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3 21:05   责任编辑:www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3月4日在三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三河市人民政府市长刘连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三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十三五”时期和2020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三河发展史上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艰难转型的五年,面对最严生态治理、最严空间管控、最严房地产调控,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承受转型阵痛中因势利导,在急难险重任务前果敢担当,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重大历史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
“十三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383.9亿元增加到531.6亿元,年均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始终保持全省县级前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到4.96万元、2.23万元,分列全省第1和第2位。在社科院2020年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中,我市县域经济竞争力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46位,投资潜力位列第65位。
五年来,我们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规划编制高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正在加快编制,“1+9+27”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初步形成。燕郊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得批复。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中期调整,新增建设用地1215公顷。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交通一体化进程加快提速。京唐城际铁路快速施工,面积1.2万平方米的燕郊站房即将开工;经过4年艰苦努力和积极争取,轨道交通平谷线在我市规划22号、23号两条线路,即将开工的22号线设置站点由3个增至5个。新增京秦高速、燕潮大桥两条进京通道;密涿高速三河南连接线、煤矿路、蒋渠线与京津对接通车。谋划近8年的燕郊西出口改建工程顺利实施,西出口交通拥堵问题今年6月将得到有效解决。京企央企、总部企业加速聚集。引进京企央企项目33个,中冶轨道、北京有研科技等17个项目投运投产,中冶总部基地、京投发展朝东中心等5个项目全部开工,核二四总部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京标服务进三河”成为现实。北京热力、燃气、环卫、建工、水务、金都园林相继进入我市,提高了城乡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
五年来,我们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动力转换,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围绕鼓励科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强化招商引资等七个方面出台了27项惠企暖企政策,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30.1亿元,发放各类奖励扶持资金3.4亿元。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170家,整改提升企业69家,2020年机械制造、印刷装订、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等四大传统产业营收,较2015年分别增长5%、7%、12%、30%。2020年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四大特色产业营收420亿元、实缴税金11.2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67%和11%。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2%,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1%。规上服务业企业由64家增加到115家,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单一住宅地产向功能地产加速转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打造了3个千亩以上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区、3个特色农业精品示范区。三次产业占比由6.8∶48.2∶45调整为3.6∶27.3∶69.1。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97个,总投资2649亿元;引进外资项目37个,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申列省市重点项目始终位居廊坊前列。兴远高科、谊安医疗等19个科创园加快壮大,莱尼线束、同飞制冷等25个“二期三期”项目成为三河特色。燕郊北部科学城建设扎实起步;经济开发区调区成功获批。科技创新活力迸发。新增市级以上研发中心103家,新增众创空间、孵化器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分别达130家、1349家,均为“十二五”末的2.7倍,总量和增速均居廊坊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6%提高到36.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3.8件提高到6.3件。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连续3年跻身河北省A类档次。质量强市成效显著。培育国家、省各类品牌153个,品牌保有量和申报量均居廊坊第一,两度获评“河北品牌建设典范县”。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在廊坊各县(市、区)中率先开辟“企业开办专区”;一般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办结时限缩减80%。累计为企业发放贷款2465亿元,存贷比连续4年保持在150%以上。市场主体总数达8.3万户,年均增长23%;挂牌上市企业由9家增加到28家,占廊坊1/4强。获评“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百强县”。
