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1 20:28   责任编辑:wzw@2022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14日在夹江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上
夹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漆宾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三五”发展主要成就和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抢抓新机遇,推动新发展的重要五年。面对复杂严峻宏观经济形势、艰巨繁重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自然灾害影响,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建成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目标,全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如期完成。
五年来,我县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我们主动把握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精准施策、多点发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确保经济增长换挡不失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预计(下同)“十三五”末经济总量是“十二五”末的1.7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88.6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8倍;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43.6%,年均增长8.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突破37.85亿元,年均增长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6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2元,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高到64955元,是“十二五”末的1.7倍。
五年来,我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我们始终保持转型发展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由15.0:57.1:27.9调整为14.9:50.5:34.6。工业、技改分别累计投资300亿元、224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3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注册有效商标2664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6.23个百分点。园区新增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建成全省首批JMRH高技术产业基地、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陶瓷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农业高效发展塑造新特色,建成绿茶出口基地30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达63.6亿元,获评“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绿茶出口强县”。服务业增加值累计完成328亿元,年均增速8%;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电商网络交易额突破58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8倍,网络零售额突破17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0倍。
五年来,我县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释放。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以充分开放合作赢得发展先机。积极搭建陶博会、茶叶出口论坛等开放合作平台,成功与淮安市清江浦区、阿坝州九寨沟县缔结为友好区县。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中国同辐、碧桂园、颐高集团等知名央企民企落户夹江,累计引进到位市外内资439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4倍,“夹江造”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达7个。完成党政机构、事业单位、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村建制优化调整“四项改革”。实现国资公司重组,搭建“1+4+N”国企新架构。农业农村改革纵深推进,获评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医疗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我县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宜居环境持续向好。我们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并进,着力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抓好生态环境修复。夹木路、乐夹大道等重大交通项目相继通车,河东、河西片区道路提质升级,“一铁两高一环六通道”交通路网基本形成。投用青衣水厂,实现城乡供水“一张网”,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双线推进,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2.0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3个、特色小镇1个、国家卫生乡镇1个。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突破42.23%,优良天数突破300天,较2016年上升40%。成功建成“国家卫生县城”。
五年来,我县民生实事全面实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我们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升全县人民幸福感。累计完成民生投入73.59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95万人、转移就业10.2万人。深入推进低保线、贫困线“两线合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面脱贫退出,获评省级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体育公园建成投用,全县体育场地达569处,“三馆一站”实现免费错时延时开放。完成县人民医院迁建、县中医医院扩建,人民就医条件不断改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农村学生进城就读“零门槛”。连续18年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成功建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社会治安形势总体良好,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
刚刚过去的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围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攻坚年”工作主题,在“新冠”疫情和特大洪灾双重考验中,不等不靠,主动破难题、解困境,抓“六稳”、促“六保”,践行新理念,抢抓新机遇,推动新发展,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预计(下同)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5.2亿元、增长4.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4.2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7亿元、同口径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60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2元、增长9.5%。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狠抓防疫抗洪,经济发展在复工复产中恢复活力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成效。面对疫情大考,坚持“六早三同步”,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感染”措施,排查来(返)夹人员119万人次、车辆12万余辆次,率先在全市推出网上预约口罩服务,累计发放口罩48万余只。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和双通道单流向管理制度,累计诊疗发热患者9252人、隔离观察218人,建设核酸实验室3个,检测样本31504个。截至目前,全县未发现确诊和疑似病例。突出“六结合”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正月初二即率先在全市成立工业防控服务组,打出应对疫情“茶四条”“猪八条”、企业纾难解困政策、稳岗就业和春耕生产等“组合拳”,113家规上工业企业2月底前实现复工复产,30750名学生安全复课、8583名农民工顺利返岗。发放“助力贷”“战疫贷”等各类金融贷款13.31亿元,争取抗疫特别国债7300万元,减免税费4.6亿元,减免社保5767.1万元。
