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0年白银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6-25 20:04   责任编辑:www

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4月27日在白银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白银市市长 张旭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0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92%,呈现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良好局面。

  一年来,我们自觉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工作的殷殷嘱托,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在总书记亲自擘画的蓝图下行稳致远。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尽锐出战补短板、增收入,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举全市之力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全年减少贫困人口7.2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3%,152个贫困村脱贫退出,会宁和靖远两个深度贫困县整体脱贫摘帽。压紧靠实攻坚责任。落实市级领导包抓贫困县责任,34名市级领导中有27名联系深度贫困县的乡镇,新增驻村帮扶干部284名,扎根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帮扶队员达到929名。强化扶贫资金投入。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09亿元,争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定点单位帮扶资金2.34亿元,分别增长51.98%、64.92%,重点用于深度贫困乡村。突出抓好产业扶贫。深化“两园两率”产业脱贫行动,累计建成脱贫产业园328个、特色产业园403个,带动贫困户8.62万户、37.06万人,人均增收2205元。51.6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建成并网,带动8341户贫困户脱贫。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169个,105个“扶贫车间”吸纳就业3911人。扎实开展“3+1”冲刺清零。改造农村危房4099户。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24个,搬迁贫困群众1.2万户、5.2万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现“零辍学”。县乡村医疗机构达到基本医疗有保障脱贫验收标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参保资助率均达到100%。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3处,改造冬季冻管234公里,安装水窖水净化设备3733套,1.05万户、4.18万贫困群众吃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二、坚定不移转方式、促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十大生态产业为重点,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121.5亿元,增长10.1%。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延链提质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我市成功入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银西生态产业园入选全国绿色园区。组织开展“千企调研纾困”“百日冲刺会战”专项行动,白银公司铜冶炼技术提升改造、皓天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容和矿用防爆电气智能制造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鑫海成大数据中心、华实生物全球新药生产服务基地、青宇新型粉末涂料固化剂等项目进展顺利,省光化特种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培育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企业2家、试点企业3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生猪、黑毛驴饲养量达到515.7万头(只),果品、蔬菜、中药材、马铃薯、小杂粮、文冠果等种植面积达到350.06万亩,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39万亩。中天羊业100万只肉羊加工、阿西娅60万只滩羊加工、新希望50万头和牧原100万头生猪种养一体化生态产业园、润丰46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全产业链项目稳步推进,引进雄特牧业、海景洲渔业等龙头企业12家,全市规范运营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4132家和1430家。白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5个,会宁小杂粮、靖远枸杞等4个农产品进入“甘味”知名品牌名录,文冠果茶、和尚头面粉等19个产品入选国家扶贫产品名录,靖远白茨林村、会宁杨崖集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靖远县获评第一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全国文冠果之乡。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黄河石林、会师旧址等核心景区加快提升改造,情景歌舞剧《黄河之上·多彩白银》精彩上演,第三届黄河风情文化旅游节、第五届中国驴业发展大会、第五届西部陶瓷峰会、第五届靖远枸杞爱心采摘节、第三届会宁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第三届荷花美食暨乡村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成功举办,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4.9%和28%。白银综合物流园、邦农现代农业产业物流园二期等商贸物流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县乡农贸市场64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4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7%,占GDP比重达到44.94%。

  三、蹄疾步稳抓改革、谋创新,发展活力有效释放。加大改革创新和开放开发力度,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能。强力推进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强化“3+2+10”创新政策落实,赋予高新区市级管理权限92项,成立高新投资集团,形成“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行模式。加大关键技术攻克力度,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聚合硫酸酯材料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华隆芯材料光刻胶有效加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技术本土化,东方钛业建成国内首条全自动、单体最大钛白粉生产线。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建成创新平台20家,组建科研机构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转化重大科技成果25项。西北矿冶研究院被认定为全省唯一一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入孵企业18家,白银孵化器双创综合服务平台荣获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优秀项目奖。建成国家级院士专家服务基地,聘请26名院士担任科技顾问,引进创新团队20个。在全省率先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暨维权援助工作站,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及优势企业,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件。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职能职责进一步优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等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现县区全覆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在全省率先推行综合窗口“无差别全科受理”和“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时间分别压缩至3个和5个工作日以内;探索跨行政区域“一照多址”试点改革,核发全省首张2.0版“一照多址”营业执照,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74万户,增长15.9%。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白银号”中亚班列累计发运54列2160车。支持白银公司等企业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47.6亿元,增长2.1%。组团参加进博会、兰洽会等重大节会,赴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推介招商,全年招商引资在建项目251个,到位资金243.5亿元。