五年来,我们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铁腕治污,建管并重,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改善。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效果显著。投入17.5亿元果断关停全部22家采矿企业,综合施策打掉“非法利益链条”,彻底根治久刹不绝的盗挖盗采歪风,强力拆除3万余平方米的违法建筑,有效化解300余件积存多年的信访遗留问题。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治理思路,财政投入1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60余亿元,完成22平方公里、109个责任主体灭失矿山治理任务,新增可利用土地1.5万亩,其中耕地3940亩,探索出一条消灾除险、生态复绿的矿山综合治理之路,初步形成了千亩林地、万亩花海的壮丽景观。山区人民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污染防治卓有成效。坚持科学治霾、协同治霾、铁腕治霾,2020年PM2.5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58%,比北京通州低4微克;优良天数259天,比2015年增加114天,“三河蓝”抬头可见。水污染治理持续向好。投入近12亿元,新改扩建5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京B排放,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30.5万吨,可满足未来10年发展需求。投入18.8亿元,相继实施了13项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国考、市考河流断面均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标准,一举扭转“十三五”初期全部劣V类的被动局面。“河长制”深入落实,扎实开展河渠“清四乱”专项行动,潮白河、泃河被评为廊坊市2020年度秀美河湖。造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深化造林模式改革,采取“政府工程造林、公司规模造林、群众自主造林”相结合模式,新增造林12.4万亩,营林管护26.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0.2%,荣获“河北省森林城市”称号。
五年来,我们坚持“全域整治”,彻底根治“两违”乱象,社会风气与秩序得到匡正,打开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摆开城市、镇区、村街、公路(铁路)两侧、河渠两岸、公共设施和项目选址周边“六大战场”,逢违必拆。扎实落实市人大“6+2”联动监督专项行动,市四大班子领导团结一心,全市上下步调一致,镇区、部门、村街干部不畏压力,冲锋在前,掀起一波又一波拆违高潮。一大批历史追溯时间长、成因复杂、群众反映强烈、备受关注、影响恶劣的违建得以彻底拆除。累计拆除违建800余万平方米,腾退土地2万余亩;单立柱广告率先在京津冀地区“清零”,被评为全省集中整治“一区三边”违法建设专项行动工作先进县。“一子落,满盘活”。拆违,拆出了发展空间,京秦高速、特高压输配电等停滞多年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得以顺利推进,府北街、科技大街等一批“断头路”相继打通;拆违,拆出了良好的土地市场秩序,多年存在的“征地难”得到根本性破解,抢栽抢建和土地违规流转乱象得到有效根治,因土地引发的纠纷、信访案件快速下降;拆违,拆出了安全与正义,一批危害群众生命安全的隐患得以消除,一批群众深恶痛绝的不法行为得到惩治,广大群众拍手称快、积极支持、主动参与;拆违,树立了基层干部权威,提振了干部的精气神和执行力,充分激发各条战线的工作动能,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
五年来,我们开展“煤替代”工程大会战,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有效缩小。本着“全域禁煤是目标,温暖过冬是关键,安全投运是底线”的思路,坚持把“煤替代”工程作为关乎群众冷暖安危、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大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各镇、街道昼夜奋战,住建、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严格规范标准,强化监理验收,反复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普及使用常识。组建了协管员队伍,为所有村街和农户发放了灭火器、安装了报警器、购买了保险、配备了检测仪,确保运营安全。财政投入18.5亿元,改造12万余户,每户建设补贴平均达1.45万元,每户每年补贴2000元。我市的“煤替代”工程,在全省各县市区中投资额最大、户均补贴标准最高、惠及群众最广,广大居民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五年来,我们坚持城乡统筹,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狠抓城市建设与管理,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环境实现大变样。累计投入55亿元,全面启动“五清三建一改”,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综合奖补办法》等31项配套奖补政策,形成了财政奖补、社会投入、全民捐资筹劳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月度观摩拉练,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先恐后的生动局面。“五清”基本完成,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1523个;打造美丽庭院6.8万个。硬化村街道路228公里;新改建高低压线路900余千米;完成了105个村街污水治理任务;各村街重要场所实现照明设施全覆盖;按照全省最高每座3400元标准,累计完成改厕8.9万户;安装节能门窗1万余户、太阳能热水器9万余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廊坊第一的优异成绩。城市宜居水平进一步提高。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东、西市区实施了18项雨污分流工程,新改建排水管网90公里,困扰燕郊多年的城市内涝得到初步解决;新改建15条城市道路,打通7条“断头路”,群众出行更加便捷。新改扩建燕郊220千伏和盛家屯、赵辛庄等4座110千伏变电站,彻底结束了燕郊多年断电限电的历史。郊野公园、潮白河带状公园、燕郊幸福公园相继投用,城市绿色休闲空间进一步扩展。28个老旧小区、7条背街小巷完成改造提升。科学施划5.4万个公共停车位,停车秩序得到规范。全力开展“摩的”专项治理,全市规划区内全面实现“禁摩”,城市交通秩序显著改善,交通事故率下降80%。高标准通过了全省文明城市复检。城乡交通进一步畅通。高标准完成11条重点干道及路域环境综合改造,新改建3条20公里旅游公路。按照北京标准新改建农村道路561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36条公交线路串联全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廊坊域内面积最大的燕郊金谷大街公交综合枢纽即将开工,东市区公交综合场站完成选址。
