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6 20:09   责任编辑:www
一、2021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邵武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市政府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切实抓好“五促一保一防一控”重点工作,做实做足“邵武是个好地方”城市名片,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62亿元、同比增长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8亿元、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0.7亿元、增长13.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6亿元、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亿元、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2.96%;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发展支撑更加有力。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抢抓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省上支持南平全方位绿色高质量发展、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等重大机遇,策划生成项目127项、总投资425亿元。全面开展重大项目、“一把手”招商、征地拆迁三大攻坚行动,实施“百千工程”,创新“三全”机制,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9项、总投资34.6亿元;三爱富新材料产业基地、海德福新材料、福豆新材料等45个项目开工建设,永太科技锂电池(二期)、永泓新材料、大诚家居(一期)等43个项目竣工投产。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争取上级各类资金15.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1.6亿元。
(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工业经济势头强劲,1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产值增长62.3%,12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长89.8%,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12家,远翔新材料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永晶科技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级认证过程安全实验室,“知竹网”中国竹产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成。园区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金塘工业园区列入全省首批化工集中区,安全风险等级达到国家C级标准,平台承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产稳中向优,落实粮食播种面积47.4万亩、产量18.1万吨;种植烤烟4.2万亩、食用菌1.4万亩、中药材7.2万亩;发展林下经济2.6万亩、生态茶园2.3万亩。顺鑫肉牛、康大肉兔、润身药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家庭农场34家;闽台农业合作持续深化,肖家坊台湾精致农业研发基地、城郊大铺山闽台生态农业等项目加快建设。第三产业持续发展,景区品质不断提升,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分别增长44.4%、49.3%;龙祥汽贸物流仓储(一期)投入运营,新纳统限上商贸业、规上服务业、房地产业等企业5家;深化“全闽乐购”等系列活动,消费市场有效激活,全年电商交易额达10亿元。
(三)城乡面貌更显魅力。高标准推进88项总投资64.39亿元的城乡建设品质提升项目,改造老旧小区80个,廖家排(三期)、下南寮(二期)棚户区改造项目先后竣工,新(改)建市政管网44公里,新增停车位1101个、城市绿地17.6万平方米。解放西路、李纲东路完成改造,五一九路精细化管理街区建设和福山公园、熙春公园景观提升工程顺利完工,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点。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4.6万亩,整治“三房”836栋,创建“绿盈乡村”131个,和平镇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肖家坊镇获评省级森林康养小镇。
(四)改革创新更具活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达91.2%,企业开办时间缩减至1个工作日,实现“零成本”开办。创新“企呼政应”机制,绿闽环保成为南平市首个“交地即颁证、交地即开工”样板项目。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持续完善市属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政银企联动机制,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1%,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省上核定限额内。科技创新扎实推进,3家企业入选2021年省数字经济领域“独角兽”、未来“独角兽”、“瞪羚”创新企业。
(五)生态环境更高质量。全面开展蓝天碧水保卫攻坚整治行动,上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有效整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持续深化“河湖长制”,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电毒炸鱼等行为,强化鳗鱼养殖企业尾水治理,完成第二污水厂、金塘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技改提升。着力打好“减煤、控车、抑尘、禁燃”组合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提升改造工程竣工投用;全面实施“林长制”,完成绿化造林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万亩。
(六)民生事业更有保障。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5.9%,31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按期完成。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建立“三公(工)一大”融合协同机制,严格落实疫苗“应接尽接”,具备2天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成立育才教育发展基金会,实验幼儿园第一、第二分园和通泰小学分校投入使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健康邵武”行动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市立医院门诊医技教学综合大楼、市中医院整体迁建、闽北精神卫生中心等项目加快实施。文体事业繁荣发展,隆重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基本完成市体育中心主体工程,改造提升沧浪阁、苏区纪念馆;铁城运动健儿何济霆荣获苏迪曼杯2021年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冠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1457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9%。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推进,有效应对“6.28”洪涝灾害。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开展,禁毒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重点整治工作有序推进,信访形势平稳向好,荣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民族宗教、台港澳侨事务、老区库区、气象水文、防震减灾、人民防空、档案方志等工作持续推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不断进步,军政军民关系融洽和谐。
(七)履职尽责更为高效。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学思践悟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监察监督、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5件、政协委员提案126件,办复率达100%。大力弘扬廖俊波精神,持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12345热线受理群众诉求3988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9.9%。
2021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工作顺利收官。经过5年的持续奋斗,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富美新邵武建设迈上新台阶。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过去五年,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稳增长、调结构,统筹推进经济发展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4%;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年均增长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400强、投资潜力400强。
