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6 19:42   责任编辑:www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1月19日在
镇江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镇江市人民政府市长 徐曙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江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打赢收官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2020年是镇江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圆满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一)决胜大疫大汛考验,经济运行稳中向好。2020年,我们经受了艰难困苦的历史大考。面对严峻疫情,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筑牢疫情防控严密防线,用不到半个月时间实现确诊病例“零新增”,随后一个月内实现12名确诊病例治愈清零,交出了“全省确诊病例最少、无新增病例持续时间最长、农村地区唯一没有确诊病例”的优异答卷。与此同时,我们派出4批共77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为全国抗疫大局作出了镇江贡献。面对疫情严重冲击,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全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及时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经济发展实现“V”型反转,市场信心持续回升,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好于预期,省对市高质量考核68项绩效评价指标中,预计52项进入全省前十,其中17项进入全省前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20亿元、增长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1.7亿元、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1023.8亿元、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4572元、28402元,增长3.5%、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面对江、河、湖齐涨的复杂汛情,众志成城、科学应对,全市共组织10万人次巡堤、5000余人抢险,紧急转移安置6099名受灾群众,实现未决一堤、未伤亡一人。
(二)高举产业强市大旗,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把产业强市作为“一号战略”强力推进,建立领导挂钩、现场观摩、考核讲评等机制,营造出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项目招引成效显著,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27.3%、64.5%,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9个,更有润州的阿里•和润数字产业园、京口的微软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世界级企业投资的新兴产业项目落地。项目建设推进有力,省市重大产业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新招引项目当年开工率达40.6%,镇江新区签约项目及签约落地率创历史新高,总投资50亿元以上的国药医疗器械产业(丹阳)基地等大项目开工建设,扬中的蜂巢易创产业园正式投产,丹徒的北汽麦格纳新能源汽车实现量产。创新动能稳步增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33家,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1家,镇江高新区的丹佛斯全球研发中心获批省级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江苏天工工具有限公司荣获省长质量奖,镇江奇美化工有限公司年度纳税额突破10亿元;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8.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6%、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65%,位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21位,镇江高新区创成首批国家级“双创”特色载体。
(三)补齐短板弱项,“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效。打好“三大攻坚战”、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是党中央部署的政治任务,更是自身补短强弱的现实需要。针对金融及债务风险,我们采取遏增量、调结构、降成本等措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量和成本“双下降”,风险得到良好管控,市场信心越来越强,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句容、扬中获评金融生态优秀县。针对防污治污和长江大保护,全面压实责任,坚决落实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具体措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完成整改,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首次达到100%,污染地块土壤治理有序推进,长江禁捕退捕、长江干流岸线清理整治、“三无”船舶整治、水上过驳取缔、两岸造林绿化等任务全面完成。针对脱贫攻坚,在巩固脱贫成效、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的同时,帮助对口帮扶地区全部实现了脱贫。针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市上下拿出超常规力度和举措攻坚破阻,“一年小灶”圆满收官,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居住环境更加优美,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顺利完成,共改造16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5.44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城乡污水管网覆盖面稳步提升,农村“厕所革命”、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取得明显成效,市域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交通优势更加彰显,连淮扬镇铁路镇江段、五峰山大桥建成通车,大港南站投入运营,丹徒站综合枢纽建成;交通出行更加便捷,谷阳路及跨铁路桥通车在即,双井路、宗泽路等断头路、瓶颈路扩容贯通,市区至辖市直达公交通车运营。区域联动更加紧密,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成功在我市举办,G312产业创新走廊规划建设顺利,官塘创新社区管委会揭牌运行,与连云港共建省级创新试点园区正在积极筹备。城乡融合更加深化,“万企联万村”联建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乡村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成效喜人,句容进入全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前列。
(五)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加速迸发。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放”的方面,新取消、下放市级权力事项391项,百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健全减税降费、援企稳岗政策和资金直达等机制,全年降低企业成本107.7亿元;“管”的方面,推行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失信联合惩戒,严重失信企业数量首次实现下降;“服”的方面,组织多场企业家早餐会、座谈会,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尽力而为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帮助近千家企业修复信用。营商环境的优化,激发出创新创业活力,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长12.8%。推动对外开放向高水平发展,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市排名跃升17位,完善“外商投资一卡通”政策,对外投资额增长104.5%,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高于全省平均24.7个百分点,“信保+再贷款+出口贷款”模式入选商务部典型案例。
(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生活稳步改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74.7%的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民生支出增长7.3%,十项民生实事顺利完成。出台稳就业和促进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稳就业工作受到省政府表彰。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保持增长。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医保目录新增药品平均降价60%以上,市级医疗保障四级服务体系做法在全国推广,省级卫生村实现全覆盖,蝉联全国卫生城市。粮食稳产、生猪复产目标全面完成,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食品安全保障有力。公共服务持续改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例、教育现代化建设等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特别优秀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通过验收,获得“中国醋都•镇江”城市品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京口试点受到国务院人普办通报表扬。用心用情、依法依规化解了安置房权证办理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积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公众安全感超过98%。
