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30 19:53   责任编辑:www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及2021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职期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执行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在市委的统一领导,市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较好地完成了任期内各项任务,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出了海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步伐。
——本届政府任期内,我们锁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县域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4%,累计签约超5000万元项目326个,新建超5000万元项目376个。建设高标准农田32万亩,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2700家,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56%。扎实做好“三篇大文章”,工业增加值始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菱镁、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延链建群成效明显,七彩化学成功主板上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5家。两大专业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8.7%,西柳服装城获批东北第一家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海城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温泉水资源管理进一步规范,澄州书院等重点文旅项目投入运营。
——本届政府任期内,我们坚持同向发力,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建立健全长效扶贫机制,建档立卡贫困户238户532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阶段性债务全部如期偿还,成功争取全国化债试点县。加速推动污染防治,完成371万平方米矿山修复,实施菱镁产业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建成运营15座污水处理厂,启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实现100%,河流断面达到Ⅳ类标准。“大棚房”“违建别墅”“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等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本届政府任期内,我们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持续推动开放创新,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蓄。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的3个县之一。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18项国家试点红利有效释放,所得经验在全省县域推广。稳步实施国企改革,7家国有集团全面投入运营,海镁集团改革扎实推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打通“中蒙俄”“新丝绸之路”等国际贸易大通道,西柳专业市场集群监管场所建成运营。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成“海纳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成立菱镁产业技术联盟,达成校企合作关系182家,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等科技型企业90家,引进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3960人。
——本届政府任期内,我们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乡村振兴扎实推进。认真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获批省级名牌农产品11个,荣获“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中国南果梨第一县”等殊荣。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推行垃圾分类减量治理,建成“四好农村路”671公里,完成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1.05万座,创建28个省级美丽示范村、110个宜居达标村,西柳镇获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多渠道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实施了耿庄镇、马风镇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52个“空壳村”全部“摘帽”。
——本届政府任期内,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城乡建设和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落实“六稳”“六保”要求,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加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新建改造道路845公里,改造老旧小区30个、农村危房795户,完成小姐庙渡改桥等40项建设工程。组建中心医院、中医院两大医疗集团,新建镇级公共卫生院16所。加大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撤并义务教育学校140所,新建学校15所、公办幼儿园9所,中高考成绩连年攀升。全面落实养老医保政策,全市居民养老金始终按时足额发放。连续举办省级以上高规格体育赛事,新建各类文化设施300余个。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社会治安“一体化”整治,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投入使用。狠抓安全生产,积极化解各类信访问题,实现重特大安全事故“零发生”,各重要敏感节点保持信访稳定。连续九次蝉联省级双拥模范城,民兵预备役、统计、审计、广播电视、民族宗教、水文气象、残疾人、妇女儿童、红十字会等各项事业都实现新突破。
——本届政府任期内,我们坚持依法行政,持续加强市域治理,自身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舆论监督。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定,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依法行政、阳光行政水平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政治素养和服务宗旨意识明显提高。
各位代表,2021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克服种种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既定工作任务。预计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4.55亿元,同比保持正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80亿元,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03亿元,同比实现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2.4亿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2338元,同比增长7.1%。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抓了六个方面。
一是凝心聚力稳运行。严格落实惠企政策,积极开展企业帮扶,全年实现个转企276家、小升规35家、规升巨3家,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10%,工业用电量增长12.8%,菱镁、钢铁等主导产业市场回暖,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不断做强;加大项目引进力度,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3个,开复工超千万元项目274个,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1%,引进国内资金增长23%,一批引领牵动性项目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有效促进消费市场升级,全年新注册个体工商户11405家,网络销售额增长12.5%,旅游业总收入实现74.6亿元。