过去五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4.6:46.9:38.5调整优化为11.9:43.8:44.3。绿色工业做大做强,引进上市企业18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6家,经济开发区被评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金塘工业园区被列为全省首批园区标准化建设示范试点。特色农业稳步提升,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30家,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首批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市。
过去五年,城乡品质不断提升。城南严羽、张三丰大道、古山溪左岸三大组团加快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至25.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79.6%。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14个、棚改项目16个。“两溪四岸”滨河步道闭合成环,顺邵高速、国道316和原省道205改线、晒口大桥、坊上大桥相继竣工通车,大乾水库实现供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达78.8%。连续四届获得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福建省森林城市。
过去五年,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行政效能全面提高。新型城镇化、教育医疗、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三大创新”取得突破。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7.9件,居南平市首位。累计选派541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走进企业,农业科技园区被评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多证合一”“一窗通办”全面实施,“网上办”“一次办”成为常态,累计新增市场主体5.5万户。海关监管点升级为海关办事处,企业可在“家门口”办理通关业务。
过去五年,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市1115户3029名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2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累计实施143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新(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20所,幼儿园公办入园率提升至62.1%;组建市总医院及11个基层分院,实施公共卫生项目28个,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养老服务供给进一步扩大。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保持本土确诊病例“零记录”。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社会治理水平逐年提升。综治考评连续13年位列南平市第1,两次入选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100强。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国家机关、省直驻地机构,向驻邵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向关心支持邵武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产业规模偏小、层次不高、结构不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民生领域存在短板弱项;少数干部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工作作风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推进邵武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时期。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南平市第六次党代会和邵武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中主动担当作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富美新邵武建设新篇章。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主动融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争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优化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抓好富屯溪流域(邵武段)空间管控和流域岸线保护,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厚植绿色生态优势。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加快实施产业跃升工程,推动新材料、林产工业等优势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形成500亿新材料产业集群、200亿林产工业产业集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骨干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园区提标提效,积极争创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园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汇聚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工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三茶”统筹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争创制种大县,打响农业品牌,走具有邵武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持续总结、完善、巩固、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科技特派员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邵武样板。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实施改革创新工程,主动开展首创性、差异性探索。聚焦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有感,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主动对接南平,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以建设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为抓手,拓展绿色农业、文旅康养等多领域合作,走好富有邵武特色的闽台融合发展新路。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倍增行动,实现人才“近者悦远者来”。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生活品质提升。加快实施品质提升、城市聚能等工程,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积极探索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扩容提质核心主城,高标准建设产业新城,精心谋划高铁新城,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力争温武吉铁路开工建设、昌福(厦)高铁列入国家新时代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加快“教育强市”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立医院争创“三甲”医院,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文化场馆规划建设,深入挖掘独具邵武特色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弘扬、活化利用。
三、全力做好2022年工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7.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外贸出口增长5%;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GDP能耗控制在上级下达的目标内。
围绕上述目标,要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大抓项目、大抓基层,全面落实市委“1123”发展要求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在各项工作中当先锋、走前头”目标要求,重点抓好以下6个方面工作:
