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2年凌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2-07-01 20:03   责任编辑:www

  2021年12月8日在凌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巩建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和2021年工作回顾

  过去四年,是凌海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四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沉着应对风险挑战,抢抓机遇攻坚突破,较好完成了本届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凌海发生了令人振奋的新变化。

  这四年,我们致力于提升综合实力。初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完成579亿元,年均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60.5亿元,年均增长12.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4.2亿元,年均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32.6亿元,年均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115.8亿元,年均增长3.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连续4年排名锦州前列,2019年我市经济运行工作获得省委省政府嘉奖。全市经济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这四年,我们致力于推进改革开放。不断释放“四个城市”发展优势,“向海发展、以港兴市”战略成效凸显,东北陆海新通道项目引领临港产业加快发展,双凌同城发展区建设快速推进,园区发展定位更加明晰、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8个、内资到位额139.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146万美元、进出口总额18.9亿元。改革攻坚实现突破,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全省领先,园区“管委会+公司”模式规范运行,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完成,257个行政村全部参与“三变”改革,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这四年,我们致力于夯实产业基础。工业“老原新”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企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1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户。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两个“国字号”平台作用持续发挥,“凌鲜四海”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8家。离京最近红海滩和辽沈战役红色资源优势显现,东方华地城景区知名度显著提升,牤牛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九华山服务业集聚区功能日益完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这四年,我们致力于改善城乡面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推进,南站片区控制性详规启动实施,凌水小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框架逐步拉开,累计开发房地产项目11个,建成区新增3.2平方公里。积极争取地债资金、上级专项资金21.6亿元,实施了辽西北供水二期、城区污水处理、南站广场、大有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城市发展短板逐项补齐。集中力量抓城乡环境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城乡垃圾收运体系不断完善,农村户厕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37个。新改建102国道、219省道等国省干线140公里、农村公路400公里,获评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这四年,我们致力于打好三大攻坚战。545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5个贫困村达标销号,“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整改,龙海馨港围填海问题如期销号,金城、绥丰水源地调整关闭,锦凌水库周边环境、蔬菜腌制坑、燃煤锅炉、小塑料等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城乡绿化工程启动实施,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村7个。全力以赴抓收入稳增长、优支出兜底线、争资金促发展,不仅实现了“三保”目标,还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各类专项整治、政府债务化解等重点支出需求;农信社改革稳妥推进,金融秩序保持稳定。

  这四年,我们致力于保障改善民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6%。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967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特殊群体基本保障标准逐年提高。招聘教师376人,新改建幼儿园14所,改造薄弱学校46所,凌水小镇学校建成使用,投入7500万元解决了教师待遇历史遗留问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市医院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大凌河医院股权合作顺利完成。信访矛盾减存控增三年攻坚圆满收官。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

  2021年,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好于预期。初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157亿元,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亿元,增长12.9%;固定资产投资5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亿元,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6元,增长7%。

  (一)向海发展实现突破。高标准推动东北陆海新通道项目建设,经过积极努力和多轮磋商,投资53亿元的兵器集团北方能源基地项目落户大有经济区,土地预审、环评审批等前期工作扎实开展;浩业集团锦联长输管道项目贯通试运行,正惠、达莲等4个水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顺利推进,锦盘两港连接路开工建设,大有配水厂、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向海发展基础更加坚实。高质量推动双凌同城发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辽宁(锦州)产业基地挂牌成立,小凌河公园、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凌海校区进展顺利,园区道路、小凌河护岸等基础工程同步推进,双凌同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二)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突出产业集聚、质量效益,实施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积极参加广交会、辽洽会和各类线上展会,赴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开展招商活动97次,签约洽谈亿元以上项目50个,引进域外资金38亿元。洽谈、意向、签约、开工、运营5个项目库初步建立,开复工重点项目10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7个。凌水电线电缆、芯驰锂电池等62个在建项目进展顺利,永创环保新材料等42个项目竣工投产。实施九华山五号院、紫光裕景二期等房地产项目5个。城区净水厂等3个PPP项目、城区供水管网专项债项目成功获批,到位资金8.2亿元。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紧盯“四大类”存量企业,落实减税降费7708万元,协调金融贷款3亿元。扎实推进“老原新”结构调整,新华龙、衡泰钼铁延长产业链条,两户企业预计实现产值37亿元;光和密封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英冠陶瓷5G滤波器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库。签订外贸订单4.5亿元,进出口总额预计完成5亿元。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坚持稳产保供,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9774万元,粮食产量预计实现12.2亿斤。建成高标准农田1.82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000亩、省级水产良种场1家。成功创建全国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实施益多乐智慧生态牧场等农产品加工项目9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3个、家庭农场156个。服务业活力增强。围绕“红色+生态+文化”,推进全域旅游,扩大“红滩绿苇”知名度,修复滨海湿地2850亩;创建辽沈战役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旅游主体功能区,民俗文化村、牤牛屯系列红色旅游项目有序推进。商贸流通业企稳向好,凌海大夜市带动夜经济持续增长。开展“2021全民乐购·约惠辽宁”系列活动,展望电商直播基地年销售额突破亿元。保险、邮政、通讯、烟草等行业实现较快发展。

