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6 20:24   责任编辑:www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2月23日在漳平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漳平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李毓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生态漳平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过去五年,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为不易、极其珍贵的五年,是抢抓重大机遇、经受极大考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产城人”融合发展加速深化,全市综合实力、发展质效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漳平,一座有区域聚集力的包容性城市正在九龙江畔加快崛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在全省、龙岩市发展战略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一)五年来,我们稳中求进、砥砺前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190.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13亿元(预计,下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7.7万元增长到12.4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从9.5亿元增长到16.4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6.2亿元增长到10.34亿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15.3:41.9:42.8调整为12.2:45.4:42.4。工业经济持续壮大,钢铁机械制造、建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逐步形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41.7亿元增长到66.7亿元,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家、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6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以上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2家、“专精特新”企业12家、企业技术中心14家、单项冠军企业3家。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中供热基本覆盖,建成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跻身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省级“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农业经济稳中提质,农业总产值从47.7亿元增长到67.2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9.5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6万吨以上。现有设施农业1.9万亩,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全省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7家、龙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我市荣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漳平户外木竹制品产业示范园区、第二批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称号,九鹏溪林下经济基地入选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服务业取得新进展,增加值从81.7亿元增长到132.8亿元,旅游、康养、物流等产业发展加快,农村电商村级公共服务全覆盖,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农民漆画创研产业基地,永福镇入选中国淘宝镇,南洋镇入选省级商务特色镇。
(二)五年来,我们统筹协调、真抓实干,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交通项目累计投资81.4亿元,改扩建城市道路57.7公里、国省道13.6公里、农村道路224.7公里,危桥改造31座,南三龙高速铁路、省道219线九鹏溪过境段公路、国省干线联六线(芦芝至和平段)等项目建成。灵地京口至新桥易坑、双洋城内至温坑等13条扶贫“三产路”投用,所有乡镇(街道)实现半小时内上高速公路或高速铁路。“大城关”构建取得实效,城区建成区达到1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近12万人、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0%,东坑口新大桥、外环西路、福满北路、顶兴路、林昌路等项目投用,九龙江两岸夜景工程及北岸栈道、菁城文化驿站、东山公园提升改造、城区道路“白改黑”、长北坑公园、背街小巷雨污分流改造等项目建成,“一江两岸”景观带基本形成。乡村更加秀美宜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完成,成功打造一批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特色村、宜居村。现有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和美丽休闲乡村7个、乡村振兴试点村1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9个、“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102个及省级以上传统村落29个,南洋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象湖镇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永福镇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赤水镇香寮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南洋镇梧溪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城乡管理不断加强,我市连续三届蝉联省级文明城市,现有省级以上文明村镇11个、文明单位18个、文明校园5所。
(三)五年来,我们尽锐出战、勇于担当,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所有贫困乡镇全部摘帽,与全国、全省、龙岩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污染防治纵深推进,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国控、省控断面综合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以上,境内六大支流水质为Ⅱ类水,城区两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东门溪水质和周边环境明显改善。水利项目累计投资30.3亿元,治理水土流失26.4万亩。我市入选全省首批综合治水试验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县,在全省率先选聘台胞担任河长。新增造林绿化10.7万亩、公园绿地2818亩,我市创成“中国最美樱花胜地”,榉子洲樟树古树群入选首批“福建最美古树群”。矿山生态修复治理1888亩,拥有国家级绿色矿山2个、省级绿色矿山2个。煤炭去产能基本完成,政策性关闭煤矿企业10家、去产能91万吨。政府债务风险有效防范,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大幅压减政府支出,争取政府债券资金25.2亿元,化解政府到期债务37.9亿元。
