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7 19:54   责任编辑:www
2022年2月22日在淮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淮安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史志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1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坚持对标找差、补短强特、创新实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在建党百年之际交上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精准施策,经济发展加快扩量提质。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和宏观环境变化,打出“1+4”政策组合拳,出台“抗疫惠企促发展27条”,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12.4%,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二和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14.6%和20.7%,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三和第一。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5.2%和1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7%和19.1%,增幅分别居全省第四和第二,贷款余额首超存款余额。获批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新培育跨境电商企业300户,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6%。优势特色产业增势良好。构建主导产业“六个一”生态,实施百亿企业培育行动,绿色食品、新型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6.9%、28.4%和33.6%,庆鼎精密电子、理士电池开票销售分别首超100亿元、50亿元,威博液压成为北交所注册制审核上市第一股。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05户,铁路货运量、机场货邮吞吐量和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34.1%、59.1%和20.1%;西游乐园成功开园,白马湖向日葵景区获批国家4A级,洪泽区、淮安区创成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我市跻身全国五大新晋红色旅游目的地。粮食生产实现丰收,新增千亩以上连片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2个,稻虾综合种养面积、产量全省第一,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品牌价值持续保持全国同类领先,盱眙现代农业产业园晋升国家级。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出台“创新16条”。新增国家高新企业160户,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9.1%、提升1.7个百分点,8户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47户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比亚迪国内唯一新能源专用车基地项目完成省级备案,康乃馨织造获省长质量奖提名奖和苏北唯一全国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有效发明专利量和万人拥有量增幅均居全省首位,技术合同成交额66.6亿元。出台“淮安人才八条”,举办首届科创峰会暨创新创业大赛,盛大举行大学生集体开学和毕业典礼,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9个。
(二)坚持聚力招商、优配资源,重特大项目攻坚成果丰硕。项目招引量质齐升。强化“一把手”带头作用,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成功举办上海城市推介、苏商大会、食博会、RCEP食品产业合作圆桌会议、亚布力论坛创新年会等活动,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656个、同比增加134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9个,总投资202亿元的中天钢铁钢帘线、总投资120亿元的台华新材料等项目成功落地实施,实现百亿级项目招引历史性突破。到账外资12亿美元、增长13.4%。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定期组织集中开工、季度拉练、过堂会办,益海嘉里等220个省市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878.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8.9%。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51个、同比增加20个,其中10-50亿元项目31个,50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竣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56个、同比增加21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项目服务优质高效。在全省率先运行“拿地即开工”审批管理系统,联合评审等5项工作入选省级试点。开展产业园区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试点,推行土地成片开发和考古前置。积极处置低效闲置用地,获省政府奖励用地计划3760亩。解决440户工业厂房产权证办理历史遗留问题,相关经验获国家自然资源部推广。加大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市融资担保集团获“AAA”信用评级。
(三)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在全省率先探索“一照多址”“一址多照”改革,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经验获国务院“协调办”推广,12345热线获评全国政务热线服务质量评估A类A级。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一措施、两办法”,升级拓展党政亲商会平台功能,经济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入选数字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成果,获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12户市属企业优化重组为五大集团。制定开发园区创新发展“1+N”制度体系,实施去行政化、人事薪酬制度、“放管服”全链赋权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率先开展挂钩节余指标跨县域流转省级试点,盱眙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区域合作持续深化。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启动新一轮宁淮挂钩合作,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获批省级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协同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举办首届淮河华商大会,搭建“媒体云”平台,牵头成立农业农村专委会和侨务、气象灾害联防合作等联盟。援疆和对口合作工作结出新硕果,建成新疆五五园区高新技术孵化园。台资高地加速崛起。落实省联席会议12项支持政策,新设及增资台资项目62个,和兴汽车铝饰件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协议利用、实际到账台资分别居全省第二和第三。成立淮昆台资产业合作联合协调理事会,淮昆合作产业园新引进台资项目10个。举办台商论坛、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创立淮安台资产业工人培训学院,淮安大运河文化带获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四)坚持统筹布局、一体推进,城乡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实施金融中心二期等城建重点项目511个,完成投资876亿元。