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1年南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6-26 20:08   责任编辑:www

  2021年1月18日在南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2020年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下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大力实施“八项行动”,深入开展突破“难、硬、重、新”和“创新突破年”活动,凝心聚力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胜利。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2007.4亿元,增长0.3%;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46.1亿元、下降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8.2亿元、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1%;实际利用外资2.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2.4亿元、下降3.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92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57元、增长6.7%;城镇登记失业率3.38%;省上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任务全面完成。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早动员早部署,落实“疫情防控目标责任一张图”,创新推行“机关联乡村、联社区”机制,实行“大数据+网格化”管理,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密防线。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救治患者,20例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从首例确诊病例到实现本土患者清零仅41天,至今无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我们先后派出6批次68名医护和疾控人员驰援武汉、宜昌、香港,抽调干部33批272人次派驻福州、厦门口岸及代表福建派驻成都、上海口岸。抢抓机遇、抓早抓实,创新“机关联企业”机制,开展“战疫情、抓复工、促发展”活动,选派360名干部网格化服务905家企业,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课;累计减免税费55.5亿元,下达各类扶企奖补资金3.02亿元,圣农、元力活性炭、闽铝轻量化、华宇等481家规模工业企业逆势上扬;牵头发起“清新闽东北 健康武夷+”行动,举办“全闽乐购”南平促消费行动和全国郊野钓鱼大赛、中国龙舟公开赛等赛事,滚动投放5500万元消费券,带动民宿、餐饮等服务业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一季度大幅下滑基础上逐季回升,顺利实现正增长。

  (二)三大攻坚战取得丰硕战果。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政策扶贫,持续实施“五个一百”示范带动工程,深化挂钩帮扶机制,开展“民企带村”“百企帮百村”活动,提前实现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建档立卡贫困户60158人全部脱贫,346个贫困村全面退出,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摘帽”。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空气平均达标天数比例100%、空气质量保持全省第一;3条主要河流优良水质比例和123个小流域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均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着力打好防范重大风险攻坚战,积极化解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不良贷款率降至1.21%;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在省上核定限额之内。

  (三)绿色发展创新进一步焕发新活力。“三项创新”持续深化、逐步向系统集成推进。成功举办“两山”理论实践与创新高峰论坛,发布《南平市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探索研究报告》,“生态银行”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十大案例,顺昌“森林生态银行”、光泽“水美经济”列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武夷山水”品牌持续位列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前三;水利部水规总院以南平为样板的《水美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导则》正式发布。“四大经济”全面推进、成效凸显。实体经济逐步做强,三爱富氟新材料、泰盛纸业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南平工业园区、邵武金塘工业园区列入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3.3%、居全省第一,14家企业获评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等。数字经济迈出新步伐,围绕打造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成“福建智能视觉AI开放平台”“区块链服务网络城市节点”等新型基础设施。回归经济持续壮大,开展“机关联商会、党建促回归”活动,深入实施“六个一”工程,引进喜马拉雅等回归项目574个、总投资559亿元。夜间经济进一步激活,加快实施146个、总投资109亿元的“六夜”工程项目,打造夜游延平湖、建瓯建发商贸综合体、武夷山印象建州文旅商业综合体等一批精品项目。七大绿色产业加快发展、稳步提质。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产业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86%,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3.1%。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农业绿色发展全国先进行列地区,武夷岩茶列入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5家。累计接待旅游总人数、总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武夷山旅游股份公司重组上市步伐加快,9家企业获评省级最具成长性文化企业,获批创建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试点。