  (四)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南站广场投入使用,城区净水厂、铁北污水处理厂竣工运行,城南、金城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改造老旧小区15个,惠及居民6914户。人民路东段建成通车,102国道大凌河南北桥“治堵”改造全面完成,城区出入口和南站周边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多举措协调供热用煤,加强供热监管,保障居民温暖过冬。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户厕改造排查整改顺利推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2个,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11个。新建维修农村公路195公里、“一事一议”村内道路125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维护工程48处,受益人口6.9万人。

  (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狠抓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三台子肖家沟河环境问题等46件信访案件完成整改,10个方面反馈意见整改顺利推进。及时果断清理取缔大业南双拆车市场,跟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整改工作在中国环境客户端专题报道。锦凌水库周边环境整治成效显著,西八千国控断面水质保持四类标准,全市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省定标准。严把项目准入门槛,7户重点耗能企业纳入在线监测管理。实施人工造林2.05万亩、凌河生态封育10万亩、水土保持生态建设2.25万亩。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整改土地卫片违法图斑11个、132亩。大凌河口生态修复项目全面完成,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取得实效。

  (六)民生和社会事业协调并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个。新增城镇就业1326人。城乡低保月标准分别提升至717元、540元。圆满完成第九届村民委员会和乡镇政府换届选举工作。3所新建公办幼儿园投入使用,辽宁工业大学凌海分校完成选址。市医院应急救治和能力提升项目投入使用,全国中医药先进县通过复审。从严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健全完善扁平化应急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核酸检测能力快速提升,新冠疫苗接种有序推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完成。加强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七)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调解矛盾纠纷1452件。化解国家信访局交办案件124件,金纸集团改制、紫光银座闪爆、梯子沟垃圾填埋场等重点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持续加强,“保平安、迎大庆”维稳任务圆满完成。下大力气开展城镇燃气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加强食品药品、消防领域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省防汛防台风调度抢险救援演练在我市成功举办。广电、气象、供销、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老龄、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八)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吃透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载体,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54件。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方便群众“就近办”“网上办”,建成标准化政务服务驿站20个,申报对接“辽事通”事项30项,一体化平台办结政务事项3.7万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代表建议17件、政协提案28件。强化社会监督,受理群众诉求6510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政府系统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回顾四年来的工作,有许多攻坚历程值得铭记,有许多克难时段激励人心。最令人难忘的是,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广大医务人员、公安干警逆行出征、冲锋在前,全市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夺取了抗击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最令人感动的是,面对经济下行、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风险防范等困难挑战交织,强降雨、台风、暴雪、寒潮等极端天气考验,我们顽强拼搏、顶风冒雨、日夜兼程,始终站在“三保”的一线、“三防”的一线、攻坚的一线,听党指挥、决战决胜,全市干部群众展现了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最令人鼓舞的是,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我们不畏惧、不退缩、不气馁,啃下了一批防风险、补短板、破坚冰的硬活,夯实了一批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底活,解决了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干成了多年想干成而没有干成的事情,形成了推动凌海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合力攻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凌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驻凌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凌海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和规模不大,工业占比偏低,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二是重大项目储备不足、质量不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较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民生改善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差距,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仍需进一步完善;四是抗风险能力不强,财政支出、政府债务、生态环境、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等领域风险不容忽视;五是一些干部向海发展意识不强,斗争精神、担当精神不够,狠抓落实的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展望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凌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五年,也是推动凌海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极为关键的五年。市第六次党代会科学描绘了凌海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确定了奋斗目标和实现路径,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一件抓落实,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干出新成绩、再创新辉煌!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全面养成在吃透中央精神前提下开展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准确贯彻中央、省、锦州市和凌海市委决策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活、优”并举的工作策略,深度融入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向海发展、区域协同、产业转型、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城乡协调、生态宜居、开放包容、共享幸福的现代化凌海。