抗洪救灾取得全面胜利。面对“8.18”洪灾大考,我们“以汛为令、闻汛而动”,成功处置毛滩和千佛电站水毁堤防险情,出动各类救援力量6875人次、机具694台次,提前避险转移1.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5.6万人,实现“零伤亡”目标,获国家应急部、水利部肯定。组建25支专业队伍,争分夺秒开展灾后排涝清淤、消杀防疫、抢修保通等工作,清洁、加固房屋6873座,清淤5万立方米,环境消杀115万平方米。抢收、抢种农作物2.3万亩,整治水毁道路、桥梁110处,治理地灾隐患2处。灾后32小时,恢复供电、供气、供水,保证灾区群众基本生活秩序。开辟受灾企业金融绿色通道,8月底89家受灾企业全面复产,探索出“变输血式救灾为造血式救灾”的夹江实践。完成《夹江县“8.18”特大洪涝灾害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编制。
项目建设取得有效突破。全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全年实施重点挂图作战项目45个,完成投资93亿元,项目开工率90%。争取新增债券、抗疫特别国债等项目14个,到位债券资金7.6亿元、增长117.1%,到位向上争取资金11.67亿元、增长9.8%,带动民间投资82.1亿元,增长9.6%。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开工4次,开工江山樾、东气高纯材料等项目38个,总投资79.45亿元。加快推进民用核技术应用、生猪产业发展等项目31个,竣工投产盛世东方岩板技改升级等项目13个。
二、狠抓结构调整,新旧动能在创新驱动中接续转换
农业发展特色鲜明。擦亮出口绿茶金字招牌,完成绿茶出口3.2万吨,出口额突破15亿元,获“四川茶业十强县”“全国茶业百强县”称号。成功引进巨星等规模化养殖企业5家,投资35亿元,落地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30个。建成高标准农田1.6万亩,盘活撂荒地800余亩,相关经验获全省推广。创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培育乐天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6家,服务面积突破40万亩,农作物机械化种收率76.5%,高于全市10个百分点,粮食产量11.2万吨,中药材产量6000吨。
工业升级提档加速。加快构建四大特色工业产业体系,规模工业总产值254.67亿元,增长5.21%。完成工业投资65亿元、增长8.3%,技改投资52.5亿元、增长15.6%。民用核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7亿元、增长23%。绿色建材产业完成产值340亿元,竣工投产陶瓷大板、岩板生产线11条,与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同步实现陶瓷产业由砖向板时代升级。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万兴碳纤维公司完成产值4.69亿元、增长61%,上缴税费2179万元,增长56倍。食品轻工产业稳步前进,规上企业完成产值30.5亿元、增长2.5%,纸产业实现综合产值超60亿元。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5.9亿元,投用经开区四号线、X145线污水管网等项目,新增园区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总面积突破7.5平方公里。
文旅产业品质提升。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研学旅游重点县建设,与都江堰共同成立“大灌区”文旅发展联盟,与重庆梁平达成年画合作协议,与川美、省非遗中心等共同成立“夹江手工纸艺传承与乡村文旅发展研究院”。东风堰—千佛岩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大千纸故里”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华头仙草小镇成功创建2A级旅游景区。“中国书画纸之乡”复评成功,状元纸坊被授予全省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全省中小学美育实践基地,夹江手工造纸研学荣登川渝“一城一品”金榜,完成文旅投资9.1亿元。成功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第三届书法大赛、首届文房四宝博览会、啤酒节等活动,全年接待游客5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5亿元、增长13%。
三、狠抓环境治理,城乡面貌在统筹融合中焕发新颜
新城建设全面加速。加快滨江新区建设,新建盛世名门等高品质住宅小区10个,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加快建设薛村安置点、广盛农贸市场,完成建筑业产值17.25亿元,增长21.8%。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投用青衣江文化长廊二期,开街九龙商贸综合体,完工滨江生态廊道二期、东风堰世遗健身步道,改建迎春西路、滨江路西段等4条城市道路,配建绿地16万平方米、文体设施35处,新增公共停车场15个。
老城更新稳步推进。持续完善老城功能,打通进站路等3条断头路,进一步畅通城市内循环。全面启动西河路片区棚改,新改造公租房100套,完成阳光三号小区等棚户区改造25.5万平方米,累计安置群众2250人。有序推进祥和公寓等9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惠及群众417户1200余人。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新建城镇污水管网66公里、供水主管网49公里。
镇村建设不断提质。有序推进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国土三调”通过国检,启动15个村规划编制,完成卫片执法违法占地整改252亩。六镇同创国卫扎实推进,投用场镇污水处理厂19座、垃圾压缩中转站8个,75个村实现垃圾分类处置,新改建农村公厕12座,实现“厕污共治”15277户。持续开展“美丽夹江·宜居乡村”创建,改造农村危房102户,建成市级乡村振兴战略先进镇1个、示范村6个,甘江新生村获评全省十大产业兴旺名村。
污染防治持续发力。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顺利通过省第二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案件57件,完成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地图绘制。建成全市首座传输通道空气自动监测站,实施排污许可登记管理企业1598家,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7%、12.7%,优良天数306天,占比83.6%,提高2.8个百分点,实现历史最好水平。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工作,15条主要河流水质均达Ⅳ类以上,青衣江水质达到Ⅱ类。农田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入选全国首批“绿色防控示范县”。
城乡路网更加通畅。稳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补短,完成交通投资15.2亿元。成乐高速扩容夹江段完成工程总量的50%,千佛渡改桥、青马路、华麻路等建成通车,乐山火车北站、城市综合枢纽站即将投运,改建县乡道路31.6公里,获全市“交通三年攻坚大会战”先进表彰。持续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整治“畅返不畅”道路30公里,投运农村客运16条、公交线路8条。
四、狠抓改革开放,动力活力在集聚集优中不断释放
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优化县属国资公司,拓展运营业务,实现市场化融资10.2亿元、增长78.9%,完成国资收益、资产出让2.06亿元,增长18.6%。创新政府投资项目前期管理模式,促进项目建设方案编制更优、工程变更更少、财政资金更省、建设进度更快、办事程序更简,扣减项目服务单位分值116分,节约财政资金1180万元。建立健全与镇级职权、职能相适应的财政管理制度,组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服务中心。扩大“政银担”金融服务惠及面,累计放贷5.04亿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贷款规模、担保户数、投放量均居全省第一。深化农村改革,流转土地18.9万亩、流转率达52%,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取得实效,村集体经济组织覆盖率达100%。