精心编制江苏美丽中轴淮安行动等规划,全策全力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规划建设,板闸遗址公园主体竣工。完成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97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08个。完成47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建成17公里主城区市政管网。历史遗留的166个“问题楼盘”已化解161个,经验获国家住建部推介。建成智慧城市一期工程,“i淮安”APP上线运行,“城市数字大脑”初现雏形。辐射苏北的中国移动国干节点在淮上线,实现5G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启动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淮安市停车场管理条例》,开展宁连公路城区段、205国道交通安全和环境整治,“四高四河”沿线更加整洁亮丽,顺利通过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复审。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淮安被明确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京津冀——长三角主轴路径重要节点城市。宁淮铁路全线具备开工条件,沂淮铁路列入《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高铁快运物流基地铁路专用线列入国家重点项目。京沪高速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建成247省道金湖南段、429省道淮安段、327省道涟水绕城段等一批干线公路。淮安机场总体规划获批,机场三期扩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开通淮安至越南河内首条国际全货机航线。与上港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建成启用海关新港监管中心,新开通3条集装箱航线。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7个,新增省级传统村落5个。新建生态河道162条,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网162公里。推进镇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自然村覆盖率分别提高至71.9%和43.2%。开通交邮融合线路140条,县镇村三级物流服务点实现全覆盖,金湖创成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五)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建立林长体系,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淮安市湿地保护条例》,创成三河湾国家水利风景区。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严控“两高”项目。实施540项重点治气工程和4635项重点治气任务,PM2.5年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优良天数比率81.6%、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87.7%,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全部完成整改。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积极探索跨域河湖共治机制,完成洪泽湖“两船”整治。实行危废全生命周期监管,构建重点园区环境应急防控体系。停产整改化工企业34户、关停退出7户。开展“环境基础设施提升年”行动,新建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扩建项目投入运营,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和重点镇空气监测全覆盖。
(六)坚持民生优先、加大投入,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投入182.5亿元实施十大类33项民生实事项目。富民增收步伐加快。建立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四项机制,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9%。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实施产业项目31个,在全省首推防返贫保险,洪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加大新业态从业群体参保力度,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实现“十连增”,稳步提高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标准,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基本医保覆盖率达98%,医疗救助46.3万人次,开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试点,医保基金监管工作获全国“优秀”等次。创新住房公积金审批模式,新开户职工数创历史新高。公共服务不断优化。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小学少先队员重要回信精神,新旅历史纪念馆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新旅光荣传统”进入全国“开学第一课”。扎实推进中小学品质提升行动和县域高中振兴计划,有序开展“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工作,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历史最好成绩,校城融合取得积极成效。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受到省政府督查激励,市三院创建三甲专科医院通过评审,市公共卫生中心二期建成使用。推出《童年周恩来》《我的刘老庄》《红色苏皖边》等高水平主题作品。成功举办淮安西游乐园马拉松等赛事活动,我市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常态化疫情防控精准有序。建成市疫情防控指挥调度信息平台,创新社会面防控“四化”机制,成功应对新一轮突发疫情,全面完成11个方面180项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新冠疫苗接种率居全省前列。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向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社会共治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基层消防建设得到加强,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金融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完成政府性债务化解年度目标。公安科技赋能、改革增效成果明显,平安建设工作获全国表彰,扫黑除恶斗争群众满意度全省第一,“数据战疫”、雪亮技防、行政争议纾解等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在全省首家实现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全覆盖。信访管理服务标准化获批全国试点,“一线三包”经验被评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新实践。审计监督作用有效发挥。顺利完成第七次人口普查。加强人民武装工作,深化国防动员准备,“兵网融合”“幸福双拥”“老兵调解”“强兵兴业”“品质安置”等特色品牌进一步打响。国家安全、民族宗教、机关事务、外事、供销、仲裁、档案、地方志、边检等工作得到加强,工会、老龄、青少年、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去年各项成绩的取得,既为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开了好头,也为本届政府履职画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创新实干,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夺取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胜利。