  (四)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蓄。深入挖掘释放行政中心搬迁红利,紧扣“两新一重”和南平发展“新三线”,高质量谋划一批重大项目,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152个,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09.36亿元、增长176%;新增“五个一批”项目1878个、总投资3389亿元,项目数居全省第三;5个县(市)先后6次进入全省“五个一批”正向激励综合考评前10名。持续开展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建阳新型卫材、建瓯闽北电商快递分拨中心、顺昌添裕生物新材料等项目开工,武夷山茶旅小镇会展中心、松溪康百赛新材料、光泽圣维兽用疫苗、浦城永芳合成香料等项目投产,武夷新区旅游观光轨道交通一期试运行。深化“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成功举办首届资管峰会、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茶博会、第四届食博会、第五届有机大会、第四届旅发会,引进深业生命健康中心、宝龙城市商业综合体等投资超5000万元项目475个、总投资933亿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75%,“一趟不用跑”占比81.02%,“三减一提升”中减次数、减时限、提升即办件占比等3项指标居全省前列。率先在全省推行线上“一件事”套餐服务,创新推广“e政务”、企业用水“三减一免”服务、企业供电“三零”措施、不动产登记“四合一”联动过户模式。企业开办实现“零成本”,新增市场主体10.2万户、增长150.2%。

  (五)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加大。争取省上出台支持武夷新区建设加快新南平全方位绿色高质量发展措施,行政中心搬迁后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邀请高水平团队,加快编制南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建阳中心城区概念性总体发展规划(2019—2070)、中心城区(建阳)建筑风貌设计导则。武夷新区中国农批南平云仓储中心、氢燃料电池设备生产基地等项目落地,智慧物流园、教育实训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职教园顺利开园。推进延平城区建设,宝武营、北门岭等示范社区和工业路一期改造基本完成,白炭黑及林产化工一体化、爱克太尔新材料、远驰科技等项目加快推进,产城融合态势日益凸显。县域城市功能持续完善。19个城市棚户区、91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一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加快实施,新改建城市道路147公里、地下管网531公里,新增绿道132公里、绿地101公顷、公共停车泊位3061个、公厕76座,城乡基础设施和品质风貌有效提升。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百日大会战和大战60天“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按照“一带N点”模式,结合水美乡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打造189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和2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六)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82%,2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社会事业持续协调发展。南平一中武夷新区高中部等项目加快建设,改扩建12所公办幼儿园,高考本科上线率62.32%,较2019年上升3个百分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共体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运营,策划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105个,1159个村卫生所完成一体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成功举办第四届市运会。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新建11所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4所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76个农村幸福院,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市通过验收。全面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低保覆盖面居全省前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1.97万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加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30元。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50元以上。新分配公租房1536套、保障4366人。城镇新增就业1.92万人。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涉黑涉恶案件深挖彻查力度,获评全省扫黑除恶工作先进单位。深化“四无”平安村(居)创建,完善高速高铁平安“六联”“综治进民企”等机制,打造“闽事理·接管通”信息化平台。全面落实房屋结构安全“百日攻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8.6%、100%。抓好防汛救灾工作,有力防御“7·8”强降雨。创新建设地灾防治指挥平台。第二十届省科协年会在我市成功举办。“七五”普法总结验收顺利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序推进。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港澳事务、老区库区、气象水文、防震减灾、人民防空、档案方志等工作继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不断推进,军政军民关系融洽和谐。

  (七)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积极践行伟大抗疫精神,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依法行政,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2件,修改废止行政规范性文件165件,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58件、政协提案269件,办复率100%。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发挥“大督查”“随手拍”等机制作用,深化“1+X”专项督查,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机关效能建设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锐意进取、创新突破,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五年来,我们持续加快绿色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创造性构建以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为目标,以选准做优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七大绿色产业为支撑,以全国首创的“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三项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为导向的绿色发展体系。全市GDP突破2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5.4%,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10%,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2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64家;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市,森林覆盖率达78.85%,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

  五年来,我们持续建设美丽南平,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举全市之力打赢“武夷新区决胜搬迁攻坚战”,平稳顺利完成行政中心搬迁。武夷新区开发建设累计投资超600亿元,延平新城、建阳西区生态城初具规模,53个总投资406亿元城市更新、旧城改造等片区开发项目加快实施,城市建成区面积新增3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4%提高到58.25%。5个县(市)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数量居全省第一。水美城市建设向水美乡村、全域水美延伸,建成645个美丽乡村,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7.69%,整治农村裸房3.7万栋。

