全域全面秸秆禁烧,打赢秸秆禁烧战役。打好碧水保卫战,编制全县水体达标规划,实现县域内水体质量达标;完成9个供水人口1000人以上农村集中式水源保护区划定,保障水源地饮水安全;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巩固河湖清“四乱”成果;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扩建工程。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扩大农业“三减”面积,强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三是推进节能减排。节约利用地热资源,确保地热资源可循环持续利用。强化对重点企业污染防治和运行监管,狠抓主要污染物排放,加快淘汰燃煤小锅炉,统筹推进城市施工扬尘和餐饮业油烟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动节能降耗,提高全民绿色消费观念。

  (九)抓治理保和谐,促进社会大局稳定。围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好社会治理攻坚战,全力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化解社会矛盾。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信访工作规范化的意见》,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调解机制,推进乡镇、社区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源头治理,增强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能力。推广红旗镇派出所“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层”、“枫桥经验”林甸版,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手段,依法处理信访诉求,化解信访积案。二是保障公共安全。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校园、食品药品、交通和企业生产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成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整合应急管理、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资源,完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整合人武部、消防大队专业力量,做好森林草原防火、防汛抗旱等工作,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水平。三是强化社会稳控。打好“扫黑除恶”治本战,聚焦十大重点行业领域,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线索排查等常态制度,强化“破案攻坚”、“打伞破网”,狠抓行业乱象整治,彻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加强法律宣传,做好“七五”普法总结验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四是加强基层治理。强化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农村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促进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解、村民自治良性互动,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监督检查,规范交易行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社区治理,发挥居民委“社会管理、安全稳定”的基层网络作用,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机制,打造和谐社区。

  (十)抓效能转作风,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坚决贯彻落实县委十六届五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开展政府执行力建设,全面提升政府理政效能。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站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政府系统各部门对于县委、县政府要求,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阻力,都要坚决贯彻执行,彻底破除不作为、慢作为,“拖着不办、顶着不干”思想,确保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效。强化规矩意识,做到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该集体研究的集体研究,坚决按规矩、按程序办事,严格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乱作为等行为,推动政府工作规范运行。二是提升能力本领。全面开展“理论提升年”活动,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政府系统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带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理论的同时,尤其要强化业务知识学习,对业务工作能够说清楚、讲明白,对解决分管领域问题做到有思路、有见解,真正凭专业说话,靠专业办事。政府行业部门要紧盯中央、省市大政方针、政策信息,做好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文章,提升借势发力破解难题的能力。三是狠抓行政效能。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加强绩效管理,对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任务,分类建立督办清单台账,定事定时、定人定责,确保每项工作都掷地有声、落地见效。特别是政府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对重点工作,坚持亲力亲为,对县委、县政府定下来的事要盯住不放、一抓到底,坚决不允许当“甩手掌柜”,着力提高政府工作的运转效率、落实效率。强化基层减负,县政府会议、文件再压缩10%,全面提高工作效能。四是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法律顾问、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不断提升政府系统法律意识,增强依法行政的本领。强化制度意识,认真执行《林甸县人民政府工作制度》、《林甸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以及政务公开等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的约束力,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对于“三重一大”事项,要严格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坚决做到依法依规办事。五是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坚守制度底线、法律底线、纪律底线。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同步落实安全生产、社会稳定、意识形态等重点领域的“一岗双责”,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监委监察监督、审计监督,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认真办理县人大代表建议和县政协委员提案。

各位代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在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重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万众一心加油干,把奋斗的目标盯得更紧,把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推动林甸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名 词 解 释

  1. “四个一”产业扶贫:指确保贫困户有一块稳产增收田,有一个养殖增收项目,有一个稳定就业人口,有一个多种经营项目。

  2.三通三有:指通硬化路、通广播电视、通宽带;有卫生室、有医生、有文化活动场所。

  3.四重保障线: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

  4.三百行动:指百项开工建设、百企提质增量、百项谋划招商。

  5.六清两化一改:“六清”即清理生活垃圾、污水沟渠、残垣断壁、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畜禽散养;“两化”即村庄绿化、庭院美化;“一改”即改变村民不良生活习惯。

  6.雪亮工程:指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7.河湖“清四乱”:指依靠河长制,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

  8. “绿卫2019”行动:指开展森林草原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打击2013年以来非法开垦林地草原、非法占用使用林地草原、非法采集草原野生植物和滥砍盗伐林木等违法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行为。

  9.三落实:指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10.四不摘:指脱贫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监管、不摘帮扶。

  11.三精准:指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

  12.三保障: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13. 62111工程:指大庆市委提出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布局,即建设600万亩玉米黄金产业带、200万亩沿江绿色水稻产业带、100万亩优质大豆产业带、100万亩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带、100万亩特色作物产业带。

  14.五保:指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企业养老保险、保债券付息。

  15.三区:指城镇、农业、生态空间。

  16.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17.河湖长制:指由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湖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