(一)壮大实体经济,在推动产业跃升上奋勇争先。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项目提速增效行动。围绕省上“四大经济”、南平市“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及“3+4+5”重点产业集群,聚焦我市“242”产业体系,策划生成一批夯基础、补短板、利长远、增后劲的补链强链延链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持续开展“一把手”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推行“企业开单、政企联手”招商模式,精准引进一批“链主”企业、补链企业、头部企业,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个。进一步落实项目闭环管理机制,深化项目建设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全流程管理,为项目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动项目早落地、快建设、早投产,实现永邦锂电池、杜氏木业高端智能家居等50个项目开工建设,大诚家居(二期)、荃利家居等45个项目竣工投产。
实施企业扶强培优行动。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着力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产业生态圈。发展壮大以三爱富、海德福、永和制冷、永晶科技为龙头的氟系列新材料产业,以远翔新材料为龙头的硅系列新材料产业,以永太高新、鑫森炭业为龙头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推动产业链专业化集聚、高端化发展,打造全国一流的国际化新材料产业高地;引导支持杜氏木业、诚安蓝盾、味家家居等林产工业企业,新发隆、穗福等新型轻纺企业,现代家用等家居用品企业和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组建绿色家居产业联盟,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和跨领域横向拓展,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系统集成。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滚动实施20项总投资29.7亿元的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实行企业梯队培育,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培育更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设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上板上市。
实施平台提级提质行动。对标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标准建设经济开发区、金塘工业园区,持续完善集中供热、应急救援、智慧信息平台等基础配套设施,力争金塘工业园区安全风险等级达到国家D级标准;倡导“以亩均论英雄”,健全完善项目评审机制,切实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资源互补、绿色发展”思路,形成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乡镇小微园为辅的“1+N”平台发展格局,推动精深加工、初级加工有机分离,扩大平台承载空间。大力推行“地校企”共建,全方位加强与福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
(二)坚持保护优先,在推进生态建设上奋勇争先。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生态“高颜值”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并进,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有机统一。
拓展绿色发展空间。高标准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强化“三线一单”管控,坚持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更加高效的集约用地,形成开发有序的全域生态绿色空间。主动融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持续策划实施一批有利于生态保护修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础设施提升、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的项目。加快武夷山国家公园南大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升国家公园整体形象。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实施“蓝天”工程,执行更严格的工业废气排放标准,加强城市扬尘、餐饮油烟等防治工作。大力实施“碧水”工程,持续深化“河湖长制”,一体推进富屯溪流域(邵武段)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小流域“保优提质”,加强城区内河、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净土”工程,加快沙垅生活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有效防控土壤环境风险。
稳步推进“双碳”工作。开展多领域节能减排,支持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及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创建一批绿色车间、绿色工厂,启动金塘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完善清洁能源体系,有序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高峰抽水蓄能等新能源项目。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推行绿色出行、绿色消费,推进低碳机关、低碳社区等试点示范。
厚植生态产品价值。深化“森林生态银行”绿色创新,将分散的林业资源和闲置的林下空间进行规模化管理、专业化经营,推动分散变集中、林农变股民、资源变资金,实现林农、村集体、国有林场、政府、社会多方共赢。扎实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储备,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实施路径。
(三)实施城市更新,在打造宜居城市上奋勇争先。
统筹做好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四篇文章,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促进产城融合,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提升城市品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建设韧性城市为目标,改造提升老旧小区80个、棚户区8个,新建一批适老化和无障碍设施;优化交通环岛3处,新增停车位1000个,新(改)建市政管网35公里。注重城市文脉与景观风貌有机结合,有序实施北门、东关街、晒口小三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工程,建设福山红飘带健康漫道、城南公园、水北公园和一批“口袋公园”。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启动周源水库项目前期工作,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
优化城市治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有序推进城市微改造、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的城市治理模式,深入推进市容市貌管理、市政设施管护、园林绿化管养提升行动,把管理触角延伸到城市的“神经末梢”;加快推动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停车等项目建设,健全城市管理柔性执法机制,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更加智能。
加快产城融合。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加强产城规划有效衔接,统筹经济开发区与城区、金塘工业园区与吴家塘小城镇功能布局;一体推进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污水排放、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教育体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旅游休闲、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和繁荣的“商业圈”,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畅通内外循环。立足邵武闽赣边界区域性经济中心发展定位,加快构建内优外联的立体化交通体系。持续提升城区路网,实施迎宾大道东段改造、体育场路建设等项目。完善对外交通网络,开通更多城际列车、定制客运班线,实施国道316香铺至莆明段改线工程,加快国道322过境改线工程、故县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温武吉铁路完成可研审查。扎实推进数字物流园项目建设,打造现代化多式联运智慧物流体系。
(四)立足强村富民,在加快乡村振兴上奋勇争先。
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打造特色现代农业。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7万亩以上。推进“三茶”统筹发展,巩固发展“烟、牛、兔、鱼、果、药、菌”等特色农业,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一产接二连三,新增专业合作社70家、家庭农场40家、农业龙头企业5家,打造2个十亿强镇、5个亿元强村。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打响“邵武黄精”“邵武碎铜茶”等特色农业品牌。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道地药材种质培育,争创省级水稻制种大县和中国南方猕猴桃良种繁育基地。深化邵台农业交流合作,高标准建设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