二是大刀阔斧促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规范审批流程“1360”模式,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减少523项,实现企业当日开办;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化解一批营商问题,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排名提升至68位。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成了181宗177公顷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产权交易中心累计成交9.2亿元。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在“数字鞍山、智造强市”机会场景发布会上开办菱镁专场,依托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全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5个。
三是克难奋进调结构。着力优化农业结构,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在11亿斤,成功获批第一批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成为辽宁省数字乡村十个试点地区之一。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定产能、控能耗两手齐抓,完成1759座窑炉3860万吨产能公示,用能总量和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加速推动“四改”工作,启动实施“四改”项目72个。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机构存贷比提高到43.6%;两大专业市场保持旺市运营,全年交易额预计实现990亿元;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突破2亿美元,圆满完成商务部和省政府确定的工作任务;推进农村商业体系建设,全国农村商业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市成功召开。
四是竭尽全力惠民生。坚持就业优先,新增就业81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5%。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金保持按时足额发放。落实教育“双减”政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双龙山”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工程,菱镁行业污染治理、河流污染整治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五是不遗余力防风险。全时段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有序完成疫苗接种、重点人员排查管控等重点任务。通过安排预算资金偿还、债务置换、盘活国有资产等手段,保证政府债务按时足额偿还。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开展企业安全生产、燃气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做好国家安全、信访稳定、应急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等各领域工作,平安海城建设扎实推进,市域治理水平有效提高。
六是持之以恒转作风。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43件人大代表建议、19件政协提案见面率和办复率始终保持100%,全力以赴推进了国务院大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各位代表,天道酬勤、汗水凝金。本届政府任期内,我们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遇到的困难非比寻常、付出的努力充满艰辛,取得的成果难能可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鞍山市委、市政府和海城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指导、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向全市人民、社会各界和所有支持参与海城建设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海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改革还需深化,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彻底解决;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有效投资不足,统筹实现固投增长和碳达峰、碳中和难度叠加;营商环境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程度仍然不够;城市运行还有短板,市域治理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污染防治任务仍然艰巨;民生服务水平距离人民群众期盼仍有差距,优质资源供给还不够充分平衡;干部作风建设还需加强,创新精神和担当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下届政府工作建议安排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关键节点。十届政府任期与“十四五”高度契合,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已经肩负在我们的身上。对此,我们既要坚定发展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盲目乐观,要真正思全局、观大势、谋方略,立足自身实际,抓住机遇、扬长补短、彰显特色,真正把短板拉长补齐,把优势做强放大,以敢为人先的拼劲、力拔头筹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干出一片新天地,干出一个实力、活力、竞争力、文明、美丽、幸福新海城!
今后五年工作建议安排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海城市委工作部署,全力实现新时代海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
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再有新提升。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成功引进建成一批具有牵动性的重大项目,实体经济占比进一步扩大,数字经济取得有力突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不低于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不低于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不低于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不低于8.5%,全国百强县地位得到持续巩固提升。
——改革开放再有新跨越。“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百强县地位进一步提升。农村综合改革成果运用更加常态化,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的突破。与“双循环”新格局和“一带一路”建设融入程度进一步紧密,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作用全面显现,整体开放程度走在全省前列,建设辽宁省创新与改革先行区迈出新步伐。
——创新能力再有新提高。“三院经济”蓬勃发展,人才引进机制更加灵活多样,新建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重点产业、关键领域技术取得突破,一批科技成果完成就地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逐年增加,研发经费逐年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深入人心。
——产业发展再有新跃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依托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绿色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品牌农业实现由点到面铺开。工业结构实现全面升级,“老字号”改造升级、“原字号”深度开发取得明显进展,“新字号”培育壮大实现重大突破,全市规上企业数量突破380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60亿元。服务业结构更加丰富多样,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不断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电商经济、网红经济、现代物流、现代金融蓬勃发展。