(四)五年来,我们开拓创新、转变作风,发展活力持续释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通过验收,市政府网站入选全国“互联网+”设计创新型政务网站,5295个事项进驻省网上办事大厅、事项网上可办率100%,“我来跑”代办服务队、服务企业特派员、“510”服务等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市级审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趟”“一趟不用跑”占比分别达2.87%、97.13%。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新材料产业园入围第四批全国增量配电业务试点,新时代农村土地改革、“五个加法”创新“雪亮工程”建设等做法得到省、龙岩市高度肯定,获全省和谐征收示范项目8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对台平台做特做优,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在全国率先向台胞颁发林权不动产证,《台式乌龙茶》《台式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两项国家标准发布,现有台企82家、台农600多人,建成高山茶基地5.5万亩、年产茶1600吨,核心区永福镇成为大陆最大的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大陆阿里山”品牌成为龙岩乃至我省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之一。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高质量完成省委巡视、龙岩市委交叉巡察问题整改,“四风”问题有效整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办复人大代表意见建议482件、政协提案633件,办理满意度不断提升。依法依规报备规范性文件149件,办理行政复议和应诉案件分别为41件、117件。加强审计监督,项目预结算评审2942个、核减造价5.7亿元,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升。
(五)五年来,我们践行宗旨、一心为民,民生福祉全面增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9056元增长到4254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496元增长到22989元。民生支出100.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81%。减免税费16.4亿元,为企业担保贷款1.1亿元。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新增城镇就业75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5%以下。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投入2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54所,城区新增学位1.8万个,小学教育集团管理不断深化,“一校多区”、农村薄弱初中委托或封闭(半封闭)管理成效显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我市入选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验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优质医疗下沉基层,市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投用,市医院晋级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半小时内就医圈”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十五分钟健身圈”加快打造。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市、乡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医养结合”改革持续深化,基础养老金、医疗补助、最低生活保障、城乡“特困人员”供养等标准稳步提高,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平安漳平”建设不断深化,扫黑除恶、电信网络诈骗、涉麻制毒打击治理成效显著,黄赌毒、黑拐枪等民生案件破案率持续提高,滞留缅北人员摸排劝返管控有力有效。安全综合治理能力不断增强,省级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市成功创建,药品安全满意率连续三年位居龙岩市第一,安全生产、消防工作、道路安全连续四年走在龙岩市前列。我市获全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市。同时,退役军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慈善等各项事业也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今年以来,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对福建、龙岩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深化项目化推进工作落实机制,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实现了“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工业、农业、服务业、建筑业等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兑现财政奖励资金1.5亿元。一产平稳发展,增加值38.3亿元、增长4.4%。“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不断巩固提升,五大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30亿元。二产加快发展,增加值142.1亿元、增长14%。工业发展“133”三年提升行动全面实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5%、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工业用电量11.3亿千瓦时、增长11.9%。建筑业总产值64.3亿元、增长18%,新增资质等级企业4家。三产较快发展,增加值132.8亿元、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亿元、增长15%,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7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2家。
(二)项目攻坚取得实效。固定资产投资123.2亿元、增长11.5%。列入省“五个一批”项目库跟踪项目新增300个。31个省、龙岩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8.4%,实现开工项目10个、建成或部分建成项目11个;128个市本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5%,实现开工项目80个、竣工项目54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1.5亿元,其中118个老旧小区提升改造项目基本竣工。工业园区标准化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54.4%。“一县一片区”漳平台湾特色小镇项目完成投资1.1亿元,现代农业水果产业园、海峡两岸茶文化艺术馆等8个项目建成,坐上“小火车”看樱花成为现实。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含实绩突出村)实施示范项目54个,完成投资4740万元。“两治一拆”整村推进村通过龙岩市验收25个,完成率166.6%。
(三)民生保障力度加大。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02元、增长12.3%。民生支出21.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6%。1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投资5.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1.8%。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桥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龙岩市奇和洞遗址保护条例》获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四清快办”做法入选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典型案例,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完成。