五年来,我们坚持民生普惠共享,让发展成果有更多“民生含量”、发展成效有更高“幸福指数”。民生领域支出累计达397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4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脱贫攻坚圆满完成。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四个不脱”,全力抓好产业、教育和健康扶贫,狠抓住房、饮水安全保障,全市469户、132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全部脱贫,在廊坊各县扶贫工作中做到了标准最高、效果最好。教育工作打赢了“翻身仗”。新改扩建41所学校,增加学位5万余个,“大班额”问题彻底消除。引进聘用教师2815名,教育资源紧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招生改革平稳有序、群众认可。率先完成158家无证民办园治理,普惠园幼儿占比达到94%,超额完成国家规定任务。职教中心获评“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高标准通过省政府教育履职评价验收,获得全省通报表扬和奖励。“健康三河”快速推进。燕达医院成功跻身三甲医院行列,京东誉美肾病医院升级为三甲专科医院。投入6000余万元,为公立医院配备大型现代诊疗设备。千人拥有床位数、卫技人员数分别达到4.79张、9452人,比2015年分别提高77%、71%,远高于全省标准。实施了系列惠民救治政策,4.8万人次肾病患者获得救助,新生儿死亡率有效降低。就业优先得到强化。发放就业补助资金1.3亿元,惠及企业119家、1.3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1.8%以内,远低于全国全省水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9%。城乡低保保障标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和残疾人生活、护理“两项补贴”标准均为全省最高。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应保尽保,报销范围不断扩大、比例逐年提高,京津冀医保实现同城化;发放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3134万元。住房保障得到加强。投入8568万元,为1105户农村困难群体实施了危房改造,解决1359户城镇家庭住房保障问题。为3174户发放公共住房租赁补贴767万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村街全覆盖,171个文体活动场所遍布全市;蒋福山“小天路”等一批旅游资源已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持续举办“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建成廊坊首个标准的真冰馆,成功举办两届冰雪运动会,一批健身场地陆续投用,获评“全省体育工作最佳县(市)”。泃阳镇东套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五年来,我们不断健全完善共建共享社会治理体系,“平安三河”建设成效显著。智慧治安立体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投资9亿元,在全省率先建成“五大智慧工程”,典型经验向全省推广。全市治安管理创历史最好水平,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比2015年分别下降19%和54%,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禁毒攻坚、扫黑除恶成果显著。成功摘掉了全国重点关注地区的帽子。打掉恶势力团伙总数居全省县级前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县评全省第二。出租屋治理和打击传销成效明显。实现了“干净三河无传销市”的目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深入开展重点行业“1+14”专项整治,五年来全市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信访工作扎实有效。越级个体访人次、集体访批次较“十二五”时期分别下降了41%和82%,群访闹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圆满完成了全国“两会”、国庆70周年等重大安保维稳任务。
五年来,我们坚持勤政廉政、依法行政,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接受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累计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322件,按时办复率100%。“七五”普法深入开展,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市、区)”。在全省率先推行综合执法权向镇、街道下沉,完成了党政机构改革;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改革迈出新步伐;我市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制定完善《政府工作规则》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坚决反对“四风”,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树立了政府系统的良好形象。
此外,国防动员、民族宗教、统战、司法、审计、统计、妇女儿童、老龄、气象、红十字会、工会、档案、外事等方面工作也都十分出彩。各条战线、各个行业都为全市创造了新的业绩、新的辉煌,树立了团结务实、勇于争先的新形象!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坚持以“十条战线”为抓手,按照“疫情防控是前提,经济发展是根本,创新方法是关键”的思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奋力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一年来,我们精准高效抓好疫情防控。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近3万名党员干部、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和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一线,严把“三个关口”,筑牢“三道防线”,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我们主动与北京联防联控,在廊坊率先实施“一信一卡一证”通行制度,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的肯定。今年年初,省内个别地区出现疫情反扑,市委、市政府迅速响应、高效动员,创新建立“五大机制”,积极保障北京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先后实施两轮全员免费核酸检测,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号召、居家健康监测。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中,全市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一年来,我们争分夺秒推进复工达产。深入开展“三包四帮六保五到位”活动,制定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三项措施》等暖企政策,市四大班子领导、464名包企干部深入开展“助企解难”,解决各类问题202个,协助莱尼线束等245家企业招聘、接返员工6000余人;为企业减税降费6.7亿元,336家“四上”企业迅速实现复工达产。一年来,我们集中精力抢抓项目建设。19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工,项目数量创近三年之最,投资完成率达200%。全年竣工及在建亿元以上项目66个,项目个数、质量、总投资、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均创历史新高。各项经济指标实现V型反转,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由负转正,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在廊坊保持前列。我们不仅完成“双统筹”“双胜利”任务,还谋长远、蓄后劲,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回想起来,是何其的不易!