一年来,我们唱响争先进位最强音,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市域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干部精气神明显提振。司法行政、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外事、对台事务、港澳、侨务、行政学院、人口计生、机关事务、文史、档案、地方志、防震、气象、供销、科普等工作取得新成绩,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会、红十字、慈善、关心下一代、见义勇为等事业取得新进展,国家安全、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人民防空、援藏援疆援陕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成绩殊为不易!这是在一季度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取得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市委、市政府果断按下“暂停键”,全市经济一季度下滑严重。这是在极为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取得的:疫情使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市也深受其害。这是在资源紧约束下取得的: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要素瓶颈制约趋紧,安全环保约束趋严。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全市人民没有退缩,通过艰苦努力,逆势跑出了增长上扬线。
各位代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过去五年,是我市经济发展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的五年,是城乡功能日臻完善、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持续提升的五年,是生态文明特色彰显、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的五年。“十三五”期间,“经济强”的基础更加厚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7%,工业应税销售年均增长7.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万元。“十三五”期间,“百姓富”的感受更加明显,70%以上的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十三五”期间,“环境美”的底色更加亮丽,单位GDP能耗下降19.5%,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创成全国海绵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十三五”期间,“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识更加鲜明,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和“长安杯”荣誉称号,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公共安全感稳居全省第一。“十三五”期间,创新创业的活力更加丰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纵深推进。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是坚持以新思想定向领航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镇部队、在镇单位,向关心和支持镇江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清醒看到,发展不充分仍是我市最大短板,产业基础不够厚实,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迫切;经济金融、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风险隐患,加快补强弱项、化解风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迫切;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与时俱进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治理现代化更加迫切。我们将强化问题导向,勇于担当作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尽心竭力干好工作,不负总书记嘱托、不负镇江人民期望。
开启新征程,“十四五”宏伟目标催人奋进
根据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市政府编制了《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纲要草案》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求,找准镇江在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任务中的责任和优势,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镇江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谋划了一批支撑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举措。
——“十四五”时期发展主要目标。共设置5大类32项指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速。
——2035年远景目标。以高于全国全省平均的速度、全省平均的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镇江很有前途”呈现更加生动的现实图景,人们心目中的“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跃然眼前。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着重抓好五个方面重点任务。
1.紧扣“双循环”,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新进展。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显著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速走在全省前列,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我市产业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
2.紧扣“高质量”,在强化创新支撑、推动产业升级上取得新进展。产业强市战略取得重大成果,主导产业能级显著提升,力争形成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持续壮大,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度持续提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成创新引领、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3.紧扣“高品质”,在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前提下推动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着力补好基本民生保障短板,脱贫攻坚成果更加稳固,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中等收入人群比例持续扩大。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健全,重大疾病防控能力有效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美丽镇江展现迷人风采。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推进,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乡村面貌焕发勃勃生机。
4.紧扣“高效能”,在统筹发展和安全、化解重大风险上取得新进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政府全口径债务管理进入更加良性轨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存量风险隐患基本化解,增量风险得到有效遏制。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显著提升,法治镇江和诚信镇江建设取得战略性成果,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高水平通过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验收。
5.紧扣“一体化”,在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协调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市域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初步形成“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发展布局,中心城区首位度显著提高。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等重大发展战略,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充分彰显,跨区域深层次合作不断扩大。
各位代表!进入新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深刻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一定能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如期实现“十四五”目标,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的城市愿景将可观可感,“镇江很有前途”将展现生动形象!