各位代表!五年的奋斗历程使人难忘,在我市发展的脉络里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发展十分关心关怀,中央台办及省有关单位对口支援漳平建设,省委、省政府和龙岩市委、市政府全力推动,全市上下感恩奋进、真抓实干,一批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抽水蓄能电站列入国家选点规划,泉梅(永福段)高速公路列入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福建龙钢项目开工建设。特别令人感动的是,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全市人民上下同心、众志成城,构筑起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钢铁长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特别令人自豪的是,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连续五年在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考评中位居第一,漳平工业园区连续两年在省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评中位居前十,乡村振兴热度指数在全省综合排名中位居前十。特别令人高兴的是,“农村治水,城区治气”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80.37%、居全省前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正深刻改变着我市、扮靓着我市。天朗气清,抬头是醉人的“天空蓝”;碧水荡漾,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充分展现了“生态漳平画卷”。特别令人鼓舞的是,做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市本级重点民生实事实施50项、完成投资26亿元,城乡供水一体化、高水高排及生态补水工程等重大民生项目有序推进,全国卫生健康促进市通过省级验收,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多年走在龙岩市前列,城乡低保覆盖率居龙岩市前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完成,全市常住人口25.3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3万人,城镇化率58.2%,新增常住人口和城镇化率均位居龙岩市第二,城区人口聚集效应极其明显。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过去五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市上下方方面面的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漳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抗疫工作者和应急救援人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广大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向港澳台同胞、海外乡亲和国际友人,向所有关心支持漳平发展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市已经站上新的历史发展起点,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做大经济总量的任务十分艰巨,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一定困难;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优,项目支撑仍然薄弱;发展瓶颈制约还比较突出,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一些短板;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担当精神和执行力还有差距。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
二、围绕市党代会描绘蓝图,奋力建设有区域聚集力的包容性城市
各位代表!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奋斗“十四五”、开启新征程的重要五年。根据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龙岩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加主动扛起政治担当、时代担当和发展担当,持续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建好有区域聚集力的包容性城市,意气风发、昂首阔步迈向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生态漳平新征程。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一)建设一个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的新漳平。在质量效益较快提升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确保经济增长在龙岩市提升进位。力争到2026年,全市生产总值4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2%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3:40.5:50.2;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4.4亿元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1亿元以上。围绕构建“3+N”产业发展格局,培育更多具备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优秀企业。力争到2026年,实现五大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值18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580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230.9亿元以上,新增上市企业2家以上,创新能力达到全国县域创新型城市中等水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以上。
(二)建设一个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的新漳平。围绕“城区引领,永福、新桥两个副中心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快形成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全面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着力推进城区“一江两岸”“南北两片”、西园新区建设,增强城区首位度和向心力。力争到2026年,城区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以上、城区常住人口15万人以上,让城区显得更加宜居、更具韧性、更有温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幅提升重点乡镇集镇、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水平。力争到2026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创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争到2026年,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公民文明素养、社会文明程度同步提升,人文漳平的时代底蕴愈加醇厚。
(三)建设一个改革开放更加深化的新漳平。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行政审批、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上级部署改革任务全面落地。力争到2026年,效能更高的政务环境、成本更低的投资环境、束缚更少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拓展招商引资格局,着力引进全产业链项目。力争到2026年,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利用市外项目资金300亿元以上。跟踪对接福州至龙岩高铁、漳泉肖城际轨道提升改造、鹰厦铁路提升改造等项目,规划建设通用飞机场,争取泉梅(永福段)高速公路列入国家规划,建成福建龙钢配套公路、国道235线厚福至溪仔口段,构建“内联外通”立体交通体系。不断提升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水平。力争到2026年,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龙岩样板、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对台交流合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四)建设一个生态底蕴更加深厚的新漳平。坚持绿色生产,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守护绿色生态,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土长制,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全方位打好碧水保卫战,高质量打好净土保卫战。力争到2026年,森林覆盖率保持80.4%以上、稳居全省前列,争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9.7%以上,国控、省控断面综合水质Ⅰ~Ⅲ类比例保持100%,单位GDP能耗降低值、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功创建。发展绿色金融,让更多生态红利转化为富民资本。倡导绿色生活,扩大绿色产品消费,让“绿色低碳”成为新常态。力争到2026年,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走在全省前列。