——生态环境再有新改观。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向绿色转型,清洁能源使用更加普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河流水质断面考核持续达标,土壤环境持续改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造绿护绿行动取得实效,城市面貌整体改观,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验场景得到有效构建。
——民生福祉再有新改善。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居民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乡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加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养老、交通资源,人口规模逐步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治理效能再有新进步。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蔚然成风,全社会法治意识有效增强,社会治安持续好转。防灾减灾应急体系更加健全,应对事件突发能力全面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平安城市创建取得明显进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面形成。
三、2022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2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也是实现海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之年。为确保实现新一届政府工作开门红,2022年指导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正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重点要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锁住营商“牛鼻子”,聚焦影响海城发展的瓶颈问题和促进海城振兴的关键领域,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依托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做实“综合窗口”服务,实现“一窗办多事”,加速推动全市政务服务驿站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落实市级领导一线走访、机关干部包保和企业家座谈等制度,滚动更新营商环境问题清单,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坚持“新官理旧账”,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依法兑现政府承诺,打造“法治政府”“诚信政府”。
二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放大农村综合改革效应,建设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运用好土地制度改革成果,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用地选择。加大对海城经济开发区、腾鳌经济开发区支持力度,加速实施析木500千伏、梨树220千伏变电工程,探索推进集中煤制气项目,不断完善园区道路、污水等配套设施。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鼓励扶持辽宁东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奥亿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育引进工作,抓住海城特有的菱镁、外贸、服装设计等点位,通过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更加优良的环境,吸引专项人才自由向我市流动。
三是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以央地合作模式为引领,加快与鞍钢集团的洽谈对接,有序推进海镁集团混改工作。发挥现有市属企业集团资产和队伍优势,鼓励支持其更好的参与融入市场竞争,提高“造血”功能,实现自我发展。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系,提升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加强债务防控,实现良性运转。
四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面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破除招投标、投融资等领域隐性壁垒,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尊重企业家和创业者浓厚社会氛围,助力骨干企业不断做强,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确保全年实现“个转企”225家、“小升规”35家、“规升巨”3家。
(二)把握“双循环”新格局,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向好态势。坚持以高质量项目为引领,注重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挖掘发展潜力,释放发展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树立“招商为要、项目为王、落地为大”理念,紧盯菱镁、钢铁、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专业招商、以商引商、全员招商等手段,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引领型、配套补链型、科技创新型、城市提标型优质项目,确保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过65个,引入省外资金70亿元。全面落实“项目管家”制度,积极发挥项目专班作用,统筹做好实体经济、基础设施、房地产领域项目审批服务工作,重点围绕传统基建、新基建、新能源等领域,做大固投整体规模,确保全年谋划千万元以上项目突破95个,开复工项目超过170个,盘活“三闲一烂”资产30%以上。
二是全面促进消费增长。以两大专业市场为依托,加快辽宁西柳电子商务产业园二期建设,做好南台国际箱包城盘活,依托西柳网红直播基地,推动流量型经济快速增长。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为引领,加速推进镇村服务站建设,全面促进“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双向流通。以消费升级为契机,实施商场、商业街、夜市、超市、宾馆、饭店提质创新,举办房交会、车展等活动,深挖内需潜力,全面打造“吃穿住行”新增长点。
三是着力稳定外资外贸。积极发挥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政策辐射作用,招引更多外贸企业入驻海城。加速推进“丝绸之路·西柳之星”境外布点,支持西柳市场在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建立分市场。成立外资项目专班,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吸引更多的外资项目落户。积极打造“互联网+专业市场”的发展模式,培育发展跨境电商产业,确保全年外贸进出口增长10%。
四是全力做好风险防控。坚持开源节流两手并重,全面强化政府财税管理和债务限额管理,依法依规实施加油站税收管控、矿产资源税征收,多渠道做大税收规模,确保财政结构更加合理。做好自主化债“建制县”政策争取,筹备发行企业债,同步强化存量资产盘活和债务置换,进一步优化我市债务结构。稳妥有序做好海城河南岸等地块的空间整理,切实增加土地出让金收入。发挥金融局作用,加强金融领域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结构性金融风险底线。
(三)不断健全创新体系,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树牢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好创新平台建设。主动融入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借助省科技厅力量,实现科研突破。大力发展“三院经济”,加强与辽宁科技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实施一批“团队+项目”的“带土移植”工程。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瞪羚与独角兽企业2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4项。