加快推进乡村建设。围绕“点上出精品、线上有美景、一带一主题”,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创建省级示范村15个、绿盈乡村135个。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坚持“五留”理念,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古桥、古牌坊等保护修缮力度,挖掘和恢复村庄原有的文化符号,保留自然风貌和村庄肌理,留住浓浓“乡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全市“一盘棋”,统筹布局、开发利用和平古镇、金坑、云灵山、天成奇峡、千岭湖等优质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加快实施旅游补短板工程,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打造一批富有吸引力的文旅、农旅、茶旅、体旅、康旅、食旅、红旅融合项目。加大旅游品牌宣传,办好一批节庆营销、赛事营销、热点营销等特色活动,扩大邵武旅游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来邵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多渠道提升旅游消费,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五)优化营商环境,在深化改革创新上奋勇争先。
坚持向创新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推动发展环境再优化、再提升,让市场主体信心更足、资源配置效率更优、行政服务效能更高。
持续深化改革攻坚。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不断增强市属国企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持续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健全公立医院管理运行机制,加快建立顺应群众新期待、具有邵武特色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深化政银企对接,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健全金融风险应急处置和防控机制,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规范政府和国有企业举债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创建省级氟新材料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竹木创新研究中心,持续举办“张三丰杯”竹产业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促进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产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加强专利技术转化运用。深入推进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三年行动,完善科技特派员利益共同体等机制,组建更多团队科特派,按需选派、精准对接,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快职教园区项目建设,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通过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建立产业技能人才全链条培养模式,打造一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市行政服务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实现全类型事项“即办件”占比70%以上、“全程网办”占比60%以上、“一趟不用跑”占比92.5%以上、180个高频服务事项入驻“e政务”。全面推行“交地即颁证、交地即开工”服务模式,为项目落地加速度。完善“互联网+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等深度融合,加强工程招投标等重点领域监管,切实管出公平、管出质量。深入开展“百千工程”,推动机关干部下沉一线,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着力将邵武打造成要素集聚的洼地。
(六)着力改善民生,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奋勇争先。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下大力气解决好“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健全社会保障。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力争新增城镇就业1350人。拓宽居民增收渠道,促进城镇职工、农民、困难群体、高端人才四大群体增收。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聚焦“一老一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建设一批托育服务设施、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按照“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要求,加强市场预期引导,精准施策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统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群众多元化住房需求。
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扎实推进一中新校区、八一希望小学扩建等项目建设,启动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等学校改造,深入实施“三名”工程,持续做好“双减”工作,积极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实施市立医院门诊医技教学综合大楼、手术室改造提升等公共卫生项目,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立医院服务水平。高水平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宗亲文化、书院文化、太极文化等文化内涵,完善城市书吧·沧浪书屋、农家书屋、苏区纪念馆、民俗馆、博物馆等公共基础设施,加快打造“阅读之城”。精心承办第十七届省运会分会场赛事,完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构建“十分钟健身圈”,争创省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加强社会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有效化解信访积案。持续抓好“雪亮工程”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坚决打赢禁毒人民战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国家安全、双拥优抚等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继续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港澳事务、老区库区、气象水文、防震减灾、档案方志等事业,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为政之要,贵在担当,重在力行。我们将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勇担当,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坚持政治引领。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牢记“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细落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切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开展“八五”普法。严格执行“三重一大”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强化权力制约,依法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监察监督、社会监督,全面落实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务实高效。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运用好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在加强经济学知识、科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大力弘扬廖俊波精神,树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沉一线、服务基层,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工作效能。
坚持清正廉洁。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带头过紧日子,把有限财政资金更多用于增发展后劲、惠民生百姓。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凝心聚力、实干拼闯,持续打响“邵武是个好地方”城市名片,全方位推进邵武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