奋战起步年,新征程新开局蹄疾步稳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从今年起,我们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发展阶段。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巩固拓展争先进位良好态势,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制造业投资增长10%,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35%,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占比达到4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实际利用外资达到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实现稳中提质,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主要约束性目标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主要污染物减排、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PM2.5平均浓度、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完成省定目标,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严控较大生产安全事故,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综观国内外形势,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脆弱;镇江是“背着沙袋奔跑”,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压力依然较大,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同时更应看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蕴含百年未有之大机遇,国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经济运行逐渐恢复常态,国际社会普遍乐观地看好我国经济前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必将释放巨大内需潜力和强大创新动能;我市处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区,优势和机遇都很明显。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既要坚定发展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好继续打硬仗的充分准备,全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
今年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培育壮大新兴动能,厚植产业根基。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优化生产力布局。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现与“十四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有机衔接,启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立增量供地与存量盘活挂钩机制。全面完成市区征收拆迁地块扫尾,充分用好土地资源。二是整合提升开发园区。下决心整合省级以下开发园区,提升园区的整体承载能力,推动主城区产业园区加快向创新社区转变。加快园区改革创新,推动园区市场化建设运营,探索引进各类市场主体、专业机构运营的模式。三是培育壮大产业链群。聚焦全市主导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落实“链长制”,精准延链补链。聚力抓项目招引,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48个、总投资达到1200亿元;强力抓项目建设,省重大产业项目确保量质齐升,上半年实现全面开工,市重点产业项目当年投资额增长40%以上,健全招商评价机制,当年签约项目开工率超过35%;统筹抓项目布局,健全招商信息跨区域流转等机制,实行重大产业项目要素保障市级统筹,推动招大引强、特色发展。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培优扶强。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壮大百亿企业方阵。扶持中小企业提升基础产品、先进工艺、研发制造能力,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家。实施资本市场“扬帆”计划,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新增挂牌上市企业20家。二是推动数字赋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与各产业深度融合,组建市数据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和数字化供应链平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8%。三是深化国企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明晰功能定位,推进市属企业及其子公司重组整合、瘦身健体;提升运营水平,完成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化改造,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国有上市板块;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与债务管控、业绩贡献、资产盘活挂钩的薪酬分配体系,提升企业活力。四是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集聚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深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进旅游景区整合,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
强化科技战略支撑。一是建优创新载体。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提档升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完善创新孵化培育链条。二是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入围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00项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0家。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驻镇高校、院所等科研成果转化率。三是集聚创新人才。实施人才“镇兴”行动,建立人才分类目录,精准实施引才政策,重视蓝领人才培养,促进人才人口导入。四是营造创新生态。完善技术交易、仪器资源共享等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组织创新创业大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二)整体推进改革开放,释放优势潜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共建新发展格局,在融入国家战略中扬长补短、借势登高。
推动区域一体发展。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进程,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建设。一是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工建设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和346国道城区段城市化改造项目,推进南沿江高铁、宁句城际轨道交通等工程建设,江宜高速镇江段建成通车,加快扬镇宁马城际铁路项目准备。二是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推进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深化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合作。三是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联动开展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强跨界水体项目立项、入河排污口审批事前协调,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四是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共建一体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推动住房公积金“跨省通办”,实现社保、公交、文旅“一卡通用”。
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一是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千方百计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扩大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举办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打造“镇江夜美好”消费经济核心区。强化市场秩序监管,着力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二是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推进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和5G、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一城一策”调控,加强土地供应管理,统筹安置房、公租房建设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三是健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进铁、公、水、航有机衔接、集成发展。促进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大件运输等专业化物流发展,打通城乡物流“最后一公里”。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力度“走出去”,实施口岸中转落地、总部订单争取等专项行动,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工具,支持外贸企业全力保订单、保市场。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积极创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推动综合保税区全面对接江苏自贸区。更高水平“引进来”,落实促进利用外资政策措施,提升外资使用质量和效率,引进一批重大外资项目。