(五)建设一个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新漳平。以共同富裕为导向,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8.5%以上。加快补齐基础设施领域短板,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教育强市”创建,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力促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力争到202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500人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位居全省上游。有效实施“健康漳平”战略,不断完善卫生健康体系。力争到2026年,国家卫生城市成功创建,人均预期寿命达79.8岁,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6.3张,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50张以上。巩固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良好局面,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力争到2026年,“平安漳平” “法治漳平”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三、科学安排2022年重点任务,坚决打赢建设有区域聚集力的包容性城市首战
各位代表!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明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切实增强拼抢意识、争先意识,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在奋力建设有区域聚集力的包容性城市上定向突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完成1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为此,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区域产业发展,持续提升产业增长力。坚持做大经济总量,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打造“3+N”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力促工业做大做强。着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开展重点工业项目攻坚,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钢铁机械制造产业,力争产值51亿元以上。全力推进福建龙钢项目建设,争取项目一期投产;加快布局实施特钢铸造、机械、汽车等钢铁下游产业及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等配套项目。建材产业,力争产值55亿元以上。推进红狮矿山和生态皮带长廊、惠丰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华润绿色高新建材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引进高质量水泥制品下游项目。新材料产业,力争产值31.3亿元以上。引进一批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推进泰然新材料、金启氧化锆等项目建设,支持正盛无机材料、冠鑫新材料等企业发展,推动九鼎氟企业上市;加强吾祠、灵地萤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建设萤石矿精深加工产业园。轻纺产业,力争产值65亿元以上。发展轻纺产业上下游配套产品,引进高档服装、皮革箱包等终端制造企业。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深化“一区四园”管理模式,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入园区比例70%以上,园区钢铁机械制造、建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80%以上,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0亿元以上。同时,加快建筑业发展,大力培育惠丰、龙达等重点建筑企业,鼓励外地建筑企业在我市注册,力争建筑业产值77.1亿元以上。
2.加快服务业提质增效。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144.9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6家以上、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6家以上。推进商贸业发展,持续引导规模大、效益好的个体经营户转法人企业,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引进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在我市设立运营中心、区域总部。激发消费潜力活力,促进汽车、家电等领域消费,深化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推进省级商务示范县创建,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力促文旅康养产业做大,推进全域旅游项目(一期)建设,树立一批乡村旅游标杆、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品牌。推动养老机构发展,运营好“菁和源”康养中心,建好“菁桂源”普惠养老项目,抓好南学堂片区及市中医院(永福)周边区域康养项目规划建设,尽快把我市建成国家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化物流空间布局,抓好公路智慧物流园项目规划建设,引进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
3.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省级“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家以上。推动平台经济发展,出台促进平台经济发展措施,加快“产业+互联网”发展,抓好省级创新创业基地、数字经济虚拟园区等平台建设,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新增上云企业16家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家以上。着力培养工匠型人才,引进产业紧缺人才和教育、医疗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拓展“跨域通办”服务功能,深化基层便民服务,提升“12345”平台服务效能,推进“智能秒办”、深化“一网通办”,践行“妈妈式”服务,力争项目审批服务在龙岩市域内流程最优、效率最高。加大惠企政策落实力度,健全金融机构考评体系,落实市领导联系商(协)会、挂钩重点企业制度,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
(二)突出项目引擎打造,持续提升项目支撑力。坚持扩大有效投资,落实重点工作(项目)“434”推进机制,推动项目滚动接续,进一步扩总量、提质量、优结构、增动能。
1.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抓实“五个一批”项目,完善领导挂钩、定期会商、问题专报、跟踪督办、招工考核、征地拆迁、投融资等工作机制,做好用地、用林、用工、资金等要素保障,突出抓好30个省、龙岩市重点项目和117个市本级重点项目,确保高水高排及生态补水工程、漳平二中改扩建等44个项目投用,联星塔式起重机和施工升降机、立龙装配式钢结构等47个项目开工,抽水蓄能电站、浙溪水库、横坑水库等重大项目前期取得新进展。
2.切实提高招商实效。坚持“一把手”招商、全员招商和主导产业招商,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库、客商资源库、招商地图,促进总部回迁、项目回归、资金回流、人才回乡,力争签约项目40个以上。主动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着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对口招商、展会招商,提高招商项目落地率、资金到位率。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优化招商考核办法,发挥“招商顾问”作用,组建招商专班,实施“三比三晒”竞赛活动,营造良好招商氛围。深化军民融合项目对接合作,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推进军地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3.更大力度抓好策划。健全项目策划工作机制,用好用足用活各类政策,深入实施对口支援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弱项等重点领域谋划项目,深化项目必要性、可行性和资金拼盘、建设规模等论证,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储备,争取谋划政府性投资项目130个以上、产业类项目100个以上。
(三)突出“大城关”构建,持续提升城区向心力。坚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推进“大城关”战略,发挥城区资源优化配置效应,规划好、建管好、运营好城区。