各位代表,回首奋斗历程,有付出,有体会,更有收获:过去的五年,是全市干部思想大解放的五年。我们高质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大干部对党忠诚,面对各种急难险重任务,深入研究政策、借智借力,敢担当、破瓶颈、抢先机、勇探索、闯新路,积极适应新常态。过去的五年,是全市干部作风大转变的五年。我们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新,广大干部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更加坚定。全市干部作风更加扎实,干实事、求实效、争一流蔚然成风,三河锻造了一支担当实干、善作善成的“铁军”队伍。过去的五年,是全市干部能力大提升的五年。我们平稳有序地干成了一批过去想干没有敢干的难事、想干没有干成的大事和从未经历过的新事,这些事都是关乎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些考验再次证明我们三河干部的素质是过硬的!广大干部是创造三河美好明天的宝贵财富!
各位代表!五年的历程充满艰辛,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砥砺奋进、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向驻三河中省直单位、部队和企业,向广大老干部、老领导,向所有关心、支持三河发展的各界人士,向所有在抗疫一线忠于职守、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同志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尚需政策和措施突破。二是与驻三河中省直单位发展共建还有很大空间,尚需携手共进。三是产业转型任重道远,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支撑,集链成群还需政策再发力、要素再集中、政企再奋进,工业数字化、物联网建设、企业上云等工作需加快推进。四是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行政效能需着力提升,招商引资需要更精准、项目落地需要再提速。五是全域环境整治需提标扩面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亟需增加。六是干部的思想需要再解放,驾驭经济的本领需加快提升。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十四五”时期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市部署,按照中共三河市委确定的“挺进三十强、争当领头羊”的目标定位和“协同创新排头兵、绿色活力幸福城、平安和谐首善市”的发展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在服务北京中做强产业,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做优城市,在拱卫首都安全中强化治理,与通州区一体化联动发展,唱响经济发展主旋律,全力打造“三个走在前列”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
——“协同创新排头兵”的地位更加凸显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推动协同发展,打造“副中心彼岸的三河”城市品牌。按照“四统一”的要求,积极响应、主动融入协同发展,在城市规划、空间统筹、产业发展、交通共建、生态共治、民生保障上,逐步实现一体化。借势协同发展,吸引京企参与投资建设,补齐我市城乡功能短板;撬动北京更多的教育、医疗、市政等领域公共资源进入三河,推动“京标服务”延伸扩面;全面提高城市承载力,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副中心彼岸的三河”品牌价值充分迸发,知名度、美誉度与日俱增。
今后五年,我们将聚力创新驱动,加速形成“北京研发、三河转化”格局。吸引北京更多的科研院所在三河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区域中心,提升我市产业层次;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创新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科创水平显著提升,“硬科技”品牌竞相涌现。到2025年,市场主体力争达到13万户,规上工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260家和200家以上,新增“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10家以上,上市企业争取达到45家。
今后五年,我们将集中力量实施产业转型振兴,打造现代化产业发展新高地。“3+3”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异军突起,与北京产业链对接更加紧固,四大特色产业集群支撑作用凸显,到2025年,力争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特色产业集群营收分别达到250亿元、150亿元、100亿元和85亿元以上。聚焦城市更新,推动房地产业转型成功并做强做优;城市经济、数字经济、楼宇经济迅猛发展,建筑业总部快速聚集,金融、教育、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5%以上。到2025年,全市GDP突破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公共预算收入力争达到100亿元。
届时,三河将成为京津冀区域充满活力、动力和影响力的创新之城。
——“绿色活力幸福城”的成色更加靓丽
今后五年,我们将抓好生态环境建设,重塑“诗画京东、山水三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治理,大气质量持续向好,“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城市公园与乡村绿地湿地交相辉映,“公园城市”目标可期;泃河改道全面完成,全域水系基本连通,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再度重现;孤山修复全面启动,东部矿山康养文旅高地加快建设,“馨绿满城、秀水润城、青山映城”的秀美三河渐行渐近。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承载能力。“轨道上的三河”加快建设,“六横九纵”交通路网格局全面形成,域内高速口由7个增至10个,镇镇“十分钟上高速”成为现实;通航机场开工建设,“公铁机联运、畅通天下”的格局加速形成。5G网络实现全覆盖,城市大脑搭建完成,让全市人民尽享“智慧三河”带来的便利。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抓好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打造城乡融合发展“三河样板”。高品质创新街区、中央活力区、4.3平方公里商业文化街区齐头并进,高档假日酒店和商业综合体加快布局,城市品质和能级全面提升。镇村环境持续改善。休闲、观光农业初具规模,“六次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更加多元。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化走在前列,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届时,三河将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独具魅力的宜居之城。
——“平安和谐首善市”的形象更加彰显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面构筑安全屏障,推进平安三河建设。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提高五大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城市韧性全面提升,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到2025年,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公众安全感保持95%以上。