  五年来,我们持续构建立体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南三龙铁路、衢宁铁路建成通车,铁路营运里程新增115公里、总里程达848公里。高速南平联络线、顺邵高速、武夷新区绕城高速、武夷山高速北城互通建成通车,乡镇便捷通高速项目和普通国省道提级改造工程加快实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115公里、总里程达1045公里,总里程居全省第一;农村公路建设与改造里程2092公里,居全省第一。武夷山机场迁建项目省空协议签订,闽江航道南平段整治工程完工,雷公口水库引调水工程通水。一批防洪排涝、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流域治理工程相继建成,供水、供气、电力、通讯等设施不断改善。落实耕地保护面积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全省第一,连续21年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五年来,我们持续攻坚破解难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坚持先谋后动、统筹推进,全力攻克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违规违法开垦茶山、竹筏工罢工、延平库区用电秩序、中心城区“脏乱差”、工程质量问题等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复杂难题,延平辖区内20条劣V类小流域全面消除,党政领导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考评连续三年优秀;库区用电秩序整治入选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20个典型案例;南平中心城市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五年来,我们持续抓改革促开放,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全面完成45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重点改革任务,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南平做法成为全国典型;719个有经营性资产村全部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7家市管国有企业,市属国有企业总资产1030亿元、增长28.7%,净资产408亿元、增长10.4%。科技特派员制度领跑全国,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7866人次,与高等院校组建科特派团队345个,建立利益共同体1055个,推广“五新”技术4000余项,带动农民增收55亿元。与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中科院STS项目落地实施18项。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闽东北协同发展区、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建设,南台融合持续深化。

  五年来,我们持续发展社会事业,民生福祉大为改善。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民生社会事业领域短板加快补齐,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覆盖。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达93.5%,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率达97.1%,公办高中达标建设率96.3%。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高于全省水平。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率达100%,农村养老设施覆盖率达90%。连续五届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各位代表,“十三五”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上,经过全市上下奋力拼搏取得的。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省直机关驻地机构,向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地部队,向关心支持南平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疫情给经济增长带来更大下行压力,部分经济指标未完成预期目标;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基础和产业链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实体经济仍然比较困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科技和人才资源特别是高端人才仍较匮乏,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城市功能品质还有待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有待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仍需深入推进。对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实施“十四五”规划,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各位代表,根据市委五届十次、十一次全会部署,提交大会审议的《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十四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到2035年基本实现全方位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按照市委今后五年“六个全面”的目标要求和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围绕打造率先实现碳中和示范城市目标,争当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锋”、绿色金融“示范”,打造绿色发展“高地”、美丽中国“典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南平篇章。

  ——今后五年,我们要把握新发展阶段,突出扬优势促超越。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准确把握我市向生态文明跨越发展的新方位,围绕绿色发展体系要求,加快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建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发展质量效益全面提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水平显著提升,七大绿色产业全面提质增效,“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深化,生态环境质量、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全省前列,努力在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上迈出重要步伐。