一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在全国城市GDP百强榜排名上升到第58位,人均GDP达15464美元、居苏北第一。初步构建了“333”主导产业体系,国家高新企业数实现翻番。二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对接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台资高地和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得到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117项改革列入国家和省试点,新增市场主体69.5万户,总数突破100万户。三是城市能级显著提升。中心城市人口达168万,城镇化率达66.2%、提升6.1个百分点。区位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建成徐宿淮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机场二期、市区内环高架等重大支撑性工程,历史性地跨入“双高时代”。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聚力打造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文化名片,高分高位创成全国文明城市,荣获“世界美食之都”称号,打响“水懂我心、自然淮安”生态文旅品牌。四是乡村振兴步伐不断加快。完成乡镇布局优化,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累计改善农房50750户、提前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入围省示范创建项目数苏北领先,实现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县区全覆盖。整合打造“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稳居全国前列。五是民生福祉日益增进。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发展增速。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和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中心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在苏北率先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法治淮安建设深入推进,获批全国首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全国扫黑除恶重点培育市。六是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创新行政方式,不断提升履职能力。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32件、政协提案1877件,满意率均在99%以上。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现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目标,政务环境更加风清气正。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得益于历届政府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淮部队和部省驻淮单位,向所有在淮投资兴业的企业家、关心家乡建设的各位乡贤、支持淮安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对照高质量跨越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项目带动力不强,主导产业规模不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园区产业集聚水平不高;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有待增强,县域经济相对薄弱,城乡融合步伐需要加快;公共服务供给不够优质均衡,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的基础还不稳固;干部队伍作风和专业能力建设仍需加强,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我们将直面问题,尽心竭力改进工作,决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二、202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审视当前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从宏观看,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从微观看,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土地、环境、能源、人才等要素制约突出,部分行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仍较困难,扩总量和促转型的双重压力加大。同时,我们也看到,全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持续显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在淮安叠加成势,我市交通区位、生态环境、台资高地、产业基础和城市功能等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特别是全市上下心齐气顺、争先创优的氛围愈发浓厚,更加增强了我们加快发展的底气和信心。
着眼未来五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全力推动“三个跨越赶超”,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安排突出高于苏北、快于全省、超越全国同类城市,确保“十四五”期间经济总量再上两个千亿级台阶,进入全国城市GDP50强。立足干好今年,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聚力“四个提升”,抢抓机遇、厚植优势、自我加压,在设定预期目标的基础上,又下达工作指标进行考核,奋力跑出加速度,为未来五年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深刻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和“跨越赶超”要求,紧扣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奋斗目标,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有新速度、项目攻坚有新突破、各项工作有新气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7%以上和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均增长7%以上,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省定目标,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和谐。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招商、扩总量,全力筑牢经济发展基础。坚持项目为王、项目就是未来,凝心聚力,攻坚突破,切实以项目集聚加速发展裂变。
实施项目招引“3530”工程。突出主攻世界500强、全国百强、大型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全年协议引资额超3000亿元,其中工业协议引资额不低于总数的70%,新签约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0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30个,力争在招引百亿级项目上有新突破。发挥主要领导“一号招商员”示范作用,统筹县区、部门、专业队伍和市场化招商力量,强化以商引商、“以侨架桥”,探索基金招商,形成千军万马抓招商的生动局面。精心办好食博会暨首届金秋经贸洽谈会等3场“请进来”、7场“走出去”招商推介活动,以及重点产业链、招才引智等专题招商活动,持续掀起招商攻势。深化招商体制机制改革,高效运行驻外招商局,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组建招商集团公司,完善重大项目研判和决策机制,加大考核激励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激发招商引资活力。