营商环境取得新改善。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抓好“六大环境”建设,全面实施一般登记“提速办”、特殊登记“容缺办”等服务,行政审批办结提速30.2%,实现企业登记4小时办结、个体登记当场办结。率先实现“川渝滇新”四省六地71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让“外地人宾至如归,夹江人畅行无阻”。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下放行政权力事项124项、精简整合审批事项153项。深化政务服务“好差评”实时评价,好评度达98%。新增个体工商户2852户、增长20.9%,新增企业890家、增长29.4%,市场主体总量首次突破2万家。
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组建“1445”招商引资工作新体系,出台招商引资二十条支持政策,成功举办“乐山(夹江)川浙东西协作项目推介会”、陶博会等平台活动。组团参加“知名企业四川行”大型推介会等活动11次,全年开展精准招商76次,签约川浙(夹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12个,金额突破110亿元,到位市外内资60亿元。
五、狠抓民生改善,百姓福祉在共建共享中持续提升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圆满通过脱贫攻坚省级考核,实现5062户、14314名贫困人口脱贫,30个市列贫困村、42个县级贫困村全面退出。防贫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年投入扶贫资金7988万元,救助贫困人口2.6万人次,贫困群众就医个人支付比例保持在7%,贫困户人均收入达9772元。4292个历年各级督查、巡视反馈和自查问题全部清零销号,对口支援美姑县工作如期完成。
基层治理有效加强。扎实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创新组建镇(街)便民服务中心,下沉执法人员45名,实现执法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完成村(居)民小组调整,形成“1+9+95+783”基层治理新格局。建强镇(街)、村(社区)、组三级调解阵地,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受理矛盾纠纷1265件,成功化解1258件,化解率99.4%,实现“零进京访”目标。建成省级“枫桥式司法所”“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各1家,全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示范小区1个。
民生保障更加完善。全年民生支出14.8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1.34%,全面完成市下26件民生实事,扣除疫情影响,全县十大民生实事均按时序进度完成。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302人次,城镇新增就业3446人,登记失业率3.27%。拨付困难群众救助金3885万元,发放低保2420万元、残疾人补贴3292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7.1%、医保参保率98%,减征基本医疗保费518万元。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投用和谐幼儿园等教育基础设施,夹中连续3年高考重本突破百人大关,夹外中考人均总分蝉联全市11连冠。14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贫困人口“十免四补”医疗扶持政策实现全覆盖,特殊门诊实现省内异地直接结算,县人民医院通过“三乙”评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挂牌,“纸乡秧歌”获成渝社会体育指导员广场健身操技能大赛二等奖。顺利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建成省级双拥模范县。1名青年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县科协获评“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单位”,1人获评“省劳模”。工商联、妇联、残联、侨联等工作取得新进展,气象、邮政、通信、消防、档案、国防动员、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创新推行安全生产“红黄蓝”三色管理办法,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扫黑除恶三年专项斗争战果丰硕,破获九类犯罪案件91起。强力推进“平安夹江”建设、“全省禁毒示范县”创建,侦破各类刑事案件564起,其中涉毒刑事案件30起,“两打三控”成绩居全市前列。常态化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全力守住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偿还到期债务本息3.82亿元。
六、狠抓自身建设,行政效能在“五个政府”建设中提质增效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推进“五个政府”建设,政府执行力、创造力、公信力显著增强。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3件、政协委员提案74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从严落实“一岗双责”,保持反腐倡廉高压态势,完成项目审计37个,查处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32个,立案100件130人,扎实推进省委第六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实施重大决策规范化管理,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备案管理机制,“七五”普法圆满收官。全面推进权力运行网上公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超1.3万条。加快推进集政务资源整合、数据集中的全市首家县级市民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减负,政府系统发文减少30%、综合性会议缩减30%。持续过好紧日子,“三公”经费下降7%。畅通“12345”心连心民意热线,受理群众反映问题7984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1%,创办开播“政在直播”政民互动全媒体平台栏目49期。
各位代表,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成绩尤其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干部群众,向驻夹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身在外地、关心支持家乡发展的乡友和在抗疫、抗洪、脱贫、奔康等各项工作中给予我们热忱帮助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仍在持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我县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全县经济总量不大,创新能力不强,统筹城乡发展不足,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繁重,一些干部争先劲头不足、担当精神不强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举措,切实加快改进,以实绩回应群众期待。
“十四五”时期主要考虑
各位代表,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今后五年,是夹江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期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为我们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同时,“十四五”时期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宏观经济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因素,我县“实力不强、结构不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县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但总体看,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持续增长的支撑点没有变,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经济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和韧性。只要我们认清大势,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团结一心、保持定力、攻坚克难、步步为营,就一定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夹江开好局、起好步。
县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夹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我县未来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县政府根据《建议》起草了《夹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已印发大会审议。这里,就相关内容作一简要说明。