  四、坚持不懈优环境、重治理,生态底色愈发靓丽。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1家,综合整治燃煤锅炉90台,完成翔发电石等企业环保设施提标改造,清洁化改造燃煤小火炉、农村土炕1.3万户,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9天。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疏浚河道34.8公里,黄河白银段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白银热电公司中水深度处理及会宁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白银高新区、银西生物医药产业园、刘川新材料产业园、平川陶瓷建材产业园及7个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成,黄河白银段防洪工程顺利竣工。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治理及历史遗留含铬污染土壤治理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开展废弃伪劣农药和包装物危险废物监管。中央及省级环保督察、“绿盾”专项行动等反馈问题完成年度整改任务,中央环保督察转办群众信访问题办结率达到85%。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33.9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59%。

五、持之以恒夯基础、提品位,城乡面貌日益改观。扎实开展“三城同创”,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刷新城乡“颜值”。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加快道路、供排水、园林绿化等市政设施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全面运行,改造提升城市道路17条,市区北环路、银山路等主干道路全线贯通,城区路网主框架基本形成;敷设污水管网80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3.94%;长通公园、银凤湖公园改造完成,金岭公园西入口、市区东出口公园、金沟生态景观带等建设顺利推进,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9.6%。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推进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银西通用机场开工建设,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白银段、国道341线白银至中川一级公路、景泰至中川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国道338线景泰至天祝二级公路建成通车。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维修改造老旧小区1503栋470万平方米,实施棚户区改造5267户,新改建公厕380座。乡镇垃圾转运场覆盖率达到88%,行政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78%。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59个,新改建卫生厕所1.8万座。建成清洁村庄177个,大水?村和顾家善村、龙湾村分别被评为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文明创建蔚然成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市容市貌治理、礼让斑马线和文明志愿服务等活动,狠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1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3户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2个志愿服务团队获得全国“四个一百”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荣誉称号。

  六、凝心聚力解民忧、惠民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全年用于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5.33%,比上年提高18.69个百分点。省市确定的民生实事全部落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769元、9927元,分别增长7.8%、9.6%。就业创业稳步扩大。城镇新增就业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5%。支持高校毕业生、残疾人、返乡人员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亿元。教育事业全面进步。投入4.55亿元,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薄改与能力提升、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等项目340个,新改扩建校舍15万平方米。全市高考一本上线人数4885人,创恢复高考以来最好成绩。社保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低保指导标准提高8%,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达到城乡低保标准的1.3倍。城乡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82%和72%。全省规模最大的白银市社会组织双孵化中心建成投运。医疗服务不断提升。市医疗集团组建运行,市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开工建设,市第三人民医院科室楼、景泰县中医院门诊楼、平川区中医院完成主体工程。开展白银智慧医保和慢病药品配送平台建设,全面启动社保卡就医结算功能,16家定点医疗机构接入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文体事业得到加强。全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100%,红西路军景泰组成纪念园开园,平川小川瓷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滑轮试点推广城市,白银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成为备战北京冬奥会场地之一。乒乓球省队市办成效明显,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荣获金牌1枚。新建基层体育健身工程66个。重大风险有效防控。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2.02亿元,争取新增政府债券资金32.53亿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14.16亿元,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处置,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8.84%和2.35%。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治理,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有序推进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体系和“明厨亮灶”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妥善处置群众信访诉求,一批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有效化解。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涉恶犯罪集团和团伙47个,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69件。不断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我市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2人分别荣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和“全国自强模范”称号。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靖远县、景泰县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会宁红军会师旧址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一年来,我们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守正笃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重要事项主动请示报告。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5件、政协提案161件,办复率100%。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市政府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更加健全。规范公共资源交易,为财政增收节支2.4亿元。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强化审计监督,政风持续好转,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统计调查、妇女儿童、地方志、红十字、公积金、供销、气象、人防等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银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中央、省在银单位,向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白银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稳不忘忧,好中知难。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运行上,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牵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上,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农业产业链条短、品牌化程度不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成发展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任务紧迫。创新发展上,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高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创新资源协同作用发挥不充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亟待提高。生态环境上,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黄河流域白银段生态基础比较薄弱,“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任务艰巨。民生保障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需持续用力,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还有不少差距。营商环境上,部分政府工作人员能力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要求,作风建设仍需持续深化,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将正视问题、直面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20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快速响应、闻令而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强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4名确诊病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一线医护人员“零感染”,49名援鄂医疗队员平安归来,全市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各位代表,为把疫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我们因时顺势调整工作重点和应对举措,进一步抓实抓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着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重点项目有序推进,32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市列重点项目开复工率达到82.2%。工业生产明显恢复,制定并落实支持企业复工复产30条政策措施,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率达到98.1%。城乡环境持续改善,集中开展“四抓四促”城乡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清理垃圾36.2万吨,拆除各类广告牌匾“牛皮癣”4.4万处、破旧房屋1.1万处160万平方米。市场消费不断复苏,开展以“自由呼吸·拥抱春天”促进消费为主题的“三品三购三休闲”系列活动,进一步活跃消费市场,一季度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亿元。返校复学稳步进行,除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外,其他学校已全部顺利复学复课。脱贫成果巩固拓展,集中开展“五盯紧五整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会战,鼓励扶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就业扶贫,扶贫车间复工108个,新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746个;及时调运各类农资36.8万吨,切实保障春耕生产。在这场严峻的战“疫”中,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工作岗位,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抗疫,公安民警驻守卡口严防死守,社区网格员定点值守精准管控,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自发踊跃捐资捐物,各级各部门联防联控,全市人民群防群治,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为“十四五”发展谋思路打基础的重要一年。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运行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质没有变,我市发展与全国、全省一样,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政策机遇看,我国新一轮更大力度支持西部发展、推动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正在加速释放,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提升了白银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从自身发展看,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两区四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必将进一步激发我市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交通区位优势、黄河水资源优势、大工大农产业优势在白银交汇叠加,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必将呈现更强的发展韧劲,迸发更强的创造活力。我们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这些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精准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和复工复产各项举措,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加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根据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安排,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加大“六稳”工作力度,扎实做好“六保”工作,着力打造“两区四基地”,更加注重固强补弱,更加注重培植动能,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系统治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上下达的控制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全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持续扩大投资规模,以精准有效投资对冲疫情影响,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更快更多增长。