推动项目建设“1320”工程。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链条,完善项目集中开工、季度拉练、督查通报等推进机制,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000亿元以上,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低于30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不低于20个。重抓390个省市重大产业项目,确保完成年度投资1350亿元,加快建设中天钢铁钢帘线、台华新材料、今世缘南厂区技改、益海嘉里、南高齿风电等项目,竣工投产庆鼎高密度印刷线路板、天鹏锂电池等项目。建立关键要素集中调配机制,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和“专精特新”项目。积极拓展重大项目发展,全面清理处置闲置、零散、低效用地和批而未供土地,各县区园区都要储备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整合使用工业、科技等领域专项资金,引导银行机构增加制造业贷款,加强与知名创投机构合作,发挥产业投资基金作用,为产业转型发展引入更多源头活水。开展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生态环境源头治理集成创新试点,鼓励企业出让富余排污权,为优质项目腾出更多环境容量空间。加强能源保供,进一步降低企业水电气热等要素成本。引进和培育一批制造服务供给主体,科学布局主导产业关键工艺处理设施,让高水平专业配套成为核心竞争要素。
打造“四最”营商环境。瞄准“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目标,倾力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营商环境。完善优化营商环境“一措施、两办法”,进一步擦亮“101%”服务品牌,深化经济网格化服务管理内涵,常态化办好党政亲商会,健全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挂钩帮扶制度,完善营商环境投诉处理机制,全面化解工业厂房产权证办理历史遗留问题。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普惠金融领域信贷投放,积极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提振企业信心、稳住市场预期。
(二)突出快转型、提质量,加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坚持工业化引领、数字化赋能,推动基础再造、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培大扶强先进制造业。落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打造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加快成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着力培育十个重点制造业集群,绘制产业链图谱,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动同类型企业横向联动、上下游企业纵向协同。壮大骨干企业梯队,实施千企技改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对优势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扶持,引导支持“个转企”“小升规”,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全年新培育规上企业230户、销售超亿元企业50户,其中超10亿元企业5户,新增上市企业2户、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5户。
做优做特现代服务业。以建设大运河“百里画廊”为引领,发挥西游乐园、华强方特等龙头项目的带动作用,打造红色文化、运河文化、河湖风光等旅游精品线路,力争入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聚力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放大“世界美食之都”品牌效应,精心打造御码头等美食街区,做强淮扬菜博物馆等餐饮名店,振兴一批“老字号”,推动淮扬菜产业市场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以美食助推旅游升级。提升现代物流枢纽发展水平,完善物流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区域物流运行总部,实现服务功能和财税贡献双提升;推进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前期工作,争取开通中欧班列;统筹布局全市港口发展,组建市港口物流集团,深化与上海港战略合作,打造全国性内河航运中心;推动大型物流企业在淮设立航空基地,打造大宗商品集散、区域消费仓配和食品供应链中心。推动现代商贸业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消费供给能力,满足各层次消费需求,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改造26个市区农贸市场,精心策划“幸福满淮·安心消费”主题购物节,鼓励绿色家电、新能源汽车等消费,打造“一县一特”促消费品牌,加快成为长三角北部消费中心。
提质提效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为方向,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品质提升和品牌增值的轨道上来,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聚力打造稻米、小龙虾、畜禽、螃蟹、蔬菜五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新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和文旅产业融合的新载体,今年农业产业集群产值达到60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5%以上,引进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农业精深加工企业2户以上,积极创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加强现代经营体系建设,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0万亩,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59万亩,新增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7.5%,创成2个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着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健全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生产体系,开展种业振兴行动,争创涟水芦笋、清江浦红椒、淮阴黑猪等一批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加大“淮味千年”品牌线上线下推广力度,打造一批农产品网货基地,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坚持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淮安转型跨越的关键增量,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建成科技云服务平台,积极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示范智能车间,新增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5户、省星级上云企业50户。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传统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广“农业+电商”新模式。鼓励本地IT企业参与行业、城市治理数字化建设,促进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发展。