关于发展定位。《纲要》锚定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依托乐山市打造“一极一地一市一城一枢纽”战略定位,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统筹短期与长远,兼顾需要与可能,全面铺开夹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出了打造“一极一区一基地”的“三个一”战略定位。其中“一极”即建设乐山旅游第三极,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全力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研学旅游重点县。“一区”即建设成乐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坚持“对标成都、跟跑发展”,依托紧邻成都都市圈区位优势,拓展“总部+基地”和“科技研发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夹江”的合作模式,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乐一体化发展。“一基地”即建设高技术转化应用产业基地,以创建国家级经开区为引领,建强“一区三园”,培育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色产业发展新高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上述“三个一”战略定位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互为支撑,充分彰显了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体现了建成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主线。
关于发展目标。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改革开放力度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显著进步、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高“五个显著”的定性目标,同时提出保持全县经济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到“十四五”末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的定量目标。对2035年的远景目标,提出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建成现代化工业体系,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加深,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上述目标的提出既充分尊重全县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又充分考虑基础支撑条件的客观现实,同时注重了与中央、省、市各级目标的有序衔接。
关于具体路径。未来五年,我们将突出围绕七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构建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围绕民用核技术、绿色建材、先进材料、食品轻工四大特色产业,加快“一区三园”建设,建成国家级经开区,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努力建成乐山高技术转化应用产业基地;围绕现代农业“7+3”产业体系,突出“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四项重点,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以上;构建“2+4+N”现代服务业体系,擦亮“佛、堰、纸、画、茶”五张名片,实施A级景区“13510”建设,全力打造乐山旅游第三极。二是统筹城乡建设。围绕六城同城化发展,有序推进撤县设区,实施“一主两副多中心”城镇布局,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完成滨江新区5平方公里综合开发,打造公园城市,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三是改善基础设施。推进5G应用等新基建进程,打造“数字夹江”和“智慧城市”;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力争形成“两纵一横”铁路网、“三纵一横”高速网,镇、村公交通达率达100%;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四是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大开放”发展格局,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乐夹同城化发展,建成成乐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投融资体制机制、国资国企、“放管服”、农业农村等重点改革取得突破,建成成都平原经济区营商环境第一县。五是推动绿色转型。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修复,水质考核断面达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以上,绿色产业发展体系、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六是增进民生福祉。围绕补短板、扩供给、提质量、促创新,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补齐就业、养老、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短板,力争民生投资达78亿元以上。七是强化社会治理。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一体推进依法治县、社会治理、重大风险防范,形成新时代夹江社会治理新格局,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满意度稳步提升。
2021年工作建议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夹江的开局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扎实抓好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以来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以县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各项部署安排为统揽,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狠抓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全面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围绕“旅游兴市、产业强市”发展主线,突出“园区建设攻坚年”工作主题,紧扣“1+4+3”目标体系,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在夹江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中迈出坚实步伐,奋力开创夹江“十四五”发展新局面。
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全面完成市下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抢抓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
牢牢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唱好“融入之歌”,努力在“双循环”势能转换中找准定位,推动县域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在区域合作上重点突破。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为引领,紧跟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打破区划限制,在优势产业、营商环境、开放平台、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强合作。聚焦文旅融合开发,吸引成渝社会资本,共同打造世遗“双堰”品牌,共建峨眉前山(华头)旅游休闲度假区。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德成乐大件路改线、铁路物流园区等项目,率先引领成乐一体化发展。推进商协会合作,共办各类会展,大力探索教育、金融、医疗等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共建科研中心,加快各类功能性合作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成渝地区深度融合。
在产业承接上主动出击。立足地理优势、资源禀赋与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趋势,积极承接目标产业,引进重点企业和科技人才,促进产业协同配套,推广“总部+基地”“头部+配套”等模式,加快建设民用核技术应用、先进材料、绿色建材、食品轻工等特色产业基地。配套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产生活服务供给产业,力争建成成渝地区重要商品猪生产和优质蔬菜供给基地。紧扣重点区域、重点群体、重点节点全力招商引资,在先进材料、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领域广泛合作,发挥夹江商协会和异地商会作用,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等平台招商活动,力争引进“553”企业10家以上,全年签约金额120亿元。