  ——今后五年,我们要落实新发展理念,精准补短板强弱项。坚持把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有效融合,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升;加快打造以圣农为龙头的食品加工、林产工业、旅游康养3个千亿产业集群,机电制造、新型轻纺、新型建材、氟新材料4个五百亿产业集群,以及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现代物流、教育文化5个百亿产业集群,新增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改善民生福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康南平基本建成,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平安南平、法治南平建设取得新进展,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今后五年,我们要融入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外双循环。全面落实省委“三个重要”布局和市委“三个关键”要求,推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体系优化升级,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构筑畅通“双循环”的新位势。聚焦“新三线”建设,在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等方面发力,立足闽浙赣交界中心城市的节点作用和对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通道优势,打造衔接“一带一路”、服务中西部及周边地区的前沿枢纽,发挥我市外出创业乡贤数量多、台港澳侨资源丰富等优势,让更多南平产品和服务走向海内外,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对台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今后五年,我们要拓展新发展空间,着力双驱动优布局。科学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构建“双核集聚、轴带引领、两翼腾飞”的城镇空间布局。把握城市发展红利释放期、产业人口集聚关键期,深入挖掘释放行政中心搬迁红利,把武夷新区作为新南平产业集聚、项目建设的新引擎和主战场,推动武夷新区、建阳区、武夷山市各类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高效集聚;持续推进延平城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人气商气集聚,促进产城人有机融合,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三、全力以赴做好2021年工作,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外贸出口增长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省上下达指标内;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8.5%;单位GDP能耗控制在省上下达的目标内。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7.5万吨以上。

  实现以上目标,必须严紧细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巩固疫情防控成果,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严防出现聚集性疫情,严防散发病例传播扩散,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坚持“人”“物”同防,严格落实境外及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入南人员闭环管理,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等检测和消毒,加强常态化核酸检测能力建设,落实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防护措施。做好应急物资和人员准备,一旦出现疫情迅速依法依规、科学精准划定风险等级区域和管控单元,疫情得到控制后及时调整应急措施。严格疫苗全流程管理,有序组织疫苗接种。各级各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使命担当,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抓紧抓实各项防控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我们要全面落实市委部署,按照“大美南平”建设活动要求,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一流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中科院STS合作平台,围绕我市产业需求,对接落实STS计划项目10个;依托武夷学院资源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对接落实产业重点项目15个。加快圣农、元力、南孚、永晶等研发中心建设,推动企业技术平台提升为产业(行业)共性平台。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和利用研究。推动圣农完成圣泽白羽肉鸡原种的新品种审定,加快新品种市场推广。积极推进百合种球繁育国产化。加快光泽华桥林场杉木第四代种子园及政和中国白茶研发中心建设。推动闽产高品质道地中药材灵芝规范化种植等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成果转化。

  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力争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20%,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鼓励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绿色产业发展和“卡脖子”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力争列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0个。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投资,力争“科技贷”放贷超2亿元。坚持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引进一批发展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继续发挥本地院校优势,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深化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高位嫁接引进“高精尖”短缺人才,建立300个科特派服务团和专业服务队,精准服务七大绿色产业和乡村振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选派1200名科技特派员,推动科技特派员与流通助理、驻村第一书记队伍融合发展,打造50个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积极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规范”福建省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完善利益共同体、“科特贷”、风险投资等保障机制,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

  (二)坚持做强实体经济,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链提升和产业基础再造。做大做强做优七大绿色产业,聚焦3个千亿、4个五百亿和5个百亿产业集群目标,细分梳理若干个优势产业链,围绕产业成长坐标,纵向上找准产业链上下游缺失环节,横向上理清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关联配套情况,制定产业地图、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清单、供应链断供风险清单,把补齐产业链短板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和企业中,持续补链强链延链,加强产业配套,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实施“培优扶强”行动,鼓励企业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和跨领域横向拓展,支持圣农向千亿规模,南铝、南孚、太阳电缆等企业向百亿规模迈进,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家。推动武夷山茶旅小镇、政和白茶城融合发展,加快打造茶叶集散中心和交易流通平台。

  大力实施增产增效行动。深化“百名局长帮扶百家企业”“机关联企业”活动,完善“政企直通车”平台,强化对困难企业、中小微企业精准帮扶,千方百计保护市场主体。加快103个年新增产值超2000万元的市级新增长点项目,以及170个总投资超600亿元的市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建设,力争重点企业产值增长8%。加快远翔新材料、龙竹科技等企业上市进程。落实建筑业企业增产增效政策,力争建筑业产值增长11%,综合甲级建筑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每个县(市、区)新增1家施工总承包甲级企业。