二是强力推进“四改”工作。把握有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要求,倒逼企业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方向转型,推动海城利尔25万吨免烧砖等技改项目建成投产;瞄准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方向,推动三鱼泵业数字化生产车间等项目建设;聚焦能耗趋紧形势,以腾鳌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供热二期项目为试点,带动全域企业加大节能改造力度;主动应对环保需要,加快菱镁、钢铁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加速紫竹集团超低排放改造、东和集团菱镁碳捕集及余热发电清洁生产项目建设。
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落实扶持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实际利用好菱镁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探索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创新之中,构建顺畅高效、有支持、有保障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树立创业典型,提供创业支持,力争全年孵化企业30家,带动更多本外地人才实现就业。
(四)瞄准“数字海城、智造强市”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补链、强链,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一是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老字号”改造升级,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强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支持纺织服装企业提质增效,重点推进海城经济开发区鑫荣工业机器人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原字号”深度开发,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33号文件精神,持续加大菱镁矿产资源整合和产业链提档升级力度,推进矿权重组、企业重组,将有限的产能和能耗指标投入到菱镁精深加工和新材料等领域,抓好辽宁隆承高温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嘉耐)镁制功能新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与鞍钢差异发展,以精品棒材、线材、管材、钢结构等产品为主攻方向,形成产品优势,确保恒盛铸业烧结机升级改造等项目建成投产;依托腾鳌精细化工产业园,不断完善园区基础配套,推进鞍山七彩化学有机颜料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新字号”培育壮大,做好海城循环经济产业园谋划推进工作,加速辽宁奥亿达2万吨锂离子电池等项目建设,同步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实现有效突破。
二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速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66个5G基站建设,探索开发“5G+工业互联网”示范场景,尽快启动运行“矿山企业矿产品智慧管理系统”,支持牌楼菱镁产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服务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智慧旅游、智慧停车等各领域应用,逐步实施“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工程。发挥数字政府建设引领作用,加快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完善“澄好办”APP功能,推进市域治理综合指挥中心投入使用,构建“一屏指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智慧城市运行体系。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序实施西柳服装市场、南台箱包市场升级改造,加强专业市场品牌化建设,力争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发挥电商平台作用,建设配套服务中心、分拣中心和镇村电商服务站(服务点),确保电商交易额达到220亿元。依法做好温泉水资源开发管理,切实做优温泉养生、民宿休闲等健康产业。支持批零住餐业发展,结合城市发展现状,着力打造美食、二手车交易等特色街区。有序做好房地产开发,确保完成房地产去库存任务。
(五)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完善帮扶政策、推广以工代赈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健全防止返贫机制,确保返贫人口动态清零。持续壮大三星农业、西柳政通扶贫项目,发展光伏发电等扶贫产业,拓展扶贫产业成效。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促进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员全部就业。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抓好“米袋子”工程,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1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6万亩,确保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39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1亿斤以上。全面落实“菜篮子”责任,稳定蔬菜产量,推进正羽禽业、昊明禽业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在东部地区继续实施南果梨有机肥替代化肥工程,鼓励支持深加工产业发展,释放“中国南果梨第一县”品牌效应。强化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0家,新增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2个。
三是不断完善乡村功能。深入实施垃圾分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全力抓好农村改厕,建立农村户厕运营维护体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完善农村路、水、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海城市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建设省级美丽示范村10个。
(六)全面提升市域治理水平,加快构建智慧城市。坚持城乡统筹,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一是全面做好城市发展规划。推进鞍海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鞍海“半小时经济圈”。启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已完成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建设海城河南岸。组织镇一级政府科学编制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空间保障。
二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环境整治行动,深入推进海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建和响堂老尖山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加速推动鞍山飞灰填埋场和牌楼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扎实推进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启动奥体中心,筹备建设海城河南岸大白桥至中央跨河桥段河滨公园。在海城经济开发区启动建设10万吨规模净水厂,同步全面完成地下水压采任务。
三是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速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建设智慧停车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公安系统“联创实验室”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持续开展城市安全、市容市貌、违法建筑等专项整治活动,不断提高物业服务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科技化、精细化管理。
(七)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协同减污降碳为总抓手,坚守环境安全底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深做实林长制,强化绿色矿山建设,综合运用菱镁矿业公司集中修复、各采矿企业自主修复等手段,完成276万平方米菱镁矿山修复工程,确保全年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各3000亩,义务植树120万株,持续涵养好湿地生态。