在融入通道上奋力推进。实施新一轮交通“三年攻坚大会战”,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构建内联外畅交通体系,建设乐山北部交通枢纽。积极对接渝自(乐雅)城际铁路、蒲夹高速等规划,推动吴场货站恢复提升和经开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启动乐山旅游北环线、G245线原青州至新场段公路前期工作,开工大件路改线、绕城货运公路、成乐高速青神新互通至三洞连接线等项目,加快推进成乐高速扩容(夹江段)及3个互通连接线建设,建成S215甘江段。全面落实路长制,实施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加快灾后水毁道路、桥梁修复,深入推进生命安防工程建设,力争建成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二、攻坚园区建设,全力助推县域经济新发展
发挥园区重要载体和要素聚集高地作用,出台《“园区建设攻坚年”工作方案》,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业业有园区”,培育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力争规上企业260家以上。
建强现代工业园区。坚持工业挑大梁,积极对接省上“5+1”、市上“4+1”产业体系,推动县域特色产业系统重构,出台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方案,力争民用核技术产值突破50亿元,绿色建材产值突破400亿元,先进材料产值突破50亿元,食品轻工产值突破150亿元。明确建设国家级经开区目标,加快推进经开区扩区调位,完成“一区三园”规划修编,完善园区环评、安评规划编制,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吴场绿色建材产业园建设。持续升级承接载体,补齐“一区三园”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经开区三号线、十号线、安置房、人才公寓等项目建设,加快工业智能化步伐,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亿元以上。建好金融质押仓、写字楼等园区公共服务配套,促进企业非生产性配套设施集中。精准对接国省战略,提高项目包装成熟度,大力开展向上争取,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省盘子,出台重点项目推进和经济运行“红黑榜”制度,着力提升在建项目竣工率、新上项目开工率。力争工业园区新增用地和盘活低效用地2平方公里,持续开展入园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加快推进24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0亿元、技改投资45亿元,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亿元,建成中国西部岩板生产基地。
壮大现代农业园区。突出农业多贡献,立足特色农产品资源禀赋,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7+3”产业体系,促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链发展。以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载体,突出茶叶、蔬菜、林竹、水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梯次培育市级到国家级农业园区,力争培育市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1个、国家级园区1个,把竹产业建成全省示范产业。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力争土地流转率达55%,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力争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2家。用好用活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力争每个镇(街)打造1个集体经济示范村。新开工出口茶现代产业园提升、茶叶精深加工、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300万羽蛋鸡产业一体化扶贫及农工旅融合等重点项目,力争全年完成农业项目投资28亿元。
提质文旅融合园区。围绕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研学旅游重点县,奋力打造乐山旅游第三极。把握文旅融合发展规律,提升业态和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景城一体”全域旅游建设,深挖千年古县文化底蕴,立足“佛、堰、纸、画、茶”五大元素,推动研学旅游系统化、系列化、数字化、文创化发展,新建研学基地20个;持续推进行走青衣江文旅公园、大千书画纸特色村落等项目建设,以乐山·青衣江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为引领,实施“13510”A级景区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文旅投资10亿元以上,建成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实现“一部手机游夹江”。积极筹备陶博会、纸博会、放水节等特色活动,争取承办2021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年会。融合农业生态观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展星级农家乐复核,打造夹江民宿品牌,办好茶叶、葡萄、枇杷、柑橘等采摘体验活动。
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深挖消费潜力,构建“2+4+N”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集聚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高品质转变,鼓励共享出行、餐饮外卖、文化体育等领域智能升级和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人力资源、夜间经济等新业态。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市场运作,推进以中心城区为主的特色商务、商业街区建设,提升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完成禅意小镇特色商业街、艺术陶瓷交易体验中心打造,建成投用电商直播产业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培育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等商业综合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黄土、吴场、甘江物流园区,拓展区域性、短半径生鲜集配等大宗采购业务,打造农产品冷链物流重要枢纽,加快川浙(夹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川南乐山现代物流园建设。结合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综合服务社与农村电商网点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专合组织与商超、批发零售市场等实现产销对接。力争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5家、限上社消零企业5家,实现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成为县域经济增长新引擎。
三、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以改革释放生产力,以创新激发创造力,以开放增强竞争力,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
抓实投资融资改革。继续围绕“做强国资、放活民资、向上争取、招商引资”拓展投融资渠道。立足做强国资,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1+4+N”国资治理体系,构建全县国资监管大格局,推动国资国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动国资国企向市场化实体转型,促进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力多方争取,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工具,力争建成1家2A评级县属国有企业,力争县属国企市场化融资突破15亿元;积极向上争取,精准锚定预算内投资支持方向,全力争取转移支付、专项债券支持,力争向上争取资金18亿元以上。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引领型、深层次改革,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新动力。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降低电气使用成本。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和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收支管理,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着力激活民资,用好普惠金融、“政银担”平台,深化产融合作试点和项目融资对接,力争存贷比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深入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力争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2平方公里,加快推进8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分段实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继续推进项目前期管理工作和政府采购、招投标领域改革。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教师“县管校聘”和教育评价改革,完成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改革。