1.优化城区发展布局。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围绕“一江两岸”格局,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南学堂新区建设,加快推进老城区更新、城北片区提质和西园新区崛起,推动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城区集聚,高质量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进一步拉伸城市框架,把工业园区、城郊镇村融入城市发展规划,统筹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向工业园区、城郊镇村延伸,把西园、和平、芦芝等建成承载城区辐射带动的重要节点。
2.推进城区精致建设。加大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推进中心城区污水及天然气管道、老旧小区改造、城北市民广场、福满智慧农贸市场、无障碍设施改造等项目建设,完善公园绿化、城市停车、公厕等设施建设;全力打通城区“断头路”,推进南学堂片区路网及赤山路、武馆路等道路改造提升,确保城区道路完好率95%以上、面积率15%以上。加快钢铁深加工产业园、钢铁智慧物流园规划及铁路专用线工程建设,推进新材料产业园、华寮化工集中区建设,提速创新创业基地、龙钢安置小区、西雾山综合开发、九龙江生态休闲绿道等项目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区转移。发展夜间经济、健康养老等城市经济新业态,支持小店经济、便民经济、银发经济发展,让城区更有烟火味、文化味。
3.提升城区管理水平。锁定“2023年取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目标,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常态化抓好街长制、文明劝导等工作,加强城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农贸市场和城乡结合部整治,严查严处占道经营、乱停乱靠、乱搭乱建等违规行为。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推行志愿服务常态化。树立文明新风,讲好漳平故事、传播好漳平声音,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
(四)突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提升乡村吸引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漳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1.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完成粮播面积14万亩以上、产量6万吨以上,确保粮食安全。坚持“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打造差异化、特色化农产品,力争五大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40亿元以上。发展上下游木竹产业,支持木村林产、青晨竹业等企业做强做大,补齐木竹制品加工产业链条;实施水仙茶提质增效工程,力促北部乡镇成为水仙茶新兴产区,大幅提升水仙茶品牌效应,力争新增水仙茶园5000亩以上。推动食用菌、花卉等传统产业向科学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规划建设大型室内花卉展览中心,新建食用菌钢架大棚100亩以上。加快生态养殖业发展,促进乡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增龙岩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以上、家庭农场12家以上。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抓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脱贫农民等培训,加强致富能手、电商人才、乡村工匠等“乡土人才”培养。
2.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集镇品质,以优化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为出发点,从改善集镇风貌、完善集镇功能、强化集镇管理三方面入手,把集镇打造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坚持试点先行,支持乡村振兴、全域生态旅游、商务特色等各类试点镇、试点村(实绩突出村)建设,优化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线路,开展“五星村”达标创星活动,打造2个市本级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两治一拆”专项行动,完成20个试点村整治任务。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等项目建设,完善乡村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路通达程度。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支持革命基点村、少数民族村和库区移民村发展。
3.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宅基地、乡村公共空间管理。建强农村经济合作、村民自治等组织,采取“群众会+”模式,完善村规民约、“门前五包”等制度。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经营管理体系,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同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政策和“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遇困即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五)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提升生态承载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漳平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1.抓好生态环境治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化河(湖)长制,巩固提升小流域水质,重点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东门溪水质巩固提升等工作,力争水土流失治理3万亩以上,确保国控、省控断面综合水质保持在Ⅲ类水标准以上。实施大气精准治理减排工程,加大臭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工业企业、生活、交通等污染源治理,强化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能力,力争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在全省中上水平。筑牢土壤安全“防护网”,严格监管各类土壤污染源,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危险废物综合处置。
2.完善生态文明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和碳减排、碳金融市场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让保护者收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建立健全林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大力培育林下经济、循环农业等绿色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3.擦亮生态漳平品牌。全面推行林长制,抓好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和中小河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加强天然林、生态公益林管护,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快“两沿一环”生态绿廊、马尾松优化改造等项目建设,确保森林步道建成10公里以上,植树造林1.2万亩以上、马尾松林分面积占比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海峡两岸(漳平)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创建,建设一批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小镇、森林保护基地。
(六)突出“第一家园”蝶变,持续提升两岸融合力。坚持对台初心和使命,建好“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龙岩样板”,提升我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对台战略地位。