今后五年,我们将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法治三河建设。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社会治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全面形成;着力增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在全社会加快形成。到2025年,法治建设满意率超过90%。
届时,三河将成为环首都地区最安全、最和谐的善治之城。
围绕三大愿景,我们要全力构建“4+2”发展格局,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按照“西部跨越、中部腾飞、东部崛起、南部振兴”的思路,通过燕郊城市更新和北部科学城建设,燕郊高新区将实现“二次创业”、跨越发展,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西部板块;倾力支持应急管理大学组建,以应急产业园为龙头加快经济开发区做专做强,强势推进东市区4.3平方公里片区开发,进而形成产城教融合、加速腾飞的中部板块;以蒋福山板块为重点,引进全球知名战略投资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康养业态,促成东部崛起;以首都环线和即将建设的京沪高速北延线为牵引,实施传统产业赋能、农业品牌化和休闲观光产业化等行动,振兴南部板块。同时,打造齐心庄、杨庄两个特色小镇,形成城乡统筹、乡村振兴新的增长点。届时,以西、中、东、南四大板块和两个特色小镇为引擎的“4+2”发展格局,将彻底改写我市长期以来“一头沉”的不均衡发展局面,一座令人向往的高质量发展之城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愿景鼓舞人心,征程催人奋进。
新愿景新征程,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当前,通州区与北三县迈入一体化联动发展新阶段,多重战略机遇叠加,我们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全市上下要以得之如宝、失之不再的机遇意识,主动作为,育新机、开新局,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三河。
新愿景新征程,我们必须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在重大考验、艰难险阻和新生事物面前,我们要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创新思维、用足用好政策,着力破解困扰三河高质量发展的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我们要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争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先锋,争做闯关夺隘、攻城拔寨的闯将;我们要刀刃向内、革除积弊、提高效率,打造海纳百川、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和发展高地。
新愿景新征程,我们必须先行示范、追求卓越。我们要强化“比学赶超”的意识,“近学通州、赶超迁安”,对标对表最好最高最优,努力在跟跑并跑中超越强者。各项工作都要锚定更高标准,学习先进、超越先进,变后发为优势,努力打造全省改革创新引领区和协同发展示范区。
2021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基础性、关键性的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PM2.5平均浓度、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我们要以“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为统领,以“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姿态,跑出快节奏、赛出加速度,全力以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深化与通州区一体化联动发展,在协同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突出规划引领。按“四统一”要求,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城市、园区和重点镇的空间布局;实行责任规划师制度,与中规院深入合作,加快燕郊组团规划实施落地,整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科学编制中央活力区和高品质创新街区规划设计。推动产业联动发展。深入推进燕郊北部科学城与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加快带动性强的高端产业落地。与通州区联动,面向全球开展网络招商,着力引进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高效能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链主型”企业,统筹产业发展空间,对接北京产业链,推进我市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深化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引进知名教育投资集团,规划建设高标准、高品质国际学校、双语学校;探索在新建学校开设北京、天津课程班级,满足我市高层管理人员需求。鼓励域内医疗机构深化与北京三甲医院合作,加快医联体建设;建立医护人员常态化赴北京三甲医院学习、轮岗机制。积极与大型京企开展对接,拓展京标服务领域,有效缩减与通州区公共服务梯度差。健全完善对接机制。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北京市和通州区的常态化沟通对接,认真梳理需协调解决的问题和沟通对接事项,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等支持,解决重点项目、重大合作事项推进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协同发展取得实效。
二、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开启“健康三河”新征程。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底线,持续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各项工作,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严守“三道防线”,严格进口冷链食品、进口货物的监管,持续做好排查管控,确保不出现聚集性疫情、不发生院感,力争不发生本土新增病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有序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严格落实预检分诊、首诊负责制,充分发挥医药机构“哨点”作用,加强异常情况报告和监测预警;提升流调溯源、核酸检测、医疗救治、专业消杀能力,强化防疫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实现常态化精准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提高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开工建设市医院、东市区妇儿医院、精神病医院、燕达医院二期、陆道培医院;完成西市区儿童医院和皇庄中心卫生院改扩建。支持燕达健康城二期、燕山国际智慧康养中心等医疗养老机构完成前期手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提升镇、社区卫生院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持续唱响“全民抓经济、集中精力上项目”主旋律,打造跨越发展新高地。