统筹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生态体系建设,完善智慧城市“1+3+N”基础架构,实体化运作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新建5G基站2000个,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江苏移动超大型算力中心,为数字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深化科技创新赋能。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强化财政奖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0个,新获批国家高新企业150户,高新产业产值占比提升到30%。促进市域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强化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创新之核”作用,高水平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大力促进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协同创新,新招引高科技项目100个以上,实施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5个以上,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件。深入推进“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大力实施省“双创计划”、市“淮上英才计划”项目,举办第二届中国·淮安创新创业大赛,发挥淮中校友科创联盟等平台招才引智作用,促进大学生留淮返淮来淮就业创业,打造长三角北部人才发展福地、产才融合高地,让更多“千里马”在淮安跨越赶超中竞相奔腾。
(三)突出优机制、增活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纵深突破。坚持顶层设计,鼓励基层创新,凡是认准的事就要大胆试、大胆闯,真正让一个个试点的“盆景”变为一道道改革的“风景”。
集成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淮上关爱一件事”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五证联发”“多评合一”、并联审批、容缺审批等改革举措,全面推行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聚焦“免申直补”和“一键支付”重点需求,持续深化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推进包容审慎监管,编制实施不予处罚和从轻、减轻处罚三张清单。进一步打响12345“诉接速办”品牌,不断提高惠企便民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聚焦“一争先、四提升”目标,全面落实“1+N”政策举措,推动开发园区瘦身强体、聚焦主责主业。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推进功能园区和智慧园区建设,各开发园区重点打造1-2个主导产业,实现工业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加快向五百亿级、千亿级园区迈进。全方位支持市经开区“二次创业”,加快进位争先。健全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综合评价机制,全面提升开发园区投资强度、产出效益、能效和安全环保水平,充分发挥开发园区的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
统筹推进各项重点改革。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等改革,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着力提高市属五大国企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便民惠民为目标,纵深推进综合医改,积极推进医保基金监管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异地就医联网结算。
(四)突出聚要素、强动能,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合作。坚持全方位“走出去”和高规格“请进来”,全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协同发展朋友圈。
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主动接轨大上海,抢抓上海疏解非核心功能产业转移机遇,跟踪对接在沪企业搬迁、扩建和转移信息,积极与上海建立多层次对口交流合作关系,强化与上海高校院所、一流医疗机构、经济类社会团体组织的深度合作,有效承接上海外溢优质资源。落实新一轮宁淮挂钩合作18项任务,加快建设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探索在南京建立科创飞地、人才飞地,打造全省南北深度合作样板。积极参与省内产业分工,全面对接苏锡常,建立“两地政府+企业”产业转移合作机制。提高协同开放水平,放大衔接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节点作用,注重与沿江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协同,拓展京津冀、珠三角、闽三角和江淮区域合作,不断提高区域影响力。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瞄准境内外资密集区,依托驻外使领馆、商会协会等资源渠道,鼓励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开展未分配利润再投资,新设投资超1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20个以上,其中,投资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50个以上,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50%以上。抢抓“一带一路”建设、RCEP实施机遇,新培育外贸出口企业100户,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60%以上。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支持外贸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打造跨境电商出口集货和进口集散分销基地。以产业对接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国际友城合作。
全面提升台资高地影响力。用好台资集聚示范区省联席会议扶持政策,深度融入两岸企业家峰会,加快集聚台资产业,新设及增资台资项目60个以上,力争实际利用台资全省第二。发挥淮昆台资产业合作联合协调理事会作用,加强昆山试验区政策经验复制和产业项目承接,加快淮昆合作产业园建设。拓展淮台交流交往,完善台商服务中心“一站即成”服务,吸引更多台商台胞来淮创业兴业,全力打造长三角台商投资最佳目的地。
(五)突出强功能、显特色,着力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大市区”理念和精明增长,投入413亿元,实施268个城建公共设施重点项目,不断提升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精心打造重点功能地标。加快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报审实施,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和各片区功能定位。全线推进实施大运河“百里画廊”,实现板闸遗址公园开园、中国水工科技馆主体封顶,精心打造“四湖一垠一镇”,提升大闸口、都天庙等片区功能配套,建成里运河文化长廊“四行”系统,基本贯通环洪泽湖公路,力争创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落实中央活力区建设规划,推动淮海广场、水渡口片区业态升级,加快金融中心建设,推动华润万象城开工、检察院东侧地块开发,推进组团级商业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中心城市。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55万套,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4个,推行织补式、拥河跨街式改造,实施石塔湖等片区改造项目,支持既有住宅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加强老旧小区技防建设改造,积极构建富有亲和力的公共空间、公园绿地系统。持续整治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等区域环境面貌,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和“城市家具”规范化管理。全面梳理和整治城市易淹易涝点,杜绝“城市看海”、确保“不淹不涝”,全力建设兼具品质和温情的宜居城市。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抢抓国家扩大有效投资机遇,适度超前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城市快速路二期工程、有轨电车2号线。全面推进宁淮铁路建设,加快沂淮铁路前期工作,开展淮泰铁路规划研究,完善高铁商务区配套功能。开工建设机场三期工程。积极推进京沪、长深高速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市区国省道外移。加快黄码作业区、上河作业区等港口项目建设,开展金宝线航道、盐河航道扩容改造等前期工作。实施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先导段建设和二级航道工程前期工作。