二是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统筹推进菱镁产业综合治理,开展建筑工地扬尘、秸秆禁烧、露天烧烤及餐饮企业油烟治理,全面改善空气质量。落实河长制,建立水体保护与防控机制,开展河道垃圾及“河湖四乱”清理,确保省考以上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复检复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案件整改销号,坚决防止污染反弹。
三是促进低碳循环发展。严把新上项目环保准入关,推动工业企业绿色发展,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强化能耗双控管理,实现全市能耗总量不增加、能耗强度下降3%的“双控”目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推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启动“碳达峰”行动,落实应急减排措施,加速做好散煤替代工作,按期完成年度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
(八)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建设幸福海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每件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满足感。
一是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措施,切实做好中高风险地区来海返海人员排查处置,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哨点作用,加强院感防范,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是筑牢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力争全年新增就业9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5%以内。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待遇,实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做好城乡低保、五保等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继续做好孤残儿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加快推进海西新城社会福利中心“公建民营”,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深化维权服务,全力维护务工人员、残疾人等群体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切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工作。
三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化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五育并举”,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完成“三通两平台”和英语“人机对话”系统建设,实施三台子九年一贯制学校、海州实验学校、职教中心改扩建工程。加速推进市中医院新建门诊病房楼内部改造和设备安装,完成市中心医院1.3万平方米综合病房楼改建。持续开展梨花节、群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承办各类体育赛事。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推进牛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同泽中学人文楼抢救性保护修缮。
四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继续抓好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燃气、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畅通12345群众诉求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争创全省禁毒示范县,全力营造平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是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精细化城市建设为抓手,对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重点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等手段,择优选择,推进城市环卫一体化,补齐市容环境短板,力争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同时,继续做好民族宗教、档案保密、外事、史志、统计、气象、地震等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九)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抓落实贯穿政府工作的始终,全心全意践行人民政府为人民的神圣职责。
一是切实加强政治建设。全面理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以“两个确立”统一思想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
三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服务水平。坚持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论业绩,推动政府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四是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打造干部清正、政府廉洁、政治清明的良好生态。
各位代表!开局关系全局,起势决定胜势,实干成就事业,奋斗铸就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海城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坚定必胜信念,汇聚磅礴力量,在海城这片热土上,不断挥洒汗水,播种希望、耕耘事业、收获梦想,用我们激情与智慧,拼搏与担当,全面开创政府工作的崭新局面,共同谱写海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宏伟篇章!
2022年民生实事
1.全力实施散煤污染治理,实施2000户以上散煤替代工作,不断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2.新改建农村公路106公里、“一事一议”村内道路120公里,打通丹霞山街等断头路,提升城市交通运输服务能力。
3.巩固提升城乡饮水安全,完成覆盖12万农村人口的40处以上农村集中供水维护提升工程,在海城经济开发区启动建设10万吨规模净水厂。
4.实施南果梨提质增效工程,实施1万亩以上南果梨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项目,建立标准化生产模式,发展深加工产业,打造海城南果梨区域品牌。
5.加大教育公共资源投入,在开发区建成海城市博慧幼儿园,缓解区域学前教育公共学位不足现状;把握“数字教育”发展机遇,完成初中阶段学校“英语人机对话系统”及“三通两平台”项目建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水平。
6.建成核酸检测方舱,提高全民检测能力。新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快捷的健康服务。
7.在23个农村镇街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县推进工程,建全农村垃圾收集、储存、运输、处理以及污水处理体系,完成牌楼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和牌楼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8.引入企业或社会组织,在海州、响堂、西柳启动运营6个社区级居家养老站,全面开展日间照料、生活照料等线上线下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质量。
9.持续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继续推进双龙山公园建设,完成市政府广场、兴海大街绿植补栽工作和常青路两侧12662平方米道路绿化、1000平方米人行道铺设工程。
10.坚持“公交优先”原则,整合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交覆盖率、运行频次和准点率,改善市民出行质量。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
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