高质量开展招商引资。强化“以企业诉求为政策导向”的意识,制定出台更多普惠性政策和专项扶持政策,建立政策更新调整机制,更加精准服务实体经济、助力项目落地;利用三年时间,打造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促进高端人才团队带企业入驻;与驻三河中直单位携手共建,发展总部经济;在引入军民融合企业、500强企业、大型央企京企及跨国公司上实现新突破;力促上海车创园等50余个重大在谈项目落地,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分别至少引进落地40个、20个亿元以上项目。实施“高质量项目建设年”行动。积极申列省市重点项目,力争全年达到35个,确保项目个数、质量、总投资、投资完成率再创历史新高。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建立健全“专班抓项目、专人联企业”机制,推进中南高科、增材制造产业园等20余个项目加速建成投产,确保美国华平智慧智能产业基地(银河二号)等30余个项目开工建设;助力同飞制冷二期等6个在建项目竣工投产,申江万国三期等8个项目实现开工,助推莱尼线束、有研稀土等企业做成行业核心企业,让拥有“二期三期”项目的企业成为三河新兴产业的旗舰。着力提升园区发展能级。持续推进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改革,形成“小管委会+大专业公司”的运营架构,实施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和税收收入三年“双倍增”计划,年内两个园区营收分别突破1400亿元和300亿元,税收分别达到52亿元和10亿元;建立考核奖惩制度、科级以上干部评园区机制,以科学考核促进园区实现进位争先。强化“亩均论英雄”理念,加快推进“腾笼换鸟”,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分别盘活闲置低效土地1500亩、500亩。积极引导19个科创园围绕“3+3”现代产业体系开展精准招商,实现集约发展、专业发展、特色发展;加快宏祥军工等8个科创园建设步伐,为承接北京优质产业转移打造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载体和平台。坚定不移助推产业转型。大力推动民营经济“二次创业”,鼓励推动传统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做精细分市场,向数字、智能、绿色化发展,向产业链高端转型。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精准出台服务业扶持政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元化升级;大力支持高端酒店、娱乐综合体、商业综合体、连锁商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做大做强科技研发、工业物联网、智慧物流、跨境电商、商务会展等新业态,打造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抓好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直播经济和分享经济。
四、实施交通大会战,打造交通发展新优势。全力打造“轨道上的三河”。举全市之力确保轨道交通平谷线上半年实现开工建设,同步安排神威北大街、潮白大街站点及周边TOD开发建设;力促京唐城铁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完成燕郊火车站周边创新街区一体化设计。推进公路交通对接工程。确保密涿高速北延与京平高速对接工程下半年开工、神威北大街与北京姚家园路对接工程年底前具备开工条件;完成密涿高速大厂东互通连接线三河段建设;力推京沪高速北延工程加快审批进程。积极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高标准完成马皇线北段、李翟路拓宽改造工程和平香线南段、蒋平路绿化提升工程;全面强化路域环境整治,每镇至少新建一条“美丽公路”,巩固提升两条“美丽农路精品环线”。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通达深度。力促燕郊金谷大街公交枢纽年底前建成投用、东市区公交综合场站开工建设;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及班次,方便企业员工和群众出行;力争3月底前实现京津冀公交一卡通全覆盖,加快推行“三河公交App”,实现“坐在家里等公交、掐点出门上公交”。
五、坚定不移建设“教育强市”,实现优质教育供给能力新提升。全面加快学校建设。8月底前实现港中旅学校、燕郊高新区第三实验小学等26个学校建设项目竣工投用,新增学位2.2万个;加快王里村中小学幼儿园二期等3所学校开工建设;完成汉王路中小学等4所新建学校前期手续,具备开工条件。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启动“县管校聘”、“课时制”改革,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面向全国招聘名优校长;引进北京教育专家团队,参与港中旅学校等5所新建学校教学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破解“择校热”难题。全面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全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倾力支持应急管理大学组建。
六、以“四城同创”为载体,建管运并重,全面实现城市品质新跃升。高标准启动城市更新和片区开发。加快出台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更新办法,完成东市区4.3平方公里新城城市设计,推进东市区六道曹、李秉全、定福庄3个城中村改造;完成燕郊北部科学城起步区东山西、西山西、孤山营3个村街改造。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启动燕郊迎宾北路神威片区、燕达健康城二期片区、燕郊西出口片区、燕宁片区4个片区的城市更新工作,启动93593部队驻地营区等地块腾退置换工作。引进知名企业总部,盘活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项目。完善提升城市功能。①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按照“六治七补三规范”的改造原则,投资6.65亿元,完成50个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统筹布局“15分钟便民生活圈”;积极引入大型物业集团,实现失管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新建小区必须配建商超连锁店、便民食堂、充电桩、社区服务中心等功能。②实施路网管网打通工程,新建燕郊东外环北延等17条总长14公里城市道路,完成燕灵路等14条总长12.2公里道路改造,实施建兴路北延等6条“断头路”打通工程;完成37.6公里雨污分流改造,实现东西市区雨污分流全覆盖。③实施“公园城市”建设工程,完成泃河绿地等6个公园、游园建设和燕郊迎宾路等6个景观绿化工程。④实施电力建设保障工程,启动北京东100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新建李旗庄、黄辛庄、康庄3座变电站。⑤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启动市体育中心规划建设,推进城乡露天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建设一批体育场馆,打造“10分钟健身圈”。打造非遗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精心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活动;打造“志愿者之城”品牌,努力让志愿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年内实现政务服务中心开工建设,打造集政务服务、便民利民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保持“疏整促”高压态势,健全“两违”防控体系。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立体化智慧化停车场建设,全面推行路侧停车“计时收费”机制。实施31个重要交通路口渠化改造,狠抓交通秩序整治。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整合公安、行政执法等网络资源,提升政务审批、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确保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上半年正式投运,力促装修垃圾处置中心、医疗垃圾处置中心全面投用,建立健全七大垃圾终端处理、运营和监管体系;推广垃圾不落地定点收集模式,主次干道实施“以克论净”;合理布局市、镇两级站厕一体化垃圾中转站,高标准推进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