  加快标准化园区建设。推进邵武氟新材料专业园、建阳经济开发区创业园二期等23个、总投资247亿元项目建设,完善16个工业园区检验检测、职业技能提升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力争年度投资超50亿元。进一步明晰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统筹好产业布局,引导园区往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推进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创新,优化“园区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开展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处置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专项行动,力争完成20%处置任务,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亩产效益。

  着力强融合促转型。发展数字信息产业,培育“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标杆,深化智能制造企业试点示范,滚动实施96项重点技改、80项市级“两化融合”项目,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力争技改投资增长15%,新增上云工业企业100家。推动先进制造业与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三)坚持积极扩大内需,激发经济内生动力

  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建设。加快推动武沙高速、上浦高速动工,积极推进温武吉铁路、昌福(厦)高铁、浦松高速、武夷山机场迁建、区域通用机场等项目前期,开展衢州至南平高铁项目规划研究,构建对外大通道。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武夷新区芹口智慧物流园和光泽金岭仓储冷链、邵武公铁港多式联运等专业物流园建设,引进“四通一达”等知名快递企业在南平设立区域快递分拨中心,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集聚。加强与北京东城、上海临港、深圳前海等合作,主动融入福州东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福州都市圈建设,推进闽东北区域协作,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和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建设。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深化“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围绕“两新一重”和“新三线”,谋划实施一批有利于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补齐民生短板、推动绿色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新谋划亿元以上项目500个。落实领导挂点重点重大项目机制,全力推进486项省市重点项目。加速南平市大数据中心、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示范基地等60个新基建和城乡供水一体化、乡镇便捷通高速等54个老基建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60个社会民生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泰盛纸业、三爱富含氟聚合物及配套原料生产等232个超亿元产业项目。

  加快消费扩容提质。顺应消费升级需求,发挥武夷山“双世遗”和国家公园品牌优势,持续举办武夷山国际马拉松赛、全国性龙舟赛、郊野钓鱼大赛等品牌赛事,加快武夷山智慧旅游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打造一批“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的全域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康养+”新业态,深化文旅、茶旅、体旅、食旅融合发展,持续打造武夷山世界级生态旅游景区、千亿旅游康养产业集群。继续开展“全闽乐购”南平促消费行动,举办年货节、美食节和展示展销活动,激发消费潜力。鼓励大型工业企业实行产销分离和引进上游供应商来我市设立分销中心,力争新增100家限上商贸企业。推进6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鼓励通过农村淘宝、线上直播等形式,带动优质产品卖向全国、全球。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丰富节假日和夜间经济产品供给,带动住宿、餐饮等行业增长。

  提升精准招商实效。用好厦洽会、进博会、两岸企业家峰会和资管峰会、茶博会、食博会、有机大会、旅发会等平台,发挥我市龙头企业、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作用,紧盯上下游产业链缺失环节和产业龙头配套情况,强化“一把手招商”“以商招商”,力争新引进总投资超5000万元项目400个,项目开工率超60%。大力发展回归经济,充分发挥侨资侨智等重要力量作用,引导在外优秀乡贤回乡投资兴业。

  (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产业、绿色项目识别体系,深化政银企合作,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动绿色发展。持续办好第二届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以点带面推行零基预算改革,加强“四本预算”统筹衔接,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共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实施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推进DRG付费国家试点;加快推进公共卫生领域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试点,有序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建瓯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建设。

  深化推进“三项创新”。提升“武夷品牌”价值力,精选茶叶、粮油、果蔬等特色产品,扩大标准化种植规模,建设一批集检测、包装、仓储、物流、电商于一体的“武夷山水”品牌园区,强化宣传营销、品牌维护,提升市场占有率和溢价率。系统推进、扩面提升“生态银行”试点,培育壮大“生态银行”公司,通过资源规模化整合、资本运作、项目导入,推动林、竹、水、田等资源持续利用变现。加快发展“水美经济”,培育发展亲水旅游、临水康养、滨水体育等涉水新业态,丰富投融资模式,打造水美产品全产业链条。同时,以政策、科技、资金助推“三项创新”系统集成、有机融合,力争打造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