完善创新体制建设。抓住创新“第一动力”,打造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平台支撑的创新体系。“强”创新激励,加快出台支持创新创业政策,助推企业研发、技术、发展创新。“搭”创新载体,聚焦四大特色产业,主动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创中心,建成产学研融合发展孵化平台3个以上。“优”创新服务,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加强政企信息互通,为双创企业提供孵化、成长、上市全流程服务。“推”创新规范,支持纸、茶、瓷等重点产业制定行业规则和标准,提升“夹江造”产品持续发展竞争力。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县创建成果。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出台人才引、用、留优惠政策,推动云吟职中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壮大产业人才队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力争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完成专利申报200件以上。营造崇尚创新社会氛围,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中小微企业创新创造,支持东气高纯材料、铭帝铝业、水工机械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2亿元。
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企亲清新高度
紧盯成都平原经济区营商环境第一县目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提升“六大环境”,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行政审批再提速。持续压缩审批时限,促进各项审批再提速30%以上,实现企业不动产登记3小时办结、抵押登记1小时办结,50%县级许可事项实现当场办结。持续提升审批质效,探索个体登记“无人审批”模式,开通工程建设综合窗口,力争一般工程建设项目50个工作日内办结。实施“一事一次办”和“办事不求人”试点改革,发布200项“一事一次办”指南,确保市场主体增速持续保持在15%以上。
政务服务再提质。深化“政务服务联盟化”横向纵向发展,扩容“跨省通办”“跨域通办”至12地以上。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推广“营商通”“一窗通”平台,促进市场主体全程电子化网办,高标准打造镇级便民服务中心2个,村级便民代办服务点实现全覆盖。完善“四办清单”,整合水、电、气、网等“一站式”“并联式”业务,实现县域内要素资源同质化,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线上线下再升级。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引领,打造县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新标杆。整合京东、海康威视等国内龙头企业优势资源,力争建成投用线上线下一体的市民中心,集成政务服务和县域社会治理“两个中心”、区域产业服务和数字生活服务“两个平台”,促成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入驻率100%。打通数据壁垒,促进“互联网+政务+监管”能力提升,推动县级政务资源和公共数据逐步“上云”,互联互通。
社会诚信再提升。严格兑现政府承诺,推动扶持企业政策、承诺优惠政策、常规公共服务落地落实,坚决杜绝政务失信。推进县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县级“双公示”工作评估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加强告知承诺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健全完善信用“红黑榜”奖惩机制。
法治保障再加强。全力打造公平正义法治营商环境,从顶层设计、重点领域、协同共治等关键环节入手,推进营商规则法治化。持续开展“四项承诺”建设,深化“平安夹江”建设,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纵深推进禁毒示范县创建。把制度化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源头和根本保障,深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成市级法治营商环境示范县。
生态宜居再进步。坚定走好绿色发展道路,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实现人与自然共融发展。建强生态系统,推行林长制,深化“绿秀夹江”行动,完成营造林3万亩,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做好长江流域禁捕、野生动物保护,完成所有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做好迎接新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准备,完成省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完成省控空气质量监测站搬迁,建成场镇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站7个,力争PM2.5下降至36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率达85%以上。
五、坚持综合治理,开创城乡协调发展新局面
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城乡融合,巩固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美丽夹江。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常态化治理举措。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动执法权限和资源服务下沉,建强“一中心+N站”社区服务体系,全覆盖规范设置小区业主委员会、养老服务站等便民服务社会化组织,引导“三无小区”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深化镇村组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现代乡村治理制度改革。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实现“案结事了、定纷止争”,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坚持“富脑袋”“富口袋”并重,振兴乡村产业。结合村(居)“两委”换届,完善乡村人才振兴机制,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农民队伍。坚持扶上马、送一程,落实脱贫攻坚“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新增高标准农田1.6万亩,完成2个江心岛和水毁农田、水利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加快詹湾等病险水库整治和4公里青衣江堤防加固,治理水土流失4平方公里。建成市级乡村振兴工作先进县,创建市级先进镇1个、省市级示范村各3个,力争进入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先进县培育名单。大力推广“种养循环”,加快生猪标准化项目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力争生猪出栏30万头。落实“菜篮子”和粮食生产安全责任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1.2万吨以上。
优化城镇功能品质。坚持“产城一体、融入乐山”城市发展定位,明确“一主两副多中心”城镇布局,激活镇域经济发展活力。有序推进撤县设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力争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集中资源建设县城,充分发挥县城辐射带动作用,新建高品质住宅约50万平方米,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完成年度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和西河路片区棚改,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和背街小巷治理。精细化、常态化推进市容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全面完成“危房不住人”专项任务,完成“8.18”灾后住房恢复重建。拓展“百镇建设行动”,培育试点镇3个,力争成功申报省级中心镇2个。