七、多措并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加快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建立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年内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60家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8%;制定扶持政策,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平台新增8家以上。多路径建设科创载体。燕郊高新区启动政府主导型科创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工信部国家增材制造京津冀分中心等中心落地;支持有研科技、世维通等龙头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共建技术创新平台;支持科达军需装备、新宏昌等企业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科技创新团队和科创平台的奖励力度,研发经费支出增速达到6%。出台政策支持驻三河中直单位和全市规上企业新建、扩建研发机构;围绕重点产业建立一批研发和检验检测中心;扶持建设引进一批实验室。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源头对接合作,力争研发、引进、转化科技成果30项以上,新增发明专利50件以上。加快构筑人才发展高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修订完善人才政策,加强落户安居、子女教育、金融支持等服务保障,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八、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绘就农民幸福新画卷。持续深化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坚持“以市带镇、以镇带村”的原则,持续推进“两违”整治和“五清三建”工作,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月观摩评比活动,每镇集中打造1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品片区,落实“星级村街”评定奖补,确保村街整治成果常态长效;利用两年时间,完成各镇镇区环境综合改造和容貌提升。集中推进六大乡村建设工程。①实施厕所改造工程,完成5000座无害化厕所改造任务,全面实现卫生厕所“愿改尽改、能改尽改”。②实施太阳能路灯安装工程,实现村街主要连村路亮化全覆盖。③实施乡村道路硬化工程,完成152条主要街道、1560条巷道硬化,实现村街主路高标准硬化全覆盖。④实施绿美村庄工程,在有条件的村街修建休闲小公园,做到“增绿”与“添彩”并举。⑤实施农网提升改造工程,完成22个村街低压电网改造。⑥实施农房抗震改造工程,完成1550户农房抗震改造,提升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引进知名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商超+龙头企业+基地+农业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六次产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和旅游,发展特色林果采摘,实现农业与休闲体验、观光旅游等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农业产业示范园。同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九、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扎实推动大气质量持续改善。常态化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实行重污染天气“一厂一策”应急响应,坚决避免“一刀切”;持续巩固散煤“清零”成果;深入实施国Ⅲ柴油货车和老旧燃气车辆退出行动。确保PM2.5和臭氧浓度、优良天数比率达标并在廊坊领先。纵深推进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持续开展“清四乱”,实施幸福渠、鲍邱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三河市水系连通规划》编制,启动三夏渠、北务村干渠内部水系连通工程,完成泃河(刘白塔—张庄大桥段)堤顶路建设。确保5座新改建污水处理厂持续达标排放,生态砾石床稳定达标运行,国控和市控河流水质全部达到考核标准。完成地下水压采任务。实现齐心庄水厂投运,启动段甲岭水厂建设;全力争取将廊坊市南水北调北三县供水工程纳入国家、省项目建设规划,与省水务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并启动实施。有序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严厉打击非法倾倒、转移、运输、处置垃圾废物等违法行为;严控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巩固提升国土绿化成果。加强营林管护,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重点抓好京秦高速山区路段两侧绿化,推进河渠、路网两侧生态绿廊增厚贯通。
十、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五大智慧工程”建设与应用,完成4座消防站和2座检查站建设,筑牢环京智慧“护城河”。持续巩固扫黑除恶、打传、禁毒成果,狠抓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控。深化“群众说事、干部解题”工作,加快构建社会矛盾综合治理体系。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基层工作基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坚决打击非法集资、违规融资担保,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努力维护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着力做好食药品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严格落实“四个不脱”要求,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房住不炒”,稳步推进人才住房建设,强化新市民住房保障。加强退役军人和“双拥”工作,确保民兵训练基地和新市委党校8月底前投用。拓宽重点群体就业渠道,帮助解决青年就业创业等现实需求,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以上。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推进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建设。持续加大医保基金监管力度,彻查严打骗保行为。