  突出重点加快项目建设。对接省上项目建设“四百机制”,继续推行项目投资清单管理制和市级领导包抓责任制,组织实施5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422个,完成投资268.5亿元。全力支持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国网白银通用机场建设,景泰至中川高速公路、国道341线白银至中川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做精做细项目前期,谋划推动环海中铁路、白银南经皋兰至兰州站高铁、国道341线辘辘坝至白银段、省道35线景礼高速景泰至靖远段、靖会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省道103线沿黄快速通道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紧盯中央和省上政策取向和投资方向,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全市的发展思路、工作目标、重点任务,特别是在乡村振兴、交通水利、生态环保、公共卫生、“新基建”、社会民生等领域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为长远发展攒足后劲。

  千方百计抓好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全员参与的招商引资机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十大生态产业和“两区四基地”建设,聚焦世界和国内500强、行业100强等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驻外招商、产业链招商,力争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突破。抢抓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产业转移机遇,延伸招商合作触角,抓好产业承接,提高项目落地成功率。强化跟踪服务意识,为来银投资的企业项目提供一站式、全程式、保姆式服务,全面兑现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8%以上。

  下大力气破解融资难题。积极争取国家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等七大领域的专项债券支持,以及在公共卫生设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等六个方面的新增投资,突破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瓶颈。全面落实支持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实省政府出让国有资源资产和资产证券化补充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的措施,争取省政府设立的基础设施、产业基金在白银落地。