构建和谐文明新风。推进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群众,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快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实施乡村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程,留住“乡村记忆”,让本土优秀文化在保护传承中焕发新生机。以基层治理为抓手,以六镇同创国家卫生镇为着力点,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村基层治理有效融合,开展好文明系列、最美系列创建活动,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完成35个村、16213户卫生厕所改建,普及率达95%以上,新改建农村公厕154座,实现建制村全覆盖。
六、强化民生保障,努力增进人民群众新福祉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精会神补短板、固底板、拉长板,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织牢疫情防控网。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努力实现“双零”目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紧盯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环节,加强中高风险地区来(返)夹人员排查管控和特殊行业人员健康管理,强化冷链食品、冷冻产品“闭环”监管,做好“人物同防”。持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力争核酸日最大检测能力提升到1200人份。加快综合型粮食和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强化防疫物资储备,完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健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响应机制,有序做好新冠病毒疫苗免费接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织强民生兜底网。坚持“政府过苦日子,人民过好日子”理念,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继续将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扎实办好各位代表票决的民生实事。坚持就业优先,持续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社保待遇正常增长,落实异地就医结算。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加快创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零容忍”拖欠农民工工资。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加快构建“1+N”养老服务联合体,完善残疾人服务设施,强化社会心理服务,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合法权益,做好困难人群基本生活保障。
织密公共服务网。落实五育并举,建强师德师风,关注师生心理健康,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逐步提高学前教育公办园占比。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深入推进以“智慧医院”为基础的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加大职业病、传染病、慢性病防治力度,加强公立医院考核管理和民营医院规范管理。提高文体设施覆盖率,组队参加市运会,认真筹备第十四届省运会。满足群众差异化出行需求,推进城乡公交快速发展,规范共享车辆管理。统筹抓好外侨民宗、新闻出版、人防、消防、气象、邮政、保密、档案、地方志等各项工作。
织紧社会安全网。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制度、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抓好“守底线、防风险”底板任务落实。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出台《夹江县建设用地管理办法(试行)》;加强砂石等矿产资源规范化管理,出台《夹江县矿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夹江县砂石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试行)》,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实施应急管理能力三年提升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强应急救援力量,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处置能力,完善森林防灭火长效机制。强化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确保产业链、要素链供应安全,加强公平竞争执法,确保消费市场稳定。深入推进质量强县建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化放心舒心消费城市创建。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狠抓政府债务化解、财税金融等领域风险防范,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七、加强自身建设,着力展现政府新形象
各位代表,我们将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始终紧盯“想办法、找路子、抓落实”,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狠抓工作推进,加快建立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入打造人民满意的“五个政府”。
突出实干。突出“精细化、抓落实”两个导向,着力破解工作作风漂浮、推诿扯皮等问题,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决策部署,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工作取向,提高公职人员专业素养,强化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厉行节约,带头过紧日子,坚持“三公”经费总量只减不增,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
厉行法治。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深化权责统一、权威高效、保障有力的依法行政体制,建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规范合法性审查,启动“八五”普法,抓好《民法典》宣传贯彻执行。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实行重大项目全过程法律支持,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覆盖合法性监管。
精简高效。持续改革创新,优化体制机制,出台镇(街)、村(社区)、村(居)民小组权责清单。深入贯彻《政府督查条例》,进一步为基层减负,保障政令畅通。抓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着力打造成都平原经济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县。
恪守清廉。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十项规定精神,扎实抓好国务院森林防灭火专项督导和省委第六轮巡视、第七轮政府采购专项巡视和疫情防控机动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好建议提案。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规范工程招投标管理,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零容忍”态势,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热忱服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政务公开,办好政府网站,用好“12345”心连心民意热线和“政在直播”全媒体平台,切实解决好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发展机会,让更多、更好发展成果惠及夹江人民。
各位代表,蓝图绘就、重任在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咬定目标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实现夹江“十四五”高位起步、跨越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名词解释