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提高政府系统人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打造学习型政府。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着力解决思维固化、业务不精、标准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实施干部队伍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对政府系统干部重点加强规划、产业、土地、金融等方面专业培训,提升谋划工作、推动发展的能力。打造担当型政府。建立重大项目专班推进机制,将轨道交通、南水北调、应急管理大学及产业园、通航机场、片区改造、东部山区旅游开发六项坚中之坚的重任,交给6个专班,每个专班由一名市领导牵头负责。强化正向激励,大胆容错纠错,努力为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减负松绑。打造改革型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持续压减工程建设类项目审批时长。稳步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并做实做大做强国有投资公司,多渠道筹集资金。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园区、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强化调查研究,着力解决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把群众“呼声”变为热烈掌声。强化对既有企业贴心服务,探索建立“服务管家”制度,探索实施“两不见面”全程代办服务,设立企业监管“零打扰”白名单;常态化开展“助企解难”和“企业评部门、评科室、评代办人”活动,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法治型政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做好决策合法性审查,加强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新闻媒体监督。全面实施“八五”普法,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打造廉洁型政府。坚决扛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持之以恒纠“四风”、正作风。坚持过“紧日子”,清理整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用房,严禁新租办公用房;综合施策,强力解决财政过度养人问题,严格压减“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严格压减人员支出和社会采购,严格压减劳务派遣和临时用工。持续开展廉政教育,使遵规守纪成为干部的素养和自觉。
各位代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奋力开启“挺进三十强、争当领头羊”,全力打造“三个走在前列”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名词解释
1.“五大智慧工程”:即智慧边界防控、智慧路防、智慧视频监控、智慧平安社区、智慧警务站。
2.“1+14”专项整治:“1”是指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建设,“14”是指组织全市上下深入开展液化气和天然气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和校车安全、“小餐桌”等校外托管机构和校外培训机构、东部山区地质除险和消灾、森林防火、道路交通安全、危化品安全、建筑施工安全、卫生防疫和食药品安全、房地产市场管控及遗留问题处理、烟花爆竹、非法储存贩卖油品、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等14个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
3.“五大机制”:即“预摸排”机制、大数据靶向筛查机制、冷链食品和进口物品管控机制、三项群众监督举报机制、市四大班子领导对医疗医药机构的分包机制。
4.“三个走在前列”:即高质量发展、高效率治理、高品质生活走在全省前列。
5.“3+3”现代产业体系:即“总部经济、大休闲、大健康”3个高端服务业(总部经济包括综合性总部、功能性总部、总部基地配套服务业,大健康包括养老服务业、医疗健康服务业、生物医药食品产业,大休闲包括商务休闲产业、康养休闲产业、大众休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新一代ICT设备制造业、大数据云计算应用服务业、未来ICT产业,高端装备包括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先进环保设备及其他,新材料包括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
6.城市更新:即对特定城市建成区(包括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城中村及旧屋村等)内具有基础设施亟需完善、环境恶劣或现有土地用途、建筑物使用功能明显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情形之一的区域,根据城市规划和规定程序进行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或者拆除重建。
7.善治之城:即政府通过自身“再造”,提升治理能力,增进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同时,努力寻求和发展非政府组织、企业、公众对城市治理的支持、参与和合作。
8.片区开发:即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内的集中建设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的对一定范围的土地进行的综合性开发建设活动。
9.“三重四创五优化”:“三重”即抓重大国家战略、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民生工程;“四创”即创新,创业,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平安河北、法治河北;“五优化”即优化政治生态、优化经济结构、优化自然生态、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基层治理。
10.“链主型”企业:即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产业链大部分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应用具有较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力,并且对产业链的价值实现予以最强烈关注,肩负着提升产业链绩效重任的核心企业。
11.“六治七补三规范”:“六治”即治危房、治违法建设、治开墙打洞、治群租、治地下空间违规使用、治乱搭架空线;“七补”即补抗震节能、补市政基础设施、补居民上下楼设施、补停车设施、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小区治理体系、补小区信息化应用能力;“三规范”即规范小区自治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规范地下空间利用。
12.“专精特新”:即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13.“六次产业”: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和与乘积,意在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延长产业链条,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流通、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