1.深化对台产业合作。规划建设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主动承接台湾地区优势产业和东莞、昆山、深圳等地区台资企业转移,力促台资企业聚集发展。加快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漳平台商投资区建设,推进永福樱花茶旅景区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实施永福高山茶“三品”提升工程、“永福高山茶”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工程,支持台企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2.推进对台项目建设。把握中央台办、省委台港澳办对口支援机遇,用好用足各级惠台利民政策,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落地。巩固提升“一县一片区”漳平台湾特色小镇建设成果,用三年时间集中力量加快推进6大方向、21个重中之重项目建设,确保后盂水库、市中医院等重点项目按序时推进。推动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打造更多闽台共建乡村建设的新样板。
3.强化对台服务保障。发挥祖地、宗亲、文化等优势,办好妈祖文化节、樱花文化旅游节、南岛语族学术交流等活动。深化“台商台胞服务年”活动,探索台胞参与社会、社区基层治理模式,协助台胞台企解决面临的问题。加强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对台研学旅行等基地建设,力争台湾青年来我市实习实训2000人次以上,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七)突出民生福祉改善,持续提升民生保障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事关百姓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重点办好1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抓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创建。适时启动西园、和平、芦芝等初中学校扩容建设,抓好永福中学、新桥中心校改扩建和乡镇薄弱校(园)修缮提升等项目建设。深化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深入实施初中“壮腰”工程,扎实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发展具有漳平特色的职业教育。推行“五项管理”,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倡导尊师重教风尚。抓好老年教育,办好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打造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品牌。
2.推进健康漳平建设。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压实“四方”责任,落实“人物地”同防措施,持续开展疫苗接种、应急准备等工作,织牢织密“外防输入”防控网。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建设,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市总医院管理机制,加快永福、新桥两个区域医疗分中心建设,推进临床薄弱学科、核心专科能力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全国健康促进市创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力争创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一条街。
3.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加快市民文体中心、市委党校迁建等项目建设。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强化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研发水仙茶、木竹工艺等特色文创产品,提升新桥农民画等民间文化艺术在全国的影响力。实施“文化惠民”和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开展“文化漳平”群文活动,高水平办好各类文化旅游节。打造“王景弘故里”文化品牌。推进奇和洞遗址保护利用,抓好奇和洞遗址环境整治,做好奇和洞遗址博物馆、奇和洞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前期工作。发展“体育+”产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竞技体育发展,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
4.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完善居民增收工作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创业就业服务,新增城镇就业900人以上。落实全民参保计划,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补助标准,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康复服务救助工程。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福利、慈善、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健康发展。加快殡葬服务改革,推进殡仪馆整体迁建。同时,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加强老干部工作,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社会组织多元化健康发展。
5.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城乡房屋结构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完善应急管理和网格化治理体系,开展消防救援、专业救援、社会应急共训共练共建。巩固提升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深入推进“平安漳平”“法治漳平”创建,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依法规范信访秩序;提升滞留缅北人员摸排劝返管控成效,努力构建“全民防骗、全社会反诈”格局。严控政府债务风险,严防其他各类风险,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建设有区域聚集力的包容性城市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各位代表!我们将尽忠尽诚、尽职尽责,持之以恒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让人民更加满意的政府。
(一)强化政治引领。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记“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龙岩市委及市委工作要求贯通到底、落地见效。
(二)坚守人民情怀。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处处坚持人民至上,时刻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坚持把发展责任扛在肩上,把万家忧乐放在心上,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政府工作更有民生“温度”。
(三)勇于担当作为。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该做的事知重负重,该负的责挺身而出,推动常态工作重规范、重点工作出亮点、特色工作有创新,让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成为政府工作的鲜明特质。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完善督查督办机制,推进权责制度化、流程标准化、运行高效化,营造为改革者负责、为实干者担当的良好氛围。
(四)严格依法行政。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忠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发展、解决问题,高标准实施“八五”普法规划,高质量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监察监督,高度重视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作用,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五)坚持廉洁从政。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毫不松懈纠治“四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化推进,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过往可鉴,当下可为,未来可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握历史接力棒,以赶考的姿态、奋进的状态,苦干实干、勇毅前行,不断开创漳平高质量发展超越新局面,为全面振兴漳平、再创漳平辉煌而不懈奋斗!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