1.“1+4+N”国企新架构:“1”即以资本为纽带,围绕国有资本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组建1个县属国有投资集团公司—四川青衣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青衣投资”),直属县国资委管理,集中履行投资人职责;“4”即在整合原有县属国企的基础上,由青衣投资组建4个二级子公司,负责各自领域的经营管理工作;“N”即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吸纳各镇(街)及其他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组建各类混合所有制企业,共同做大做强。
2.“一铁两高一环六通道”交通路网:一铁为成昆复线,两高为成乐高速和乐雅高速;一环为新场镇至青衣街道公路—夹木路—千佛大道—乐夹大道连接线—青衣江三桥引道—成乐高速新连接线—新场镇;六通道为乐夹公路(旧路)、乐夹大道、夹峨路、新夹木路、夹洪路、夹眉路(大件公路)。
3.三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手工造纸博物馆、乡镇基层文化站。
4.“六稳”、“六保”:“六稳”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5.六早三同步:即疫情防控工作,坚持早部署、早排查、早建设、早防控、早处置、早落实,推进生产“同步”、保障“同步”、督查“同步”。
6.六结合:即疫情防控和复产准备相结合,复工复产和环境整治相结合,宏观要求和微观指导相结合,政策扶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脱贫攻坚与春耕相结合,优化服务与稳岗就业相结合。
7.“茶四条”:即我县为应对疫情出台的恢复春茶生产四条措施,包括强化要素保障、强化金融支撑、强化防疫服务、强化用工支持。
8.“猪八条”:指我县出台的助力生猪生产恢复八条措施,包括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用地保障、简化环保审批、加强金融支持、落实保险保障、加强补贴扶持、规范调运监管、精准开展防疫。
9.省级“四好农村路”:指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10.政银担:指以政府、省农担公司、银行、保险机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互助金融模式。
11.三权分置: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
12.“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加强监管、优化服务。
13.“六大环境”建设:即行政审批环境、政务服务环境、社会诚信环境、法治保障环境、线上线下环境、生态宜居环境。
14.“1445”招商引资工作新体系:即1个招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4个驻点招商组,4个工作组,5大产业招商组,形成“产业招商、驻点招商、全员招商”统分结合的招商引资体系。
15.“1+9+95+783”基层治理新格局:即1个县、9个镇(街)、95个村(社区)以及783个村(居民)小组。
16.枫桥式司法所:指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好的司法所。
17.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指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好的派出所。
18.“十免四补”医疗扶持政策:免收一般诊疗费,免收院内会诊费,免费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和抗结核一线药物治疗,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提供妇幼健康服务和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免费提供巡回医疗服务,免费药物治疗包虫病患者,免费提供基本医保(新农合)个人缴费,免费实施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服务;对手术治疗包虫病患者按2.5万元/人给予补助,对0-6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手术、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按3万元/人给予补助,对符合治疗救助条件的晚期血吸虫病人按5000元/人/年给予补助,对贫困人口大骨节病患者按700元/人/年给予对症治疗。
19.两打三控:指严打制毒犯罪、严打贩毒犯罪,严控制毒物品、严控吸毒人员、严控毒品外流和外流贩毒。
20.“五个政府”:即“实干、法治、高效、清廉、服务”政府。
21.“一极一地一市一城一枢纽”: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山水园林宜居城、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22.一区三园:以新场先进材料产业园、吴场绿色建材产业园、木城民用核技术产业园为支点共建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23.现代农业“7+3”产业体系:推进粮油、畜牧、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林竹业等7大重点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培育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产业。
24.构建“2+4+N”现代服务业体系:两大支柱型服务业即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四大成长型服务业即特色餐饮、商贸服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N个新兴服务业即房地产业、会展服务、科技服务、康养服务、农村服务、教育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
25.A级景区“13510”建设:即建成1个5A级旅游景区(东风堰—千佛岩景区),建成3个4A级旅游景区(天福观光茶园、马村石堰大千纸坊特色村落、界牌核技术教育基地),建成5个3A级旅游景区(华头正街古街、华头辕门村仙草小镇、马村大千纸故里、吴场现代茶叶观光园、甘江碧云山公园),建成10个2A级旅游景区(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26.六城同城化:按照全市城镇发展总体布局,推动市中区、峨眉、五通桥、沙湾、井研、夹江同城化发展。
27.“一主两副多中心”城镇布局:以漹城街道、青衣街道、黄土镇、甘江镇、新场镇、马村镇、木城镇同城化发展为主,吴场镇、华头镇为县域经济副中心,N个中心村为支撑的城镇化体系。
28.“两纵一横”铁路网:“两纵”指已建成的成昆铁路复线及正在规划的成昆高铁,“一横”指正在规划的渝自(乐雅)城际铁路,两纵一横形成铁路网络。
29.“三纵一横”高速网:“三纵”为已建成的乐雅高速、正在扩容建设的成乐高速和正在规划的蒲江至夹江高速,“一横”为正在规划的峨眉至荥经高速,三纵一横形成高速网络。
30.“1+4+3”目标体系:“1”即建成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4”即建成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成都平原经济区营商环境第一县、全国绿茶出口第一县、全国文明城市,“3”即建设乐山旅游第三极、成乐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高技术转化应用产业基地。
31.世遗“双堰”品牌:依托“大灌区”文旅发展联盟,2个世界灌溉遗产都江堰、东风堰合作打造旅游品牌。
32.“553”企业:指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前3强企业。
33.夜间经济: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所发生的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其业态囊括晚间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
34.农村“三块地”改革:即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
35.“一中心+N站”社区服务体系:即构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业委会、养老服务站、青少年活动站、志愿者服务站、矛盾纠纷调解站、公益服务站等便民服务社会化组织为基础的社区服务体系。
36.三无小区:指无物管、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的院落、楼栋。
37.“四个不摘”:指脱贫摘帽后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
38.百镇建设行动:即省委、省政府为培育创建“小而美”“特而优”的特色镇,全面推动并引领四川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促进四川省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财力和政策承载能力,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工作实施的试点行动。
39.“双零”目标:即“新冠”疫情防控努力实现零确诊、零疑似目标。
40.“1+N”养老服务联合体:即1个社会福利院和N个敬老院组成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