(三)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建设美丽镇江。把保护好绿水青山作为千秋大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一是加强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和“散乱污”企业。建立岸线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小散码头兼并重组,真正让“黄金水道”、“黄金岸线”释放“黄金效益”。二是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刚性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一企一策”推进沿江化工生产企业处置。加快建设环保公共基础设施,实施绿色制造节能工程,启动新一轮绿色工厂培育计划。三是坚持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及“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完善能源消费“双控”、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制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类犯罪,让生态红线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建设美丽宜居生活空间。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形态。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确定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控制引导,构筑特色鲜明的自然山水空间、历史文化空间、现代城市空间,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要素、配置资源、发展经济、提供服务的功能。二是持续提升城乡功能品质。实施城市更新、生态提升行动,继续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危房解危,补齐城市功能性短板,畅通城市微循环。推进美丽宜居住区(街区)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实施山体景观改造和滨水空间开发,让人们亲山近水,共享绿色资源。三是精细化推进城市管理。实施新一轮环卫市场化保洁,提升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实效。深化窨井盖、渣土车等专项整治,开展无商业广告示范街试点。优化道路交通组织,提高路网通行效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整合各类业务专网,健全数据共享机制,拓展“智慧镇江”移动政务服务功能,提供更多高效便捷的应用服务。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深化治气治水治废。开展空气质量达标管理行动,抓好挥发性有机物和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推动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落实河湖长制,开展“幸福河湖”三年行动,推动城镇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建成区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治理修复重点污染地块,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二是抓好长江大保护。持续推进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高质量完成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任务。组建禁渔护渔队,健全联动执法长效机制,确保长江“十年禁渔”一抓到底。三是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质量与价值挂钩机制,促进绿水青山更好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焕发乡村活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繁荣发展乡村经济。一是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落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开展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畜禽水产养殖,确保猪肉、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二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放大“戴庄经验”示范效应,推动粮、茶、果、花等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园艺基地建设。三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深化“万企联万村”行动,提档升级农业园区,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一是调整优化镇村布局。落实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因地制宜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开展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扎实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治理。深入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建立市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加强重要节点空间、公共空间、建筑和景观设计。三是加快公共服务下沉。增强镇(街道)所在地和中心村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覆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
深化农村重点改革。一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稳妥推进丹阳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实现形式,提升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管理能力。三是持续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推广参与式治理和契约式村规民约治理,巩固提升违建墓地专项整治成果,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五)保障改善民生,共创幸福生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继续办好民生实事,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一是全力做好就业工作。不遗余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强化企业稳岗支持,确保重点人群稳定就业。发展新就业形态,支持灵活就业,健全职业培训体系,深化“创响镇江”行动,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创业。二是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常态调整机制。全面做实基本医保市级统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关爱服务体系,安排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三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保持扶贫措施相对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支持在镇高校高质量发展。二是推进健康镇江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完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进普惠性托育、社区综合养老等工作,开展多样化全民健身活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三是繁荣文化事业。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镇江段建设,承办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实施“乡村文艺播种计划”,办好金山文化艺术•旅游节、民俗文化周等活动,优化公共文化供给。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扎实推进平安镇江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一是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抓实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工作,着力压降存量债务规模、优化结构;遏制债务增量,关紧“水龙头”,严格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生成、审批、竣工验收等流程,禁止国有平台违规举债建设非经营性项目;精细算好城市经营平衡账,杜绝超越财力安排支出。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等非法金融活动,稳妥推动“破圈解链”,维护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二是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接续推进“三年大灶”,聚焦危化品、道路运输、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和重大风险隐患,持续加大排查整治力度,推动安全生产形势全面稳定向好。三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打造更具安全感城市。开展信访积案化解专项行动,用心用情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持续巩固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慎终如始防控疫情。疫情远未结束,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得住才能放得开,放得开才能发展好。我们将绷紧思想之弦,筑牢责任之堤,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坚持“人物同防”,紧盯口岸管理、入境防控等关键环节,落细落实防控措施。全面提升疫情检测、流调、隔离、救治等能力,建设市传染病医院应急病房楼和示范发热门诊,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完善应急处置措施,筑牢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固防线。
(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治理效能。面对异常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各级政府要自觉以新思想定向领航,向新思想寻策问道,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增强政治能力,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效能服务型政府。
更大力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权责清单,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落实普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行的实施、评价、问责等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察和人民监督。
更实举措推进作风效能建设。强化担当意识、服务意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拓宽政企沟通渠道,落实纾困惠企政策,健全政策直达企业机制。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推进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优化线上线下服务,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落实首问负责、首办负责、一次告知、帮办代办、限时办结等制度,健全部门联办机制,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审批时限压缩50%、即办件率达到30%,打造“镇合意”服务品牌。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推行综合窗口一站式办理。
更高站位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锲而不舍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加强党风廉政教育,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严以用权,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严守纪律底线。厉行勤俭节约,坚持过“紧日子”,从严控制专项资金。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艰难险阻勇进者胜。只要我们忠于党的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挑战,迎来光明灿烂的发展前景。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奋发争先,坚决夺取“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胜利,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