  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深圳、上海等营商环境样本城市,最大限度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实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压缩至65个工作日以内,纳税缴费时间压缩至120个小时以内,不动产抵押登记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推进“一事一次办”便民套餐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市县通办、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完善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包容审慎监管。

  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通道建设。全方位融入“一带一路”,加快“万里茶道”申遗,推动闽西欧班列开通。推进跨境贸易,组织企业参加网上广交会、东盟经贸推介会、非洲市场推介会等,支持竹木制品、绿色食品等重点生产性企业扩大出口。

  深化南台融合发展。开展“台胞台商服务提升年”活动,提高“台胞台企服务窗口”、数字“第一家园”等平台实效。推广“以台引台”招商模式,加快推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武夷新区同心进口商品保税仓等项目建设。推动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鼓励台湾青年团队参与闽北乡建乡创、工业设计研发等。持续办好海峡论坛南平分会场活动,促进南台文化交流。

  (五)坚持推进城乡融合,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水美城市”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6大提升工程和10大样板工程;继续优化市区管理体制,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建成智慧城管平台,实现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启动国家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三城同创”,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全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注重产、城、人融合,处理好职、住、服综合平衡,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功能混合、组团发展,统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化重点区域、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加快推进月亮湾片区、赤岸片区、新岭片区开发建设。重点推进商务CBD、金融CBD、云谷二期、体育中心项目及市政路网建设,加快打造万达广场、武夷山水城等高端商圈和特色街区。加快武夷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推进新能源产业园、武夷智谷软件园、教育培训产业园、智慧物流园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实施人口落户零门槛,积极稳妥推进行政中心搬迁后续工作,加快人气集聚。推动武夷新区与建阳区、武夷山市同城化发展,加快推进童游大道西延段、双龙东路、塔山大桥改扩建、新机场快捷通道等项目,实现将口水厂对武夷新区和建阳城区供水全覆盖。加快原省道303南源岭至兴田段提级改造等项目,启动崇阳溪产业景观带规划设计和部分节点项目实施,推动武夷新区至武夷山景区、度假区公交同城化。持续抓好延平城区建设,坚持老城补短板、新城强功能,加大东坑岭、南纸、大家厂、高铁片区开发力度,加快推进延平新城产教城融合发展、南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延平港区洋坑码头及港后配套区和新港路二期、九峰山路等项目建设,促进新老城联动发展。加快县域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实施7大类城乡民生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提高乡镇污水设施市场化建设运营水平,改造老旧小区3.2万户,新改建城市道路120公里、绿道130公里,雨水、污水、供水、燃气等市政管网480公里,新增城市停车泊位2000个,新建提升公园绿地100公顷。县级市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县级城区至少建成1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结推广农文、农旅、农工、农商融合的产业振兴模式,按照“点上出精品、线上有美景、一带一主题”思路,重点打造12个省级特色乡镇、110个省级试点村,新建2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实施400个乡村振兴项目,推广“圆梦村”试点建设经验,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加快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围绕构建“全域绿色食品”发展格局,深化开展“两减一禁”农业绿色行动,各县(市、区)至少打造1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食品加工园区,打造笋竹、粮油、茶叶、食用菌等4个现代农业百亿产业,力争绿色食品生产面积突破150万亩。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80万亩以上,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以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注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快改善乡村电网、物流等基础设施,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河道疏浚整治和水美乡村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组织好新一轮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农村宅基地和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强化高铁、高速、轨道交通沿线环境整治,持续抓好“两违”和农村裸房整治,建立健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制度机制,巩固“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五年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深化“机关联乡村”“民企带村”等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提高脱贫实效。