  二、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决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全力消除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对未脱贫的1.06万贫困人口、6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实现所有贫困户、贫困村高质量脱贫出列。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健全完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体系,大力开展消费扶贫、电商扶贫,帮助农户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难题,防止农产品积压滞销,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扎实推进“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5+1”巩固提升行动和“五盯紧五整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会战行动,全面落实教育、医疗、住房等扶贫政策,持续巩固控辍保学成果,进一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水平,及时改造新增危房,充分保障稳定水源和干净水质,切实兜住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底线;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培育发展,加快完善安置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定点扶贫,更大力度争取产业合作、劳务协作、资金支持和人才交流。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返贫监测预警,注重对“摘帽”县和脱贫户后续扶持,加大对1733户边缘户和1931户脱贫监测户的扶持保障力度,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提供帮助,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认真做好迎接国家普查工作,强化脱贫攻坚问题整改,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以打造黄河上游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区为统揽,加快发展以设施蔬菜、高原夏菜为主的瓜菜产业和以苹果、枸杞、文冠果为主的果品产业,新增蔬菜2万亩、林果1万亩、中药材1万亩,稳定发展以牛、羊、猪、黑毛驴等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不断壮大特色农业规模。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推进中天羊业、阿西娅、新希望等全产业链项目尽快发挥效益,加快肉羊养殖加工、生猪养殖加工、高效设施蔬菜、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园建设,发展龙头企业60家、规模家庭农场200家,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创建靖远县和景泰县水肥一体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9%以上。狠抓品牌培育提升,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做精做美靖远羊羔肉、会宁胡麻油等农产品品牌,“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量达到324个。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建立以邦农为枢纽的产地集配中心、以福门综合农贸市场为集群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力争每个县区新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中心2个以上;继续实施农产品“出省入京”工程,畅通农产品物流外销渠道,年外销农产品稳定在200万吨以上。深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强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推广运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加快实施“三大革命”和“六大行动”,创建清洁村庄237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分别达到80%、75%和65%以上。依托靖远县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县和会宁县河畔镇、景泰县喜泉镇三产融合强镇,打造沿黄、沿国省道、沿高扬程灌区、沿景郊周边风景线,建设田园综合体和乡村特色小镇10个。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三、紧盯高质量发展不松劲,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以建设循环化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特色新材料产业、煤炭储运交易转化“四基地”为重点,抓实抓细十大生态产业和重大示范性工程项目,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工业技改项目,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节能环保产业,支持银光公司开展生产线配套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推进白银公司绿色选矿药剂、东方钛业资源综合利用、昌衍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及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项目。清洁生产产业,完成白银公司湿法炼锌渣综合回收及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抓好靖远煤电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甘肃西部恒生60万吨废铅酸蓄电池、甘肃亿成重金属废物资源无害化处置等项目。清洁能源产业,实施靖煤集团白岩子矿井及选煤厂、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白银新能源、白银至天津“陇电入津”重大新能源基地、刘川新材料产业园智能化增量配电、银东精细化工产业园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等项目,不断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比例。

  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瞄准前沿领域,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数据信息产业,依托“云光慧企”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上云上平企业20家;实施白银公司铜冶炼生产消耗智能优化管控平台、银光公司军民融合智能工厂项目,加快鑫海成大数据中心、云芯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器建设,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产业,推进大象能源5000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郝氏碳纤维产业园一期达产达标,实施阿尔法、康奇、华实生物、伊博化工等原药及医药中间体项目,建设省级有色金属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发展省级质量优秀品牌企业2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军民融合产业,推进甘肃中山管业微纳米涂层材料、银光公司5000吨特种PC生产装置、白银雪松民爆产业园等项目,积极创建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融入沿黄四市州旅游联盟,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链条化、全域化发展。做好黄河石林5A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快黄河石林休闲体育公园、大敦煌影视基地建设,实施《黄河之上·多彩白银》数字化升级,深度挖掘索桥古渡、鹯阴古渡、黄河石窟、长城遗址等历史遗存文化内涵,推进黄河文创产品开发,打造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运用红军会宁会师、西路军西征等红色资源,建设长征国家纪念文化公园,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叫响白银红色旅游品牌。以花村·顾家善、小黄湾古村落、大沟深处杏花村·厍弆、东湾高效农业观光园、大水?石头部落等为载体,推动形成集采摘体验、休闲观光、民俗民宿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完善旅游设施配套,抓好大景区游客集散中心、智慧旅游平台、旅游厕所等建设,逐步开通市县城区至乡村旅游热点公交车,不断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5%和20%以上。

  提档升级商贸物流产业。扎实开展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快白银综合物流园、智慧城市物流配送中心、银西商贸物流园集群、高新区集中性危化产品物流园和景泰物流仓储汽配园建设,不断提高全市物流智能化、现代化水平。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抓好平川忠恒商贸中心、会宁甘富果业3000吨果蔬保鲜库冷链物流、靖远智慧综合农贸市场等项目,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配送体系。采用政府和市场多元化投入方式,大力发展养老、家政、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态,繁荣发展夜间和假日经济,加快释放因疫情抑制、冻结的消费活力。