  主要预期目标是:通过五年努力,形成“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的振兴发展新局面,凌海成为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先导城市、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锦州平均水平,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等民生指标增速高于经济发展增速。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业全面升级,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服务业提档增效。二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积极融入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重点领域改革和开放合作实现突破,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三是创新驱动实现新突破。做大创新平台、育强创新主体、培优创新生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数字凌海、智造强市”,打造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的城市。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能源资源配置合理,能耗“双控”指标有序下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五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推进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我们要以新的状态、新的作为,确保开好局、起好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域向海发展,在增强经济发展动能上取得突破

  深度融入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立足“以港兴市”,发挥港口、海洋和土地资源优势,着力打通向海发展的瓶颈和堵点,不断优化沿海区域空间利用和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大有精细化工产业园,组建工作专班,加快手续报批,推进兵器集团北方能源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浩业集团锦州基地项目运行,积极引进化工新材料产业项目,发展石化产品服务业。围绕海参产业链做文章,支持正惠、达莲等企业发展,壮大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实施大小凌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绿色生态项目建设,为向海发展预留空间。加快建设锦盘两港连接路,大有配水厂、污水处理厂通水运行,把大有经济区建设成为东北陆海新通道锦州重要承载地。

  加快双凌同城发展。按照双凌同城发展总体布局,稳步实施一批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推进英冠陶瓷升级改造、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果转化,打造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产业基地。建成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凌海校区、小凌河公园,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推动商贸物流、康养地产等项目落地,加快实现双凌同城、互补发展。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研究对接国家和省支持政策,围绕五大安全、三篇大文章、两新一重,加大投入,专班推动,全力谋划一批产业项目、工程项目、民生项目,全年储备重大项目15个,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债项目29个。组建专业招商队伍,成立招商小分队,主攻石化产品服务、新材料、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招商方向,有针对性地出台招商引资支持政策,绘制招商地图,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合作招商,力争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个、引进域外资金41亿元。计划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10个,加快凌水电线电缆等项目建设,推动芯驰锂电池等项目竣工投产。协调做好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整合土地资源,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健全“政银企”定期磋商和融资对接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定乡镇和部门招商引资激励措施,完善调度、通报、考核机制,实行项目清单管理,强化洽谈、签约、开工、竣工、投产全流程服务。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手续、优化流程、压缩时间,加快推进“一网通办”“秒批秒办”“不见面”服务,全面提高审批效率。切实推进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移动化发展,加强“辽事通”对接应用,实现更多事项“掌上办”“指尖办”,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落实好国家、省和锦州市扶持政策,重点在减税费、增信贷、优服务上下功夫,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培育全社会诚信理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的社会氛围。

  (二)注重发展质量,在构建产业经济体系上取得突破

  做强工业。立足“工业强市”,突出延链补链强链,推动装备制造、特种金属、农副产品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赋能“老字号”,加快推进希尔达环保智能工厂等项目建成投产,支持光和密封、华信电气等重点企业引入数字信息技术,推动“凌海制造”向“凌海智造”转变。提升“原字号”,扶持新华龙、衡泰钼铁发展钼系精深加工项目,支持达莲、百通等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竞争力。培育“新字号”,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比,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户。全年新增“小升规”9户、“规升巨”2户,进出口总额实现4.88亿元。

  做优农业。推进特色农业优质发展,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动,加大营销推广力度,不断扩大水稻、蔬菜、畜禽等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推进海参产业发展壮大,探索创建海水养殖地理标志,叫响“凌鲜四海”区域公用品牌。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产量稳定在10亿斤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8200亩,新增设施农业1000亩。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个。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灌区改造、河道整治、小流域治理工程,继续争创省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扎实做好防汛抗旱、气象监测、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