不断提高精细管理水平。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统领,优化调整城建领域事权,充分发挥数字城管平台作用,强化城市管理综合考核点评,健全市场化、智慧化、一体化长效管护机制。持续推进“四高四河”环境综合整治。探索建设静态交通综合管理系统。不断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开展废旧厂区、小区“尾盘”、闲置商业等城市“低效空间”治理,引进第三方进行一体化、专业化运维,全力建设更加干净有序的文明城市。
(六)突出抓统筹、促融合,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四化”同步、以城带乡,努力走好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强化县域龙头带动。实行“一地一策”引导,打造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板块。支持淮安区古城保护复兴,打造全市展示“象征意义”的窗口。为清江浦区放权赋能,建设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支持淮阴区建设国家级高新区、争创国家级农高区,高质量打造城乡园融合发展样板。支持洪泽区文旅创新发展,打造独具魅力的美丽滨湖旅游城市。支持涟水县申创国家级经开区,加快建成全国百强县。支持盱眙县建设宁淮特别合作区,打好龙虾牌、打造现代化山水文化名城。支持金湖县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水韵湖城。
强化特色城镇支撑。完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做大做强重点中心镇,做优做美一般特色镇,充分发挥城乡融合节点支撑作用。升级发展10个重点中心镇,加快完善功能、做强产业、集聚人气,引导马坝镇等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做强工贸与物流产业,支持高沟镇拉长食品酿造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工业强镇,成为县域副中心、现代新型小城市。按照“集约节约、精致宜居”的理念,推动片区中心镇和一般镇完善服务功能、提升人居环境,着力打造城镇型社区,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强化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编制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启动乡村振兴先导区、先导镇、先导村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农村公共空间治理三年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80公里、桥梁40座,规划建设“美丽农村路”示范带,推进城乡物流服务和公交一体化发展,实施淮涟、渠北等大中型灌区提升和生态河道建设工程,扎实做好农民住房改善“后半篇”文章,新建特色田园乡村6个以上、美丽宜居村庄100个。持续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扎实推进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省市帮促、企村联建、以强带弱等方式,帮助经济薄弱村引进产业项目、增加集体收入。
(七)突出打基础、提颜值,扎实推进美丽淮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铁腕整治,坚决守住底线、不踩红线,确保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加快将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行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突出抓好道路和建筑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等污染专项治理,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认真落实河长制,统筹推进断面水质改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入河排口一体化治理,实施中心城区引水润城、水系连通工程,确保通过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验收。强化土壤分类管控和污染源头治理,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开展农村污染综合治理试点,推动农村污水处理厂规范化运行。坚决整改省第二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等项目,积极打造“无废城市”。
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刚性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统筹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常态化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坚持“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建设湿地监测智慧管理系统,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协同开展洪泽湖等退圩还湖、生态修复、入湖河道整治,全面贯通古黄河生态休闲带开放连通工程,积极创建幸福河湖淮安样板。
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紧扣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严把项目安全环保准入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金湖争创省级试点,加快建设白马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实施大运河沿岸1公里范围化工企业搬迁,积极推动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化工园区。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引导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进城市道路、广场林荫化改造和立体园林增绿,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提高到96%以上。引导公众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八)突出办实事、惠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为本,坚守人民情怀,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完善退捕渔民就业帮扶长效机制,新增城镇就业6.7万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全覆盖,有序落实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渐进式延迟退休等工作,加强社保基金安全管理。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事业,深化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健全老年医疗和教育服务网络,落实好新的生育政策,积极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进专项救助向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等低收入人口延伸。