  四、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让绿色成为白银发展最厚重的底色。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白银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白银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

  突出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绿洲”的布局,高标准编制《白银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白银人民的幸福河。抓好黄河及祖厉河、金沟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引洮二期会宁农业灌溉、靖远刘川节水高效农业管网二期、永泰川灌溉饮水等工程,谋划推动实施黄河之滨十大名镇、湿地修复保护、盐碱侵蚀区治理等重大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33万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20平方公里,确保黄河长久安澜。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完成白银公司第三冶炼厂等企业环保设施改造,实现重点企业污染排放达标;推进城乡冬季清洁供暖,实施城区煤改气、煤改电及洁净煤替代工程,完成小火炉、农村土炕改造任务;强化秸秆焚烧监管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淘汰老旧机动车2100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3%以上。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涉水企业管理,加大入河排污口排查,开展乡镇“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实施重点建制镇污水收集工程,完成靖远和景泰城区污水处理厂改造,确保流域水质稳定达标。抓好重金属污染专项整治,加快银光公司大河沟土壤污染治理,做好历史遗留采选尾矿、冶炼废渣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快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受污染土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继续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抓好农田林网、城郊大环境绿化、天然林缘区人工造林、村镇绿化美化、通道绿化景观建设、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完成营造林(种草)32万亩以上。严格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坚持以封为主、封造管结合,实现沙化和荒漠化程度“双减轻”。实施生态移民自然恢复工程,对移民迁出区采取封禁育林等生态修复模式,提高植被覆盖率。

  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倾力打造白银“双创”升级版。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壮大创新主体,厚植创新活力,筑牢现代经济体系战略支撑。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优势科技资源和创新服务向企业聚集,实施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在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科技中小型企业10家。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转化科技成果25项。培育发展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扶持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加快成长,新招孵企业30家以上。

  用足用好各类创新要素。加强与“中字头”科研机构、省部院校的互联互通,组建清华大学信息高端材料研究院、白银中科绿色材料创新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白银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成立市工业研究院、稀土研究院、锂产业研究院,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以上,带动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水平。加强科技大市场运营管理,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7亿元以上。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35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4件。

集聚各类创新人才资源。深化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计划,培育引进一批尖端科研团队、高素质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人才服务保障,着力解决高层次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新建人才公寓108套,营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让白银成为创新的蓝海、创业的热土、创客的乐园。

  六、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激发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定不移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更大的魄力、更实的举措推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拓展发展空间。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降本增效改革,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落实好电价、直购电交易等改革举措,切实降低企业用能用地用工、物流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实现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实质性下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地三权分置、农地三项制度和农村三变“三项改革”,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力争全市70%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制,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全面落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和复工复产的政策措施,把政策“温暖”和惠企“礼包”直接送达企业。组织开展“金政企”对接活动,积极争取省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以商标、专利、科研成果等知识产权抵押融资,不断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继续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确保无争议欠款应偿尽偿,再解决一批涉企历史遗留问题。关心支持企业家成长,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让民营企业家心无旁骛办好企业。

  争创一流营商环境。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医保、社保、公积金等高频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全流程、全覆盖”改革,建成全市统一的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持续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和“减证便民”行动,组建政务事项帮办服务团队。深化“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加强信用监管及联合惩戒。实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让企业和群众为营商环境打分。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的合作交流,积极融入甘肃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中欧、中新南向互联互通。主动融入兰州西宁城市群、兰州白银都市圈,加强与兰州、西宁等城市的务实合作,力争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区域协同发展等领域取得有效进展。加强中欧国际货运班列货源组织,实现“白银号”班列常态化运营。组团参加进口博览会、敦煌文博会、中医药博览会等交流活动,加强白银特色产品宣传推介,让白银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伙伴网越来越广。

  七、坚持建设管理并重,着力塑造有颜值有活力的城市新形象。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科学规划、精心建设、精细管理,做强功能、做深内涵、做优品质,努力把白银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以精品标准推进城市建设。编制完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和资源配置能力。积极谋划高铁经济,加快白银高铁南站站前广场及配套设施工程建设,打造城市新窗口。提升城市通行能力,新改建郑州路、西环路、天津路等城市主干道路12条,建设公园路十字人行天桥。加强城市绿化美化,推进市区东出口综合整治、金沟生态景观带工程,高标准实施北环路西延段、银山路等道路绿化,加大开花、彩叶、冬绿植物种植力度,推动城市绿化向多彩化、艺术化发展。优化建筑风格个性设计,实施街道两侧建筑外立面整治工程,让城市更加靓丽多彩。