  做活服务业。突出红色滨海城市定位,加快旅游业发展,发挥红海滩和湿地温泉资源优势,推进东方华地城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扩大离京最近红海滩知名度;抓好辽沈战役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旅游主体功能区创建工作,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促进传统商圈业态转型,推进老城区商业网点改造升级,扩大社区商业、连锁经营、便民零售网点覆盖面,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6户;继续办好凌海大夜市,保持夜经济活力。支持实体企业扩大线上销售渠道,加快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依托锦州北站、凌海南站,规划建设综合物流园,打造商贸物流基地。

  (三)推进城乡统筹,在形成一体发展格局上取得突破

  全面推进城市更新。突出“三分建、七分管”的理念,实施强基提质工程。完成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加快建成辽西北供水二期工程,全面实现安全可持续供水。城南、金城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城区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开工建设九华山六号院等房地产项目3个,高标准完成15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运行管理网格化,提高城市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巩固深化创卫成果,全面启动城市“U型空间”精细化管理,实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养护、城市秩序、拆围覆绿专项治理行动,不断提升常态化管理水平,让城市干净起来、有序起来、美丽起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做好财力支持、项目支撑、社会帮扶工作,实现贫困人口可持续增收。建设3个乡镇、8个村的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动16个乡镇、43个村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扩面提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强化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和污水治理,扩大农村环卫市场化范围,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11个,实施美丽乡村项目6个。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102国道绕城线改造工程,新建维修国省干线66公里、农村公路200公里;配合做好锦州“大外环”公路建设,完成京哈高速扩能改造征拆迁工作。

  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坚持“生态立市”,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聚焦“双碳”“双控”要求,切实加强项目审批准入和存量企业监管,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力做好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高标准完成整改销号任务,严厉打击破坏生态各类违法行为,确保问题不反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落实河长制、湾长制,加强岸线、河道、海域等资源保护,抓好锦凌水库周边环境整治,确保西八千国控断面水质达标;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治主体责任,推进矿山资源整合、生态修复、转型利用。落实林长制,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全年造林2.8万亩。

  (四)强化民生改善,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上取得突破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落实稳就业各项举措,新增城镇就业130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关爱弱势群体,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养老服务,建设九华山养老中心。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优质教育覆盖面;落实“双减”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辽宁工业大学凌海分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广泛开展文化惠民和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面做好广电、物价、粮食、气象、人防和档案工作,争创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加快老龄、妇女和残疾人等事业发展。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大中高风险地区来返凌人员排查力度,加强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管控,强化进口冷链产品闭环管理,建成中医院、大凌河医院发热门诊,不断提升应急防控能力;继续开展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扎实开展非煤矿山、危化品、城镇燃气、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化财源建设,壮大存量财源,培植增量财源,深挖潜力财源,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切实增强各乡镇生财、聚财、理财能力。强化预算管理,稳妥化解存量债务,防范“三保”支付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完成农信社改革工作。做好“八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完善信访制度和调解联动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保持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

  (五)加强自身建设,在打造人民满意政府上取得突破

  坚持党的领导。吃透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省和锦州市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的决议决定。发挥好市政府党组示范引领作用,做到把党建工作与政府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高质量推动政府各项工作。

  狠抓工作落实。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担当碰硬,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聚焦“谁来干、怎么干、干了没、效果怎么样”,用成果说话、以实绩交卷,切实解决“松散浮、推绕拖”等问题。充分发挥督查作用,紧盯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要批示指示落实情况,建立完善台账管理、限期反馈、提示提醒、通报约谈等制度,形成闭环运行督查体系,全面提升政府执行力。

  强化依法行政。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严格履行决策法定程序,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持续深入推进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始终把行政权力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加强政务公开,推进阳光行政,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资金,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保持廉洁自律。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把廉政建设落实到政府工作全领域、全环节、全过程。严格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缩行政运行成本,常态化“过紧日子”。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强化监督,全面扎紧制度笼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永葆“闯”的精神、“干”的作风、“实”的底色,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为推动新时代凌海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而努力奋斗!