  (六)坚持加强生态建设,厚植绿色发展优势

  深化拓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重要控制线,全面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和科学利用,抓紧规划实施环武夷山国家公园研学、康养、文旅项目,加快国家森林步道项目建设,逐步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化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并推广顺昌“森林生态银行”经验做法。完善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深化“一元碳汇”试点。制定提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持续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化生态巡查监管治理,完善生态司法、生态仲裁模式。

  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省生态环保例行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实施“蓝天工程”,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深化工业废气治理减排,加强重点行业全过程治理。实施“碧水工程”,落实“河湖长制”,统筹工业、农业、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减排,巩固小流域治理成果,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净土工程”,强化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修复与管控,实施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分类治理,优化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和结构。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区位森林赎买等改革,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48个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总结推广光泽“无废城市”试点经验。

  (七)坚持发展成果惠民,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着力促进居民增收。认真落实新一轮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突出调高、扩中、提低“三轮驱动”,实施城镇职工、农民、困难群体、高端人才“四大群体增收计划”。实施高质量多渠道创收行动,拓宽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增收渠道。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拓宽低收入群体增收渠道,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构建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镇困难人员和库区移民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强化援企稳岗,扩大就业岗位供给,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支持灵活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加强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完成补贴性培训2万人次。

  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000个。强化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考核管理,实施中小学教师培养“131”工程和校长能力提升“513”工程。加快城区中小学扩容提质和优化布局,深化高中课改基地校建设。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武夷学院创办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支持林职院、闽职院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实施“健康南平”行动,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快武夷新区综合医院和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中心血站等公共卫生服务平台以及重大疾控防疫项目建设,健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体系。持续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拓展完善养老事业,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市场,打造全国旅居养老基地。持续推进体育事业,争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全力筹办第十七届省运会和第十一届省老健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2.1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35.3万人。组织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鼓励创办托育服务机构,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强化住房保障,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推进连片棚户区、旧屋区和危旧房屋改造,开工建设保障房3357套;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新增市场化租赁房源1000套,市本级中心城区新开工全装修成品房比例达50%。同时,全力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扎实做好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各项准备工作,提升历史文化遗产、革命文物、古厝文化、乡村文化保护和利用水平。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挥朱子、宋慈以及茶、建盏、建本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打响齐天大圣文化等海峡两岸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争创文明城,争做文明人”活动。加快市图书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等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艺“五个一百”工程;加快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创新社会治理。落实市县乡三级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信访“接管通”机制,拓展“闽事理”平台服务,扩大“无讼社区(村居)”覆盖面。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提升平安建设“三率”水平。全面贯彻实施“八五”普法规划。

  同时,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国家安全、双拥优抚等工作,推进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继续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港澳事务、老区库区、气象水文、防震减灾、档案方志等事业,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市各级政府要更加自觉地把发展重任扛在肩上,把人民利益记在心上,以斗志昂扬、奋发作为的精神状态,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成,努力打造担当、服务、创新、实干、廉洁的政府。

  强化政治引领。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化省委“三四八”贯彻落实机制,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强化创新突破。注重解放思想,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努力在思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寻求突破,创造性开展工作。鼓励发扬基层首创精神,不断提升干部的“八项本领”和“七种能力”,激励干部勇于创新、敢于先行,推动政府工作提速提质提效。

  强化实干担当。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四下基层”“滴水穿石”等优良作风,强化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的导向,采取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方式,主动跟进服务,加强协调指导,抓好督促检查,落实奖惩激励,形成工作闭环,全面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工作效能。

  强化依法行政。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发挥好审计监督、统计监督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抓好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持续正风肃纪反腐,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实施办法,坚决纠治“四风”。坚持带头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厉行勤俭节约,树立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凝心聚力再出发,砥砺奋进新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干笃行、只争朝夕,全方位推动南平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以新时代新南平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