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健全教师队伍激励保障机制,大力培育名师名校长,扎实开展“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县域高中振兴,争创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标杆市和青少年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大力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支持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创建区域性高水平大学。积极打造苏北区域医疗高地,加快建设市中医院中医药综合楼,基本建成市三院康复楼、市四院应急病房楼,投入使用市妇幼保健院新院,组建市级儿童医院,实施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工程,新建4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9个“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点。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改薄强基”工程和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计划提升行动,持续打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书香淮安品牌,加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建成翔宇文化交流中心,推动周恩来纪念馆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深化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办好高品质体育赛事活动,全面备战第二十届省运会,着力打造体育名城。
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打好“三年大灶”收官战,进一步压紧压实“三管三必须”责任链条,持续开展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镇燃气、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城乡既有房屋建筑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全域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整合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启动应急管理信息化二期工程,实施消防设施强基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气象监测预警,着力提升防灾抗灾救灾能力。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推广“数据战疫”模式,持续推进疫苗接种工作,着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强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加强各级国企融资风险管控,控制经营性债务规模,降低融资成本,牢牢守住风险底线。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实施社会治理“三化协同”工程,全面建成“三中心一站点”指挥体系,创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市。推进平安淮安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依法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扎实推进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活动,打造信访标准化淮安名片。积极实施“八五”普法。打响智慧仲裁品牌。切实维护民宗领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军民共建,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推动后备力量建设,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夯实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基础。
各位代表,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围绕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今年我们将计划实施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公共卫生服务、城乡人居环境、群众出行条件、公共文体服务和提升就业创业、基本保障、食安保障、惠企惠民服务、安全发展水平十大类民生实事,切实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我们要以更高标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新一届政府将以归零的心态再出发,坚决扛起改革发展稳定的责任,持续巩固“稳”的基础,不断积蓄“进”的力量,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接好接力棒、跑出加速度、干出新精彩。
一是要焕发出忠诚担当的新气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筑牢信仰之基,锤炼政治能力,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推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淮安落地落实。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切实担负起推动淮安跨越赶超的历史重任。
二是要激发出锐意进取的新干劲。提升学习力,增强政策理解、专业招商、服务帮办、责任落实、对上争取等工作能力,加强产业发展、“四新经济”、资本运作、城市开发运营等知识储备,努力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行家里手。提升创新力,坚持求变求新求快,善于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善于融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的方式处理复杂矛盾,善于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水平,创造更多淮安发展经验,努力把更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提升执行力,大力整治“中梗阻”现象,高效推动落实,政府系统领导干部都要响亮喊出“跟我上”,定下来的事要“马上办”,涉及职能交叉的工作要“跨前一步”,面对棘手问题要敢啃“硬骨头”,确保一抓到底、干则必成。
三是要展现出依法行政的新高度。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强化政府法律顾问作用,加强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持续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行政复议、应诉、执法监督和行政争议纾解等工作,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加强诚信政府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强化政务公开和备案审查,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四是要塑造出廉洁从政的新形象。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坚定不移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上级“一把手”抓下级“一把手”要求,健全公共工程、公共资源交易、国资国企等监管制度,严格督查整改审计发现问题,提升财政监督实效。恪守“亲”“清”政商关系,光明磊落与企业家交朋友。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永葆忠诚干净担当本色。
各位代表,让梦想照进现实,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牢记“三大光荣使命”,紧盯“跨越赶超”目标,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淮安新篇章,努力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