  以更高要求建好新型城镇。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实现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提升“三县一区”城市品质内涵,会宁县围绕打造红色旅游名城,抓好钟鼓楼广场、圣地公园、长征路改造提升等项目;靖远县围绕打造陇上黄河明珠,做足做活山水文章,加快靖乐渠环境治理、海昌黄河文化商业街、福门花海公园等建设;景泰县围绕打造魅力活力之城,实施好东环路拓宽改造、景中高速辅道、小龙山公园等工程;平川区围绕建设西部陶都,改造提升人民广场、铁路广场,加快推进忠恒桃花源教育颐养小镇建设及兴平路、陶瓷路、黄峤路等路网工程,让每一个县城都各美其美、幸福宜居。依托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打造以沿黄、沿高铁高速干线为架构的新型城镇带,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基础配套功能;加快推进平川高铁生态新区和靖远高铁小镇建设,着力打造集交通、商业、休闲娱乐、特色旅游为一体的高铁服务功能区。

  以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管理。巩固扩大“三城同创”成果,严格执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治理,抓好占道经营、户外广告、背街小巷、小区物业专项整治,引导建材销售、餐饮服务、蔬菜批发“划行归市”,积极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营造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城市环境。统筹管理城市公共停车资源,增加商铺、餐馆、超市、小区等周边道路临时停车点,缓解停车难问题。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5G技术在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智慧产业等领域的应用实施,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完善援企稳岗、扩大就业的政策体系,加大贫困劳动力、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支持力度,全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8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依法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调整优化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和医药服务管理,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扎实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教育。加快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融合发展,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短板,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使用,用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甘肃明德职业技术学院、平川职业技术学校。实施薄改与能力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抓好景泰县一中整体搬迁、会宁县新北小学等项目,新改扩建校舍110万平方米,努力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继续补充中小学校教师,培养引进一批教学名师。

  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认真总结疫情防控经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区域综合医改和现代医院管理试点,加快白银医疗集团、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和白银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实施市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靖远县医院整体搬迁、景泰县疾控中心等项目,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努力让群众少得病、不得大病。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推进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完成明长城等重点文物修缮工程。抓好基层数字图书馆、智慧广电、市县融媒体中心建设,鼓励文艺创作,打造文艺精品,讲好白银故事。加快白银国家冬季训练基地、白银区公共体育场建设,全力支持乒乓球省队市办,积极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和第十五届省运会,努力申办世界杯乒乓球比赛等高水平赛事,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保持扫黑除恶强大攻势,推进“雪亮工程”和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提升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完善法律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完成“七五”普法。用足用好新增政府债券资金,有序化解隐性政府债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快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强化道路交通、危化品、煤矿和非煤矿山、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整治,有效防范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监管,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深化双拥共建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各位代表!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们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勤俭节约,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把节省下来的财政资金,更多用于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从群众身边小事、急事、难事做起,集中力量办好10件民生实事:(1)继续实施百名创客引领计划。(2)实施“一村一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3个。(3)建设城乡一体化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体系。(4)为87家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各购置智能雾化治疗台1套。(5)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65个,建改户厕2万座。(6)对13种“一县一(多)品”特色农业险种进行奖补。(7)为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公益性岗位专业服务专干。(8)改善40所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照明条件。(9)实施棚户区改造5086户。(10)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263栋。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政贵在行,事成于实。我们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着力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秉持依法行政的工作理念。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履行职责,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能力。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和司法监督,虚心接受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充分发挥审计、统计监督职能作用,让行政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发扬敢于担当的实干作风。强化责任担当,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抓好本级带下级,敢啃硬骨头,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狠抓工作落实,践行“一线工作法”,说干就干、马上就干、干就干好。改进督查方式,推动相关部门督查考核结果互认互用,总结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好做法,充分利用大数据、智慧白银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督查效率和质量。加强奖惩运用,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创造愿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审批监管、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持续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继续精文简会、规范检查考核,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加强党风廉政教育,让广大公务人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公仆本色。

  各位代表!不忘初心方能继往开来,牢记使命才能成就梦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白银、共圆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